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印堂,字逸之,河北沧州人氏。曾在山东某县谋一微职,权资糊口。近来应老友之邀,决定游历海滨城市青岛,以图发展。主意已定,留下一封辞职信,只身离去。他随身携带一只手提箱,先到省会济南盘桓两日。他给自己置办了一身像样的衣服鞋帽,再到芙蓉街裕德池洗个热水澡,剃个头,修修脚,回到旅店休息一宿。托旅店的茶房将换下的旧衣服卖掉,换几个零钱。第二天清早,雇辆洋车到济南火车站,打一张由济南到青岛的二等车票,沿胶济铁路东去,估计不消一日,便可到达此次旅行的终点站——青岛。
时近中午,火车路经坊子站,恰好是旅程之半。坊子是大站,停车五分钟,上下车的旅客很多。站台上一片叫卖声,小贩们卖的是烧饼、油条、热包子、五香烧鸡还有点心和水果。有的旅客就着车窗买些食物,有的干脆下车去买。一阵忙乱之后,火车鸣笛,复又开动,车厢内顿时变成餐厅。
印堂觉得腹内空空,欲到餐车就餐,于是托付邻座的旅伴帮着照看行李,自己一人穿过两节车厢来到餐车。餐车既整洁又安静,与普通的车厢相比,简直是两个天地。只见宽大的玻璃窗上挂着漂亮的窗帘,两排小巧的餐桌,配着舒适的座椅。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瓶里插着鲜花。餐车的两端各有一个玲珑的小酒吧。圆弧形的柜台后站着一位金发的洋妞,身穿洁白的制服,头戴非常别致的圆形的制帽,领口系枣红色的领结,蝴蝶似的。唇上涂红艳艳的唇膏,胸前耸着一对乳峰,纤细的小腰,她的曲线非常美,她的微笑很动人。她的背后是一架玻璃酒柜,内装各种洋酒,五光十色。餐车简直就是一问飞动着的西餐厅。
到这里吃饭的人不多,稀稀拉拉地占着几张桌子。印堂随意选了一处坐下,穿着同样白色制服、打着红色领结的餐车服务生走到印堂面前,很礼貌地说:
“先生,您吃点什么?”说着递过一本菜谱。
印堂翻开来,见全是洋文,自己一字不识,正不知所措,就听服务生轻声说:
“先生是一个人吧?不如点一个拼盘。”
印堂点头。服务生又问:
“先生,哈(喝)不哈(喝)啤酒?怎(咱)这青岛啤酒可称世界名酒。”
印堂点头,表示同意,服务生微笑转身去了。这时,餐桌几乎占满,食客大都是西装革履,他们与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同桌就餐,有说有笑。洋人个个趾高气扬,旁若无人。
印堂正看得出神,服务生手托一个食盘,将酒菜和一盘面包放在面前。看那大盘中整齐地码着几样菜肴,却全是冷菜,略尝了尝,感觉味道甚美,可以人口。又拿起一片面包尝了一口,软软的、甜甜的,人口即化,甚是好吃。再看那一大杯啤酒,橙黄色透明液体,从杯底向上冒着一层层细密的气泡,煞是好看。他不由地端起酒杯呷了一小口,喝在口中凉凉的,并无老白干的烈味,却有种淡淡的清香留在口中。他又喝下两口,不觉打了个嗝,一股浊气冲口而出,顿时觉得心中清爽透凉,十分舒服。就是那刀叉用起来实在费力,如此好的东西吃不到口中。无奈就模仿那洋人,一手拿叉,一手捉刀,慢慢地吃,这一顿饭足足用了两顿饭的时间。用完了这顿西餐一算账,才知道只收酒菜钱,那面包是免费的,吃完了还可以要。印堂后悔没再要一盘,几片面包实在不挡饱。
印堂离开餐车,回到自己车厢的座位上,觉得有点犯困,就闭上眼睛,只觉得那洋妞、面包、啤酒总在眼前转来转去。他睡得正香忽然听到车厢内(用汉语和英语)广播:“旅客们,本次列车到达终点站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请带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车。”
P2-4
十年前,我写了约六十万字的小说《苦难三部曲》——《多事之秋》《夜幕之下》《黎明之前》,所反映的时期分别是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后却发现存在内容分散,结构不合理的缺点。经过反复考虑,将第三部一刀切下,将其掰开揉碎,重新润色加工,整理出八个短篇小说,而后从中选择了五个组成了一个集子。它就是今天与读者见面的:
《将军之死》《殇逝》《文三少私娶艳春女》《槐花》和《牡丹红》。
选定这个集子的总题目时,却费了一番周折。起初设想了好几个题目,却不尽人意。经过挑选,感觉《秋园掇英》四个字比较含蓄、上口。但仔细一砸摸,“秋园掇英”与集子讲述的故事不够贴切而且比较俗气。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采用《济南旧事》做总题目,就比较通俗、贴切而又接地气。
《济南旧事》这个短篇小说集子,突出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济南人的梦——平平安安、没有战火,吃顿饱饭就满足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共筑强国之梦。十三亿中国人民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满怀热情地去奋斗,去奉献,去实现这伟大的梦。人们脚步不停地前进,在前进的途中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在这洪流中有他、有你,也有我,我们都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我已步入老龄阶段,但我还有余热。我亲手培植了一株小草,让这株小草给这伟大的时代增添一点儿绿色。这并不起眼的小草,她就是我的短篇小说集——《济南旧事》。
作者
二零一五年十月
短篇小说集《济南旧事》业已付梓了。
我衷心地感谢家乡济南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给予我的哺育,赐我以智慧。我更感谢家乡的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使我从他们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种种素材,充实我的文学作品,满足我小说创作的需要。
我出生在济南,喝着济南的泉水长大。我深深地爱着那里的山山水水。我也了解和爱着那里的人民。济南人的实在、质朴、厚道、宽容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
出版《济南旧事》这个集子,是我对家乡的回报,是送给济南父老乡亲的春天的礼物。
迄今,以济南为题材的散文、诗词、专著所见不少。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徐北文先生的《济南史话》,清朝大诗人王士桢的诗文中也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当今文坛中也出现了许多咏赞济南风物人情的优秀诗章。但是以济南为背景,反映济南人的生活的小说并不多见,对此,作为济南人、济南籍作家不能不感到遗憾。我真心希望《济南旧事》这个集子,为弥补这种遗憾产生一点儿作用。
有人曾与我谈及艺术创作风格的问题,我认为文学艺术的风格与人的品格有极大的相通之处。人的作风、品格是从本身的行为、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客观反映。物也是如此,比如常见的松树有耐严寒抗冰雪的特点,是自然的、无意的;而人们把它看得很高大、很伟岸,是客观的,有意的。难道文学艺术不也是这样吗?
虽然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才能真正地获得接近地气、歌颂我们伟大时代的好作品。
《济南旧事》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本着这个大方向。希望这个集子能够从一个侧面、一个视角,艺术地再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旧济南的文化传承、道德风范,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济南人的思想、生活、追求和梦想。
作者
二○一五年十月
朱仲宽著的长篇小说《济南旧事》,故事发生在济南泺口解放前夕,描写了主人公槐花的一段悲惨的人生。内容曲折,人物复杂,情节动人。从多层面、多角度反映出旧济南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对引导当代青年端正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朱仲宽著《济南旧事》是一部长篇小说,由五个短篇小说组成,包括《将军之死》、《殇逝》、《文三少私娶艳春女》、《槐花》和《牡丹红》。它从一个侧面、一个视角,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旧济南的文化传承、道德风范,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济南人的思想、生活、追求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