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多多著的《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是一部人类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壮丽史诗,是传扬大爱、携手共进的英雄赞歌,也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高的横断山脉,茫茫的热带雨林,云岭大地上处处吹响着脱贫攻坚的号角之声。“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正以百折不挠的信念与努力,改写着贫困的历史。云南边疆的脱贫摘帽攻坚之路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代表和缩影,所有的努力必将汇入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奔腾长河中,并以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树起人类精神的丰碑。
叶多多著的《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通过生态保护脱贫、发展生产脱贫等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在党的领导下,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有能力更有担当,众志成城,为摆脱贫困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一、一个都不能掉队
2015年1月20日,是独龙族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一个可以载入独龙族史册的光辉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会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见,一次开心见诚的会见,也是一次独龙人民倍感温馨与自豪的会见。
心系独龙人民如亲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美好未来,历史将在这一刻定格:“我来见大家,就是鼓励你们再接再厉,也是给全国各族人民看: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昭示着大国的担当,激荡着时代奋进的宏伟乐章。
就在此时,远在怒江第一湾坎桶村的独龙族汉子阿白刚从村里的林下生态养鸡场出来。
扶贫工作队说央视要播出习总书记会见独龙族的节目,阿白抓紧时间,提前忙完了养鸡场的活计回到家里。妻子早已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斟好了杵酒,摆好酒杯,摆好碗筷。对于独龙人来说,欢乐喜庆的日子,总是要开怀畅饮几杯的。
打开了电视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时刻,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让阿白心潮起伏。
习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生活在边境地区、高山地带,又是贫困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生活在原始状态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独龙族从原始社会迈人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次跨越。新世纪以来,我们又有了第二次跨越:同各族人民共同迈向小康。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会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帮助独龙族。”坐在电视机前的阿白,眼窝一热,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
独龙族是跨境而居的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自然条件恶劣,仅有一条公路通往外界,为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碧罗雪山所环绕,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独龙族的称谓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的命名,6900名独龙人与中国13亿人口之巨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少数中的少数”。
从2010年开始,云南省开始实施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的决策部署。5年时间,重点推进了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04亿元。在全国开创了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新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交通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标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独龙江没有一寸公路,走出大山一直是独龙人民的梦想。顺着时间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路的诞生与嬗变。 1965年,贡山县城至独龙江的人马驿道修通。
1999年9月9日,随着一条96.2千米的土路建成通车,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1995年7月1日,独龙江公路开始动工修建,1999年9月9日竣工通车。
2011年1月29日,独龙江公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原来的土路升级为单车道四级公路。
2014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对即将贯通的独龙江公路隧道表示祝贺,鼓励独龙族的乡亲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2014年4月10日,独龙江隧道贯通。
2015年11月13日,独龙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6900多名独龙同胞在这一天彻底告别了半年大雪封山的日子,以饱满的姿态,与全国人民一起奔走在通往小康的路上。
二、人神共居的美丽村庄
坎桶村坐落于怒江第一湾,这里是怒江知名度最高的景点之一,被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
其实,去坎桶的路并不复杂,只是确实需要一些脚力和耐力。穿过小镇的坡地,途经十九道弯,就进入了一片树林,再往前走30分钟左右,就进入村庄。走捷径坐船过江也是可以的,不过,当地都是猪槽船,一根大树干掏空,推到江里就是小船了。冬季江水平静的时候还好,夏天江水暴涨的时候就很危险,船翻人亡的事情也发生过。
P5-7
这是一部人类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壮丽史诗,是传扬大爱、携手共进的英雄赞歌,也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云南无疑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精彩的部分,古老与现代,多元文化共存。
然而,94%的山区面积,以及历史、地理、社会发展程度低等原因,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绝美的风光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应有的收获,人们的生存一直格外的艰辛。疾病、灾害、观念滞后,使云南各族人民摆脱贫困的愿望尤为强烈。
全省129个县中有8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西部边境、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以及人口较少民族,更是云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云岭4700万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在少数民族脱贫、边境脱贫、生态脱贫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做出示范。
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映照着云南壮美秀丽的河流、山川、风光、风情,映照着脱贫攻坚给云岭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独龙江上横空跃世的彩虹大桥,古老山寨,蛮荒边地,边境线上矗立起风格各异的民族新居,整族帮扶,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强有力的举措,实实在在的帮扶,换来了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笑靥。
高高的横断山脉,茫茫的热带雨林,云岭大地上处处吹响着脱贫攻坚的号角之声。“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正以百折不挠的信念与努力,改写着贫困的历史。云南边疆的脱贫摘帽攻坚之路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代表和缩影,所有的努力必将汇入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奔腾长河中,并以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树起人类精神的丰碑。
2016年3月初,伴随着迅猛的春风和万物的萌动,我开始了《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的采访。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我出生并一直生活在云南,这片土地的力量、疼痛、期盼一直伴随着我,像赶赴千年又千年的约会。漫长的时间里,我一次次辗转于云南高原的山水村寨,即使在经济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去过的大部分地方依然是遥远和蛮荒的代名词。由此,我想到了地理。山,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也挡住了外面的世界。在山地,人们对蛮荒和贫困的体会,对摆脱贫困的渴望,都是刻骨铭心的。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行程两万多千米,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追随着一个个奋发在脱贫路上的先进人物的脚步,采访了100多个自然村300多个典型人物。他们中,既有脱贫攻坚中矢志不移的优秀共产党员,也有奋发努力的普通村民,他们为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感人事迹,多次让我潸然泪下。我被赤裸裸的贫困震撼着,也被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着。
在我看来,历史的长河中,改变命运的节点上,没有比奉献更为壮烈的美,人们为摆脱贫困所付出的努力和普遍经验,永远都值得讴歌和颂扬。
这样的行走和审视,让我看到了埋伏在这片土地里的秘密,看见了云南各族人民用行动,践行坚定跟党走的誓言。从此我相信,只有信念和努力,才能以其独特的力量,为社会和历史带去恒久的感动与鼓励。
这样的行走和审视,让我的精神从云岭大地出发,辐射到了辽远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能够由此走向开阔,抵达悲悯,让生命的意义能够再度延伸,并从中获得力量和鼓励。
由此我想到,写作者应该从最起码的尊重做起,尊重每一段真实的历史,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尊重脚下的土地,尊重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让新鲜灿烂的阳光照亮生命。
中国的脱贫之路,是人类携手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的起点和标志。表达人性中的信念之美、心灵之美、大爱之美、奉献之美、牺牲之美,是我永远也不会抛弃的文本。在苍茫的乌蒙山中,《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脱贫攻坚之路》的构想框架从我的脑海里脱颖而出。
感谢云南省委宣传部,感谢所有为脱贫攻坚奋斗着的人们,感谢云南省作家协会,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感谢所有给予我真诚帮助的老师们,我会珍惜,会带着这些真挚而珍贵的支持和鼓励,一直走下去。
2017年9月16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