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施罗德著的《富兰克林大传(精)》是一本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传记——它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思路清晰、论证巧妙……施罗德完美地写出了一本简单易懂的富兰克林传记。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传记……施罗德从大量传说和史料中探索真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富兰克林: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眼光敏锐、胸怀抱负,主导了西方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走向。
| 书名 | 富兰克林大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詹姆斯·施罗德 |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詹姆斯·施罗德著的《富兰克林大传(精)》是一本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传记——它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思路清晰、论证巧妙……施罗德完美地写出了一本简单易懂的富兰克林传记。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传记……施罗德从大量传说和史料中探索真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富兰克林: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眼光敏锐、胸怀抱负,主导了西方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走向。 内容推荐 詹姆斯·施罗德著的《富兰克林大传(精)》介绍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精彩的一生,充分研究了一直被忽略的有关富兰克林的史料,揭示了富兰克林作为记者、科学家、政治家乃至探险家的故事。富兰克林的一生中,他在伦敦、巴黎、费城留下了许多罗曼史,其私生活充满戏剧性的部分也成了近年史学研究的新热点。 本书被《洛杉矶时报》提名为年度最佳历史书籍。2006年,本书还获得了费城自由图书奖,被选为费城文学推广计划的首选书目。在本杰明·富兰克林300年诞辰庆典上,本书还被选为宣传书籍。 目录 序章 第1章 性格与前程 第2章 希望与荣耀 第3章 美德的追求 第4章 崛起的市民 第5章 崭露头角 第6章 联合或灭亡 第7章 首战告捷 第8章 新的对手 第9章 学位与离别 第10章 拒绝与回归 第11章 重返伦敦 第12章 开始革命 第13章 梦想破灭 第14章 战争边缘 第15章 美国革命 第16章 自由宣言 第17章 战时外交 第18章 赢得认可 第19章 晦暗时期 第20章 最终较量 第21章 争取和平 第22章 叶落归根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序章 1755年春天,本杰明·富兰克林来到马里兰殖民地的一个大庄园,拜访他的政治盟友本杰明·塔斯克上校。当侍从领着他、他的儿子以及其他友人骑马走到庄园附近时,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在后期的一封信中,富兰克林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我们看到山下的河谷小道上,正在生成一个小型旋风,挟裹着沙土,气势汹汹。它看上去像个甜面圈不停地旋转,顺着山势向我们逼近。随着距离不断拉近,旋风的体积越变越大。当它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时候,我看到它靠近地面的较小一端,不过就普通圆桶那么大。但是,距离地面的高度越高,它的体积越大。在离地四五十英尺的高处,它的直径估计达到了二三十英尺。其他人都站在那里看着它,但是我的好奇心更强一些,我骑着马追到它旁边,看着它将沿途地面的沙土都卷起来。我联想到用子弹打穿水柱,水柱会破裂的现象。于是,我试着用鞭子来回地抽打这个旋风,想把它破坏掉,但是一点用都没有。过了一会儿,旋风离开道路,进入树林,并且持续变大变强。这回卷起的不只是沙土,还有覆盖在地面上的厚厚一层落叶。树叶和树枝发出巨大的响声,一些高大的树木被吹弯后,迅速地来回转圈。非常奇怪的是,旋风移动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一个人徒步行走就可以跟得上它……我跟了它大概四分之三英里,直到被旋风折断的枯枝在我身边飞舞并落下,导致情况比较危险,我才停了下来……后来,我问塔斯克上校:“马里兰殖民地经常出现这样的旋风吗?”他愉快地回答道:“不,一点也不常见,这是我们专门用来招待富兰克林先生的。”1 从这件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的性格特质。他精力充沛、勇敢无畏、骑术精湛。在别人纷纷勒马避让时,他仍敢只身靠近可怕的旋风。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勇于探索别人畏而却步的事物。不过,为了避免给人留下自命不凡的印象,富兰克林的脸上始终挂着谦逊的微笑。有人因此错误地判断富兰克林不是一个严肃的人。然而,许多人都因为这样的误判后悔不已。富兰克林虽然喜欢笑,但他一直都很严肃。在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一些事情上,他甚至可以称得上冷酷无情。换句话说,他可以取笑自己,但取笑他的人,则可能需要承担一定风险。 1757年,距离塔斯克上校庄园旋风事件仅仅两年后,宾夕法尼亚议会推选富兰克林赶赴伦敦,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那一年,富兰克林51岁。那时的他人生已过泰半,在印刷业和出版业早已功成名就,正在退休荣养。据他说,他原本打算将他的余生悉数投入科学研究和实验。他在宾夕法尼亚有妻子、子女、舒适的家,以及令绝大多数人满足现状的巨额财富。但是,他极度渴望离开当前安逸的环境,他想到另一个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拳脚。接下来的几年,他只能在家短暂停留。此次的伦敦之行,开启了一段长达26年之久的冒险历程。不过,正是因为这段冒险历程,富兰克林才能走遍欧洲的各个主要国家,并成为美国独立事业的核心人物。 对于富兰克林和宾夕法尼亚殖民地(已建立76年)来说,伦敦之行要执行的任务,值得他们冒险。富兰克林抵达伦敦后,立即开始劝说自私而吝啬的领主,也就是宾夕法尼亚创建者威廉·佩恩的后代子孙,希望他们能够分担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战争费用。三年前,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西部边境爆发了一场可怕的战争,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法国—印第安人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法国军队于1753年在俄亥俄河谷上游,以及大湖区沿岸北上至加拿大等地区,建立了许多军事堡垒。法军此举有效地阻止了英属殖民地(尤其是弗吉尼亚殖民地和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扩张的步伐。令人恐惧的是,法军派遣他们的印第安人盟军深入殖民区,到处驱赶受到惊吓的殖民者离开他们的家园。法军大规模军事活动的先锋,甚至越过新英格兰边境,沿着莫霍克山谷进入纽约。法军的意图非常明显:即使不能将可恶的英国人全部赶出北美洲,起码也要确保英国人无法继续西进。 富兰克林知道,他必须说服佩恩家族同意为他们占有的大片土地缴税。此事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能否保卫自己的人民;也直接决定了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能否支援英军计划实施的反攻行动。当时,在英格兰,即使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也身负着纳税的义务。然而,没有任何一条规定明确表明,殖民地议会可以对那些持有北美土地专有宪章的领主们强行收税。这种情况危及的不仅仅是殖民地的财政收入。17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吸引殖民者前往殖民地定居,向各殖民地提供了极为慷慨的自治保证。威廉·佩恩的后代,就一心想要依赖这些自治保证,拒绝为自己占有的土地纳税。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拥有最自由的殖民地宪章,而宾夕法尼亚居民,也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权利。P1-3 序言 40年的新闻报道工作,会让一个人偏好讲述某一类故事。比如,我就喜欢讲述那种主人公性格随着各种艰难经历不断发展成熟的故事。正如人类创造历史一样,经历必然塑造性格。 在我看来,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的故事。富兰克林出生的那个时代,整个世界都陷入彻底的变革浪潮之中,人们反对各种陈腐的知识、道德和社会治理学说。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性格,具有惊人的可塑性。我们认为,或许因为他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更加长寿和成功,他从市井草根到世界政坛巨擘的仕途之路堪称平步青云。《富兰克林自传》中,有许多关于富兰克林白手起家的事迹,但大部分的故事纯属臆造,富兰克林本人需要对此承担部分责任。 富兰克林最令人瞩目的性格特质在于他拥有勃勃雄心和旺盛精力。1748年,早已功成名就的富兰克林退休了,这一年,他42岁。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极少有人的寿命能超过50岁,42岁在当时已然是颐养天年的年龄。然而,退休后的富兰克林,并未将余生可能所剩不多的时间用于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反而投身于一系列冒险活动之中,这耗费了他后半生的所有时间,他为此还不惜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他的家庭、健康、声誉,甚至是生命。本文要讲述的富兰克林,就是从兢兢业业的工匠,到勇敢无畏的外交家、政府密探,再到美国一代建国元勋的转变历程。相比说书人编写的所有传奇故事,富兰克林的一生更有戏剧性。 富兰克林激发了各国传奇人物之间的化学连锁反应,他是其他开国元勋相互联合和沟通的催化剂。他持续不断地提出促进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和理想。我们并非想削弱其他开国元勋的光环,但是,如果没有本杰明·富兰克林长达84年的不懈努力,那么我们很难想象:美国人今天拥有的一切究竟该如何实现?富兰克林不具有那个时代美国人的典型性格,也不是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原型——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对他的生平进行研究。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伟大的美国国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功绩,是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努力和不断战胜各类挑战。 后记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本杰明·富兰克林? 在富兰克林逝世60年后,卡尔·范·多伦(著名的富兰克林传记作家)称富兰克林是一个“和谐的人类混合体”。毋庸置疑,富兰克林确实是个混合体。富兰克林一生中极其重要的几个部分之间没有连续性。所有传记作家都无法简单、连贯地描述富兰克林的一生。很多人都说,富兰克林的一生过得比别人的几辈子都精彩。 但是,说富兰克林“和谐”,这从何谈起?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正是这种内在矛盾,驱使他取得辉煌的成就。他出生在一个严谨的清教徒家庭,但他却逃离家庭教育,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与清教徒戒律一样得严苛)。他很能包容别人的缺点、不同的信仰以及其他的政治学说;但是,他有时也会非常冷酷无情地运用权谋之术。因此,富兰克林的批评者有理由质疑:他那乏味外表下藏着一副狠毒心肠,而他的火爆脾气只是冰山一角。富兰克林慷慨大方,但也会冷若冰霜。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工匠(他年轻时曾一度如此),但他又沉迷于显赫地位带来的奢侈生活。他一直通过自创的著名文学人物“穷人理查德·桑德斯”,给他人制定规则并提供建议。但是,他自己很大程度并没有遵循这些规则和建议。他是一个有激情的人,差一点(很多时候就只差一点)就与他许多女性发展真正的亲密关系。 富兰克林在世界各地的亲密朋友可能有上千人。不过,成为富兰克林的朋友,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美国独立后的10年间,美国国会向法国政府偿还贷款。但那些最早提供贷款帮助美国革命的法国商人,却只收回了部分贷款,并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信心满满的博马舍和富兰克林的房东雅克·肖蒙最终破产,瓦伦蒂诺庄园最后也被挂牌出售。富兰克林曾尝试让怨恨不满的美国国会,认识到美国对法国承担的义务。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富兰克林更加致力于废奴运动。 富兰克林还有其他缺点,尤其是在个人生活方面。黛博拉在世的最后十年里,富兰克林没有尽到多少丈夫的责任;此外,富兰克林也不是什么好父亲。对于女儿萨莉·贝奇、儿子威廉·富兰克林、孙子坦普尔·富兰克林以及外孙本杰明。贝奇,富兰克林提供了优渥的物质生活;但他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们必须按照他的要求行事。因此,这些人自小就养成完全依附于富兰克林的生活状态,一旦富兰克林逝世,他们完全不知如何继续生活。威廉最后一贫如洗,病死在伦敦,他在临死之前还寄望英国国王能够向美洲保皇派人士兑现补偿。坦普尔·富兰克林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都居无定所,他出版过一本乱糟糟的富兰克林文集,最后也在伦敦去世。本杰明·贝奇过度痴迷于以暴力手段实现平等主义的法国革命;他出版印刷书籍,痛斥美国商业精英手中权力不断膨胀,他的出版事业因此一直一蹶不振。本杰明·贝奇年仅29岁就因患黄热病去世。萨莉·贝奇和理查德·贝奇夫妻作为名人的遗产继承人,一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送给富兰克林一幅小型的自画像,这幅画像镶嵌408颗钻石。美国国会起初出于嫉妒心态,一度阻碍萨莉·贝奇继承这幅画像,但最后还是放任萨莉·贝奇行使她的继承权。贝奇夫妇取下画像上的408颗钻石,并将这些钻石出售给他人;利用所得的钱款,他们开启了一段豪华的欧洲旅行,旅游结束之后,他们返回家中,过着籍籍无名的生活。 富兰克林的一生批评声不断,这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本身存在缺点。虽然杰斐逊和麦迪逊一再肯定富兰克林的成就,但美国的一些开国元勋并不怎么哀悼富兰克林的逝世。可以肯定的是,富兰克林在现代的批评者更多,包括马克·吐温、D.H.劳伦斯以及剑桥历史学家J.H.普拉姆等。马克·吐温认为《穷查理历书》的建议极具限制性,D.H.劳伦斯认为富兰克林是个性怪物,而J.H.普拉姆则认为富兰克林的科学成就不大。不过,有人认为:马克·吐温一直都是这样幽默而具有挑衅性;D.H.劳伦斯这样谴责他人的性行为是欠妥的;J.H.普拉姆写文章的时候,他的桌面上估计没有放置任何的电灯进行照明。值得赞扬的是,富兰克林一生遭遇过更加不堪的诽谤,但他都一笑置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评价本杰明·富兰克林?毕竟,虽然针对他的批评声不断,但富兰克林依然是整个西方世界的偶像。他出生时(1706年),整个世界仍然深深植根于刚刚结束的17世纪。他去世时,美国正在走向19世纪。在他长达84年的人生中,他为美国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即便已经离世200多年,富兰克林依然还在影响美国人的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享受他的研究成果——双焦眼镜、火炉、学会、名牌大学、消防所、公共图书馆以及邮局。然而,精巧的装置与市政设施的改善并不足以解释他的不朽功勋。 我们可以用简单地用“第一”一词来描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功绩。在他的一生中,富兰克林发挥奇思妙想,完成了许多的“第一”:他是美国第一个掌握那个时代沟通技巧的人,从而在整个美洲殖民地树立了他文学天才的崇高地位;他是美国第一个世界级科学家;他是第一个提出美洲殖民地联合计划的人,比美国殖民地宣布独立的时间早了20多年;在美国制定第一部宪法《邦联条例》时,他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是同时在《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上签名的美国建国之父(全美仅有六人);在他的晚年时期,他成了美国废奴运动的第一批主要倡导者。 如果有人想要整理出富兰克林一生实现的所有“第一”,那么他不仅会迷失在富兰克林的大量成就之中,而且还会错失重点。尽管富兰克林在许多领域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在富兰克林之前,美国还有其他的先行者。在富兰克林之前,这些先行者也对相关领域做出猜想与探索,还有一些人也思考过自由和团结的问题。事实上,这些不断冒出的探索思想和政治革命,正是美国的立国之本。 在深入研究富兰克林之后,有些人把富兰克林称为美国人的原型。比如,近期有个传记作家,称呼富兰克林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事实上,富兰克林并非第一个美国人,他身上并没有体现美国人自身标榜的性格特征。尽管没有人怀疑过富兰克林对美国的认同感,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富兰克林是个世界公民。他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26年)生活在国外。作为他那个时代最经常旅居海外的人,富兰克林到访过不列颠群岛、法国、德国以及荷兰,总行程达到42 000英里。据统计,在他长达84年的人生中,富兰克林光花在徒步旅行和跨大西洋旅行的时间就有5年。 尽管富兰克林更倾向自己是个美国人,但他在英国和法国都建造了家园。通常情况下,他不愿意离开家,不愿意漂洋过海地回到职责所在的那个国家。他热爱美国的无限发展潜力,但他看不起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他讨厌人为地强制人们在宗教、习惯和想法上保持一致;他摒弃自上而下地强制实施一套所谓的正统道德标准。富兰克林认为,侍奉上帝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他人,他相信的是个人的善意(我们献给上帝的最为可取的侍奉是帮助上帝的其他儿女)。实际上,富兰克林表示,他自己的人生,就是一段设法帮助他人的旅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富兰克林为人类做贡献的核心初衷:他的所有发明或发现,都是为了行善助人。 重要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两个领域的第一人。相反,他就像关键的催化剂,只要有他在,所有的想法都会变成行动;他是导致变更的关键成分。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他都只是在幕后完成关键工作、共享消息,以及鼓励他人共襄盛举。在那个以华丽演说著称的时代,富兰克林经常在辩论中安静地倾听。他最擅长的两件事是:一,私下出谋划策;二,为公共目标撰写文章。 在美国的历史变革中,富兰克林往往发挥着重大作用。富兰克林与佩恩家族斗争了20年,令佩恩家族为其殖民地做出重大让步,这让美洲殖民者意识到他们能够成功地挑战伦敦的权力高层。富兰克林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及其属下大臣据理力争,这让美国人产生了共同的身份意识,从而从根源上切断了美国殖民者与英国的联系。富兰克林成功说服同胞:美国革命是正义之举。富兰克林在巴黎的外交获得成功,挽救了原本令人绝望、几近失败的美国独立战争,帮助幅员辽阔的美国在成立伊始就站稳脚跟。说真的,即便没有富兰克林,我们的革命也终会发生——美洲与英国的疏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富兰克林的成就,加速了美洲与英国的分裂,为美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对于刚刚建立的美国,富兰克林还赋予了一种世人尽皆称颂的性格(他的性格);在美国建国初期的所有重要转折点上,富兰克林都在发挥着引路人和督导者的作用。毋庸置疑,富兰克林是一位伟大的建国之父。 当然,对于富兰克林一生的评价不能仅立足于他的成就,还应该基于他的主张。他建议通过公开处理和公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公共事务;他不相信僵化的教条;他相信民主,但他不相信暴徒;他意识到年轻的美国需要有人领导;他力求和平解决问题,但也毫不畏惧战斗;他一旦开始战斗,就必定赢得胜利;他认为世上没有好的战争。因此,只要锁定胜局,他就会尽快以慷慨的条件实现和平。他为自己身为美国人而自豪,但他也热爱其他文化和国家。 尽管本杰明·富兰克林可能不算典型的美国人,但他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引导我们成为我们实现我们想要实现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书单》杂志“这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传记……施罗德从大量传说和史料中探索真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富兰克林: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眼光敏锐、胸怀抱负,主导了西方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走向。”罗杰·G.肯尼迪,《伯尔、汉密尔顿与杰斐逊》的作者“这是一本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传记——它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思路清晰、论证巧妙……施罗德完美地写出了一本简单易懂的富兰克林传记。”《哈泼斯杂志》“富兰克林是我们熟悉的伟大人物,而施罗德的文字简单易懂,读者完全可以轻松读完整本书。施罗德熟读英国史料,将富兰克林在国外生活的趣闻轶事刻画得栩栩如生。”《克莱蒙书评》“富兰克林的故事造就了出色的传记文学……施罗德令富兰克林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讽刺了早期传记对富兰克林的过度吹捧。”美国《图书馆杂志》“这真是令人愉快的阅读体验……富兰克林果然是一位才华横溢、自强不息、复杂难测的伟大人物。人们总是低估富兰克林政治上的成就,而施罗德用扣人心弦的笔风阐述了富兰克林的成就。”《奥兰多哨兵报》“施罗德有力地证明了富兰克林具有旺盛的精力以及勃勃的野心,还证明了富兰克林比他那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才华横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