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著的《春暖花开的时候(上下姚雪垠抗战作品选)》既然一不是色情文学,二不是恋爱小说,三不是追求情节曲折的作品,为什么出版后会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我想,一是写出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统治区抗日青年的生活,生活气息浓郁;二是写出了一群有鲜明性格、有血有肉的化人物;三是它的语言风格,追求朴素、生动、流畅。
| 书名 | 春暖花开的时候(上下姚雪垠抗战作品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姚雪垠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姚雪垠著的《春暖花开的时候(上下姚雪垠抗战作品选)》既然一不是色情文学,二不是恋爱小说,三不是追求情节曲折的作品,为什么出版后会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我想,一是写出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统治区抗日青年的生活,生活气息浓郁;二是写出了一群有鲜明性格、有血有肉的化人物;三是它的语言风格,追求朴素、生动、流畅。 内容推荐 姚雪垠著的《春暖花开的时候(上下姚雪垠抗战作品选)》讲述的是: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前后,在河南境内大别山下的一座小县城里,一群青年男女投身抗战,办起了救亡工作讲习班。尽管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不论担任教师还是学员,大家都怀着同样兴奋的心情,办壁报,搞演出,下乡宣传抗日。他们之中有的是地下党员或是党的外围组织的骨干,救亡活动实际是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其时不论是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压制和打击,还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不能扑灭大家的热情,扼杀蓬勃生机的救亡活动,教师和学员在错综复杂的抗日斗争中锻炼得更成熟,更坚强。而在这小县城发生的一切,正是当时国内形势的某种缩影。小说以真实的生活,生动的细节,细腻的心理描写,朴素流畅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如“太阳、月亮、星星”的“三女性”的学员黄梅、林梦云、罗兰,有青年教师罗明,画家杨琦,诗人陶春冰,回乡养病的地下党员吴寄萍,战教团团长郭中允、副团长余新之,地下县委负责人郭心清等等,通过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甚至刚刚萌生的爱情,展现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男女的救亡生活,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章 太阳快要出山了 第二章 新鲜与兴奋的一天 第三章 下乡宣传 第四章 罗兰住进了讲习班 第五章 吴寄萍 第六章 谈心 第七章 罗兰 第八章 清明节的一天 第九章 春夜絮语 第十章 罗宅风波 第十一章 李惠芳 第十二章 吴寄萍病重 第十三章 在胜利的鞭炮声中 第十四章 不谐和的生活乐章 下册 第十五章 青山它记得 第十六章 太阳·月亮·星星 第十七章 罗兰在成长 第十八章 罗照做官了 第十九章 方中允教授 第二十章 杨琦与罗兰 第二十一章 吴寄萍下乡去 第二十二章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第二十三章 恶讯齐来 第二十四章 送别晚会 第二十五章 红灯笼的故事 第二十六章 分手之前 第二十七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太阳快要出山了 在河南境内的大别山下有一个小村庄,三面靠山,一面临着起伏不平的广漠原野。村庄里居住着四五户贫苦农家,几座低矮的破瓦房和一些旧茅屋躲藏在茂盛的翠竹、苍松和杂树中间;香花茨和柘茨密密地将村庄环绕三面,形成了有花有香的天然围墙。屋后的山坡上长着几百株桐油树,如今正开着粉红花子。桐油树林外紧接着暗绿的松树林,向峰恋绵延的大山上伸展去,笼罩着朦胧烟霭,黑森森不见边际。从两个山峰间奔下来一道泉水,在半山腰被一块大石遮断,随后又从陡峭的悬崖上倾泻下来,形成一道瀑布,银光闪闪地挂在空中。这泉水又奔流了一段路,在山脚下猛栽进很深的小石潭,宝石绿的水面上翻起来白色的浪花和水沫,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水出石潭,流人小溪,绕过香花茨和柘茨构成的村庄围墙下,在村前汇成一个大池塘,又在乱石间低唱着,从一座小石桥下穿过,奔向原野。 池塘岸上,站立着几株枝条袅娜的垂杨柳,近看柳叶儿鲜明耀眼,远看像一堆堆轻轻浮动的烟雾。一株葛藤缠绕在一株高大的半已枯死的槐树上,柔软的长条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花,伴着嫩绿低垂的柳枝儿在空中摇摇摆摆,在湛清的水面上荡来荡去。四五株高大的梨树耸立在垂柳外边,雪白的花儿正开,在微风中散播着淡淡的芳香。一头闲散的黄牛藏在垂柳的绿荫里,用舌头舔着不满月的小牛犊,挂在它脖子下边的大铜铃发出来慢吞吞的、安闲而幽远的丁冬声。小牛犊完全被这种温柔的抚爱和催眠的铃声所陶醉,静静地站在母牛的前边,垂着头,眼睛噱陇地带着睡意,斜望着地上的芳草和落花出神。 一位带着孩子气的农家姑娘,穿着一件天蓝色的粗布短上衫,一条紫红色的宽筒裤;卷起袖口,露出来一双健壮的半截胳膊,坐在柳树下捶洗衣裳。捶衣声响亮均匀地从青石板上发出来,飞出村外,传人空谷,在松林掩蔽的悬崖间响着回声。有时她好像有所期待地放下棒槌,一面用双手在石板上搓着衣服,一面抬起头向村前的路上张望,观察着从村边羊肠小路上走过的陌生面孔。其实她并不是在期待着谁的到来,她只是由于生活的突然变化,精神上显出十分兴奋不安。她心里交织着快活与怅惘的情绪:快活的是她就要开始踏进充满着热情与希望的新世界;而怅惘的,一则是她挂心着母亲从今后要感到寂寞,二则是她对于这座安静的小村庄,以及村中的亲族和邻居,难免起一种留恋的惜别之情。然而这种惜别的怅惘之情毕竟抵消不了她心中的快活和兴奋,所以时常在沉思中会忽然忍不住抿嘴一笑。 从池塘边抬头向山上望去,望见那被瀑布分开的两个山峰,一边是寂静的黄昏暗影,一边是跳荡的金色夕阳。几只青灰的水牛和一群白羊,舒适地散步在夕阳斜照的山坡上,有的白羊进入比较稀疏而苍翠的、低矮的小松林中。放牛羊的孩子们坐在石头上或牛背上,一问一答地唱着大别山中的古老情歌。歌声缠绵而凄凉,缓缓地落到暮霭苍茫的山谷里和原野上,会使有的人怀春,有的人忧郁,还能引发回忆,也引起人缥缈幻想。洗衣少女本来是不爱唱歌的,但被牧童们的歌声所感动,也不知不觉地低声地唱了起来: 三根丝线一般长, 做个飘带送小郎。 郎哥莫嫌飘带短, 短短飘带情意长。 她忘其所以地,不能自制地,把这个短短的情歌反复地唱来唱去,手中的棒槌轻轻地在衣服上一起一落,很自然的给歌声打着拍子。当牛羊和孩子们回到村中,山坡上和池塘边的歌声都停止时,夕阳已经落下山头好长一阵,天上只剩下灿烂的几缕晚霞。 “梅啊,”一个半老的女人声音在柴门外面忧郁地低声叫道,“该回来吃饭啦,还没有洗完么?” 被呼唤的洗衣少女停下工作,抬头向柴门望去。虽然听到这呼唤声她心中一酸,但她却勉强地用一种带点顽皮的、快活的声音回答说: “妈,你又急了,我还没有把衣服洗完哩!” 少女带着感情地向母亲提醒说:“你忘了么,妈?我今天夜里把衣服晾干,明天一清早就跟着舅舅走了。” 母亲在门口轻轻地叹息一声。停一停,她又自言自语地喃喃说: “飞吧,向远处飞吧!翅膀已经长硬啦,要妈也没有用了……” P1-3 序言 一为什么将这部小说作为 《姚雪垠文集》的第一卷} 《春暖花开的时候》(以下简称《春暖》)是我的长篇处女作。尽管不免流露出种种幼稚毛病,却不仅是我青年时期的一部代表作,而且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抗战初期内地救亡青年的斗争生活。我关于长篇小说的部分美学思想也由此开始萌发,若干年后发展成我自己的、比较全面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长篇小说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表现在《李自成》中。 我是从写短篇小说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在动手写《春暖》之前已经写出了像(《差半车麦秸》那样的小说。但我这一生,兴趣最高、用力最大的是中、长篇小说。倘若解放后没有极左思潮的干扰,没有那些很不适当的、硬性的组织干涉,能够按照每个作家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总的继承革命文学传统的方向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能够发挥自己才能,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贡献力量,那么我在四十岁以后悠悠数十年的贡献决不仅仅是一部(《李自成》。由于我一生用力最勤是中、长篇小说,尤其在长篇小说的艺术问题上思考最多,所以在编辑我的文集时将《春暖》作为第一卷,(《长夜》作为第二卷,以下是其它中篇,然后才是短篇小说……而不是按写作的时间先后分卷。 自从一九八一年((长夜》重印了一版之后,研究《李自成》的同志们很注意《长夜》与《李自成》的关系。其实应该说,我的有些关于长篇小说的美学思想,滥觞于《春暖》,发展于《长夜》,成熟于《李自成》。 二谈一些历史情况 (一) 《春暖》这部小说,开始写作于一九三九年的秋天,一边写一边在重庆生活书店出版的《读书月报》上连载。后来由于几种原因,写作不得不停顿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九四三年春天我到了重庆,赶着将(《春暖》补写完第一部,于一九四四年分为上、中、下三册出书。当《春暖》在国统区“大后方”的刊物上连载时候,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用现在的话说就-q做“强烈反响”。一九四四年以三个分册的形式在重庆出书时候,成为相当轰动的畅销书。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新文学作品的印数通常是两千册,有许多出过一版后就不再印了。倘若能陆续发行一万册,就算是畅销书。当《春暖》在重庆出版时候,被称做抗日“大后方”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盘已经大大缩小,较大的城市只剩下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和西安;从重庆到各地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春暖》第一次印刷是一万册,而且不到两星期销售一空,不得不赶快重印。不管我当时的思想和文笔多幼稚,但是《春暖》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产生了“轰动”,这是实际情况。从(《春暖》第一部出版之后,这部小说竟成了各地读者的热烈话题,尤其竞相谈论书中所写的“三女性”、“三典型”,或所谓“太阳、月亮、星星”。这也是((春暖》出版后确实发生的历史现象。 从一九四四年开始出版到一九四六年,《春暖》共印了四次,以后就绝版了。 (二) 《春暖》刚出版一年以后,在胡风主编的文艺刊物《希望》上发表了颇有影响的批判文章,批判《春暖》是色情文学,许多尖锐的语言惊俗动众,不必转引。在我们几十年的新文艺运动史上,有一种习见的规律,表现为以下三种互相联系的现象: 第一种现象是,某些批判文章如果代表“左”的思潮,必然背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文风,而任意发挥某种“主观战斗精神”。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最早出现“左”的思潮是在二十年代末期,经过三十和四十年代,并未断绝,在不同流派和不同人物的身上作了不同的表现。解放以后,“左”的思潮长期起支配作用,历次运动的所谓大批判,都是发挥各自的“主观战斗精神”,对矛头所指的对象罗织罪款,无限上纲,完全丢掉了实事求是的起码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极左的恶劣风气发展到了极点,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损失,至今犹令我们为之痛心。 第二种现象是,从二十年代末开始,发生在文艺战线上的极左批判,不管打什么旗号,从来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从来都不是为革命利益服务,而是为某些人结成的小圈子服务,常带有浓厚的宗派色彩。 …… 第二,《春暖》原计划写三部,共约百余万字。在重庆出版的只是第一部,人物和故事发展都在后边。既然第二、三部都不写了,第一部单独存在就很不完整。假若我现在只有五十岁,或解放初我的处境许可,使我能够较自由地从事创作,我当然乐意将二、三部都写出,完成我原来的创作意图。但是,历史的命运决定了《春暖》只能以三分之一的面貌留在人间。较好的补救办法我没有,我只能作一些小的补救。例如本来要留在第二部或第三部让读者明白的,如今在第一部写明或暗示出来。总之,我通过这次修订,尽可能使读者感到这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第三,《春暖》第一部写作和出版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我的写作受到了许多限制。当时国统区的书报检查制度很严,有些情节不得不回避,而一回避便说不清楚。例如吴寄萍在北平读书时加入了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去延安一趟,没有见到丈夫,将婴儿留在延安,自己返回开封,又由开封回到家乡。这样的故事经过对写出吴寄萍的精神痛苦非常重要,但在原出版的《春暖))中回避了一些文字,很不清楚。又如抗战初期,由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暗中牵线,国民党右翼有对日投降活动,在原书中不敢明言。小说中所写的地方在行政建制上属于河南省,在军事上属于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李宗仁既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又同蒋存在派系矛盾。这一情况,在原书中写得很朦胧,使一般读者不易理解。郭心清是中共地下县委负责人,原书中回避了他的身份。另一方面,关于共产党内部的某些不健康的现象,不但在当时不能写出,在解放后也同样不能说一句,只有到了今天才可以在修订《春暖》时通过陶春冰这个虚构的人物写出一点。 第四,从垆术着眼,将今书推敲一遍,或在字句E作了修改,或在细节上作了修改。有的地方改动很大,近于重写。例如有一章叫做《红灯笼的故事》,原是作者多次在晚会上讲述的一个比较感动入的象征故事,后来写进((春暖》中作为一章,同时也作为短篇小说单独发表。这故事曾被译为俄文,同(《差半车麦秸))一起编入莫斯科出版的俄文(《中国短篇小说选》。按一般道理讲,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名的故事,可以不必再修改了,然而这一次改动很大。原所追求的是故事的精炼和集中。但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美学上的问题往往也是如此。做到了不蔓不枝,却影响故事内容和艺术趣味的丰富性。现在小说中的《红灯笼的故事》,从增加故事容量和艺术趣味的丰富性着眼,利用我对汉民族神话和上古历史传说的知识,对这一章作了改写。 当然,这个修订本还会留下许多毛病,但以后不可能再作一次修改了。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于无止境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