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刘冠均著的《南宋王朝(上下)》是一部原创长篇历史小说。全书浓墨重彩地敷衍了赵构在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后,南逃至临安定都,建立南宋政权后的三十六年风风雨雨的历史画卷对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进行了立体全景式的展示,重现了南宋时期那个特定时代的战争与和平。全书依据历史并加以文学想象,内容宏富,气势磅礴。
| 书名 | 南宋王朝(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少//刘冠均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少、刘冠均著的《南宋王朝(上下)》是一部原创长篇历史小说。全书浓墨重彩地敷衍了赵构在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后,南逃至临安定都,建立南宋政权后的三十六年风风雨雨的历史画卷对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进行了立体全景式的展示,重现了南宋时期那个特定时代的战争与和平。全书依据历史并加以文学想象,内容宏富,气势磅礴。 内容推荐 黄少、刘冠均著的《南宋王朝(上下)》从靖康之难落笔,讲述宋高宗赵构临危授命于大乱世,励精图治于大艰难的故事。重点展现南宋农工商并举的超前文明,如何成功遏制来自北方游牧文明强有力的挑战,以及在应战过程中复杂诡异的史诗悲剧。这是一个有关共存、共生、协调和融合的故事,也是一个文明战胜野蛮的故事。 目录 人物表 序 自序 引子 上卷 第一章 章 靖康之难【靖康二年三月。靖康之祸-赵构勤王惊闻噩耗-拒绝武将拥戴-发现芍芬是女流】 第二章 南京登基【-建炎元年六月。二帝北狩-赵构登基-张浚赵鼎王伦李纲入朝-平于涣兵变】 第三章 百废待举【-建炎元年八月。赵构与李纲矛盾-<金军次次南下>-李纲防御失败-岳飞收复新乡】 第四章 创业艰难【-建炎元年十月。岳飞离军-李纲抗战失败,又因杀人去职-北狩-赵构去南阳受挫】 第五章 南下扬州【-建炎二年七月。二帝北狩-赵构南渡-韩世忠跋扈-赵构决心外戚改制-宗泽病故】 第六章 泥马渡江【-建炎三年二月。赵构改制-阿城献俘-清照南京悲怆-<金军第二次次南下>-赵构渡江】 第七章 苗刘之变【-建炎三年六月。赵构到杭州-肘腋之患-【赵构次亲征】-岳飞留守司弃开封南下】 第八章 狼狈羁旅【-建炎四年正月。韦太后再婚-李清照丧夫-<金军第三次次南下>-长江失守-赵构入海】 第九章 重建藩镇【-建炎四年四月。赵构溯江而上,决策立藩-岳飞立足宜兴-韩世忠黄天荡之战】 第十章 三大战役【-建炎四年十一月。赵构驻跸越州-兵败长江-楚州失守-富平大败(西1)秦桧还朝】 第十一章 绍祚中兴【-绍兴元年四月。赵构改元绍兴-决策安内守外-平叛李成-赵鼎追夺滥赏失败辞职】 第十二章 岳飞崛起【-绍兴二年四月。秦吕党争-和尚原大捷(西2)-李清照丢画-岳飞广西剿灭曹成】 第十三章 秦桧下野【-绍兴二年九月。王伦回朝引战守矛盾后宫矛盾-李清照私生活-秦桧党争失败离朝】 第十四章 以守为攻【-绍兴三年六月。李清照再婚-赵鼎论守-李横北伐-西北退敌(西3)-岳飞灭匪】 第十五章 西北大捷【-绍兴四年五月。后宫和解-伪齐侵边-面拒金使-仙人关大捷(西4)(岳1)北伐】 下卷 第十六章 收复六郡【-绍兴四年九月。收复六郡-钱荒会子-镀金瓶-(金齐次南下)胜非辞职-赵鼎赌胜】 第十七章 御驾亲征【-绍兴五年五月。【赵构第二次亲征】-大仪镇捷-援泸州-张浚还朝-发展航海-岳飞下湘】 第十八章 北伐复仇【-绍兴六年六月。岳飞灭杨幺-徽宗薨-赵构转守为攻-岳飞因母病故离军-会子贬值】 第十九章 屡败屡战【-绍兴七年正月。(岳2、3次)北伐-粮荒-【赵构第三次亲征】-(齐第二次南下)-藕塘捷】 第二十章 淮西之变【-绍兴七年九月。削兵权-岳飞接收,提立储改前议-岳飞回山-淮西兵变-赵鼎还朝】 第二十一章 赵鼎削兵【-绍兴八年四月。金灭伪齐-赈灾改革-秦桧拜相-赵鼎削兵-赵构决定议和-回临安】 第二十二章 和议风波【-绍兴九年三月。金使南下-朝野大哗-赵构演讲-合议成功-王伦交割】 第二十三章 顺昌大捷【-绍兴十年六月。海上丝绸之路-完颜昌死-金军毁约,第四次次南下-顺昌保卫战】 第二十四章 血战中原【-绍兴十年八月。赵构催发(岳4次)北伐-郾城大捷-小商河之败-颖昌战役-回军】 第二十五章 迟援淮西【-绍兴十一年三月。朱淑真、双双去世-淮西之战-赵构催兵-柘皋大捷-濠州大败】 第二十六章 削兵议和【-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秦桧削兵权-楚州视军-岳飞蒙冤入狱-南北和议成功】 第二十七章 岳飞之死【-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岳飞遇害-太后还朝-赵构遇美-兀术、熙宗死-海陵登基】 第二十八章 万国来商【-绍兴三十一年九月。秦桧、清照去世-蒸蒸日上-赵瑗立太子-海陵<5次南下>】 第二十九章 采石之战【-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赵构第三次亲征-世宗登基-海战大捷-采石大捷-兵临镇江】 第三十章 千古之谜【-绍兴三十二年六月。海陵被弑-赵构北伐-战事胶着-金求和-赵构禅位-岳飞平反】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徽宗一愣,随即感动地点头。宋齐愈又回头向张邦昌使眼色,那意思,再不跟二帝告个别,恐怕就再没机会了。张邦昌刚才被唬得心惊肉跳,早已鬓角见汗,此时更不敢过去,只是满面愧色地望着徽宗,又偷眼去看完颜昌和兀术。此情此景,令完颜昌又生了恻隐之心,不由得道:“张皇帝,你们新老君臣就此告个别吧。” 张邦昌忙惶恐摆手:“邦昌今日只为两位殿下送行.绝对不敢……” 完颜昌挥手推他过去:“人之常情,张皇帝何必扭扭捏捏?” 张邦昌拭着满脸汗水,扭扭捏捏挨到徽、钦二帝面前。跪在路旁的秦桧正想起身痛斥张邦昌,被旁边的妻子王氏死死拽住。韦太妃见张邦昌跪也不是,拜也不是,尴尬得无地自容,不由得冷笑,语出讥讽:“哟!张邦昌!你这‘大楚’的儿皇帝怎么当的?给谁磕头脑袋都磕出血了?” 张邦昌羞愧低头,深深施礼:“太妃,邦昌触柱自杀,求死不能,可若不做这皇帝,金人就要血洗东京……邦昌今日不敢着黄,只穿红袍前来送别,就是……唯求太上皇和陛下体谅邦昌一片苦心。” “啊我呸!张邦昌!你本是大宋宰相,却改换门庭为虎作伥,亏你说得出口!”张叔夜早怒不可遏地冲过来。徽、钦二帝,包括兀术和完颜昌,都对张叔夜的大无畏行为投去敬佩的目光。不想张邦昌身旁的降将范琼按剑而来:“张叔夜!不得对我大楚皇帝无礼!” “我当是谁?这不是范琼范将军吗?原来你也随张邦昌做金狗了?”张叔夜抬头鄙夷道。范琼仍恬不知耻:“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谁给我饭吃,我就给谁当狗!” “果真是有奶便是娘!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二字吗?畜生还不滚开?”张叔夜高声叱责。众人和路旁百姓无不崇敬地望着张叔夜。范琼羞愧,却不敢发作,只好灰溜溜退下。37岁的秦桧被张叔夜言辞所激,趁着王氏疏忽,一挺身疾步来到完颜昌面前,张手拦住马头:“完颜大王,为你大金国着想,绝不可立张邦昌做皇帝!” 王氏一惊,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徽、钦二帝等众人也都是一愣。兀术上下打量秦桧,见他是个长胳膊长腿的大个子,一身文官服,不由得问道:“你是何人?” “大宋御史中丞秦桧。”秦桧回答得大义凛然。 完颜昌想起来,前几日就是这个秦桧带头联名上书,恳请他废掉大楚国号。兀术见秦桧大模大样,血气方刚,大喝道:“跪下说话!” 秦桧抬头看看他,故作诧异:“四太子欲屈在下施君臣之礼?可以,只是如此大礼,四太子果真敢受拜否?” “本王杀人如麻,区区一礼,如何不敢受拜?” “只怕未必。”秦桧摇头晃脑,侃侃而答,“足下虽贵为四太子,却仍是人臣,在下虽贱为文隶,也是人臣,两国人臣相见而用君臣之礼,是北朝一国有两个皇帝了?” 兀术正听得囫囵半片,见秦桧说完,对他一揖,长揖到地,登时语塞.哭笑不得。完颜昌在旁哑然失笑,不禁暗自欣赏秦桧:“秦相公倒说说,为何不能立张邦昌?” “大宋开疆立国近两百年,民心所向,唯有赵家天子。京城赵氏可灭,举国赵氏不可灭。若指望今后南北太平,还是保留我大宋国号,立赵氏子孙称帝为好。” 兀术早已怒不可遏,拔刀挥起一片白光。秦桧心一惊,眼一闭,暗想此番休矣,脖子本能地一挺,引颈受戮。不料金兀术却绕过他,在人群前舞刀走马,声若霹雳:“不太平又当如何?我兀术天生热爱战争,渴望流血,最瞧不起宋国兵将软塌塌的熊样!看见你们这群窝囊废我就生气,就恨不能把你们全部剁成肉酱!再看我大金兵锋,所向披靡!平辽灭宋,天下无敌!” 秦桧听见金兵们举着兵刃雷鸣般欢呼,这才睁开眼,捂着胸脯暗叫侥幸。兀术继续对金军训话:“世称满洲兵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今我满洲铁骑已过十万,又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这场灭亡宋国的伟大战争。回去以后,你们要骄傲地问你们邻居,在我灭宋的时候,你们在家干吗呢?还在叉牛粪吗?” 金兵一阵大笑,无不欢呼雀跃,而宋朝君臣百姓则痛心疾首,默默垂头。忍受着这非人的屈辱。秦桧忍不住侧脸骂了一句:“野蛮……” 兀术早听见了:“野蛮?嗨嗨!野蛮未必是个坏词!历史上,野蛮总是战胜文明!” P10-11 序言 南宋立国152年(1127—1279),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但自清末民初以降,一些学者或为了借古讽今,或只是人云亦云,因而除了在文化方面对南宋有所肯定以外,总体的评价却很低。人们不是指斥南宋政权是一个沉耽安逸、不思进取的偏安政权,就是言其为腐败无能、权相擅政的朝代,军事上更是一无是处。一些以南宋为题材的演义小说,如《说岳全传》及说书、电视剧等其他文艺作品,在客观上也为此推波助澜,将南宋一朝说得面目全非。 拙意以为,尽管南宋的军事力量不强,最后不能逃脱被蒙(元)灭亡的命运,不能与版图辽阔、曾雄极一时的汉、唐相提并论。尽管南宋贪官污吏甚多,百姓负担沉重,没有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等所谓的太平盛世,但是要知道,汉、唐的强大,国家版图的一度辽阔,是以“边庭流血成海水”“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惨痛代价换来的,对劳动人民来说则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曾几何时,随着汉、唐国力的消耗,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内部矛盾的尖锐化,昔日甚有威严的帝王,或为外戚、宦官,或为权臣、军阀玩于股掌之上,甚至性命不保。于是民变蜂起、军阀混战,国家迅速走向衰落乃至崩溃,过去扩张所得的领土,大多也得而复失。可是,这种情况在南宋历史上却几乎没有出现过。 若言南宋常为后世所诟病的军事力量不振,固然是事实。这既与继续执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有关,也与它所遇到的对手一一金朝特别是蒙(元),他们的统治相对稳固、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有关。但是,南宋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军民对这个政权的认同感,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事上硬实力的不足。只要看一下曾经灭亡北宋的金朝只经历了24年时间的抵抗就为蒙古所灭亡,而蒙(元)灭亡南宋却用了整整45年时间,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若言南宋统治者的腐败,却不是事实。应该说,与其他朝代相比,自高宗以降的历朝诸帝,都相对比较节俭。以宫殿而言,建筑既不雄伟,又多有减省,甚至出现一殿多用、“随事易名”的情况。帝王陵墓也很普通.陵深不过数米,上面不起陵台,更无像其他朝代帝王陵墓前排列着的石人、石兽。南宋的7位成年皇帝,100余年间,从未有人借“巡幸”之名而离开都城临安,到外地游山玩水。以上这些,在历史上可以说极为罕见。可是以往许多治史者对此往往视而不见,或者有意回避,甚至将此解释为南宋统治者将来欲还都中原的缘故。反之,对高宗在凤凰山上养了一群鸽子,却视作不图恢复和生活腐朽的证据。 至于说到南宋赋税的沉重,虽是事实,却大有原因。许多史料证明.在南宋国家的财政收入中,用于皇室消费和官吏俸禄者,只占了绝少部分,而十之八九是用在抵抗金朝或蒙(元)侵略的军费开支上。对此,许多人也不愿意深究。 今天,虽然有不少学者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成果,但由于历时数百年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这些研究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尚相当有限。无论是在民间或是部分学者之间,有意无意地贬抑南宋者仍然很多。如说到高宗,以为他是一位荒淫无道的君主,没有一点是处;说到秦桧,便对他做有罪判断,说是金人有意纵归的奸细;说到“绍兴和议”,总以为即使在客观上也毫无半点积极作用;说到岳飞的功绩,总是锦上添花的多,而讳言他的缺点或弱点,唯恐这样做会损害岳飞的英雄形象;说到对金战争,就不惜夸大绍兴年间南宋的军事力量,以为要不是高宗用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南宋完全有力量收复北方失地;说到宋、金关系,不敢过多地揭露女真贵族的野蛮和残暴,甚至也不敢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以为这样做会损害民族团结;说到钦宗至死不能回南宋,将明人文徵明那首《满江红》词里“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一语作为根据,以为高宗害怕帝位被徽、钦二帝篡夺,所以故意不让他们南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这些看法,实际上都非常值得商榷。 南宋杰出人物众多,生活丰富多彩,抗击金、蒙(元)的战争可歌可泣,许多历史事件错综复杂,由此派生出来的故事非常感人,对后人的启迪也很深。南宋与北宋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有人情味、最为和谐的社会,当时文禁不密,知识分子在朝野颇有发言权。帝王看上去大权在握,很是威严,却受到祖宗家法的限制,也受到宰执大臣和台谏官的监督,不敢挥霍享受,不敢胡乱封官许愿,更不敢肆意杀人。故今天有一些中外学者认为,“宋朝是一个很可爱也很奇怪的王朝”,他们戏称,如果要生活在古代,那么非以宋朝莫属。 既然如此,写出一部能反映南宋真实面貌、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历史小说,并在此基础上,改编出一部电视剧或故事片,不仅是一盘十分丰盛的文化大餐,而且对当今社会也不乏借鉴意义。可是迄今为止,希望能创作这样一部历史小说或剧本的人虽不在少数,可是或者望而却步,或者少有成功。个中原因,恐怕与上面所说受到种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有关。 不久前,剧作家兼编导刘冠均先生夫妇来探望我,与我讨论有关南宋历史的许多问题,同时介绍他不久前刚刚杀青的历史小说《南宋王朝》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创作过程。我从中才知道,在多年前,他们俩有感于社会上以南宋历史为题材的小说、电视剧之贫乏,即使偶有一些,也以戏说为主,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所以决心创作一部能真实反映南宋历史的小说。为此,他们首先通读了中国古代史的有关论著,特别是宋代历史,总计有123种之多。在积累了大量史料,把握了整个南宋历史全貌的基础上,开始以高宗一朝为主要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南宋王朝》,不久将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据作者称,为了尽可能地写好这部小说,曾六易其稿,历时7年才得以完成,真可谓殚精竭虑,用力甚勤矣。 虽然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我没有能阅读该书全文,但对作者近两万言的《自序》却做了认真拜读,不仅大略了解到《南宋王朝》的故事梗概,更知道作者在书中的基本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真知灼见,不觉眼前为之根据敌我力量的变化而变化:登基后主战,战败后流亡(建炎元年至四年),站稳脚跟后主守(绍兴元年至四年),平定游寇和民变、经济稍微恢复后又主战(绍兴四年至七年),‘淮西兵变’后再主和(绍兴七年至十一年)。他对战、守、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并且灵活运用,收放自如,终成一代中兴之主。”同时作者也认定“赵构是杀害岳飞的元凶”。作者对赵构的评价,虽然不一定能为所有人接受,他杀害岳飞的罪恶也不会因此而减轻,但赵构并非庸主,并非荒淫无道之辈,而是南宋国家的缔造者,是一位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却确实应该于以肯定。 再如对“绍兴和议”的评价,也颇为公允求实。作者以北宋真宗朝与契丹签订的“澶渊之盟”和著名政治家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人以“土地换和平”的言论和行动进行对比,认为“绍兴和议”对南宋而言虽然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但就当时宋、金力量对比而言,也未为失算。作者说:“绍兴和议,不仅南宋认为不平等,事实上很多金人也觉得老大委屈。但是通过讨价还价,形成有等级的外交框架关系,以实现和平共处,比起兵连祸结,毫无希望的长期恶斗,难道不是宋、金双方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吗?”他们的这一看法,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此外,小说对宋朝南渡的评价、对南宋其他一些人物的定位、对岳飞绍兴十年第四次北伐和迟援淮西的认识、对南宋经济的定位、对南宋政治环境和人文成就对后世影响的认识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足资参考。 不可否认,作者的个別观点,如果放在学术界或许会引起一些争论,但如果将这些观点放在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中,就大大地减轻了这种争论的必要性。退一步说,即使有争论,在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正需要倾听这种来自非历史学界的不同声音,以打破长期以来笼罩在南宋史研究领域上空的旧思维、旧传统、旧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的许多新观点和新见解,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在本书《自序》最后,作者说了如下一段话:我等性识愚鲁,学术荒疏,贸然染指宋史,已然不自量力。倘若愚者一得,更属万幸,实不敢有创新独见、补遗钩隐的非分之想。然区区之心,朝夕寤寐,臧往知来,何尝不图我中华文化早日复兴?惜如今南宋史研究,除去头尾,空白甚多,只能窥其一斑,难免一鳞半爪,唯有夜以继日,竟至目视昏近,齿牙脱落,7年精力尽耗于此,伏望前辈同仁,宽恕妄作,情同此心,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则我等虽呕心沥血,志愿永毕矣! 在这里,作者将创作历史小说《南宋王朝》的目的再次和盘托出,读后使人动容,其忧国忧民之心,为中华文化的早曰复兴之愿,可谓跃然纸上矣。 刘冠均先生夫妇不顾我之识昧,在盛夏时节,送来了《南宋王朝.自序》,要我替该书作序。我在拜读之余,觉得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确实非常有意义,不仅能忠实于历史,观点很有新意,与其他胡编乱造的东西不能相提并论,而且文学艺术性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也很好,足以成为他人创作历史小说的范例。遂欣然命笔。是为序。 2015年8月于杭州凤起苑寓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