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拿破仑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的《拿破仑传》(Napoleon)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本书着重描写的是“拿破仑的内心历程”,但这种描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以拿破仑的书信、谈话记录和人生经历等为基础,“始终忠于史实”;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路德维希是作家而非史学家,加上他把善于刻画传主性格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为效仿的楷模,这就决定了其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拿破仑传》于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英国的伊登·保罗夫妇(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早就有了中译本,而且不止一个。但由于此书翻译难度较大,这些译本无论是从英文转译而来,还是译自德文原文的,都存在较多的错误和疏漏。为此,由梁锡江、龚艳和石见穿组成的编译者团队于2006年应约从德文原文重译了此书,书中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

内容推荐

拿破仑让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为之颤抖,他代表了一个时代。《拿破仑传》是著名德国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的巅峰之作,经梁锡江、龚艳、石见穿共同翻译而成。这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史实做基石,以想象为补充,描述了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细腻刻画了他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再现了他由炮兵少尉到法兰西帝王,乃至最后在囚禁地去世的传奇经历,穿插了一代战神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将拿破仑的个人魅力与文治武功展现得淋漓尽致。《拿破仑传》在1925年首版后,很快风靡全世界,并荣登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此后几十年长销不衰,被称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拿破仑传》是根据德文原文翻译出版,是最新,最经典,最忠实于原著的权威译本。

目录

第一章 岛

第二章 溪

第三章 江

第四章 海

第五章 岩

作者后记

附录 拿破仑年表

试读章节

5 绝望 革命的战鼓 最初的自我

他在科西嘉过得很沉闷,不是为钱烦恼就是为家事操心。一年后,绝望的他不得不返回驻地。这一次他的驻地是奥松,不是瓦朗斯,但这种改变又有什么意义呢?

终于有人重用这位19岁的中尉了。新将军发现他有点才华,就命他带人在训练场构筑几个“需经过复杂计算”的工事。“就这样,从十天前开始,我带着200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这次不同寻常的重用招致了上尉们对我的敌视,他们责问这么重要的工作为什么不交给他们,却让一个中尉去做。”

于是他又退回到起点。照此情形,他只能艰难地往上升,等到成为上尉时,他也该退役了,然后回到家乡,在岛民们鄙视的目光中领取法国的养老金,最后被埋在故乡的泥土里——这是他们唯一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难道那些书中宣告的自由都是泡影?如果强大的法国自己都不能摆脱贵族的压迫,摆脱贪污受贿和裙带风,小小的科西嘉又怎能从法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这位年轻作者的日记里写满了新的提纲。要是这个窄窄的本子落到上司手里,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因为里面有如下言辞:“关于王权的报告提纲。详述今日欧洲12个君主国国王篡夺来的王权。他们当中只有寥寥几个可以不被推翻。”在缄默的日记本里,他咬牙切齿地写下这样的文字,而在外面庆祝每一个王子的命名日时,他却不得不穿着盛装高呼“国王万岁!”

在沉闷的执勤中,青年时代的又一年过去了。他沉默着,等待着,专注于写作和数学。

终于,决定性的一年来到了。即使在沉睡着的省份的偏僻角落,人们也预感到战鼓即将擂响。这是1789年6月。忧郁的中尉觉得复仇的时刻不远了。那些人污辱他这么久,现在他们的骄横会令他们自我毁灭吗?成千上万民众的呼喊,不也是他为科西嘉战斗的口号吗?他找出他的《科西嘉信札》,寄给流放中的保利,他的偶像。信中写道:

“将军:我来到这个世界时,祖国正遭受着毁灭。我的摇篮周围全是垂死者的喘息和绝望者的眼泪……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我们的屈服换来了被奴役的结局。卖国贼们为了替自己辩解,对您大肆污蔑……当我读到那些肮脏的文字时,只觉得血往上涌,当即决定驱散这些阴霾。现在,我要用刷子蘸上耻辱的墨水,把所有出卖我们共同事业的叛徒涂得漆黑……公开谴责当权者,揭露所有的丑事……假如住在首都,我会找到其他办法……由于还年轻,我这样做可能显得鲁莽,但热情以及对真理和祖国的热爱会助我一臂之力。将军,您曾看着我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您愿意在这件事上给我鼓励,我会信心百倍……我母亲莱蒂齐娅女士托我问您,是否还记得在科尔特度过的时光。”  这是一种新的音调,一部由全新的音调所组成的交响曲:时代的澎湃激情,杀死暴君的姿态,闪光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日记中那种风格,而是一切都以效果为重的特点。还有一点也是新的,新得让人害怕,为他所独有,那就是信开头那个起决定作用的“我”,一个面向世界提出的重大命题。现在,无限的自信首次乘风破浪地前进,因为新时代的第一阵战鼓已经擂响,宣告重要的不是出身而是才能。于是,曾经不可克服的唯一障碍消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心中产生,并且再也不肯安息。在信的最后,他却几乎献起了殷勤,显然希望得到提携。这个一向粗鲁、令人捉摸不透的半大孩子,在所有的信里都表现得那么老练,那么具有骑士风度。

来自另一个时代的保利却不喜欢他的高傲。他礼貌地回复说,年轻人不应谱写历史。

四个星期后,年轻人开始创造历史,这是百年来的第一次:他们攻打巴黎的巴士底狱,发出了伟大的信号。法国匆匆拿起武器。在波拿巴的驻防地,也发生了抢劫事件,直到有钱人和军队联合起来。年轻的波拿巴站在街头的大炮边,向着人群开火。这是他第一次实弹射击,虽说是奉王家军官的命令,但肯定也是甘心情愿的,因为他对民众的鄙视绝不亚于对贵族的鄙视。

然而,在他的心灵深处,这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这是法国人斗法国人,关他什么事!他只有一个念头:现在该着手解决科西嘉问题了!不管正在发生的事是怒火还是激情,是理想还是一个提示语,都应该蔓延到科西嘉!赶快请假回乡,在这场新运动的纷乱中脱颖而出!(P009-010)

序言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的《拿破仑传》(Napoleon)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本书着重描写的是“拿破仑的内心历程”,但这种描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以拿破仑的书信、谈话记录和人生经历等为基础,“始终忠于史实”;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路德维希是作家而非史学家,加上他把善于刻画传主性格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为效仿的楷模,这就决定了其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拿破仑传》于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英国的伊登·保罗夫妇(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他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后来选择了作家和记者生涯。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传记作品如《歌德传》《拿破仑传》《米开朗基罗传》《林肯传》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940年,路德维希流亡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返回瑞士。1948年,他在瑞士去世。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早就有了中译本,而且不止一个。但由于此书翻译难度较大,这些译本无论是从英文转译而来,还是译自德文原文的,都存在较多的错误和疏漏。为此,我们于2006年应约从德文原文重译了此书,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及第二章前13节由浙江大学石见穿翻译,第二章第14-20节及第四、第五章和后记、拿破仑年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翻译:第三章由同济大学龚艳翻译。最后由石见穿对全书专有名词的译名做了统一,对第三章和后记的译文做了修改并加了译注。

因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我们的新译本在改正旧译本中差错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疏漏和错误。为此,2012-2014年,我们断断续续地对原来的译文做了全面的检查,改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和不够准确的表达,并增加了一些注释,使译文的整体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体例方面,原著每章各小节没有标题,但在每一页顶端的正文上方标有概括该页内容的主题词。为了保持忠实,我们的译本采取了同样的做法。不过,由于译本的页数少于原著,因此无法与原文完全一致。书中的注释均为译者所加,附录《拿破仑年表》为原著的一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花城出版社《拿破仑传》(梅沱等译)的译注及某些词句的翻译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在此谨表感谢。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帮我们弄到了这本传记的德文原稿,上海理工大学的胡丹老师帮助查阅了书中若干人名与名词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因水平和时间有限,这个修改后的译本肯定仍存在差错,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15年4月

后记

描写一个人的生平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是两件在意图和技巧方面都不相同的事。有人曾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枉费心机。普鲁塔克放弃了后者,卡莱尔放弃了前者,两位大师因此幸运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普鲁塔克的榜样尚未发现效仿者——自他以后,还没有人把依据严格的史实为伟人立传作为自己坚定的任务。

这一工作并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因为探寻真相需要的才能不同于描写。有的作家采用了自由的表达,将历史人物戏剧化,有的陷入了“历史小说”这一误区。正如歌德和拿破仑所说,这样做只会把一切都搅乱。

当一个人的人生里程碑不是由著作,而是由事迹构成时,为他写传最为困难。恺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靠战场的胜利称霸天下的,但恰恰是这些战役对后世显得越来越陌生: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对军事院校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这三人只是军事统帅,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吸引力,便不会超过其手下将领克拉苏、赛德利茨和马塞纳。是政治天才使他们卓尔不凡。因为当政治家处于事业的顶峰时,人类的命运便由他们所承载。天才和性格的交会处,便是探究伟人心灵的传记作家关注的焦点。

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战役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那些信件和可信的谈话录中记录的他与兄弟和妻子的冲突,他每一个感到忧郁或自豪的时刻,他勃然大怒或脸色发白的表情,他对朋友或敌人的手腕和善行,他对将军和女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比马伦哥战役的作战计划、吕内维尔和约或封锁欧洲大陆的细节重要得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拿破仑的知识,在本书中被压缩至最低程度;而学校里没有讲到的内容,在本书中则做了详细的描写。法国传记作家热衷于拿破仑的秘史,本书则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更多着力于再现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完整形象,再现他作为人的一面。同一天内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往往在同一页里加以叙述,因为它们来源相同且相互影响;何况,内心的纷乱对重大计划的影响,往往超过任何谋略。

拿破仑的形象,与道德和他打交道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是敌是友)并无多少关系。在本书中,这一形象既未被视为奇迹,也未被肢解成概念。在他生平的素描中,作者力图把握他内心的种种状态,因为这些状态自然而然地促成他的崛起,并最终导致他身陷圣赫勒拿岛的结局。不断地探索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计算——这条情感的长链既是描述的手段,也是描述的目的。

为此,对其他人甚至各位将军的描写都退居幕后。限于一册书的篇幅,作者不得不放弃那些无法揭示传主内心世界的内容。

要想描绘如此丰富的人生,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在此过程中,作者必须依赖传主的自述,不厌其烦地让他自己来说话。因为一个人自己的陈述往往是最好的;即便当他出错或说谎时,也是在向了解真相的后人袒露自己。然而,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了解结局的。只有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来描写当时的感受,而不是根据结局感叹命运,方能使作品具有紧张的悬念。

作者便是这样设身处地地体会拿破仑心中的感受。在本书的结尾,读者才看到一次超然物外的冷静分析——只有在引擎停下来后,我们才能去研究它。

这样的描写由于生动形象,容易使人误以为作品是虚构的。为了避免这一点,传记作者必须始终忠于史实。谁若相信事件的内在逻辑性而排斥偶然性,就不会篡改任何细节,不会歪曲某个日期或某份文件——虽然,出于修辞上的原因,本书作者常对日期或文件略而不提。

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作者希望这本传记得到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那样的评价:“记者、史学家和诗人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象,在此书揭示的可怕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我们从中看到,真实的事物拥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如果你敢于把它说出来的话。”这首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无从领会,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

拿破仑用其一生写就的悲剧可谓千年不遇,理应再现给读者。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埃米尔·路德维希

书评(媒体评论)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拿破仑

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灵魂。

      ——黑格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