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固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它的时代的丰富的社会史料。为了更科学地严谨地汲取《诗经》的营养,必须一字一句地透彻地读懂它,而且要进入产生《诗经》的时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想特点来理解诗意。许锋编著的《诗经趣语(精)/万象学术文库》以独特的角度带我们走向《诗经》年代,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寻根之旅。
| 书名 | 诗经趣语(精)/万象学术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许锋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经》固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它的时代的丰富的社会史料。为了更科学地严谨地汲取《诗经》的营养,必须一字一句地透彻地读懂它,而且要进入产生《诗经》的时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想特点来理解诗意。许锋编著的《诗经趣语(精)/万象学术文库》以独特的角度带我们走向《诗经》年代,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寻根之旅。 内容推荐 许锋编著的《诗经趣语(精)/万象学术文库》一百二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涉及《诗经》一首诗或多首诗的内容、词语。作者对《诗经》的内容、语句,信手拈来,娓娓而谈,深入浅出,如数家珍,运用《诗经》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广泛内容、完美形式,结合当代社会的生活、民俗、民风、文化等国计民生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反映了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当下人们种种行为方式的反省与自责,有着浓郁的忧患意识。 目录 “忧心忡忡”的深度表达 小吏的咏叹调 古代女子也失眠 泣涕如雨的情感宣泄 别看你衣裳楚楚 木瓜木桃木李充当爱情信物 报告:敌人逃之天天 母亲的好要一生牢记 这个世界,添加了太多的剂 帅哥也是稀缺资源 执子之手,非要与子偕老? 胡不归 携手同行 搔首踟蹰 黍离之悲 载驰载驱的女诗人 老鼠有皮人何无礼? 切磋与琢磨 隐是一种手段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围城之困 首如飞蓬 不日不月 生之初生之后 别样的“新婚燕尔” 回娘家 古汉语的精致表达 一匹白驹的意象 巧言如簧近于厚颜无耻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周幽王很荒淫倒逼三个妙语 周朝的劳资矛盾 爱情滋味煮煮看 天作之合 不敢戏谈 朝夕不暇 既和且平 尽孝要趁早 兢兢业业呜呼哀哉 诗经时代的移民 鸿雁的哀鸣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淫威 耳提面命舌不可扪 非拍马之赞美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谗者如青蝇 男人之家室 高山景行 投畀豺虎 知其一不知其二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他山之石 一日三秋 嗷嗷待哺 目光柔软内心坚强 急人之难 父子情的表现方式 民之愿望日用饮食 一次阅读一次出征 故乡是一种情结 经营四方 自求多福 思无邪:不要胡思乱想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娶妻如“砍木” 小康日子:我家有羊 苦于内心才是真苦 全民打工岂敢定居 拮据原意不是手头紧 思念亲人就回家 没有烦恼的猕猴桃 两情相悦不容易 坏事做绝,死都不安生 涕泗滂沱为美人 尽可能做个乐观的人 先贤后人又一年 悲痛欲绝的词语表达 读读情诗动动心 婚姻不是富矿 今夕何夕 守护父母 明星煌煌 明月何时染乡愁 子有酒食鼓瑟吹笙 日月其除珍惜光阴 颠倒衣裳忙奔波 心之忧矣理解万岁 隐患藏于生活 不稼不穑坐享其成 不如意成就如意 黄河之广故乡之远 同仇敌忾对敌人 所谓伊人在水哪一方 今者要乐乐在平实 友谊第一打猎第二 于平凡中寻找快乐 美女扎堆便如云 你的附加值是什么 鹿鸣宴与谢师宴 人言何足畏 承接人生风风雨雨 遇人不淑伤不起 诗经时代的机关生态录 不做筑室道谋之人 百堵皆作却不能大庇寒士 龟厌不告:凡事忌过度 我真的爱莫能助 世间尽是长舌妇? 文化之根藏于历史 你是否不愧屋漏? 难得绰绰有余 进退两难的狼 怎样才能出口成章 你的人生是否飘摇过 你对谁毕恭毕敬 有些心思不能动 不要离家太久 高高在上俯视众生 谦虚低调做学问 凤凰于飞的美好 滔滔江水胡天胡帝 寡人无疾不可救药 官过留下什么名 允文允武干事业 不稂不莠没出息 后记 试读章节 木瓜木桃木李充当爱情信物 水果早已没有南北方的概念了,在我老家兰州街头,南方有的水果那里也有。在我生活的广州,很多超市里新疆哈密瓜、兰州白兰瓜随处可见。 木瓜应算南方的一种水果。兰州没有木瓜树,倒是广州萝岗区附近的火炉山周围的林地长着很多木瓜树。那次我去时,木瓜虽然个头怪大,但还未熟,不能食用。偶尔路过城乡的一些结合部,路边就有卖木瓜的,旁边就是木瓜地,农民“出口即销”,售价比超市相对便宜。我们一买就是一箱,说是一箱,也就八九个而已,一个星期,就“消化”了。 不知道《诗经》中的木瓜是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木瓜,我想是。现在的木瓜,就是一种水果,吃起来绵软香甜,有一种隐隐的木香,味道很独特,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吃起来颇为理想。可你知道吗?古时候,木瓜还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定情信物。 我猜那时,人们目光所及之处,能当成礼物送人的东西并不多,也没有“礼品城”,更无处“淘宝”,所以除了木瓜,还有木桃、木李什么的,就“升格”成为礼物,并荣幸地成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女孩子送给男孩子木瓜、桃子、李子,表明心迹;男孩子自然不能白要,来而不往非礼也——还个什么礼呢?琼琚(jd)、琼瑶、琼玖,“琼”乃美玉美石的通称,琚乃佩玉,瑶乃美玉,玖乃黑色的玉——总之,都是玉,是那个年代里无价的宝贝。女孩子得了男孩子的玉,两人海誓山盟,永不分离。 《诗经·卫风·木瓜》为我们描述的爱情纯洁、高雅。 但木瓜、桃子、李子的用处似乎不仅仅局限于爱情中的礼尚往来,《诗经·大雅·抑》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送我桃子,我回你李子,朋友之间,君子之交,投桃报李,乃为最高境界。 如今一般性的礼节往来中,有人也送果篮——果篮里得装水果,可木瓜这样“普通”的水果似乎拿不出手了,进口高档水果,好不好吃不晓得,价格贵得令人咋(za)舌,越来越是主角。光水果有时还不能表达心意,逢年过节时,果篮正中,在水果的掩映下正襟危坐一瓶洋酒,个别的,洋酒下面还压着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诗经》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所没见过的纸钞。 玩笑话。如今哪一个女孩子要是拿木瓜、桃子、李子给男孩子定情,女孩子自己笑掉大牙不说,男孩子看着也胆战心虚,犯迷糊,这算什么事儿!水果之类好吃,可睹物思情,物进了肚子,不见了,拿什么念想?亲。 我先人为主,设定为女孩子送男孩子木瓜、桃子、李子——如果男孩子送女孩子木瓜、桃子、李子为定情信物,脾气暴躁的女孩子闹不准能把木瓜砸男孩子脑袋上——我妈养我这么大,就值个木瓜? 原载于2012年5月5日《新商报》报告:敌人逃之天天 “天”这个字很有意思,有完全相反的两层含义,一是夭折,死亡,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吉利的字眼儿;二是草木茂盛,兴旺,大家都喜欢的兆头。 《诗经·周南·桃夭》中的“天”的含义,属于后者。“桃之天天,灼灼其华(hua)”——形容桃花盛开,鲜艳灿烂。其实,这只是表层意思。《桃夭》是作者送给新婚新人的一篇优美的贺词,借助桃花赞美新娘纯洁美丽,美艳如花,也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家族兴旺。 若“桃”字改为“逃”字,意义则完全相反了。“逃之天天”,无须解释,都知道是跑得无影无踪的意思,是一种诙谐、幽默、滑稽的说法。比如,唐僧师徒与白骨精打仗,白骨精打不过孙悟空跑了,猪八戒高兴地对唐僧喊,师父师父,这妮子逃之天天了,就比较合适。如果曹操和刘备打仗,形容曹操逃窜或躲藏——报告刘总,曹操老贼逃之天天啦,那刘备和诸葛亮会捋着胡子乐上一阵子。 桃子则彻头彻脑是个好东西。祝寿的叫寿桃;“桃李满天下”形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指真诚、忠实的品行能感动别人。“桃之天天”在一起,当然是绝佳组合。而“逃之天天”则有点像小资、网友的专用名词,君不见,如今网名为“逃之天天”的大有人在,这边一个“逃之天天”,那边一个“逃之天天”,都在网络世界里潜水,有时发个言,诙谐、幽默得一塌糊涂。 不管有的专家如何看,孩子们读一点《诗经》是大有裨益的。万一哪一天一个人名字中出现“天”字,一下子想到《桃天》,也会显得“有文化”。年轻人长大后自主创业,给自个儿的公司起名,天天广告、天天设计什么的,也许能提高“注视率”。 对于古人高度的文字概括能力,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也许《诗经》时代词语匮乏,新词少,人要赋予一些词语以更多的定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而如今,一些新词层出不穷,隔三岔五就有这个热词那个热词热闹一阵子,可一阵风刮过,流行的词汇就像马踏过的青草,歪歪扭扭,“溃不成军”,别说千年,一年后还没“逃之天天”,就得感谢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之大智慧了。 原载于2012年5月19日《新商报》 P11-14 序言 现在喜欢古典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少,所以当许锋邀我为他的新作《诗经趣语》写序时,我有些踌躇。 我和许锋并不十分熟悉,相识于2012年,一切皆因《李章达评传》书稿。东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为发掘东莞文化资源,弘扬人文精神,为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名城尽绵薄之力,组织编辑了一套《东莞历史名人评传丛书》。丛书的定位,是一套研究性的严谨的学术著作。许锋与东莞文联签约的项目是《李章达评传》。他是一名作家,出版过小说、微型小说集、散文集等多部作品,而尤以创作微型小说而著称。此前很少从事学术专著的写作,此次签约,说实话,我是很为他担心的,学术专著的写作不但枯燥无趣,而且很考验作者的学术功底。果不其然,许锋交来的第一稿有些偏离学术路子,仍然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让我佩服的是这个年轻人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尽可能弥补自己的短项,在几个月之后又交来第二稿,此稿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但是已基本走上学术的轨道了。书稿也通过了专家的审阅。我和其他几位负责审阅的专家也松了一口气。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锋对待文字是认真的,对待工作是负责的,有虚怀若谷、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难能可贵。 毫不客气地说,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越来越多从事文学创作或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内心浮躁,追名逐利的思想深入骨髓,以这样的心态做学问、搞研究,是令人担忧的。让我欣喜的是许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心思、有心境埋头于研读《诗经》,于几年中写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趣语”,此种精神很值得鼓励。 我粗略翻阅《诗经趣语》,越读越有味道。下面想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第一,许锋对《诗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酷爱《诗经》,可以说是一位“诗经迷”。 《诗经》共有305篇(传统说“诗三百篇”,只是举其整数),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诗经趣语》里有一百二十多篇文章,每篇多者一千多字,少者几百字。每篇文章涉及《诗经》一首诗或多首诗的内容、词语。从书的目录来看,每篇的题目都十分精致,设计得非常灵巧,而不失引诗的主旨。从每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对《诗经》的内容、语句,信手拈来,娓娓而谈,深入浅出,如数家珍,真是一部“趣语”。没有对《诗经》的熟读,没有对《诗经》的钟爱,是难以做到的。许锋说:“读《诗经》,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觉得如今的大多数书和大多数文章,是没有任何嚼头的,从头到尾如同白开水一般。”“《诗经》里的每一首诗歌,语言的表达都是精致的,都恰如其分,含蓄隽永,这些作者,个个都称得上是文字‘工匠’、艺术大师。” (见《古汉语的精致表达》)这是一位《诗经》爱好者的心声。 第二,超越产生《诗经》的时代,从《诗经》中汲取养分,运用《诗经》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广泛内容、完关形式.结合当代社会的生活、人生、民俗、民风、文化、治国理政等国计民生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当下人们种种行为方式的反省与自责,有着浓郁的忧患意识。 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代十分严肃的一个问题。或完全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主张“全盘西化”;或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对外来文化一概排斥,主张文化保守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主张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广泛地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儒家的六经之中(《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而《诗经》居其首。许锋亦认识到“《诗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之一”, “读透《诗经》,便读懂了中国文化。”(见《古汉语的精致表达》)“文化之根都藏于丰沃的历史中。”(见《文化之根藏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为我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努力结合时代条件,加以阐释和发扬,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我们从《诗经趣语》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每篇文章都经过认真思考,文字严谨而有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第三,《诗经》固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它的时代的丰富的社会史料。为了更科学地严谨地汲取《诗经》的营养,必须一字一句地透彻地读懂它,而且要进入产生《诗经》的时代,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想特点来理解诗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作出超越时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诗经趣语》对《诗经》的解读与探究,不一定每篇都十分准确,在此我不一一指出,“诗无定解”,让读者与专家分辨、评说。但是,从古典之中汲取养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该丢弃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让这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代代相传。 读了《诗经趣语》,写了以上几点认识,愿与许锋共勉。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曾工作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等职。出版《南越国史》《秦汉史论集》《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近代之世界学者陈垣》等论著,主编《陈垣与岭南》等书。) 后记 我是赞成孩子们与年轻人多读一读《诗经》与唐诗宋词的,我曾无数次想象能有一间像样的书房,书架上满是国学名著,徜徉其中我一定乐不思蜀。我还想象能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带着孩子们或年轻人一起朗读《诗经》中的篇章。国人,肚子里总要装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会温文尔雅,或者看上去有一点灵气。 这或者是梦,或者梦正在走向现实的路上。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阅读《诗经》,也和女儿一起学习《诗经》。几年前,在阅读之余,我想写一点“解读”类的文字,与一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新商报》资深编辑王玉学先生沟通之后,得到极大支持, 《诗经趣语》专栏就此“开张”,一开就是两年多。本书的书名实则为专栏之名,书稿之中的内容全部出自专栏所发文章。这个专栏还在继续,只要玉学先生不反对,读者不反感,我很乐意继续写下去。 我首先想为《新商报》说几句话。我也曾为报人,从业十年,目睹报纸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之飘摇、沉浮,一些早已没有了文化味儿,显而易见的便是副刊的大幅度缩减,副刊成为可有可无,可以被随时替换、撤销的“替代品”。而《新商报》一直有副刊,版面一直很多,品种一直很全,层次一直很高,这是报人的社会与文化责任的体现,是高尚的。《新商报》是一张高尚的报,是一张好报、有责任的报、传承文化的报。 没有《新商报》的支持,便没有这部书稿。 张荣芳先生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是一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教授。与他的学问比较起来,我连小学生都不如。他本着对年轻人的鼓励,在我盛情难却之下,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他的谦逊的风度与正直的操守令我无比尊重和敬仰。 杨利先生出身于国防科技大学,是我所供职的广东东软学院的创校院长,他应邀欣然为本书作序。在这样一所IT大学,他始终关注并乐于支持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年轻人,并身体力行地做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这是身居其中的年轻人该感到无比荣幸的事。 柴彦威先生、雪漠先生、张成虎先生、狄多华先生、杨桂青女士、姚笛先生、汪泉先生、翟雄先生等在百忙之中对本人本书进行鼓励、评介,温暖与鞭策如温煦之山风拂面而来。 本书的面世,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图来自广东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的老师和学生。数字艺术系主任闰远兆先生、副主任杨玉英女士,动漫教研室苏子崴先生积极安排并组织动漫游戏专业的同学们进行创作,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便完成了画稿的创作、设计。看着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幅幅精彩的画作,我很感动。应该说,这是一本由老师和学生合力完成的书,它的意义或许会超出书稿本身。 我读书少,文化功底浅薄,本无资格“解读”《诗经》,但我想通过“解读”表达我对文化传承、社会进程的责任,而这一责任,是所有读书人的责任——我大约也算一个读书人,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解读”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的父亲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之前我出版的每一本书,发表的篇幅稍长的作品,他都是“忠实”的读者;他总给我以精神支撑。可惜,这本书,他看不到了。这是他去世后我的第一部学术作品,当是对父亲的纪念。 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 ’ 谢谢中联华文的诸位同仁。 谢谢中国书籍出版社诸位编辑的认真把关与细致校对。 书评(媒体评论) 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历史中挖掘本源,为学术研究之正道与善行。许锋先生是积极的探索者,亦是有效的践行者。借《诗经趣语》,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与众不同的人文视角,悲悯慈善的作家情怀。文以载道,道之所存,非附庸风雅,为剖析灵魂深处最脆弱的芦苇矣。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城市研究学者 柴彦威 这是一部闪烁睿智与思想的作品,穿越几千年历史烟云,作家许锋为我们解读了理想与现实的心灵困境。 ——国家一级作家,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雪漠 任何时代都需要停下脚步回眸历史,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文化的源流。许锋以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作家视角,为我们展示了《诗经》时代的风土人情,那是仅仅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风景。他的寻根理想与文化坚守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修养,更是一种浑若天成的品质。 ——甘肃省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成虎 曾经的新闻记者许锋不断进行着写作方式的转换——这是互联网时代给予年轻人思维的创新,他以积极的文化探求精神影响着更多的大学生。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总编辑狄多华 以严谨的方式思考,以迅疾的方式行走,这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特有的品质,教育工作者许锋是此种人生态势的践行者。 ——《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主编杨桂青博士 这个时代,需要无数次重温经典,作家许锋以独特的角度带我们走向《诗经》年代,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寻根之旅。 ——新华网姚笛 在古典中升华,在历史中觉醒,作家许锋以读书人的视角关注文化与现实的距离,是一种自我的心灵解剖。 ——读者出版集团广东读者文化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著名青年作家 汪泉 作家许锋绽放思想的花蕾,在学术海洋中寻觅更加奇异的芳香。 ——著名青年作家 翟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