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佩成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杜仲棋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杜仲棋著的《李佩成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共包括十六章,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我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全方位研究,有发明有创新,而且把水事活动比较全面系统地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紧紧联系,既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又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他在40年前提出的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现在已成为共识。李佩成院士的这些重要著作,充分反映出他对水的至爱之情和他对国家与民族发展前景的由衷关切。

内容推荐

李佩成长期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地下水渗流、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至今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11项,著书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博、硕士生近百人。杜仲棋著的《李佩成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为其传记。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童年,良好的教育

 接受耕读家教的童年

 无价的赠品

 “水神”之梦

 考入乾县中学,担任校团分总支副书记,为上大学学水利做准备

 周陵中学高中毕业

第二章 青春,在大学中度过

 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生活

 喜遇名师,坚定了“水神”梦想

 大学毕业 四喜临门

第三章 留苏预备,深造锤炼基本功

 1956年选拔留苏,但因血压偏高而落榜

 再次赴苏受阻

第四章 莫斯科,梦想起飞的地方

 既当优秀学生又当友好使者

 提出“割离井法”理论

 博览群书,巧学技术

第五章 幸福婚姻,终身伴侣

 恋爱结婚

 两地分居,共渡难关

第六章 留学归来,“洋博士”走进黄土地

 留苏归来,“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时刻不忘“水神”梦,思考治水之道

 提出水资源的确切概念,充实治水方略

 推动我国防旱抗旱及旱区研究

 完装中国第一台大型水力积分仪

 在家乡圆“水神”梦,研发黄土辐射井

第七章 在科学的春天里

 发明轻型井

 黄土台塬治理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织编写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地下水利用》统编教材

第八章 任职大学副校长六年,励志忠诚祖国教育事业.

 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自己要变为教育家

 办出西北农大特色

第九章 赴日、美、苏三国考察访问萌生建立水文生态学思想理论

 赴日考察,提出在中国建立节水型社会

 赴美考察

 赴苏高级访问,研究咸海萎缩问题

第十章 调入西安地质学院。创建跨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新模式

 为圆“水神”梦,请辞行政任职

 调离母校,难忘的8月29日

 特殊担当,兼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主任

 创办新的研究机构

 跨学科培养人才模式得到重视

第十一章 心系西安水事,破解西安水荒,推动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

 破解西安水荒,当选西安市劳模

 首推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引乾济石”

 潜心研究“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工程”

第十二章 主持中国西北再造山川秀美巨系统科研项目

 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勇挑重担

 撰写项目建议书

 深入西北广大地区考察,足迹遍及百万平方千米

 主编出版《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再造山川秀美》和画册《再造山川秀美新西北》

 力推建设生态农业,创立“三态平衡”理念

 关于制约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瓶颈——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地要山清水秀,人要和谐富裕”文化理念的提出

 中国西北山川秀美科技项目接受国家验收

 美好的回忆,深刻的启示

第十三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实现“113553”计划拼搏奋进

 喜讯传来,大任披肩

 解读“113553”十年规划

第十四章 值得称道的教风与文采

 在科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

 为建设祖国而培养自己

 观烧假有感

第十五章 李佩成院士的哲学情结

 从陕西省《决策咨询动态》第23期说起

 辩证法——科学家的基本思维方法

 科学家的基本功:辩证唯物思维

 让哲学成为人的精神素养

 科学家的思想要传授后人并非易事

第十六章 亲友、学生心中的李佩成

 外甥心中的李佩成

 女儿心中的李佩成

 学生心中的李佩成

附录

 附录1 李佩成院士年表

 附录2 李佩成院士专著及论文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接受耕读家教的童年

农历1934年腊月二十六日(公历1935年1月30日),李佩成出生在陕西省乾县一个以耕读为训的家庭。

说起乾县可能有人不知,提起乾县境内的乾陵则无人不晓,乾陵是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墓,以梁山主峰为陵,颇为壮观。尤其是主峰两侧的乳峰,酷似母亲的乳房,引起人们的畅想,有人便把乾陵称为奶头山,当地人们十分喜爱和尊敬武则天,而将乾陵爱称为“姑(gua瓜)婆陵”。民间传说挺拔清秀的乾陵显露,肯定是晴好天气,下田出门平安无事。“乾陵戴帽,长工睡觉”是说云雾像帽子一样,遮盖了乾陵,天将下雨,不能下田,做长工的可以休息了。

李佩成的家在县城内的北部太平巷,正对着乾陵,加之那时县城北部仍为田野无甚遮挡,朝北望去,远山近野,古往今来。李佩成的童年就是在这种挖乾陵前的野菜,躲乾陵山涧的野狼,观乾陵的山色,判断天气阴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环境中度过的,这也是他日后喜爱和研究大自然的原因所在。

李佩成受“耕读”家教熏陶,所以小时候他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常常提上粪筐捡拾马车路上牲畜的粪便,拾回家或晒干当燃料,或堆积作肥料,他还叫卖过桃杏。据父辈说这可以锻炼孩子不怕脏累,热爱劳动的习惯。

读书学习更是家教的组成部分,有时还被大人反锁了门关起来背书,渐渐地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后来发展到了对学习如饥似渴的程度。

李佩成不满六岁便上小学,三年级还越级一年。

九十二岁的姐姐在回忆弟弟佩成当年上学的情景时,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佩成念书,早晨天不亮就去上学。一手提个玻璃菜油灯,一手提只小木凳,一边走一边背书。常常走到学校校门还未开,他就靠着校门背课文。从学校回来作业不写完不吃饭,晚上作业不做完不睡觉,他说睡早了学不到知识。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从不缺课……”

李佩成的二哥李修成上大学前便在西安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后就读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兰州大学,继续从事地下党的工作。李佩成的嫂子也是地下党员,兄嫂们的这些经历对于李佩成院士后来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价的赠品

1946年7月,越级一年,只读了五年小学的李佩成毕业了。

五年小学求学过程中,他年年都赢得了“优秀学生”的美誉,每一学期考试,总排在年级的前三名。

五年小学生活,不仅使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使他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忠诚、宽厚、勤学、爱祖国、爱科学……他的班主任张文选老师、范绍曾老师都很喜欢他。小学毕业前夕的两件事,让李佩成终生难忘。

一件事是班主任范绍曾老师给全班毕业生每人赠送了一支毛笔,笔杆上刻着“誓不当贪官污吏”七个字。这七个字让李佩成铭记在心,成为他一生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座右铭。

另一件事就是语文老师侯从远对他进行的爱国主义教导和民族气节的培养。

李佩成在敬业小学上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事迹,时时激励着神州大地上的每个公民,特别是血气方刚、富有民族气节的青年,他们高唱着“抗战”的歌曲,呼喊着“打倒日本侵略者,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口号,许多青年投笔从戎,惜别课堂,扛起钢枪上前线,为保卫祖国献出鲜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而李佩成和他的同学们虽然年龄尚小,但也经历了无数次防空袭、躲防空洞的警险与突袭侵扰,时时提心吊胆地生活着,受尽煎熬……

侯从远老师始终和同学们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时时关爱他的学生们。无论在痛斥日本侵略者的讲堂,还是在防空袭、躲防空洞的艰险困境中,学生的安全时刻牵挂在侯老师的心上。后来,侯老师把一个封存的木箱交给了李佩成要他保管,并对他说:“老师要去需要我战斗的地方了,我虽然离开了讲堂,但我的心和同学们永远会在一起,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共同战斗!”李佩成把这只木箱一直保管着,他虽然不知箱子里装的什么,但老师对他的信任使他十分感动。他将小木箱一直珍藏着,此后一直没有侯老师的任何消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箱子被打开,里边只是几件旧衣服和几本宣传抗日的书籍。李佩成终于明白,侯老师当年临别留言的真正含义:我去抗日前线打鬼子了,也许永远再也见不到你了,这只箱子就作为纪念留给你吧!

侯老师的拳拳爱国之心,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也激励了李佩成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奋斗终生的意志。(P3-5)

序言

为《李佩成传》作序,我感到非常荣幸!佩成是我的挚友,也是我最敬慕的学者。有道是“人生难得一知己”,我们是相交数十年的知己。我深知他的大半生一直在为水的事业奋斗,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我既深受感动又极为敬佩。

我比佩成年长两岁,他称我为学兄,因我们两人同为著名学者原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主任П·П·克利门托夫教授的学生。佩成是他的研究生,而我则在20世纪50代以助手身份协助教授作为来华专家在中国工作过两年。佩成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又能刻苦钻研,深受克利门托夫教授喜爱;他的同师好友后来成为该院系主任的B·M·科洛诺夫教授也很赞赏他。1991年苏联解体前,我去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时曾在科洛诺夫教授家里居住过一段时期,教授多次向我说起他与佩成同学时的情景,他们感情很深,反映出中苏学者之间的笃厚友谊。

我最爱听佩成教授讲课、作报告,他总是用他那纯朴的关中话,生动、形象又深入浅出地讲解他所悟出的道理、所研究出的重要理论与学术见解,以及他对社会上涉水问题的真知灼见。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幽默风趣,很受听众欢迎,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达到“一语中的”和“令人茅塞顿开”的效果。

李佩成院士在水文地质学和水资源、水环境领域的学术造诣很深,且博学广识。他治学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剖析,并敢于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观点与同行探讨,切磋琢磨。他十分关注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并为水问题的解决深思熟虑,苦心钻研。我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城建与水资源组的组长,带领几位参事,为调查研究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多份国务院参事建议,受到重视和采纳。这是我长达15年国务院参事经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我和李佩成院士是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同一项事业努力奋斗的亲密战友。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同时又是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国家,水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届领导对此十分关注。1994年3月25曰,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中,已把“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列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而,编辑出版李佩成院士传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因为他在这本传记中传递给后人的“水神”风采与为水事业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会使读者受到极大激励与鼓舞,进一步为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我国宝贵的水资源做出更大贡献。

我仔细拜读了佩成院士传记《李佩成传》,激动不已,深受感动。他的成长过程非同寻常,他的聪明智慧和坚强拼搏是他在前进过程中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基础,他所做出的超人的突出贡献令人赞羡,足以为国增光,为民造福。这本传记共包括十六章,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我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全方位研究,有发明有创新,而且把水事活动比较全面系统地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紧紧联系,既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又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他在40年前提出的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现在已成为共识。李佩成院士的这些重要著作,充分反映出他对水的至爱之情和他对国家与民族发展前景的由衷关切。我对其中的一些著作比较了解,如我曾担任他主持过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西北地区再造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基础调查与战略研究”的技术顾问和由他主编的《地下水动力学》(统编教材)的主审等。他的一些重要学术概念和理论问题的提出,包括他毅然“归队”,调西安地质学院任教等重要决策都征求了我的意见,我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我认为,李佩成院士从水安全角度出发,来研究水资源环境问题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国务院参事室城建与水资源组参事们调研所掌握的实际资料说明,我国有多达4亿的城乡居民饮水不安全。2007年中秋节前夕,我们将这些情况如实向国家领导人做了汇报,受到高度重视,也使我们深受鼓舞。

我怀着欣慰的心情热烈祝贺《李佩成传》的问世,并寄希望于这本传记的出版能引起有关各界人士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的尽快解决,这也是李佩成院士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王秉忱

2017年7月11日 北京

后记

因有宋健名誉主席为院士传记作总序,《李佩成传》便没有邀请他人作序。但我和这部传记的撰写颇为有缘,作者确有话想说,故而不惜笔墨,赘言几句。

产生为李佩成作传的想法,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我与时任成阳市作协主席的沙石先生撰写一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报告文学集《生命的使者》,并得到时任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李佩成教授的鼎力相助。之所以为农业科学家写书,是因为当时的作家们都把目光集中在企业老板或工业战线改革开放涌现出的风云人物上,而农业科学家却很少有人问津。况且,农业科学的科研成果效益显现相对滞后,动辄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需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成功。比如,优良小麦“小雁6号”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培育才获成功,培育“秦冠”苹果的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员黄智敏女士历经30年奋斗才获得成功。可见农业科学家为了一个新品种,会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科研事业。正因为这样,才拨动了沙石先生和我崇敬与感怀的心弦。我们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先后采访了16位陕西农科城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出版了《生命的使者》这本报告文学集。

文集中收编的《为了梦中之水神》这篇短文就是由我执笔撰稿的。也就在那个时候,我萌发了为李佩成教授作传的想法。然而李佩成教授当即婉言谢绝,原因是:“我没什么可以作传的。”

事隔15年后的2004年,李佩成早已调至长安大学,并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在向李佩成院士致贺的同时,又提起为他作传的事,一向低调不善张扬的李佩成依然谢绝了我的请求。他说:“当选院士只是新的起点,我要再奋斗1O年到80岁。”他还为自己制定了“113553”十年规划。

就在李佩成院士为他的“113553”十年规划奋力拼搏、忘我工作时,2007年夏天,他因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并安装了心脏人工起搏器。2011年夏天,他又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我去探望时,再次提出为李佩成院士作传的事,他思考片刻后说:“可以考虑。”

有了这个简单的口头约定,我的采访工作便拉开序幕。从2011年10月开始,采访工作一直延续到2012年7月。随着对近30人的采访,我愈来愈认识到李佩成院士的不平凡之处,他确实称得上中国水利界的“大家”!

2013年3月收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编辑出版办公室的约稿函,真是喜从天降,李佩成传记的出版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人们担忧的一系列有关科学家的弘扬与传承事宜终于有了着落!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接受我采访的李佩成的同事、同学,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朋友、学生以及他亲自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在这里尤其让我感谢的是K.D.巴克(德国)以及郑飞敏、王子天,为书稿付出了大量劳动,打印稿件、组编图片。另外,因为郑飞敏女士和闫卫疆先生多次周到细心的接待,才使我顺利愉快地完成了艰难的采访。

从2011年11月19日开始采访,到2016年12月定稿,历经5年才完成了初稿的撰写。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创作的激情与兴奋、伏案的辛苦与劳作,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特别是采访李佩成的每一次,都让我享受了一位科学家成长与成功的快乐人生的点点滴滴。从而使我感动不已,受益匪浅。最使我受感动的是李佩成院士对书稿的严格把关和审读,真的是一丝不苟。据我回忆,5年中他至少将初稿审阅了近十遍,每一遍都看得认真仔细,并亲手修改,而且还邀请了他的同事和朋友反复审读,严格把关,以杜绝任何人物和事件的不真实性。5年内,我不知去了多少趟长安大学,真有些无奈的感觉。然而直到最后定稿,我才真正感到李佩成院士对待任何事情的严谨和专注、认真且负责,他的这种科学家的风范和严谨作风,让我又一次深受教育。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就在初稿完成当月,收到了李佩成的助手郑飞敏发给我的邮件:“由于李佩成院士的突出学术贡献,经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学术委员会决议,聘请李佩成校友为莫斯科地质勘探大学荣誉教授,并向李佩成院士颁发了证书及奖章。”邮件还写道:“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校长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利索夫、副校长瓦吉姆·阿列克桑德罗维奇·卡西扬诺夫等一行4人专程到中国西安的长安大学访问并宣布这一决议。决议中写到:‘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自1918年成立95年以来,曾授予5位校友荣誉教授,李佩成院士是第6位。’”其授予荣誉教授的原因是近50年来李佩成教授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水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一喜讯,对李佩成传记的出版增添了许多光彩,也更加证实了我执意为李佩成院士作传的正确选择。

令人可喜的是这一喜讯恰恰发生在李佩成院士80岁生日的前两个月。本来我就想把李佩成传记作为生日礼物奉献给他,恰逢好事成双,幸哉!幸哉!

仲棋 2017年1月于成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