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园整理的《王承传日记》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之一种。
《王承传日记》(原题为《钦尧手记》),为清末王承传随出使德国大臣荫昌驻德国所记。现存《日记》10册,自卷六开始,前五卷暂未访得下落;此10册《日记》始于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1903年8月20日),止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907年1月28日),64开红格纸,每页7行,版心有“义成仁号”四字。第9册后半部分、10册为归国后在天津任职所记。
| 书名 | 王承传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王承传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园整理的《王承传日记》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之一种。 《王承传日记》(原题为《钦尧手记》),为清末王承传随出使德国大臣荫昌驻德国所记。现存《日记》10册,自卷六开始,前五卷暂未访得下落;此10册《日记》始于光绪二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1903年8月20日),止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907年1月28日),64开红格纸,每页7行,版心有“义成仁号”四字。第9册后半部分、10册为归国后在天津任职所记。 内容推荐 王承传,字钦尧,安徽桐城人。其《日记》为清末随出使德国大臣荫昌驻德国所记。《日记》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保留了当时德国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主要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三方面有价值的史料:(一)德报中的日俄战争;(二)接待清廷专使访德;(三)柏林大学教育状况管窥。《王承传日记》由冯雷、王洪军整理。 目录 前言 日记 卷陆 日记 卷柒 日记 卷捌 日记 卷玖 日记 卷拾 日记 卷拾壹 日记 卷拾贰 日记 卷拾叁 日记 卷拾肆 日记 卷拾五 试读章节 日记 卷陆 在柏林记 光绪癸卯(光绪二十九年) 六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十三日止 (1903年8月20日——1903年12月31日)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二十八日(1903年8月20日) 晴。早,接外格耳女郎一信,邀晚餐,因有他约,故函辞。晚,同亚君赴南城某跳舞场一观,遇相识数个。回乘新修成之汽车,返至某茶馆小酌。十二钟回署。接施玉德一信,借款尚不能归还也。 六月二十九日(8月21日) 晴,微雨。早,晤某德商良久。午后,写信数封,灯下看书数页。枚君送货来馆,与一谈。 六月三十日(8月22日) 阴雨。侵晨起洗澡,因西人云,饭后洗之于身体有损也。(英前相沙侯逝世,晚九钟半)午后,上街一游,顺道至湖边小步。适大雨,后署校拟电报,请馆中经费四万两。晚,访马培夫未遇,乃至城内酒馆一坐,观野人男女各一,系产自北美国,此种人类现仅存二人矣。能土语,听之如诵经,然且稍通英□语,年五六十,行动不甚便,其鼻大而湾,真奇像也。十二钟回署,又遇大雨一次。今日存那大人等各一信片,系自黑司考城发者。 七月初一日(8月23日) 晴,晚大雨,雷电交加,夜半不息。早,阅报知英前相沙侯逝世,年已七十三矣。英人甚戚悼之。午后,同亚君、施女郎赴大树林一游,后又至毂木晚饭。游人甚多,男女各半。十钟大雨,时皆拥挤廊下,十二钟仍未住,遂冒雨返署。 七月初二日(8月24日) 晴,晚微雨。作致毛大夫及其岳家各一信,应赴完姻宴也。写发薪水簿一页。太夫人在坐良久。 七月初三日(8月25日) 晴,微雨。午后,赴银行取钱,[晤]墨森君刻许。晚,同亚君及二女郎摇船一钟半之久,虽无月色,亦另有别趣。十钟回署,作法、德字信各一件,一钟就寝。午后,往拜勒君未遇。 七月初四日(8月26日) 晴,夜雨。午,勒君来回拜。晤半刻,晚七钟,赴勒君之约。先至客栈,见其夫人及其一子一女,遂同至冬天花园戏馆观剧。系坐包厢,即在彼晚餐,散后同至栈房一坐遂返。接张梓材一信,述补照事。 七月初五日(8月27日) 晴。午后,勒君偕其夫人及其子女来馆搭拜,遂至星使客厅一坐。勒夫人及其女各扶洋琴一段,两小孩合唱曲一,颇佳。余赠勒夫人及其小女各花球一枚,并约同明晚赴戏院观剧。后至星使处一坐。晚,宪太夫人在谈。灯下写信片二,看报时许。 七月初六日(8月28日) 晴。晚七钟,勒君邀余同养田赴某大戏园观剧。七点半抵园,其眷属已在候,系坐楼正面。所演系一故事,山水各样画景极好。十钟散,至花园便酌,遂与勒君及其眷属握别,各盼将来在英京伦敦再见。乃同养田乘高车返署。一钟睡。 七月初七日(8月29日) 晴。早八钟,洗澡,同星使一谈。午后,致勒君一信,并赠给余之小照二张。晚,访马塔未遇,遂往黎雅家一坐,谈甚久。 七月初八日(8月30日) 晴,冷。早十二钟,回署,黄碧湾来一谈,在馆午饭乃去。看报时许,灯下作洋字函数件。就寝稍早。 七月初九日(8月31日) 晴,风,微凉。早接家书,知家中人口平安。午后,戏空中刻许。授德文课时,仅宪太太一人,因海禹臣将要回华,无心向学矣。晚同施女郎闲步时许。作灯课至十一钟半就寝。 七月初十日(9月1日) 晴,冷。终日未出门,葛君来谈良久,作灯课时许。 七月十一日(9月2日) 晴。午后,同养田、宝臣出门摇船一小时。今系德胜法赛当城之日,街上游人甚多。晚,作灯课良久。昨日系德国秋操之日,各国钦差人员多往观,惟缺我华人员耳。 七月十二日(9月3日) 晴,暖。午后,看德文小说数段。晚,戏空中刻许,作洋字函数封。灯下写信片数张,系致那总荫治武者。 七月十三日(9月4日) 晴,暖。早,接张梓材一信,并代拟咨文底稿一份。午后,养田为余同葛君拍照,计两次,一立一坐。光甚好,余着便服,手握团扇。晚,宪太夫人在久谈。作灯课半时,子正睡。 七月十四日(9月5日) 晴,热。午后,写法文信。晚,赴黎雅家,晤其女东良久。在廊台月光下坐至十一钟,始就寝。接奇夫人一信,因分量过例,罚四十分。 七月十五日(9月6日) 晴,热。午后,同亚君及法女郎,乘马车至树林某酒馆一坐,后又赴林内一游,性步回馆晚餐。晚,仍同原人赴菜尔敦酒馆听乐,人甚多。盖系星期,气候复转热也。十二钟就寝。 七月十六日(9月7日) 晴,热风。终日未出门,看报修洋字函良久。就寝略早。 七月十七日(9月8日) 晴。早,接碧桃一信,并伊相片一张,系前二年照,容颜颇可人,发佩肩左右。因信包分量过例,又照例罚二十分。今日湖北学生十名,因与洋口角,决意移出,故皆来馆面禀星使,求准各人另觅学房。午后,看书,终日未出门。黑大夫来看余右腿癣疾,谈刻许。宪太夫人及宪夫人来房一坐。作灯课时许。(湖北学生今日移出欧嘉棣寓,人客栈)P1-3 序言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人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