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抓住时机(精)/索尔·贝娄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索尔·贝娄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但如果赫索格无法理解,那么谁理解?而且所有这些思考是为了什么?贝娄书中首先为何如此不受约束地作这些思考?我这里倒不是指《抓住时机》中的塔姆金或者《雨王亨德森》中的达甫国王这些人物所作的不受约束的思考,他们似乎为贝娄出了一些鬼点子,使主人公已足够混乱的内心更加混乱。我指的是对于贝娄作品,同样对于罗伯特‘穆齐尔和托马斯.曼小说而言,具有标志意义的那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试图把思想融入小说,而是使思想本身成为主人公困境的中心——在《赫索格》这样的书中,去思考“思考”的问题。

不仅对我来说,贝娄特别的感染力在于他以特有的美国方式出色地弥合了托马斯.曼和达蒙·鲁尼恩之间的沟壑,而这又没有影响他从写《奥吉.马奇历险记》起就雄心勃勃的计划:自由发挥曼、穆齐尔和他自己这样的作家身上既被生活的景观所吸引又被心灵的想象所吸引的智性能力,使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把作者思想的底层提升至叙述的表层,但不降低叙述的模仿力,不使作品对本身作表面的反省冥想,对读者不作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上的要求,也不会像塔姆金、达甫国王那样传递毫未问题化的智慧。

《赫索格》是贝娄写作生涯中首部涉及“性”这一广泛领域并进行长期探讨的小说。赫索格的女人们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她们勾起了他的虚荣,激发了他的肉欲,引导了他的爱,引起了他的好奇。她们让他表现出了男人的智慧、魅力和俊美容颜,使他滋生了男童般的快乐和喜悦——他从女性对他的爱慕中得到了自我认同。她们骂出的每一句难听的话,杜撰的每一个绰号,头部每一次迷人的转动,手的每一次安抚性的触摸,嘴巴每一次愤怒的扭曲,他的女人们都以异性特有的他者性使赫索格神魂颠倒。但也正是女人的缘故——在小说的最后几页,即当赫索格离开了伯克夏休养地,甚至于离开了好心的雷蒙娜和专供她享乐的宫殿似的闺帷,当他最后得以摆脱另一个女人,甚至也是最受他宠爱的一个女人,为了得到恢复,他开始了对他而言是英雄之举的独居生活,抛弃了女人,同时抛弃了倾诉、辩解和思考,暂时放弃了那无所不包的、习以为常的快乐和痛苦之源——是赫索格的女人们把他变成了一个肖像画家,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在画浓艳的情妇时,像雷诺阿一样饱含慷慨;在表现值得敬慕的女儿时,如德加一样柔情;在描绘年迈的继母——或者他那亲爱的处于卑屈、悲惨移民生活中的母亲——时,可以像伦勃朗一样悲天悯人,尊重时代,了解困苦;最后,在描绘与人通奸的妻子时,与杜米埃一样穷凶极恶——他的妻子发现自己和赫索格那可爱、工于心计的挚友瓦伦丁·格斯贝奇同样赤裸裸地夸张做作。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男性像赫索格这样感性,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像他一样在与女人交往中积聚了如此强烈的情感,无论作为追求者,还是一位丈夫都如此。这位被戴绿帽的丈夫,其忌妒暴怒时的高大和溺爱妻子时的天真形成一幅融合了奥赛罗将军和查尔斯·包法利特征的连环漫画。任何人如果想从查尔斯的视角重述《包法利夫人》或者从卡列宁的视角叙述《安娜·卡列宁娜》以取乐的话,他将会发现《赫索格》是最好的入门教材。(这并非说,可以按照赫索格想象出格斯贝奇的方式,把安娜的光圈移至卡列宁身上。)

《赫索格》可称得上比《奥吉·马奇历险记》更加丰富,因为贝娄第一次在书中满载了性的内容,使得他的虚构世界渗透了苦难的印记,而大多数这样的内容在《奥吉·马奇历险记》和《雨王亨德森》中被排除了。我们发现有更多的东西隐藏在贝娄笔下主人公的疾苦而非幸福中。他越是受伤、伤口越是溃烂,直到他对“丰富的日常生活”失去兴趣,羞辱、背叛、忧郁、疲惫、失去、妄想症、强迫症和绝望等等,无论是奥吉持久的乐观精神还是亨德森神奇的强大意志都无法回避的痛苦席卷他时,他就越能让人信服。一旦将汤米·威廉无助的境遇嫁接到亨德森的强烈情感,还有奥吉·马奇对浮夸风格和戏剧性的邂逅的爱好之上,贝娄就以庞大的喜剧悲惨管弦乐奏响了贝娄交响乐。

在《赫索格》中没有连续发生的行动——几乎没有行动——没有发生在赫索格大脑之外的行动。这并非说,作为一个讲故事者,贝娄模仿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或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海浪》中的技法。《赫索格》里变幻不定的、断断续续的、长长的内心独白似乎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后者那不连贯的感觉是由中心人物的心理状态支配的,而非由作者对传统叙述手法的不耐烦所决定。然而,使果戈理的狂人疯狂,使贝娄的人物心智健全的是,果戈理的狂人无法倾听自己,因此信念得不到加强,而赫索格的每一种思想中都回荡着无意识的反讽与戏仿的声音——甚至当赫索格处于最困惑之时——这与他对自己的看法和遭受的灾难分不开,不管痛苦是如何折磨着他。

在果戈理的故事中,那个狂人得到一捆由一条狗写的信件。那条狗是他爱得死去活来的女人的宠物。他狂热兴奋地阅读着那条聪明伶俐的狗写的每一个字,寻找任何指涉他自己的地方。在《赫索格》中,贝娄又胜果戈理一筹:写信的聪明的狗变成了赫索格自己。信分别写给他亡故的母亲,写给他还活着的情妇,写给他第一任妻子,写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给芝加哥的警长,写给史蒂文森州长,写给尼采(“我亲爱的先生,我可以从听众席上提一个问题么?”),写给德日进(“亲爱的夏尔丁神父……碳分子是否就是根据思想排列的呢?”),写给海德格尔(“亲爱的海德格尔教授,我很想了解您说的“在平凡中堕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出现过这种堕落?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正在哪儿呢?”),写给马歇尔公司信用赊购部的(“今后本人不再负责偿还马德琳·赫索格购物所欠之债务。”),甚至在结尾部分,还写了一封给上帝的信(“为了把我的思维连贯起来,我的脑子一直在进行努力。我没有做得很好。但是我一直希望能按您那不可知的意志去做,接受它,还有您,而不借助于任何象征。做每一件最有意义的事。特别是要是能够把我除掉。”)P9-11

书评(媒体评论)

穿透《抓住时机》全书的喊声就是救救我。汤米徒劳地喊着,救救我,救救我,我一事无成。他不仅是对他的父亲阿德勒博士喊,也是对继阿德勒博士之后所有虚伪、无赖的父亲喊,对他愚蠢地托付自己的希望、金钱或者以上两者的人喊。

——菲利普·罗斯,《重读索尔·贝娄》

小说通过对完整的一天的描述,展现了极度真实的人类存在图景、他们在时间里留下的轨迹。时间——这是我们竭力利用、却湮灭在我们手心里的东西。

——《纽约时报》

后记

《抓住时机》是索尔·贝娄的第四部小说,一九五六年出版。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是在作者文学创作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得到批评界的一致好评。瑞典皇家学院的卡尔·拉格纳·吉罗在一九七六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由于其主题和形式的典范运用,”《抓住时机》“作为我们时代的经典著作之一而受到赞扬。”安德鲁·戈登强调:‘《抓住时机》简短,密集,浓缩,极其精炼。”哈罗德-布鲁姆在他主编的《索尔·贝娄》一书的序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贝娄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奥吉·马奇历险记》、《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抓住时机》。詹姆斯·伍德称索尔·贝娄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创作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抓住时机》是二十世纪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与索尔·贝娄在波士顿大学共同教授文学课的时候,坚持把《抓住时机》放进教学大纲之中。

小说的主人公汤米·威廉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在别人的眼中,首先是在他自己的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还像孩子一样,在经济上和心理上依赖父亲。他的父亲希望不受打扰地安度晚年,声称看见他就是折磨,拒绝让他成为自己的负担。他的妹妹和他的感情一向不好,甚至不愿意和他说话。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们,他的妻子想尽方法惩罚他,将一切负担都卸给他。唯一关心他的母亲早早离开了人世。他试过镜,当过兵,干过杂活,推销过商品,投资过股市,可是没有一样成功。他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金钱。人生的旅途尽管也有过短暂的风花雪月,宁静甜蜜,然而大部分时间他走得十分艰辛,纠结于不断的烦恼,自怜和自责,甚至自我毁灭之中。他依赖烟酒和各种各样的药片。他过于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用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因此而作出了错误的自我选择,并且一错再错。“他认定到好莱坞去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然后他去了。他下定决心不要和他的妻子结婚,可是私奔结婚了。他决定不要和塔姆金一起搞金钱投资,接着给了他一张支票。”约翰·雅克布·克莱顿称他是“道德上的受虐待狂者。”难怪星探从一开始就认定他只适合扮演一个失败者。他老是想要重新开始,再试一次,可是始终没有行动,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思考中。他感到背负着沉重的自我,还背负着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和塔姆金,在这个倒霉的一天,已经走投无路。

一直以来,批评家们对于小说中水的意象颇感兴趣。水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威廉把自己比作河马,“在泥水中打滚的河马”,他常常处于气愤,压抑,意气消沉,彷徨无助之中。每当此时,他便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像一个在水中挣扎的快要淹死的人。小说一开始,威廉从旅馆二十三楼乘电梯下来,“下降(沉)下降(沉)”,电梯门一打开,旅馆大堂的地毯像“波浪似的涌向威廉的脚下。”他从楼上下来,到餐厅去和父亲一起吃早餐,本想从父亲那里得到同情和帮助。可是他的父亲,阿德勒医生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批评他把烦恼和问题“变成一种职业,”责问他,“你期望什么?”威廉感到自己“好像浪花中的一只球,被冲击到无人能及的地方,”大叫道,“我期望帮助(救命)!”激动而叉愤怒的威廉离开了他的父亲,在旅馆的大堂里遇见心理学家塔姆金,“他发现自己流入了另一个水道”。塔姆金说服威廉与他一起投资股市,给他描绘了一幅赚钱的美景。十分忧虑,半信半疑的威廉发现自己已经身陷其中,“滚滚而去的大地之水将会把我吞噬”。在股票市场,他们买的黑麦和猪油股票整个上午表现很好。威廉希望塔姆金卖掉它们,塔姆金拒绝了。当威廉吃完午餐并领着老拉帕波特先生去雪茄烟店回来,股市暴跌,全军覆没。他感到自己彻底完蛋了,“他的没有流出的眼泪不断往上涌来,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小说结尾,威廉在寻找塔姆金的时候,被人流挤入一家殡仪馆,触景生情,由轻轻哭到大声地抽泣,“他身体内所有的泪水的源泉突然打开,又黑又深又热,它们汹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止。他为死去的人,为他自己,为人类的苦难,求索,死亡而哭。最终,他听着“波涛汹涌似海洋一般的音乐,…‘沉没得比悲伤更深,穿过撕裂的哭泣和呼喊,朝向心中完美的终极需要。”小说不止一次地引用约翰·弥尔顿《利西达斯》中的诗句“虽然他沉落在水底……”后人认为,弥尔顿诗歌的结尾是创造和毁灭,死亡和再生的结合。这也是威廉的洗礼和重生的隐喻吗?

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天之内,三个主要的场景:格洛丽亚娜旅馆、股票市场和殡仪馆,连接这三个场景的是车水马龙,和无穷无尽的人流涌泻而出的百老汇大道。小说的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在第六章股票市场达到高潮,威廉最后的希望破灭了。而股票市场和将要淹没主人公的大水的动力,就是人人追逐的金钱。正如阿尔弗雷德·卡津在小说再版的序言中指出的:“在这个社会中,一切事物都依靠着金钱的上升和下降而上升和下降。”威廉的父亲以金钱来衡量子女的成功与否,经常吹嘘他的儿子“大约挣到五位数了”。付不出房租的儿子请求他帮助,却遭到无情的拒绝。威廉的妻子不愿意和他离婚,每天追着他要钱,“星期一她说同意,星期二她想要更多的钱。一切又重新开始。”塔姆金谈起金钱的本质和危害头头是道,可是一走进股票市场,马上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他向威廉承认他不能安静地坐着看别人赚钱,“我变得如此兴奋,烦恼,和焦躁不安”。“一提到钱,珀尔斯先生的声音马上急切地升得更高。”罗兰先生上大学时收到母亲的生日礼物就是股票,从此“追踪着股市度过了余生。”带着一大笔财产退休的拉帕波特先生是众人眼中成功的典范,“曾经是做养鸡这一行生意里面的洛克菲勒。”索尔·贝娄通过威廉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是多么地热爱金钱。他们崇拜金钱!神圣的金钱!美丽的金钱!渐渐变得除了金钱,人们对于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得弱智。如果你没有金钱,你就是笨蛋,一个笨蛋!你不得不找个借口从这个尘世上消失。”在这个金钱主宰的社会中,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如此困难,就连谈论一杯水,也得追古溯今,弄清理顺,“即便那时,你能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就算是你的运气了。”

索尔·贝娄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演说中总结说:“艺术试图在宇宙,物质,和生活现实中发现什么是根本的,永恒的,和必要的。”十分可笑的是,小说中的这一道德功能,却是由最不可信的塔姆金来完成的,从而使严肃的思考带上了喜剧性的色彩。这种亦庄亦谐的风格,是作者最为人称道的创作特点之一。人们称塔姆金是一个“狡猾的人”,“撒谎的人”,“卑劣的假冒伪造者”,对于他迷样的经历和他编造的那些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将信将疑。他用不诚实的手段,让威廉将仅有的一点钱交给他去投资股票市场,结果是血本无归。在威廉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也神秘地不见了。正是这同一个塔姆金,又扮演着威廉的精神导师,父亲替身,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他劝说威廉,不要和痛苦结婚,“睡在一起,吃在一起,如同丈夫和妻子。”他告诉威廉,世界上有两种人:“一些人想要享受生活,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不要。”他们酗酒,吸毒,百无聊赖地生活,或是将灵魂出售给魔鬼。他指出,“人的内心里存在着很多灵魂。可是主要的灵魂有两个,真实的灵魂和伪装者的灵魂。……伪装者的灵魂的利益,和社会生活,社会机构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悲剧。……真正的灵魂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一个。它受苦,厌倦,它认识到不能爱伪装者的灵魂。因为伪装者就是一个谎言。真实的灵魂热爱事实真相。”只有爱和创造能够将人类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让我们不受社会的影响,追求精神的补偿,使外在的现实和内在的自我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真正的宇宙。这就是当前的时刻。过去对于我们毫无用处。未来充满焦虑。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此时此地。抓住时机。”威廉不得不承认,塔姆金说的话颇有分量。威廉感到疑惑,这么一个狡诈之徒,江湖骗子,竟然能够说出如此千真万确的启示来:“他是一个撒谎的人吗?那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甚至一个撒谎的人,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可信任的。”对于这么一个复杂的人物,人们不仅要听其言,同时还要观其行,并且不断地对其言行进行比较,思考,评价,判断,发现和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塔姆金的难以琢磨,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同时也增加了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和小说结局的不确定性,正如威廉所认识到的:“很多人知道要做什么,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威廉能够在这个没有被抓住的,倒霉的一天抓住时机吗?或者威廉能够在这个没有被抓住的,倒霉的一天以后抓住时机吗?  十分感谢彭伦先生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与他合作非常愉快。感谢马彪一直默默地给予我支持和关心。

胡苏晓

目录

重读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

抓住时机

译后记

索尔·贝娄年表

内容推荐

《抓住时机(精)/索尔·贝娄作品系列》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索尔·贝娄在这部小说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亲的关系: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

在百老汇附近的酒店里,犹太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逃避、空虚和缺乏远见,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伪哲学家、真骗子塔木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天天。在喋喋不休、梦呓般的自我清算中,威尔姆冲进一场葬礼,用泪水化解了“自我的负担”。

编辑推荐

索尔·贝娄著的《抓住时机(精)/索尔·贝娄作品系列》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但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缺乏远见和软弱性格,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蹩脚哲学家、真骗子塔姆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