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景:1912年8月某天的早上,在詹姆士·泰隆避暑别墅的卧室里面。舞台后面有二扇双开门,上面还带着门帘。右边那扇门通往屋子的客厅,摆放整齐,看起来就像是不经常用到的房间。左边那扇门通往的是后厅,这间房间没有窗户,所以光线黑暗,只好作为卧室和餐厅之间的走廊了。两扇门之间有一个精致的壁橱,上面悬挂着莎士比亚的肖像画,壁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巴尔扎克、左拉和司汤达尔的小说,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恩格斯、克鲁泡特金和麦克斯·史透纳等人的哲学作品,易卜生、萧伯纳和斯特林堡的戏剧,少年Ⅱ、罗塞蒂、王尔德、恩纳士·道森和吉卜林写的诗集等。壁橱上面摆放的书籍涵盖了很多欧洲及其他国家名人的名著,名人的派别也是各种各样的(小书橱中的书籍派,包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欧洲与其他国家的小说家、哲学家、剧作家和诗人。所代表的潮流有自然派、唯美派、颓废派,也有近代社会批评和革命思想),这些书籍都是泰隆的二儿子艾德蒙的。第四幕中泰隆骂艾德蒙的话中有提及。右边的墙后面也有一扇门,走到外面是房屋的阳台,再往外走一些可以看到几扇窗户,从窗户往外看去,可以看到宽阔的马路和辽阔的大海,窗户旁边有一张不大的小圆桌,另一边摆放的是四方的书桌。
往左边走,也有一样的窗户,从这边窗外看去可以看到房屋的后院,窗户靠墙的地方摆放着一把椅子,椅子上面还有柔软的坐垫。再往左边一点摆放着一个玻璃双开门的大书柜,里面有很多书籍,全套的《大仲马集》《雨果集》和《查理士·利佛集》、三套《莎士比亚戏剧集》、五十册厚厚的《世界文学精选》、休谟的《英国史》、梯埃的《法国执政与复辟时代史》、史摩列特的《英国史》、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及其他旧剧本、诗集,还有好几部有关爱尔兰的历史著作。这个大书柜里面的书都是詹姆士·泰隆珍藏的,莎士比亚戏剧他已经读得非常熟了。还有一些关于欧洲历史的书籍,最需关注的是《查理士·利佛集》和好几部有关爱尔兰的历史著作,这些书都从侧面表达出了詹姆士·泰隆对于家乡爱尔兰的思念。而且这些书,每一卷都有人翻阅过,甚至不止一次。
屋里铺满了地毯,颜色和款式还算看得过去。房间中间有一张圆形的桌子,桌子上面摆放的是一个绿色的台灯,桌子四周放着四把椅子,其中有三把都是藤椅,不一样的那张在圆桌的右边后方,是一把木质的,上面还有一个坐垫。
(时间为上午8:30,明媚的阳光从右边的窗外落进来。)
〔幕启,全家人都刚刚吃完早餐,玛丽·泰隆跟她的先生一起走出餐厅。
〔玛丽今年54岁,她的身材并没有因为年纪而走形,而且稍显丰满。她的外貌一看就知道是爱尔兰人,年少的时候肯定是一个大美人,就算到了现在还是看得出很有气质。但是她的脸色没有那么红润,看起来有些苍白、瘦削,跟她身体比起来有些差距,她的鼻子非常高挑,嘴唇宽厚且饱满。她并没有化妆,头发也已经全部花白,这样更衬托出了明亮的棕色眼眸。她的眼眸非常漂亮,五官也是无懈可击,浓厚的眉毛、卷翘的睫毛。
〔她看起来有点着急,两只手不停地搓,她的手指白皙且修长,本来是一双美丽的手,但是因为最近得了风湿病,显得关节处有些粗大,大伙没有再继续看她的手,而且她也不太想让别人看到,怕她心神不宁抖动手的样子让自己难堪。她没有精心地打扮过,只是很平常的打扮,但是她穿衣服的品位还不错,头发很明显是精心梳过的。她说话的声音温和且细腻,愉快交谈时还不经意间带一些爱尔兰的口音。她小时候在修道院里面上学,所以养成了一种很单纯的性格,丝毫不娇贵、造作,直到现在她这种特质还没有失去,那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内在美。
〔詹姆士·泰隆,65岁,但是似乎保养得不错,看起来年龄并没有这么大,他身高差不多有180厘米,身材伟岸,肩膀宽阔,他将背挺得非常直,头高高地扬起,这使他看起来比实际身高还要显得高。他的容貌虽然有些改变,但是风采依旧,气宇不凡,宽大的额头、浓黑的眉毛、深棕色的瞳孔,让他散发出些许气场,虽然他的头发已经越来越稀少且花白。
P5-7
颁奖辞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 霍尔斯陶穆
尤金·奥尼尔早期的剧作中,很多都带有一种比较阴郁的色彩,这是由于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很早就有着悲剧的色彩。
奥尼尔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水手,加之他对荣誉并没有过分的追求,使得他并没有像有些名人那样在历史上留下不少的传奇故事~尽管他的一生中确实有过很多的英雄事迹。他的工作非常单调、乏味、艰辛,可正是对这种艰辛生活的体验,让他内心积聚着的力量有了一个倾泻口。生活的锻炼和精神的升华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的。
奥尼尔身上的悲观主义,一方面是他天性如此,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对美国当时一支较为流行的文学思潮——乐观主义的反对。对于他悲观主义的源头我们暂且不去谈论,不过却能从中发现它以后的发展道路。因为他身上特有的悲观性格,才能够成为世界知名的剧作家。他笔下描绘的人生百态,是他对生活客观真实的写照,而并非来自他个人的深思。他的剧作不仅表达了对人生强烈而悲观的认识,还描绘出对人生宿命进行挑战的美和快乐。
一如我们所知,原始形态的悲剧,只有得到道德的支撑,才能够具有沉稳的内涵,否则就只能像古代神殿的残骸那般。奥尼尔回归原始,来寻求悲观主义的源头,他对命运有着一种质朴的信仰。在某一个阶段中,他还注重于向作品中倾注生命的力量。
他后期的作品才上升到了一个圆满的境界。而早期的剧作,一般都是通过写实的方式来叙述,不免显得了无趣味,因此,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他比较突出的一系列的独幕剧,都是以他的航海经验为题材而创作的,他也因此而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他的这些与航海有关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因为戏剧本身的题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是由于其短篇小说采用大篇幅对话体这一形式而引起人们瞩目的。例如,他1918年出版的《加勒比群岛之月》,通过比较温暖的基调,把水手生活的辛苦和内心简单纯朴的期盼写了出来。一望无际的海边,傍晚的余晖洒在椰子树和白色珊瑚上,不远处,黑人悲哀婉转的歌声徐徐传来,一轮银月好像从加勒比海面浮上天空,奥尼尔作品中勾画的美丽背景极具诗意。原始质朴的野性、忧郁、渴望、皎洁的月色、孤寂和沉闷,汇成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在《安娜.克里斯蒂》中,奥尼尔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一个水手远离大海来到陆地生活,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娴熟。在第一幕中,作者采取非常严谨的写实主义手法来记叙。其内容讲述了一个来自瑞典的堕落少女,因为大海而改变了自己,大结局也是开心圆满的。这是唯一一部找不到奥尼尔悲观主义色彩痕迹的作品。
1922年的戏剧《毛猿》也是取材于水手的生活。也正是这部剧作,开始了他表现主义的写作历程,这种表现主义充满了“意念剧”的特征,并试图以此来展现文学和表现主义中含有的造型主义,这项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在此我们也不必深谈。所谓的表现主义,就是通过数学的表现形式,将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化,在一个扩大的尺度上来表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达到数学般的准确无误,这个过程我们也不必一一细说,我们只需知道,这种表达方式,在全世界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毛猿》是一部关于对抗无情现实和机械文明的巨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作品中的主角是一个司炉,他一直对自己的力量和高超独特的思想非常自信。从表面上来看,他几乎回归到了原始人的状态,他表现得像是一个崇拜天才行为的野兽。这部剧描写了他对这个无情社会的抗争,结局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
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奥尼尔一心一意地研究如何处理观念和社会的问题,并大胆采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来探讨解决办法。在他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和现实的人生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只对诗人和理想家的孤寂进行刻画,并着力描绘他们如何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美梦。
……
此外,奥尼尔还创作了两部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他的这一做法,说明他不因为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并在不断努力尝试新的创作手法,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一大特点,也是他极具勇气的证明。对待为自己喝彩的人,他通过不同的创作来不断回应他们的喝彩;对待批评家们的攻讦,他也始终没有放在心上。
奥尼尔原来被人们定义为是一个悲剧作家,不过他1933年发表的《啊!荒原!》却颠覆了人们的看法,这不仅让他的支持者诧异,还得到了更多人的注意。这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喜剧,描绘了年轻人诗情画意般的精神生活,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幽默感和喜剧性让人不禁捧腹大笑。《啊!荒原!》要塑造的仅仅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世界。
在1934年之前,奥尼尔的作品从来没有涉及宗教问题,他只不过是站在自然科学批判者的角度,对宗教的浅层次问题有所涉及。不过,一直以来,对于精神的非理性存在,他一直坚信这是有价值的。因为,在理性的世界里,人们会因为心灵上的无所依靠而陷入虚无,这种精神上的贫瘠,不应该被忽略。直到1934.年的《无穷的岁月》问世以后,他的作品才开始真正涉及宗教问题。在这部作品中,奥尼尔又进行了一次创新,他通过现代“奇迹剧”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在作品中,他采取中世纪质朴的手法来试图展现悲剧性的命运。这个创新,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是用传统的戏剧形式来进行创作的。与此同时,他还大胆地运用了一种全新的舞台技巧,通过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创新是非常冒险的,能不能成功,全在于作者的处理技巧。在这部作品中,他对神父进行了刻画,这是唯一一个最贴近现实的人物,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的人生观有所改变?仅凭此,我们还不能妄下定论,这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奥尼尔创作的戏剧,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并刻画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时至今日,他的创新特性还是非常的明显,并仍在发展着。他的戏剧灵感,来源于他那天马行空般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作品把他的性格和思想从灵魂深处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会汪洋恣肆、鹤立鸡群。他的创造特性,是从来没有改变的。
瑞典文学院之所以把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尤金·奥尼尔,不仅是对他独树一帜的文学天赋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人格的肯定。在此,通过如下言辞表达我们的敬意:“由于他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力量、热情以及诚挚的感情——它们体现着悲剧的原始概念。”
尤金·奥尼尔著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描写泰伦一家4个成员从早到晚的日常生活,他们抱怨、挖苦、争吵、倾诉又和解,似乎没有多少戏剧性,但其内蕴的张力使观众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窒息感,因为庸俗的生活对人性中美好东西的腐蚀力,在这里被自然平易而又惊心动魄地表现出来了。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庭的不幸遭遇为素材,毫不留情地把自己家里的痛苦、最不可告人的真情实事公诸于众。在他的笔下,父亲吝啬,母亲吸毒,哥哥是酒鬼,自己患肺病,心爱的儿子早死等家里的丑事和不幸,都在剧中表露出来,表现了惊人的大胆与坦荡。
尤金·奥尼尔著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代表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一经上演,就轰动欧美剧坛。该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审美意蕴,让每一位读者和观赏这部戏剧者都忍不住为之着迷,并深受感染和熏陶。
本书是一部透视人生真谛,使人拥有掌握人生幸福之能力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