段旭编著的《马刺王朝》甄选海量罕见马刺队史精彩瞬间精美大图,无论你是老骥伏枥的邓肯、帕克、吉诺比利球迷还是年轻一代卡哇伊等人的拥趸,都能一饱眼福。
邓肯1997年加入球队,19年来,NBA世界风云变换,唯马刺屹立不倒、五夺桂冠。以GDP为首的这支低调之师在波波维奇的率领下上演过无数幕经典的瞬间。邓肯、帕克、吉诺比利、大卫·罗宾逊、卡哇伊·莱纳德、霍利……这些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在上演巅峰时刻的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波波维奇“诸葛”维奇老爷子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对这样一支不乏个性鲜明队员的球队管理有方的?19年来,马刺又是如何做到至极般稳定的?
在邓肯退役、帕克和吉诺比利皆已走向职业生涯暮年之时,我们推出这样一本马刺的书,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珍藏他们曾经的峥嵘岁月。
段旭,1983年生,湖南湘潭人。NBA写作者,马刺球迷。曾在《篮球先锋报》和《体坛周报》担任NBA编辑、记者、评论员,先后多次赴美跟队采访马刺季后赛,其中2007年陪伴并见证马刺夺冠。另著有《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一书。
1997年的盛夏,在纽约举行的选秀大会上,蒂姆?邓肯在首轮*位被波波维奇慧眼识珠选中,随即与“海军上将”大卫?罗宾逊组成双塔,并在职业生涯第二个赛季就获得了总冠军和*有价值球员,开启了马刺王朝的序幕。随后几年,随着帕克、吉诺比利、莱昂纳德等人逐渐走上舞台,马刺在这条王者之路上的脚步也是更为坚实。在豪取五冠的过程中,上演了无数精彩瞬间的球员和运筹帷幄的波波教练都成为了球迷们关注的焦点,但这支低调之师的背后故事却因为球队上下人员的性格特点所很少为外人所了解。
书中,通过“头号刺蜜”段旭的精彩解读和独家视角,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马刺20年来的风云历程和辉煌时刻。书中大量罕见的马刺经典时刻精美照片,也将把读者一次次地拉回到那一天、那一幕。对于马刺的球迷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段旭爱乔丹,可他更爱邓肯
这是段旭的第二本书。两年前,他写了《乔丹传奇》。现在,是这本《马刺王朝》。
作为一个职业写字的,干了这么多年只写了两本书,不算多。但这正是我爱段旭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04年《篮球先锋报》初创到后来在《体坛周报》。十余年里他在纸媒里修炼出的敬畏和自我要求。在如今的市场里,想写本书和出本书太容易了。如果愿意,《体坛周报》的编辑们可以每三夭就出一本书,可以给NBA顶尖的50名运动员每人出一本书。你说是“出”也可以,你说是“攒”也行,可我们不能那么做。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敬畏和自我要求就是,我只写我相信自己能写好的书,那书的封面上写着我的名字,它就像是我的孩子,我要把我最好的一切都给它。我要给它最好的内容、最好的结构、最深的心血。如果有一方面我觉得我并没有准备好,我就不会让它来到这个世界。
在和段旭一起工作十多年之后,我太了解段旭了。他写出来的书,一定是骨血凝成的。事实上,现在他完成的这两本书,不只是一个媒体和文字工作者的呈现。也是他作为一个普通爱好者最深的热爱。段旭的同事们都知道:段旭有两大主队,公牛和马刺;他最热爱的两大球星,乔丹和邓肯。可问题是,在一个对文字如此认真、喜好如此较劲的人心里,他一般不会同时热爱乔丹和邓肯。
我的意思是,乔丹和邓肯,他们的故事和生涯,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精神,他们都到了极致,但是是在不同方向的极致。乔丹的精神,是极致的个人超级英雄,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乔丹后来也变了,皈依三角进攻,懂得敬畏和尊重,不然他赢不了六个冠军。可历史对一个人的定位,你在精神世界里对一个人的定义,有时候就是单一的。如果一定要给乔丹一个定义,他还是那个篮球历史上最大的超级英雄。一直到1998年他在盐湖城完成上帝最后的一投,那最后一分钟,两次进攻一次防守,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高潮。
邓肯的精神,就是极致的团队和整体,他就是马刺集体主义精神的标志。邓肯不是没个人能力,他的个人能力也名标青史,基本功无比扎实,不然赢不了三个总决赛MvP。但他的个性、人格、打球方式,定义着他代表的精神,就是分享和牺牲,就是整体性。通常而言,你深爱乔丹那样的,就不会深爱邓肯;你深爱邓肯这样的,就不会深爱乔丹。
是时间,让这两种完全不同,但同样鲜活的热爱,在一个以执着著称的文字工作者身上达成了一致。段旭就不喜欢科比,他并不喜欢科比的打球方式。根据这个逻辑,他也不应该喜欢在职业生涯的前半程用同样方式打球的乔丹。但当你还是一个10岁的孩子,你刚刚开始了解这项运动,你所获得的世界加于你的那些信息,你看到如战神一般胜利者的光芒——在那个时代,你除了热爱乔丹,并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当你长大了,你有了自己的观念,建立了自己的人格,你开始能够思考和辨别,你开始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和你能做怎样的人,你就知道,你真正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喜欢怎样的人。在这个时候,你衡量一个人、一件事情的标准不再单一化了。你不是因为谁赢得了冠军才喜欢他,也不是因为谁成为了传奇而喜欢他,而是因为你认可他的方式和精神,他才成为了传奇。他赢过,也输过。鲜活真实,如同生活。这就是邓肯,和在他肩上盛开的马刺,之于段旭的影响。
我没征求过段旭的意见,不知道他是否同意我这么说。他对乔丹的热爱,也是真实汹涌的,但那是20岁以前的段旭;他对邓肯和马刺的热爱,是20岁以后的他。因此我读他的《乔丹传奇》,那本书的文字是那样的平静,就像一个成年人回望自己的年轻时代,就是平静的叙述,而且那一切已经落幕了。
而他写马刺和邓肯,里面就有现在的自己,有他自己对事情和价值的判断。作为一个心怀敬畏的讲述者,段旭甚至破了例——在一本传奇传记里,其实你应该做的就是讲述,工工整整、老老实实地讲述故事,就像《乔丹传奇》那样。但在《马刺王朝》里,段旭特别拿出了一章,在这本书的第16章(281—297页)里,你能看到段旭在解读,这个世界应该怎样看待马刺。这就是他的情感,那种憋到后来,最终不得不发的情感。 我为段旭的破例鼓掌。 我也相信,热衷于马剌文化的球迷们和段旭多年的读者们,将在《马刺王朝》里收获不同的阅读体验。你既能读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些段旭轻易不会流露的情感共鸣。
这几年以来,段旭一直在他的微信公众号“段旭的后仰跳投”上不定期撰写关于马刺的评论,我是他的忠实读者以及打赏用户。我记得段旭说过,当有一天,他完成了这本书,看到这本倾注一切的书印刷了出来,万事皆休,他“可以立刻安静地死去”。
死就算了,活着多好。但书的确是可以不再写了。
知名篮球评论员
杨毅
解说这一行里,有许多所谓的“马刺蜜”,明白人都知道他们不一定是对这支球队或者其中的某个球员有特殊感情,而更多的是从职业特点出发,骨子里喜欢这支球队的文化和打球方式,而这种文化和打法注定了极少的传奇性质的英雄主义和商业价值。于是这些年,即便球星传记满天飞,也没有人沉下心来好好写写马刺。
之前我想过,如果真的有人要写,很合适的人选无外乎段旭了,这个微博上的“无良刺吹”以“赢球输球列三条,打好打坏讲道理”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阐述着自己对于这支球队的热爱。在这个情怀廉价的时代,静下心来写一本有可能不赚钱的书,是作者对于自己往日诸多口口声声的交代;而买下这本书,让作者的努力收到积极的回馈,也是您,作为一个真正马刺蜜的很好交代。
——柯凡(知名篮球评论员,腾讯体育NBA节目主持人)
这世界上,有些故事,有些书,只能是那个人来写,其他人去动笔,就怎么都少了些说服力,少了些味道。段旭之于马刺就是如此。他做了很多年很多年的NBA编辑、记者,都说媒体得公允,可他从不掩饰对于马刺的热爱,我也一直相信有一天他会写一本马刺的书,而且会把它写得有滋有味。如今,这本书终于到来了。
——王猛(知名篮球媒体人,《体坛周报》资深记者)
NBA在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聚集近3亿球迷,但这3亿球迷的商品购买力却远没有美国球迷高。如何普及联盟以及球队文化,尤其是非豪门球队,其实已成为NBA在中国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问题,为球队著书立说(包括数字传播)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段旭是中国记者中写马刺历史和文化的不二人选,他多次跟队采访,对马刺球星故事如数家珍,他视篮球如真爱,对“第101次敲碎石头”坚定不移,更重要的是,他信仰马刺文化,深知其低调成功的辛酸和秘诀。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哪怕非马刺球迷,我也真诚推荐你读一读。
——黎双富(前NBA驻美记者、现懒熊体育联合创始人)
在圣安东尼奥不被待见的“波普教练”,在波莫纳一匹泽学院却是受人尊敬的“波波教练”。
进入NBA这个篮球终极世界之前,波波维奇在波莫纳一匹泽学院执教过8年。那里的人们称他为“波波”,而非“波普”。
波莫纳一匹泽学院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克莱蒙特,实际它是两所学校——波莫纳学院和匹泽学院。
在克莱蒙特小镇有五所这样的文理学院,挤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一个被称作“克莱蒙特学院联盟”的校区,波莫纳学院和匹泽学院是其中两所。克莱蒙特这五所学院学术强而体育弱,不提供任何运动奖学金,所以其运动员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没有体育特长生。
波莫纳学院和匹泽学院联合组建了波莫纳一匹泽学院运动队。在NCAA(美国大学运动联盟)归属三级联盟,水平很低。 波波维奇1979年接手的时候,波莫纳一匹泽篮球队即便在三级联盟也排名靠后。学校不重视篮球,球馆又旧又小,记分牌挂在墙上,木质篮板悬在旁边,更衣室连门都没有,比赛时观众寥寥无几。
后来追随波波维奇多年的助手迈克·布登霍尔泽,当初是被波波维奇招进波莫纳的球员。布登霍尔泽说:“没人来看球,这有点让人羞愧。你投入那么多时间在里头,只因为你热爱它。你不会因此而吃饭不用花钱,没什么运动员伙食。我们所属的那个分区,你就钻进两辆车,从克莱蒙特开去加州路德,或者西方学院,或者随便哪所学校,我们净吃些可怕的袋装午餐,我吃过太多湿湿软软的三明治。”
波莫纳时期的波波维奇正值壮年,还有一头黑发,常穿一件格子运动外套,袖子上打着补丁。除了执教篮球队外,他的工作职责还包含监管学生生活委员会。有两年时间,他和妻子孩子一家四口挤在学校宿舍住,吃饭就去食堂。办公室离篮球馆不近,他便清空一个小储物间,在那里办公。
在波波维奇执教的头一年,波莫纳一匹泽篮球队的战绩是2胜22负,甚至输给了“万年鱼腩”加州理工学院,让加州理工终结了分区99连败。当时的球员科特·赫伯斯特回忆:“对加州理工的时候他冲我们吼:‘瞧那家伙!他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考了1600分,兜里还装着擦眼镜的手帕,他都把你们打爆了!’”
波波维奇后来的各种执教习惯,全从那时开始。
比如坏脾气。
他一拳砸穿过黑板,还拿粉笔扔过自己的明星球员。还有一回,他站在更衣室正中央,挑衅全体手下:你们有种来揍我啊。
比如重视防守和头脑。
“我记得他给我们上防守课,说:‘头不要像正弦波一样上下晃动。’我环顾一圈,心想,真不可思议,我们居然都懂他说的是啥。”球员蒂姆。迪格南回忆。 比如评判标准。
“他在这儿的时候,从来不以谁得了多少分来评判球员,看的是他们扮演的角色。”当年波莫纳一匹泽的体育主任科特·童如是说。
训练师科克·琼斯与波波维奇共事时间不短,后来2005年NBA总决赛期间,琼斯表示“很奇怪,但我们在电视上看马刺的比赛,就跟我们在看波波执教波莫纳一匹泽一样。他做着一模一样的事,说着一模一样的话。”
在那支低水平的三级联盟球队里,波波维奇一步一步构建起赢球文化,让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年轻球员学会:成功源自牺牲,无私造就冠军。
1986年,37岁的波波维奇率领波莫纳一匹泽登上分区冠军宝座。只是NcAA三级联盟的一个分区冠军而已,没什么了不起,却是该队68年来头一回做到。
波波维奇在波莫纳的最后一年,由于体育馆翻修,球队连个主场都没有,只能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街道上训练。查理·卡特西亚菲卡斯是波波维奇在波莫纳的助手,后来接替波波维奇成了主教练,他说:“许多人认为三级联盟的孩子少这少那,波波从不这么想。他对球队有个愿景,他想让这支队伍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队伍。”
前后八年,波波维奇没想过要离开波莫纳。“我原本会又肥又蠢又开心地永远留在波莫纳,”他说,“我爱那里。”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