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著绘的《半路上的库车》介绍:人生漫旅,好书伴你。
源于“中国二十世纪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散文精华浓缩。
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全国中学、大学语文教材。
高铁时代的城际阅读,带一本书在路上。
千年龟兹,百年库车,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域风情浓郁,满足读者的猎奇心。
| 书名 | 半路上的库车/散文精品城际阅读/旅伴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刘亮程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亮程著绘的《半路上的库车》介绍:人生漫旅,好书伴你。 源于“中国二十世纪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散文精华浓缩。 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全国中学、大学语文教材。 高铁时代的城际阅读,带一本书在路上。 千年龟兹,百年库车,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域风情浓郁,满足读者的猎奇心。 内容推荐 库车,古称龟兹,地处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古丝绸之路上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时光流转,今日的库车老城虽然已经日趋沉默,但当地人经年不变的生活,更像一种等候。刘亮程著绘的《半路上的库车》结集刘亮程关于库车的散文16篇,文字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以诗意的探针触碰文化传承中的种种裂痕,期待属于读者自己的遇见。佐以刘亮程手绘插图若干,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带你走进库车。 目录 总序 一切都没有过去 最后的铁匠 生意 五千个买买提 尘土 通往田野的小巷 龟兹驴志 托包克游戏 阿格村夜晚 热斯坦巷早晨 一口枯井和两棵榆树 两个古币商 逛巴扎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暮世旧城 祖先的驴车 后记王剑冰 试读章节 一切都没有过去 我对库车的兴趣缘于许多年前的一次南疆之行。那时我刚从新疆北部一个偏僻小村庄走出,天山以南的南疆对我还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地域,我对迎面而来的更广阔无边的戈壁荒漠惊叹不已。那是一次漫长而紧促的行旅,几千公里的路途,几乎没有在哪儿停顿过,沿途一阵风一样穿过的那些维吾尔人居住的村落城镇,就像曾经的梦境般熟悉亲切。低矮破旧的土房子、深陷沙漠的小块田地、环屋绕树的袅袅炊烟,以及赶驴车下地的农人——仿佛我是生活其中的一个人,又永远地置身其外。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飘忽,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也许为弥补那次行旅的紧促,梦中我又沿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我记得我们在一个周五黄昏到达库车老城,满街的毛驴车正在散去。那是老城每周一次的巴扎(集市)日。我们停车在库车河边,在写有“龟兹古渡”桥头旁的一家维吾尔饭馆吃晚饭,街上一片零乱,没卖掉的农具、手工制品和农产品正被收拾起来,装上毛驴车。赶集的人渐渐走散,消失在夕阳尘土里,临街的门窗悄然关闭,仿佛库车的热闹到此为止。只有街对面,一位蒙面的维吾尔族妇女,依旧端坐在那里。她的褐色面纱一直垂到膝盖,卖剩的半筐馕摆在面前,街上离散的人群似乎跟她没有关系。 那时我对库车的历史知之甚少,现在仍不会知道更多。除了史书上有关库车——古龟兹国的一些片断文字,以及残存在这块土地上让人吃惊的千佛洞窟和古城遗址,库车的历史从来就没被谁清晰地看见过。 而比历史更近的,坐在街边卖馕的那个维吾尔族妇女的生活,已经离我十分遥远了。在我看来,她的蒙面褐纱并不比两千年的历史帷幕单薄。她从哪里来,她叫什么名字,在这座老城的低矮土巷里,她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她的红柳条筐是千年前的模样,她卖剩的馕仿佛放了几个世纪。还有,她的面纱后面,我永远看不见的容颜,一双怎样的眼睛透过褐色面纱在看着我们,看着这个黄昏人世。 我禁不住走过去,向她买一块馕。多少钱一个?我想听听面纱背后的声音,却没有,她只微微抬臂,伸出一个指头。我递给她一块钱。 那块馕上肯定落了一天的尘土,我看不见。馕是麦黄色的。她递给我时用手拍打了两下,我接过来,也学她的样子拍打两下,又对着嘴吹了几口,也不见有土吹打下来,只有昏黄的暮色落在上面。 我转过身,街上已经空荡荡了,临街的几家饭馆亮起了灯。我们原打算在库车住一夜,吃了一大盘抓饭后,都有了精神,便又决定继续赶路,库车城就这样埋在身后的长夜里。 那时我想,我或许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紧赶慢赶,赶在了一个黄昏末世。我喜欢的那些延续久远的东西正在消失,而那些新东西,过多少年才会被我熟悉和认识。我不一定会喜欢未来,我渴望在一种人们过旧的年月里安置心灵和身体。如果可能,我宁愿把未来送给别人,只留下过去,给自己。 库车老城是一处难得的昔年旧址。我想象中的古老生活,似乎就在那些土街土巷里完整地保存着。有时我会想起那个卖馕的维吾尔族妇女,她面纱后面的一双眼睛,她永远卖不完,剩下一个等着谁的麦黄圆馕。想起摆在老城街边的手工农具、铜器,那一切,会不会在我偶然途经的那个黄昏,永远消失? 直到这次,我再来到库车,看到多年前我一晃而过的老城还在那里。穿城而过的库车河,龟兹古渡、清真寺、满街的毛驴车,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住,一切都没有过去,只有我的年华在流失。 随着中年来临,我正一点点地接近那些古老事物。我和它们就像曾经沧海的一对老人一样一见如故。我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书,思考了那么多事情,到头来我的想法和那个坐在街边打盹的老人一模一样。你看他一动不动,就到达了我一辈子要到达的地方。 而我,还在半路上呢。P1-6 序言 《旅伴文库》乃应时而生的出版项目。当今之世,既是提倡全民阅读之时,又是高铁出行渐成趋势之际,正应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信条。究其实,现代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旅行几乎成了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常态,令“千里江陵一日还”有了现代意味。而全民阅读则还在国家、社会的提倡中,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是,要达到这一点要求,似乎还比较难;唯其难,故而需要多方设法推动,长期用心提倡。漓江出版社策划设计这一文库,既顺应了现代人出行的方便,更是推崇全民阅读,颇具趁旅行热潮助推全民阅读,借全民阅读提升旅行质量的匠心。 相比较已经形成热潮的出行,全民阅读还不够热。尽管国家为促进全民阅读立法,各级政府为全民阅读提供支持,每年“世界读书日”各地开展活动有声有色,“书香中国”活动在全国范围风生水起,家庭阅读、校园阅读、社区阅读、机关阅读渐次开展,然而,平心而论,这些大都还是在外力推动下的阅读,距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目标还有长路要走。那么,如何才有望接近这一目标呢?我们以为,让阅读与日常生活相伴或许是努力的基本方向。当民众出行热潮形成,包括旅游在内的旅行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提倡在旅途中阅读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国际上曾有过“中国人不爱读书”的负面评价,评价者举证的,正是旅行途中许多欧美人在读书,而许多中国人并不读书的现象。那么,要改变这一国际负面印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在旅行途中读起书来。当然,在旅行途中读书并非为了做样子给国际人士观赏,而是全民阅读之树必然开出的日常生活阅读之花。《旅伴文库》正是为了催生这美丽的花朵而做出的努力。所谓“人生漫旅,好书伴你”,是该文库在广义层面的取意。 事实上,开展在旅行途中的阅读生活,对于提高我国旅游事业的质量也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国人的旅行生活,一直都有某些负面的评价,认为其盲目、简单、粗糙,缺少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其中有一个我们前面已经提及的负面评价:中国人在旅行途中几乎都不读书。这些负面评价已经成为国民文化素质不高的重要证据。知书达理或知书达礼,不爱读书的民族谈何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于是,近些年来,就有许多关于改善旅行生活、提高旅行质量的意见被提出,其中有一条意见颇具感染力,那就是“带一本书去旅行”。 上述三位入选作家自然是读者相当熟悉的名人,他们的加盟可以体现《旅伴文库》的感召力和他们的合作诚意。可我们还要为散文界的新人入选而欣喜。董谦先生自称除22年新闻从业经验外,别无所长,一米九几的大高个,在深圳做了几年报社的副总,却因乡心难却,返身回到湖南泪罗乡下,亲自种稻,一心要种出无农药无化肥无转基因的生态大米,这次他给我们带来的《种稻记》,个中情趣自不待言。 作为《旅伴文库》最先面世的第一个系列,“散文精品城际阅读”(2018)系列的七人七书可以称得上是精选精编而成,给我们浑然一体的感觉。对此,出版社是信心满满,相信读者也能兴趣满满。而对于整套文库后续的编选出版工作,则应当说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管中可以窥豹,开局能见气象,相信《旅伴文库》是能够成为众多旅行者满意的伴侣的。 2017年9月于贵州、广西、北京旅次中 后记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高标准、高品质的生活。对此生命的追求,真正实施者甚少。读书破万卷不容易,远行也是多有不便。时间走到了今天,旅途变得十分通畅,行万里路已经不是问题,读万卷书却仍不是件易事。这需要个人的自觉及社会的推动。而文字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交流。作家的写作同样需要与读者互动。 漓江出版社顺应需要,提出了散文精品城际阅读,编辑系列名家丛书,以迎合扑面而来的旅途与信息相融的高铁时代。 谈起选题时,我们就谈到了“七”这个数字,它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是“哆来咪发唆拉西”的七。让人联想到色彩的无限斑斓与乐曲的美妙变化。那么就定为七人吧,每年邀约七位当今活跃于文坛的作家,以构建可资阅读、珍藏、研究的厚重文库。 作家们欣然响应,很快组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七人年展。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精品文丛将会显示出它茁旺的生命力。 王剑冰 2017年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