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没有停稳,请别跳下去!”
“可有帮忙搬送行李的服务生吗?这里是我的故乡吗?我思念极深的故乡?乡村警察在走廊上散漫地走动着,我觉得他肯定在犯困。”维德这样想。“你有大件的行李吗?”
这个火车站如此普通,既破旧又灰暗,和其他地方的房屋一样,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更不用说富丽堂皇了。难道说这里都是这样的光秃、荒无人烟吗?呵!才九月初呢!就灰尘满布,北风刺人!不管怎样,他还是对这件事很有把握:像这种扑朔迷离、荒无人烟的野外地区,对于爱情的诱惑,他已经免疫了。
那位做事笨拙的服务生,不断地打断他的思维,让他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
“您能好心地帮个忙吗?”维德问。
“请您用最慢的步子绕廊柱走一圈,算算需要几步走完。”
“你走了几步?六步呀!非常感谢。从现在开始,你要是乐意,我们就继续走。”那位小人物好像下巴掉了一样,大吃一惊。这样一来,剩余的路程,他就不再唠叨了。
一到旅馆,维德就找了一本详细记有全市市民的名单来查阅。“她叫——现在叫——羞耻的女人——她的丈夫姓——可能是魏斯主任太太。什么主任?铁路站、银行、水泥公司,其中有很多主任称呼都徒有虚名。很好!现在我就要找到他。哈!找到了。看呀!她在她丈夫的后面安稳地躲着。魏斯教授,市立博物馆暨艺术学院主任、郡立图书馆主任、孤儿院干事,明思特街六号。
“哎呀!这位先生多么有才智啊,拥有成堆的头衔。奇特!真奇特!他要是个开银行的该多好。但事实上,他只是受过高等教育,虽然没有理由,但也不是无缘无故,我能想象到他会是个瘦弱、低调、有些许愚笨、经常心慌意乱的快乐丈夫,虽然我不能断定他就是个滑稽的小丑。
“这样吧,明天清早,我就去明思特街六号。我断定那个讨人喜爱的女士——你可爱的小拇指一定猜不到审判你的人已经到来。”次日清晨,在拜访时间里(在十点左右),他朝明思特街走去。“我若是出现,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有两种可能:一是步履蹒跚地从室内走出来,起初脸色变得通红,然后经过调整后会反抗般地瞪着我。如果是这样,我就会用回忆般的眼神瞪着她,直到她抬不起头。趁她低头时,我就瞄准她那位装腔作势的丈夫。”
“我最最尊敬的先生,的确需要解释一下,刚才我与贵夫人表演的那场让人迷惑不解的无声剧。当然,我很早就想好了说辞,不过我觉得让贵夫人亲自说明更符合我的绅士风度。”
“我是她的债主,但是我绝对不会揭发她。我会让她自己告诉您,我是她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更适合做她主人的人,以及这其中的前因后果。您,尊贵的先生,只不过是我的替代者,您应该感谢我允许您替我工作。不过从现在起,您就安心吧。我已经默认了您婚姻的专利权。我很清楚我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有我应该保持怎样的礼节。我不会去扰乱您的幸福婚姻。您现在的生活是神圣的、受保护的。我非常清楚,我向您鞠躬行礼后,就会离开,这是我的责任。但是主任先生,您会渐渐发现,我的离开对您来说是多么的可怕。对您,这是我第一次也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拜访,这类事情永不会再发生。我虔诚的心已经对贵夫人失望至极。她就在那里,您能从她身体的反应来证实我说的话,肯定她的罪行,如此,我就知足了。我会留下我的住址,以防您仍不满意此事。明日一整天,我都会静候您的吩咐和等待您的光临。没错,我就这么说给他——十四号!啊哈!我走过头了?返回去!十二,十;越来越靠近,八,下一家就到了。很好!这座小房子真精致。这么干净可爱,流苏窗帘垂在开敞的窗户上。有谁会想到虚伪就藏匿在这房子的外表下?金丝鸟的啼鸣,孩子的欢笑——小孩?哪来的小孩?不会是弄错门牌号了吧?不会啊!就是这个地址。也许——这里居住着许多人家吧?”
一看见“魏斯”字样的门牌,他就会心跳加速。“冷静!冷静!五脏六腑上下翻腾的人应该是她,而不应该是我,因为我是——审判者。”拉响铃,紧接着走上楼梯。
“很对不起!”女佣人说,“主任与夫人不在。”那声音好似甜美的歌声。他本来想好了各种各样的应对之策,只是没料到“没有接待”和“不被接待”。这完全不在他意料之中。他最讨厌吃闭门羹了。
“出门了?”她居然和“那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出门?不错!这是她的权利,只是这牵扯的不仅是权利,还有羞耻之心和名节。
“这是我的名片,下午我会再次拜访。”
“主任夫人下午也不在家。”女佣人大胆地断定。
“她——敢——不——在!”他愤愤地说完后,掉头就走。这真是个可恶的女佣人。她叫“主任夫人”的声音尤其让人讨厌啊!在楼梯上,他遇到了邮差。
“有主任夫人的明信片。”
邮差居然也称呼她主任夫人!“可真是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他们都被世俗蒙蔽了。如果她嫁的人是我,他们就得用我的姓氏了。”他从口袋中拿出怀表看了看,十一点半。在午餐前,拜访石女士刚好。仔细想想,明思特街到她住的玫瑰谷区有多远?要是赶路的话,要多久呢?现在,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是秋阳下熟悉的翠菊。他急忙赶路,一想到能够再次见到他的女性好友,就心情愉悦。他越焦急渴望,速度就越快。他在花园前,忽然停了下来。
“也许,她也不在家。” 这种倒霉事一旦在清早遇到,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不对!出现奇迹了!楼上传来一阵欢快的声音。她在友谊的光芒中从楼梯疾奔向他。他们迫不及待地拥抱彼此。她用双手拉住他。
“真是你啊!快坐下,告诉我吧,所有你的事情!你近来好吗?”
“我怎么知道呢?”
她愉悦地放声大笑。
“你就是这样,一如既往,什么也没变,快说说,什么都好,快说说,我就是想听听你说话。只有这样,我才能真的相信你在我面前,而不只是我个人的痴心妄想,梦境或者幻想。”
“因为在你的世界中,幻想和现实的界限总是这么不分明。就算你消失在我眼前,我也会镇定自若。”
“是啊,我脑中的火车脱轨了。”她戏谑道,“我的思路没办法衔接起来。”
“你确定不需要我站起来转一圈,以证实我真真切切地站在你面前?”
“算了,我宁可这样拉着你。从这一刻起我要紧紧地抓住,防止你逃跑。——啊!真不可思议!你到这多久了?”
“昨天晚上——不过,你没发现吗?你真是越来越美丽、年轻了。你的衣着永远是最有品位的。”
“哎呀呀!别说了,都是三十二岁的寡妇一样的女人了。不过——你是真的越来越自信、勇敢了。”
“我自负到了极点,好滋事、乐于探险,不过我觉得这只是积极进取。”
“这就对了,你应该继续保持这样。这么说,你是打算做一件庄严伟大的事?哦,我可全身心期盼着呢!”
“哎!说到这个……”他叹着气说,目视远方,脸上一片愁云。
“别再露出这副苦瓜脸了。”她含着笑说,“总之,我绝不会同情你。这副表情难道是属于胜利后的忧虑,不然就是完成壮举后的空虚?”P3-8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哈拉德·雅思
瑞典文学院依照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把去年未能颁发的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士作家卡尔·施皮特勒先生,以表彰他杰出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
对于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说它“大器晚成”。虽然,它的价值被认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但如今它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稳如磐石。现在欣赏这本书已经不再是件异常辛苦和令人怀疑的事情了。因为它不仅有诗歌之美,也有诗歌之外的美,它在能明确地表达作者的主题的同时,又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这种完美的结合来之不易,只有既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又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的优秀的天才才能做到。
有人这样评价这部诗:“本诗的形成,不是来自作者明确又自由的自发的意识,而是来自一种矛盾的冲突,是我们和一种隐晦难懂的思想一直做斗争,最后才产生的。”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不能苟同。在对作品的理解上,读者和评论家本身就和诗人想表达的意图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只能说明这部诗歌的含义是丰富深刻的。我们只有多方理解,才能更完整地体会它的意思,对它做出客观的评价。
之前,这部作品只在瑞士和德国流传较广,版本是1909年的改写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今年新版本预计会售出几千册,这个数字对于在市场上销售的图书来说已经非常惊人了,因为它的主题写的是遥远的奥林匹斯神祗的故事,而不是一部贴合我们实际生活的作品,更何况这部作品厚达六百多页。因为这本书特殊的文学类型,所以,必须把它不间断地全部读完才能体会其意义。这就要求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并且非常专注。作者用了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写作过程中,他刻意和当代纷乱的生活保持距离,不计较应得的物质得失,这么做可以说对自己是残忍的。
对于本书的复杂性,作者从未想着把它简化,甚至还有强化它的趋向,特意选择这样的题材和写作方法。这种题材和写作方法,无论是在哪种素养、性格、爱好、教育背景的读者来看,都是难以理解的,特别是他们进入书中,准备了解这部作品展示的整个世界时,更是无所适从。而作者则非常有勇气,从书的开头,他就告诉了读者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才能跟着他的思路,看完他展示给我们的这个神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有我们弄明白情节,铺好各条脉络,再加上主角的独自和他们间的对话,才能整体读懂它的深刻含义。这里面,主角的独白和对话像戏剧一样出彩,文学鉴赏力强的人甚至会发现,这部作品有荷马的风格,尽管作者带领读者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事先不知道其目的地在哪里的道路。
不过,从别的方面来说,施皮特勒的神话故事是他自己创造的,有明显的独到之处,与荷马的奥林匹斯有着明显的不同。有人质疑施皮特勒的目的,说他的写作不过是用语言学家的文字游戏和其他学说的研究者惯用的伎俩,故意写一些难懂的意象和细微的象征,目的是吸引那些学究们。他们这样说对施皮特勒很不公平。他书中的奥林匹斯神祗、英雄,以及神话的内容、比喻,和那些古希腊诗人及哲学家区别很大,无论是从风格还是语气上。他的作品既不是对晚期古典文学进行的诠释,也不是诗人依赖、借助寓言的证明。有人说这部作品和《浮士德》的部分内容类似,我对此并不赞同。因为,施皮特勒没有模仿任何作家,包括年迈的歌德。相对于歌德用浮士德和海伦来调和浪漫的热情和古典,施皮特勒的神话只是他自己经历的一种真实表达,来自于他自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纷繁复杂的充满斗争的人生的认识。作者想通对一个理想国的描绘,力求将人类世界中的辛劳、希望与失望,人们各不相同的命运及自由意志与被压迫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生动的再现。通过他的描写,我们看到许多生动的角色,却都在混乱中不停挣扎。他不会顾虑现代美学的规范,不会让自己梦幻和现实相融合的世界受到影响,并且,还有各色神话角色的名字充斥其间。施皮特勒的作品是公认的晦涩难懂。
虽然我整理了很久,想摘录一段能够为人理解的《奥林匹斯的春天》的情节,但是,我依然不能给大家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说出它的具体情况。我也描绘不出那些闪闪发光的、生动鲜活的插曲,以及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的神的力量,也描绘不出那些插曲和整个作品之间无法分割的关联。我只能大概地说,奥林匹斯的生命光辉如此高大,他和小宇宙一起,给人感觉既充满欢乐,又包含着痛苦。但是人类不知感恩,肆无忌惮地犯下各种罪恶,继而痛苦,最后终于感觉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便陷入深深的绝望中。赫拉克勒斯作为宙斯的儿子,虽然他那做天神的父亲和亲朋已经赋予他全部的美德,但是,女王赫拉也把仇恨和诅咒加在了他身上,所以他不得不离开奥林匹斯,到人间去完成不会获得任何回报且需要极大怜悯和勇气才能完成的任务。
奥林匹斯诸神都做了很多伟大的事,他们敢于冒险,能打胜仗,彼此之间喜爱争论,但是在诗人看来,这些超人们必须控制他们狂妄的想法以及膨胀的欲望,才能做到真正有价值。
“智者掌控命运,愚者被命运摆布。”超越诸神之上的,由命运在掌控着,命运是一种肃穆无声、捉摸不定的力量,它冷漠无情,是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在诸神之下的,是离我们较近的没有灵魂的、机械的自然之力。这个地方,无论是神还是人,都要做贡献,为自己、为他人,但是自然已经被神和人的邪恶及傲慢侵蚀得遍体鳞伤,人和神的行为是愚蠢的,自己也会因此遭受毁灭。在这部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荷马诗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飞船、尖端的发明创造、圆顶庄严的拱门等。但是在诗中,阴暗可鄙的扁平足民族,创造了人工太阳,替代了阿波罗的能力,使他丧失了宇宙权柄,并且,他们还使用功能阴毒狠辣的车子及毒气,企图在太空中杀掉阿波罗,这一切都说明了,物质力量带给人们的已经不单是自信,它已经把人们引向歧途,使人们走向衰落。
施皮特勒除了描写诙谐的情节,还描写英雄们面对的传奇般的考验以及他们做出的伟大事业。他描写诙谐的情节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这一点,很像阿里奥斯托。他的风格变化频繁,无论在语气上还是在感情色彩上,有时严肃庄重、充满伤感,有时又格外小心,变成了明喻写意方式,有时又尽情生动地展示大自然的美。他笔下的大自然,都是自己的故乡阿尔卑斯山区的景色,这和希腊的大自然景色不一样。他对语言有超高的驾驭能力,诗的格律和轻重音都运用得既频繁又恰当,文字华丽准确,又不乏活泼,并且是典型的瑞士风格。
瑞典文学院非常高兴能够把奖颁给施皮特勒,因为他诗篇中所体现的独立文化值得赞扬。施皮特勒因病未能前来领奖,此奖将由瑞士大使馆代为转交。
《伊玛果》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尔·施皮特勒的长篇小说。男主人公维德以“审判者”的身份归来,来“审判”自己昔日的恋人、已为人妻的伊玛果。经历了痛苦挣扎一系列的过程,维德最终选择了离开,远走异国他乡。这是一部充满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19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继荷马、维吉尔、但丁、歌德之后的最后一位史诗巨匠!
尼采的终身挚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作起源!
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伊玛果》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尔·施皮特勒的长篇小说。男主人公维德以“审判者”的身份归来,来“审判”自己昔日的恋人、已为人妻的伊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