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昌华整理的《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讲述了王延洲辉煌而又起伏的一生,重点叙述了王延洲投身二十九军、投考黄埔军校的经过,军校毕业考取航校,并在赴美深造之后归国的历程;抗日战争中,入编中美空军混合团,先后击落1架大型运输机、3架零式战斗机和1架东条战斗机。在中美空军混合团,先后8次穿越被称为飞行禁区的”驼峰航线”,获空军战斗英雄、王牌飞行员称号;1946年驾机起义,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立功受奖;1949年开国大典之时,驾驶战机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内容推荐

《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为王延洲口述、吴昌华整理而成,书中讲述了王延洲辉煌而又起伏的一生,重点叙述了王延洲投身二十九军、投考黄埔军校、考取航校、赴美深造及归国后的戎马生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将王延洲一生的辉煌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内容真实而细腻。书中收录了20多幅旧照片,其中有王延洲本人各个时期的照片、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的第一个飞行中队的照片,还有中美两国飞虎队员的一些合影等,这些照片都非常珍贵,既体现了本书图文并茂的特点,也将本书的精彩和珍贵的地方凸显了出来。

目录

序 不懈的追求

第一章 猴年初冬,出生时风雨雷电

 父母惶恐,请来算命先生

第二章 读书过目不忘,顽皮让关老爷脑袋搬家

第三章 少年即知穷滋味

 厌了学徒,投奔二哥从戎

第四章 二十九军训练团学兵

 宋哲元训话:誓不与日妥协,保卫神圣国家

第五章 卢沟桥事变,二十九军血染沙场

 冯玉祥演讲,学兵齐唱《松花江上》

第六章 奔延安,遭军警扣押

 另辟蹊径,黄埔题名

第七章 成人之美,值星官知禁开禁

 生死善恶,神秘老人茅舍论道

第八章 这山望着那山高,军校毕业考航校

 浪里淘沙,应了“天马行空”

第九章 赴美国深造,猛虎添翼

 归国迷航,原始森林樵夫引路

第十章 击落第一架敌机,七个日寇官佐毙命

 击落五架敌机,空军英雄加冕“王牌”

第十一章 飞越驼峰,穿越“死亡航线”

第十二章 爱美人更爱江山

 学长李仙洲倡议,五万元奖金义捐流亡学生

第十三章 日寇投降,内战又忙

 雄鹰敛翅,几多彷徨

第十四章 迷航迫降解放区,二哥梅园请求放人

 周恩来电谕军区司令:去留自愿

第十五章 训导被俘国民党军官,诗赠中将宋瑞珂

 任教东北老航校,编织新中国空军摇篮

第十六章 开国大典,飞越天安门上空

 毛泽东宴请空地勤有功人员

第十七章 千里寻夫,阴差阳错

 英雄美人,再入角色

第十八章 朝鲜战争,升空激战,不忘先掏入党申请

 “螺旋桨”拼掉“喷气式”,创世界空战史奇迹

第十九章 凯旋门前,见到师部女兵满面羞红

 聂凤智搭桥,良辰吉日就在今宵

第二十章 天下太平,转业体委

 周总理:“你就是驾机到解放区的王延洲?”

第二十一章 殷墟安阳,教滑翔聊以自慰

 外国专家执拗,险些机毁人亡

第二十二章 内定“右派”,巧遇贺龙搭救

 再织罪名,从此厄运难逃

第二十三章 再一次陷阱,再一次蒙冤,再一次婚变

 新“葫芦僧”演绎新“葫芦案”

第二十四章 卡车底蜷缩过夜,三块钱卖掉军被

 母亲坟前,三个响头:“不孝之子活着回来了!”

第二十五章 从蓝天翱翔到土里刨食,

 “美蒋特务”不死申雪之心

第二十六章 求告无门,辗转进京找总理

 英雄末路,岳母家,得遇已婚前妻

第二十七章 统战部长下乡,盯上“烧开水的老头”,

 廿七年沉冤昭雪,赖得多少“贵人”相助

第二十八章 水落石出,天日大白

第二十九章 不思量,自难忘,归根落叶更金黄

第三十章 手足情深台北行,飞虎队员聚北京

第三十一章 夕阳远山

后记

附录 新的起点

试读章节

母亲经常对别人说,我是金猴转世,凡属猴的一般表现为争强好斗,从不示弱,而且成人后都老成世故,做事果敢坚定,有独立性,这话真的应验了,丝毫不差。我青年时敢闯青岛、北京,以后又进入黄埔军校,学飞行,走南闯北,都是我自己拿定主意,一旦思考成熟,就坚信一定能够成功。有时候为坚持自己的主张,总是与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常常表现得过分激烈,过分挑剔。母亲批评我认死理,不服输。为这,我中年以后吃了大亏,但真是九死而不悔,虽然我坚持的意见终究证明是对的,可吃亏在眼前,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我的性格开朗,对人热情,并且很关心别人,只要别人有所求,我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别人的要求,让人家认为我讲义气,愿真心为朋友两肋插刀。

我小时候很招人喜爱。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生性活泼,好动,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儿童多动症。只要早晨一睁开眼,就手脚不停,一刻也不肯安静下来。和小伙伴们玩,我总能设计一套玩法,让大家跟着玩,我肯动脑筋。祖父有一次从城里买来一个自鸣钟,挂在中堂墙上,我天天听这座钟的滴答滴答声,多次想趁大人不在时,偷偷将钟打开,看看究竟它为什么会按时敲响。我对钟的那些错综复杂的机械转动装置惊叹不已,总想把它拆开再装上,弄个水落石出。要不,就会跟在大人后面,拉着大人的衣襟,不停地问这问那,似乎连宇宙从何处而来,也想问个明白。怪不得我对一些新鲜时髦的玩意儿,如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十分人迷。有一次在赶集时,见一个拉洋片的,当时有人叫“西洋镜”,我就驻足不前,好奇心让我好容易说服三哥,从他的口袋中掏出几个铜钱买了一个号子,进去看了一回。镜中有山水风景,美女靓男,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真让我饱了眼福,觉得这个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风景名胜和俏丽佳人。生长在这个山村,如坐井观天,什么都不知道。将来,还是要远走高飞,漂洋过海,去见见这个大干世界,也不枉此一生。这个想法,终于实现了,但饱含苦涩与辛酸,权衡利弊,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祖父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他是清康乾盛世之后进入衰败的同治年代出生,童龄时因家道殷实,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所以,他发愤读四书五经,习做八股文,将来好考秀才,考举人,进京考状元,体制上给予他一条康庄大道,只要他努力,一般而立之年左右,就可以中进士,封官加爵,进入皇室系统的官场,靠俸禄养家,光耀祖宗门庭。听祖父说,他的黄金日子也就是青年时代。考秀才以后,列强人侵中国,德、日、俄、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仅进入东北三省,而且深入关内,进入山东威海、烟台、青岛等地,清王朝在中日甲午之战以后,对科举制度议者尤多,主张变法维新者均以废除科举为首要急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而应试举人失其取得出身之敲门砖,纷纷反对,我祖父也是积极反对者之一。没有多久,大概到了1905年,慈禧太后诏废科举制,兴办学堂。祖父失去功名进取之路,务农又外行,只好进城帮商家当账房先生,靠一点秀才的知识,混碗饭吃以养家糊口。

P4-5

序言

不懈的追求

周惠平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王延洲,这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在85岁高龄出版了他的自传《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齐鲁人物》2005年8月)。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曲折人生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2004年10月,我听到了王延洲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的消息,很高兴,嘱托要通过组织给老人多些思想和生活上的帮助与照顾。2005年6月25日,在王延洲85岁的时候,党组织批准他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南湖镇老干部党支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入党宣誓仪式,王延洲同志成为日照历史上入党时年龄最高的党员。

老人的一生,是向着光明不断追求的一生。抗日战争中,他追求民族独立,积极投身空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6年迷航迫降解放区后,他主动选择了留下,开始了新的人生:光荣参加了开国大典,成为仅有的17架受阅飞机的驾机者之一;同时,他还是中国空军史上既击落过日寇战机,又击落过美军战机仅有的二人之一……

王延洲对党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在旧军队里,国民党的歪曲宣传曾造成他对“共产党”的恐惧。迫降解放区后,解放区的新气象令他由恐惧变为向往。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从那时起,王延洲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即使是在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他也始终未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始终关心着国家大事,以乐观的态度生活着,并最终等到了平反昭雪的那一天。特别是到了晚年,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发展与进步,使他对党的敬仰与日俱增,成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愿望愈来愈迫切。2004年,他终于把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付诸了行动。在《入党志愿书》里,王延洲深情地写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我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中国的经济腾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生是有限的,但追求是无限的。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他是有追求的人,他的心会永远年轻,他的人生会无限美好。

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不懈追求的故事,愿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教益和启迪。

(作者为日照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后记

校完最后一遍清样,心头本该一阵轻松,但作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闭目瞑神,王延洲老人的人生又经历在眼前一一闪过。一个人的命运,一代人的命运,命运无常……这样一类字眼,总在脑际萦绕徘徊,挥之不去。

平心而论,王延洲是幸运的。在他的同时代人中,有多少人像他那样,十七岁,就参与打响了68年前卢沟桥抗战的第一枪;有多少人像他那样飞过开国大典的天安门上空,接受领袖的检阅;又有多少人像他那样,教过的学员成为中国空军司令员、副司令员!而更具有戏剧性的是即便是阴差阳错,命运也总垂青于他一因开小差而入黄埔因掉队而逢上“大鱼”,瞬间击落乘有七个日寇官佐的座机;因迷航迫降而成为国民党空军中最早驾机起义的飞行员……而这一切似乎又都是天意,不可违抗。包括他蒙冤入狱以及蒙冤导致的妻离子散、27年黄金年华的流放生涯,也仿佛都是为了成全他的英雄生涯一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人生经历的非同寻常。话今天这样说,似乎有些轻俏,这种经历当然是不幸的,可是如果把这种个人的不幸放到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不幸中去观照,所谓个人的不幸也就成为微不足道。也正如王延洲所说:和一个个牺牲的战友相比,和同样遭莫须有罪名迫害的国家领导人相比,我还活着就知足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也是一种达观。也许,只有经过了生生死死、经历了血与火磨难的人,才能拥有这份超然与豁达。

谈到王延洲的冤案,不知道详情的人可能会认为,王老肯定是犯下了些什么事,只是处理得重了些_盖良的人总是以善良的心理推断事情的是非。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的陷害,而这种陷害又来自同一战壕的战友与同志——塞恰恰是我们后两位作者完成全篇著述后仍耿耿于怀的地方。日本鬼子的零式战斗机、美国侵略者的佩刀式战斗机,于我们的空中斗士都无可奈何,而依附于英雄强健肌体之上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嗡嗡嘤嘤的小虫孓却使他身败名裂,二十七年不得翻身!这不仅使作者想起钻进大象鼻孔的老鼠和肆虐于滇缅雨林中的不知名的飞虫一为保卫抗战物资补给通道畅通而远征滇缅的老兵曾经感慨丛林中的豺狼虎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小虫子——它一叮上你就无法再逃脱,撵也撵不散,打也打不退,而必死于非命!联想王老的悲剧成因,在早已时过境迁的几十年之后我们不能不痛定思痛:所谓人心叵测是一个方面,我们的体制、机制如何抑制人性中最阴暗的成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如何剔除这一形成“酱缸”的酵剂,如何把这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侵犯健康肌体的“癌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应是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不如此,所谓避免悲剧发生,所谓民族振兴都将是一种空话。

追述王老空战历史,令作者感到心有灵犀的是他在美国深造时驾单机路经一落满“花蝴蝶”(训练机)的飞行基地时中途着陆,与西方女飞行员邂逅;以及他在朝鲜战场上起飞前向领导交上早已写好的入党申请书后,吟一首古诗尔后傲然登上战机的两个情节。是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已经知道,抗战最艰苦的年头,王老宿舍里两张床,其中一床,六个月空了七次。就是说,与王老同宿舍的战友,半年之内就牺牲了七人。面对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严峻,王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和烈士品质。正因如此,他才既认准方向便矢志不移;他才在荣辱生死关头,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正如他第一次战场负伤,直到突围,他都不知道子弹是什么时候打进他的腿里的。是的,英雄就是英雄,即便是英雄末路,也还是英雄。在整个《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的编著中,作者的眼前不时浮现这么一个镜头:在故乡山间的黎明,苞谷田头,一位荷锄的农夫正在面向大海,面向东方,凝视着翱翔于长空中的苍鹰。农夫胸中的咆哮和发出遥远回声的战机的轰鸣声我们不曾听到,但我们却看到一轮红日正从他脚下冉冉升起!

从天上到地下,从地狱到人间,天地之间,伫立着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出生入死,历经空战的王老毫发未伤地活过来了;和平年代,王老却在自己的同胞面前成为牺牲。我们说,如果这种牺牲不可避免,这种牺牲就不应白白付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是吗?姑且借用一句过时的话:蒙昧的时代一去不返,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

报载,5月8日,到莫斯科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专门会见了当年在中国东北战场和卫国战争浴血奋战的俄罗斯老战士代表;同样,为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飞虎队老兵等等,也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隆重礼遇。值此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应胡锦涛主席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等先后跨过海峡,完成历史性的兄弟间的再一次握手,而在此前后,海峡两岸寻访抗战老兵也一时成为风尚。

而《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也实在称之为一次名副其实的寻访。早在去年秋天,日照电视台制片人李晓梅女士把她编导的纪录片《飞越历史的天空》和王老自述手稿放置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便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种久违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此后编辑部又看到70有余的老黄埔吴老先生历尽心血写成的30万字手稿。可以说《王延洲口述: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的整理出版,是一次配合默契地触动了集体意识的整体劳动。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时代文学杂志社主编李广鼐先生、齐鲁人物执行主编钱广潮先生收阅作品后当即决定以专刊形式隆重推出。而在此需要特别鸣谢的是李晓梅女士,为该书出版进行的多方联系。而在此期间,日照市委组织部长周惠平在百忙中为该书写了序,副部长孙成博对作品的修改提出了可贵的意见。同时,滨州烟草公司韩志忠经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于仁斌书记、王森勋院长,日照市住房改革办公室厉建伟主任,日照市中医院仕金让院长,日照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禚磊主任,山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陈镇中、秘书长张岱先生,如果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此书如期出版是难以想象的。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谢意。

是的,这一寻访老兵的过程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参与者怀着的都是一种深深的感恩,而又不仅仅是一种感恩。我们寻访的不仅仅是老兵,我们寻访的最终还是历史的源头,是国家的荣耀和民族精神。而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种精神正在我们广袤无边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吴昌华

2005年7月29日谨记于酷暑泉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