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妈妈不焦不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8种方法)
分类
作者 尹霞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尹霞著的《好妈妈不焦不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8种方法)》是一本亲子教育方法书,主要针对孩子父母,为孩子父母培养孩子创造力提供方法参考: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创造力,是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能力。好成绩不如创造力,一个接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孩子,必然是拥有无穷创造力的,而这样的孩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我们就不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更要有意识地主动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培养听起来很麻烦,融入生活却很简单,只需要38种简单办法,你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创造力,做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

内容推荐

在孩子全面发展的各项综合能力中,创造力可以说是一切之源。在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却不得其门而入。事实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说难实易。因为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技术。

作者尹霞将多年致力于儿童大脑开发及全脑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心血汇集成《好妈妈不焦不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8种方法)》,摒弃说教和理论化,力求在轻松温和的氛围中,转变家长的教育思维,建立科学认知,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让家长和孩子都能乐在其中。

目录

序言 好妈妈的教育,不焦不躁

第一章

 培育适合孩子创造力的沃土

 第1种 “我有一个小问题”——有个好奇宝宝怎么办?

 好妈妈手记: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第2种 “妈妈,我想试试这个”——孩子的选择跟你不同怎么办?

 好妈妈手记: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

 第3种 “妈妈,我厉害吧”——一点小成就,需要鼓励吗?

 好妈妈手记:学会鼓励,给孩子自信

 第4种 “我的世界无限大”——孩子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好妈妈手记: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无限空间

第二章 寓教于乐——让创造力在游戏中发芽开花

 第5种 “就让我玩一会儿吧”——游戏会不会让孩子耽于玩乐?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玩耍

 第6种 “大家一起来玩啊”——怎样让孩子在交流中成长?

 好妈妈手记:放手让孩子去集体中玩耍

 第7种 “我想做一只大恐龙……”——孩子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好妈妈手记:那些提高想象力的游戏

 第8种 “今天你来做国王”——我的孩子不会得了妄想症吧?

 好妈妈手记:角色扮演,开发创造力的

 第9种 “我们的手印是彩色的”——怎样玩游戏才是“有益”的?

 好妈妈手记:小游戏中也能挖掘天赋

第三章 你的故事有魔力——充分放飞孩子的幻想力

 第10种 “天上飞着一只猪”——这孩子总爱说胡话。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先学会幻想

 第11种 “为什么美人鱼会化成泡沫”——听个故事,怎么这么多问题?

 好妈妈手记:给孩子的故事不只是“我说你听”

 第12种 “让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孩子讲故事,是不是浪费时间?

 好妈妈手记:鼓励孩子编故事

 第13种 “一起把故事画出来吧”——怎样才能让故事教育更深入?

 好妈妈手记:讲故事也要“有声有色”

第四章 我家有个“十万个为什么” ——好奇是创造力的源头

 第14种 “为什么天不是红色的”——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好妈妈手记:不要嘲笑孩子的任何问题

 第15种 “冰化了,就成了春天”——孩子的说法好像不太对?

 好妈妈手记:永远不要限制孩子的答案

 第16种 “这样真的对吗”——为什么孩子总是爱怀疑?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的质疑精神来得更猛烈些

 第17种 “你觉得这是什么”——怎样提问对孩子更有益?

 好妈妈手记:学会给孩子提开放性的小问题

第五章 你自己动手试试吧——让孩子的创造力具象化

 第18种 “给你一把小剪子”——让孩子动手会不会太危险?

 好妈妈手记:别禁锢住孩子的双手

 第19种 “妈妈,对不起……”——为什么孩子总能弄得一团糟?

 好妈妈手记:适当容忍孩子的“破坏”行为

 第20种 “我学会了,是这样吗”——怎么带孩子接触世界?

 好妈妈手记:鼓励孩子来模仿

 第21种 “蓝色和黄色,怎么变成绿色”——这个问题有点难,需要解释吗?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探究科学、大胆实验

第六章 比起标准答案,天马行空更重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第22种 “好孩子,你得自己想想”——我需要直接告诉他答案吗?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第23种 “看到房子,就一定要想到花园吗”——我们为什么会有一样的想法?

 好妈妈手记:引领孩子跨过思维定势

 第24种 “除了这样,还可以那样”——这孩子想得有点多?

 好妈妈手记:引导孩子天马行空地发散思维

 第25种 “看看这片雪,你觉得像什么”——怎么让他学会联想?

 好妈妈手记:联想是创造的开始

 第26种 “你说是,我偏不”——什么是孩子的逆向思维?

 好妈妈手记:培养逆向思维的小游戏

第七章 激励孩子的创造力,从尊重他们的爱好开始

 第27种 “喜欢讲故事,那就再讲一个吧”——该不该“放羊”式管理?

 好妈妈手记:孩子的兴趣也需要引导

 第28种 “你画得真好看”——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到底在哪里?

 好妈妈手记:应该发现、参与孩子的爱好

 第29种 “嘿,这是一棵大树吗”——抽象画好,还是写实派好?

 好妈妈手记:从涂鸦绘画中看到创造力

 第30种 “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跳吧”——应该送孩子去兴趣班吗?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自由地感受兴趣

第八章 给孩子储备创造力素材——大自然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第31种 “天气这么好,出去玩玩吧”——该不该领孩子出去“疯”?

 好妈妈手记:多带孩子接触自然,进行户外活动

 第32种 “妈妈,看这朵黄色的花”——大自然能教给孩子什么?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享受自然

 第33种 “我想去小河对面看看”——这样的要求应该答应吗?

 好妈妈手记:带领孩子探索大自然

 第34种 “比比我们谁更厉害”——户外游戏是不是可能受伤?

 好妈妈手记:在户外活动中解放孩子的身体

第九章 探索和感悟生活之美——无处不在的创造力

 第35种 “这是什么新玩意儿”——孩子害怕未知事物怎么办?

 好妈妈手记:培养孩子大胆接触新鲜事物的习惯

 第36种 “小草又长了一片叶子”——每天观察动植物是在浪费时间?

 好妈妈手记:让孩子学会观察与发现

 第37种 “这是美的,那是丑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美丑吗?

 好妈妈手记:培养孩子独立的审美情趣

 第38种 “为什么每天的月亮都不一样”——观察之后,还要调动大脑?

 好妈妈手记:如何培养观察与思考结合的能力

后记

试读章节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开始,就是包容他们无限的好奇心。

人类的每一次创造都源于好奇,我们好奇一件事物为什么存在、怎样发展、如何变换,才会产生探究的冲动,继而产生创造。如果一个人连好奇心都没有,对未知没有丝毫探究心,他就永远不能走出思维的牢笼,不可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所以,当你的孩子开始变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当他们将提问当作自己的口头禅,请千万别觉得他们吵闹恰恰相反,他们正开始用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而作为家长的你就是最好的桥梁。身为父母,面临这样让我们有些苦恼的“小麻烦”,我们应当是感到惊喜、欣慰的。保护孩子内心幼嫩的“好奇种子”,他们才能随之学会主动观察和思考,并在未来展现出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而压抑他们探究的热情,只会让孩子过早地变得无趣而沉闷。

不想让你的孩子变成书呆子?很好,那就别阻拦他们看世界的脚步!

案例一

“爸爸,这是什么?”静静指着儿童书上的一张插图问爸爸。

“这是一只鹅。”爸爸看了以后,发现插图里画的是一只大白鹅,旁边还配了带拼音的小诗,正是骆宾王的《鹅鹅鹅》。

“鹅为什么是白色的?还有它的嘴巴,怎么那么红?还有,还有,鹅的脚也是红红的。为什么我的脚不是红色的呢?”静静立刻追问了一堆问题,“还有,我也可以像鹅一样漂在水面上吗?”

“不行,鹅会游泳,你不会。”爸爸听了这么多“为什么”,感到很头疼,赶紧抓住最后一个问题简单回答了一下。

“那我学游泳之后就可以在水面上划水了吗?为什么鹅不会沉下去?”静静的问题似乎还没完,“还有,爸爸你还没告诉我它为什么是白毛毛、红色脚呢!”

“……哎呀,小孩子哪有那么多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爸爸头疼地挥了挥手,“赶紧回去做手工吧,幼儿园老师不是给你们布置作业了吗?”

静静被爸爸拒绝了,有点不甘心地抿抿嘴,情绪一下子低落下去。她小声嘟囔着:“那个手工作业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做……”

“爸爸今天没空儿,没看到这么忙吗?快,去找你妈妈吧!”听到最后,爸爸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赶紧将静静赶到了妈妈那里。

我们常说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很多父母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正直面孩子好奇心的时候,他们还是退缩了因为保护好奇心,可不是一项说说就能做到的小工程。孩子并非只会问你“那是什么”这样表层的问题,当他们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可以从“是什么”问到“为什么”,越问越深,越问越天马行空,并且似乎完全没有停下的时候,这是孩子好奇心爆棚时最明显的表现。如果不是知识非常丰富又有耐心的家长,可能还真招架不住呢!

在许多父母心里,我们是不能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无知”的,更不能表现出烦躁,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找个理由把孩子支开,转移他们的好奇心或者借机打消好奇心就是最粗暴但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太多的“静静”在生活中,被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步步磨掉了与生俱来的好奇。

“当我的孩子不再问‘为什么’,我会感到害怕。”这是一位母亲曾写下的一句话,而我深以为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问题“有求必应”,做到另一个极端也并非好事。

……

P2-5

序言

好妈妈的教育,不焦不躁

在过去开发儿童全脑思维、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不焦不躁的积极教育模式是最适合父母和孩子的,简单来说,就是不专制、不娇惯。

在这个教育体系里面,父母不仅仅是父母,更是孩子的玩伴、朋友以及心理导师。我们的教育是始终围绕着孩子的,从孩子的困惑出发,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和父母一起从生活中不断体验,亲身感受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最后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你会发现,这样的管教模式很特别,它不是空泛的说教,不是父母对孩子发号施令的专制,也不是父母替孩子将一切都做好的娇惯,而是与孩子一起在“实践”。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孩子不会自己刷牙,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困惑和问题,家长要怎么做呢?有的家长选择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刷牙最好、有什么技巧,然后让孩子去做,这个就是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就过于专制,没有给孩子自己尝试、自己创造的机会;有的家长则将一切都给孩子代劳了,明明孩子已经不小,还每天帮孩子刷牙、洗脸,这就太娇惯了。但在“不专制不娇惯”的积极教育模式下,我们可以选择让孩子直接拿起牙刷,让他自己尝试着去体会“刷牙”的行为,而家长在一边观察,孩子一边做,家长一边指导,两个人都参与到这个刷牙的过程里。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都在模拟一个场景,让孩子和父母全_部浸入场景之中,去学习、去思考,孩子学得更快、理解更深刻,而父母呢,也将教育这件事具象化了,你们会发现“原来教育孩子就这么简单,就是日常生活嘛”。

当我们脱离传统的父母角色,既不把自己当作孩子的长辈,要求孩子事事听话,又不将自己当成孩子的保姆,给他们包办一切,就能让孩子在新的家庭环境与和谐气氛中成长。这样的教育重视的,就是让孩子和家长都有感悟、有理解,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的能力,是思维上展现出来的,不是技巧上的。

所以“不专制不娇惯”的积极教育模式,在培养创造力方面效果尤其显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技术。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学习能力是可以随时建立和培养的,但创新的思维却不一定永远存在。思维方式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改变,所以一个有创造力的、积极创新的思维,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是非常珍贵而且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就永远不能走在前面,不能赶上最好的发展机会,更难成为一个带头者。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发展好呢?我们总希望能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给他们创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但是这种未来最终还是要把握在孩子自己手里。有创造力的孩子,自己就能走得很好,家长也会更放心,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其实也可以说是呵护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其实是天生的,是不必刻意培养就有的。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成年后丧失了这种天赋呢?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被磨灭了。

我们所说的“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既是培养,又是保护。确切来说,保护孩子已有的创造力更加重要,只要呵护好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创造力就会像森林里的小树一样,不必特意浇灌也能长成参天巨木。

所以,父母不必将培养儿童创造力看作非常难的事,它并不难,我们只要保证孩子已有的创造力不因为错误的成长方式而消退,他们就能自主地建立起创新思维。有时候,多做反而多错,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他们倒是可以发挥出能力来。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是一个减少家长影响力的过程,不要禁锢孩子,更不要强制孩子走你给他们规划的道路。相反,我们要减弱“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把自己的形象淡化,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走、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开拓,创造力自然而然就有了。当然,这种“淡化”其实是化实为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他们、指引他们,但不要强制地建立一堵墙来限制孩子,或者给孩子指明一条父母规划的发展道路,也不要替孩子将成长的一切都做好。

呵护他们的心灵,培养创新思维,让孩子拥有创造力,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身为孩子的家长如何才能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恰到好处地指引孩子的发展。掌握好这个度,孩子就得以更加健康地成长了。

后记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这件事要做好,实在是很难。尤其是对为人父母者来说,教育自己的孩子,成败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人的一生这样珍贵,每个父母都承担不起“教育失败”的责任,这不仅是愧对自己,更愧对孩子。所以,谈起教育,没有人比父母肩上的责任更重,没有人比父母更加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父母也需要“老师”,指导自己去进行正确的教育。尤其是母亲,作为决定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未来的角色,在初为人母的时候更应该扮演好“学生”,多去学习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当我决定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想帮助妈妈给孩子一个有趣的、难忘而影响一生的童年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培养“创造力”的角度去看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也希望妈妈多去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培养,这是第一步。

你会发现,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记忆力或者专注力等等,都是可以一步一步去培养的。只有创造力,是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但如果我们不重视、不关注,就会失去一辈子的。“儿童是最好的艺术家”,而艺术是挥洒创造力的最高殿堂之一,这足以说明孩子的创造力丰富。但在长大后,孩子的创造力却在不断减少,他们建立了对世界和规律、秩序的认识,就像给自己盖起了一堵围墙,把思想牢牢禁锢在里面。如何让他们带着幼年时期的创造热情,去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就成为儿童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我看来,这个课题最好的实施者,不是老师、教育机构。而是父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妈妈陪伴着孩子,就可以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呵护孩子的创造萌芽,这样也将教育融入每分每秒中,四两拨千斤地去培养我们的孩子。可以说,孩子健康成长之余,妈妈也可以松一口气,不必始终那么紧张。

这种生活中“举重若轻”的教育,就是我这本书所介绍的教育办法。它所鼓励的父母形象,是不专制也不娇惯孩子的。传统家庭的父母,威严永远摆在第一位,孩子的选择跟父母不同,就是“错”,然而你确定自己的做法就对吗?这样专制的家庭过于压抑,很难培养出有创造力、有突破的孩子;而现代家庭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又很多,孩子变成了“食物链顶层”,父母恨不得将一切给孩子代劳,这样孩子的成长就一帆风顺了吗?你的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了去尝试、体验和创造的机会。

所以,管得太多不如少管,在生活中跟孩子做朋友,在陪伴中用积极的态度教育孩子,寻找到父母和孩子的正确角色,才是最重要的。跟孩子相处时、给孩子讲故事时、与孩子聊天时,抑或一起游戏时、出门踏青时、画画唱歌时……生活中的每个片段,不仅是我们陪伴孩子的珍贵时光,也可以成为创造力培养的课堂。让能力培养渗入每个细节里,不仅妈妈教得轻松,而且孩子学得也轻松,能更好地理解、接受父母的想法,这也是最高质量的陪伴了。

最好的教育不在学校,不在书本,而在生活里。这就是这本书里,我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的最重要一句话。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陪伴孩子的每分每秒,都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培养创造力不要拘泥于课堂,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6: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