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金观涛//刘青峰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史十讲》是金观涛、刘青峰夫妇根据自己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讲座讲义整理修改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六讲的内容,由先秦诸子到清代思想,下卷包括从晚清到当今中国思想大脉络的展开,上下两卷试图展现出一张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体图画。本书稿为上卷。书中,作者以其独有的大历史观,把思想史的演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并着重讲解了思想与社会的生动互动,给人一种思想触手可及、历史通透可察的感觉。

该书是当代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厚重专著,适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适于关心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

内容推荐

《中国思想史十讲》汇集作者近二十年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思考。上卷从先秦诸子,至汉代思想,至魏晋玄学,再至宋明理学,至清代思想;下卷从晚清、民国直至“文革”结束。本书是作者近年来集中心力整理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自《观念史研究》后,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以观念史研究的方法,深刻揭示了中国思想史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环环相扣,有极强的说服力。

目录

第一讲 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

1.1 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

 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

 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

1.2 孔子和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什么是超越突破?

 《论语》的观念结构

 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荀子

1.3 诸子百家

 道家:对儒家价值的全盘否定

 名家和法家

 杨朱和墨家为什么消亡

1.4 轴心文明的四种超越突破基本形态

 实现文化超越突破的两个关键要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解脱宗教

 古希腊认知理性

 中国文化的超越视野

第二讲 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形成——汉代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导言:文化和社会的互相塑造

2.1 儒学和社会互动:“家”、“国”同构体的形成

 缺乏正当性的政权:大秦帝国

 为什么独尊儒术?

 “家”、“国”同构与“国家”

 大一统、王法和文官制

2.2 儒学群经的起源:结构和功能

 儒家经典:从五经到十三经

 《礼记》的意义

 《春秋》和微言大义

 《周易》及其功能

 两汉的黄老之学、《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2.3 道德意识形态和社会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社会整合的三个层次

 国家和天下

 独特的市场经济

2.4 王朝循环和中国政治文化的连续性

 社会结构稳态及变化

 超稳定系统结构与韦伯命题

 大历史观:轴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讲 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外来冲击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魏晋玄学?

3.1 外来冲击和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应然无限扩张的后果

 天灾对宇宙论儒学的冲击

 半牧半农民族南迁及大一统帝国的分裂

3.2 家国同构机制受到干扰及魏晋玄学

 九品官人法和门阀政治

 儒学的家学化和“玄礼双修”

 什么是道德价值逆反

 道家的支解:修身指向否定儒学的价值

 越名教而任自然

 对无、无为的追求:亲和佛教与道教兴起

3.3 常识理性:中国道德意识形态后设层面的形成

 什么是常识理性?

 从无为到无: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贵有论”到“独化”和“玄冥之境”

3.4 常识理性和中国艺术的精神

 自然合理的双重后果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

 传神论的起源

 终极关怀的变化对文化融合的意义

第四讲 佛学和中国式佛教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佛学和佛教?

4.1 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解脱宗教的结构

 早期佛学基本教义:《阿含经》

 十二因缘

 解脱之道与“三法印”

 怎样理解轮回?

4.2 大乘佛学

 个人解脱还是普度众生?

 何为“如来”?

 大乘第一阶段中观:“八不中道”

 从般若空宗到唯识论的“妙有”

 唯识论与“八识”

 大乘佛教两阶段与真常之教

4.3 佛教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格义阶段:选择性吸收

 学习阶段:佛经大翻译运动

 重构阶段:中国心性论佛教

 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

4.4 中国式佛教与社会的互动

 禅宗:心性论佛学的最终形态

 “一心”的呈现:心性论佛学的结构及其对儒学的冲击

 隋唐帝国兴起与秦汉的类似性

 常识理性对禅宗的改造

 佛教和东亚社会之间的双向塑造

第五讲 宋明理学与第一次文化融合

 导言:宋明理学在儒学中的定位

5.1 隋唐到五代:儒学与佛、道教的冲突及融合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学面临的问题

 韩愈、李翱对重建儒学心性论的贡献

 分裂的五代与山水画的崛起

 常识理性对儒学的重构

5.2 程朱理学的创建

 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圣人可学

 张载、程颢和程颐:气论、《定性书》、“性即理”

 朱熹体系的形成

 《近思录》:理学修身结构之呈现

 四书五经的形成

5.3 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完成及理学的分系

 心学和理学的对歭

 “穷理”还是“致良知”?

 “天泉证道”和“满街是圣人”

 狂禅和明末思想大解放

 宋明理学的分系

 分系的理论意义

5.4 宋明理学的世界影响:对东亚社会的塑造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

 程朱理学在朝鲜

 朱子学和日本江户时代

第六讲 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

 导言:为什么要研究清代思想?

6.1 明末清初民间思潮的大转向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

 理学境界层面的粉碎

 以礼代理、经世致用、考据和格致

6.2 新修身模式的结构和意义

 代表人物:顾炎武、颜元、李二曲

 考据学及其分化

 格致之学和中国科学主义的源头

6.3 气论哲学对儒学的重构:中国近代传统

 气论哲学的破与立

 王船山的气论:唯物论和进步观的起源

 《黄书》和汉族民族主义

 刘宗周的气论心学:慎独和狠批私字一闪念

 黄宗羲的气论:《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

 绅士公共空间的本土源头

 戴震的常识具体主义,揭示"以理杀人"的逻辑

 醒得太早的人: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原型

6.4 清代思想演化的大趋势

 深层结构的支配性

 清代官方哲学的僵化

 推动思潮变化的两种动力

 波澜壮阔的近现代来临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图表索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