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拉勒内(精)》包含了《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两部传世名作。其中《阿达拉》被誉为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勒内》里的主人公勒内则成为“世纪病”忧郁的代名词。《阿达拉》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未开化的森林区。《勒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围绕着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间的法国青年勒内展开。
| 书名 | 阿达拉勒内(精)/法国文学经典译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夏多布里昂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达拉勒内(精)》包含了《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两部传世名作。其中《阿达拉》被誉为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勒内》里的主人公勒内则成为“世纪病”忧郁的代名词。《阿达拉》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未开化的森林区。《勒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围绕着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间的法国青年勒内展开。 内容推荐 在壮阔的密西西比河和两岸美洲原野如画般艳丽多彩的景色中,双目失明的老酋长沙克达斯向法国青年勒内讲述了其与“阿达拉”坎坷的爱情故事。 《阿达拉勒内(精)》则是夏多布里昂本人经历的真实写照。勒内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在孤寂、忧郁中长大,性格感伤、厌世。依恋的亲人、姐姐阿梅利的突然疏远,更让他陷入无限惆怅和痛苦。带着对姐姐阿梅利模糊的思慕之苦,他离开家乡四处漫游,最后一头扎进新世界的荒原,遇见了沙克达斯…… 目录 序 阿达拉 勒内 试读章节 从前,法国在北美洲拥有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它的疆土从拉布拉多半岛直到佛罗里达,从大西洋海岸延伸至加拿大最北部的湖泊。 发源于同一些山脉的四条大河贯穿于这个广阔的地区。它们是流入东部圣劳伦斯湾的圣劳伦斯河、流向无名海域的西河、从南部直奔北方哈得孙湾的布尔邦河以及从北方流向南方一头扎进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 长达一千多古里的密西西比河灌溉着一个被美国人称为新伊登的美妙地方,法国人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有上千条支流:密苏里河、伊利诺斯河、阿坎扎河、俄亥俄河、瓦巴什河、田纳西河等,它们灌溉和养育着这个地区。每当冬季的洪水暴发,暴风雨袭击大片森林时,这些河流的上游就会堆积许多被暴风雨连根拔起的树木。用不了多久,淤泥就会把树枝牢牢粘住,藤蔓就会把它们捆起,最后,许多植物在淤泥中到处扎根,使得这些杂物堆形成了一块块牢固的整体。它们被翻着浪花的河水冲向密西西比河,然后,密西西比河控制着它们,把它们推向墨西哥湾。杂物块在沙滩沉没后使河流形成了许多新的河口。时而,密西西比河在越过山丘时发出阵阵吼声,泛滥的河水环抱着印第安人的锥形坟墓,它成了沙漠中的尼罗河。然而,在大自然中,优美总是和壮观形影不离:当河水将松树干和橡树枝推向大海时,人们可以看到沿岸两边水中会出现许多长着水莴苣和睡莲的漂浮小岛,黄色的花朵宛如飞舞的蝴蝶。青蛇、蓝鹭、红鹳和年幼的鳄鱼爬上这些长满鲜花的小船,成为上面的乘客。满载沉睡着的移民的小船扬着金色的帆乘风漂流,然后停靠在某个河湾。 密西西比河两岸呈现出一幅非常优美的画卷。在河的西岸,大草原一望无际,绿浪仿佛在远处升向天空,最后消失在蓝天中。在这广阔的草原上,野牛三五成群毫无目的地漫游。有时,一头年老的野牛从绿浪中游来,在密西西比河一个小岛上的草丛中躺下休息。它头上长着两个月牙形长角,年份悠久的胡须沾满淤泥,你准会以为它就是正用其满意的目光审视着壮观的波浪和两岸茂盛的野生植物的河神。 这就是西岸的景色。河对岸却全然不同,与前者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各种形状颜色各异并散发出各种香味的树木,有的倒挂在河水之上,有的群生在悬崖峭壁上和山坡上,还有的生长在山谷中,它们肩并肩往上长,高得令人看不到树梢。野生葡萄、紫葳和药西瓜藤缠绕着树干并顺着树干爬上树枝。藤蔓从槭树爬向鹅掌楸,又从鹅掌楸爬向蜀葵,从而形成了无数洞穴、拱门和柱廊。乱窜的藤蔓从这棵树搭到那棵树,经常跨越小支流,在河上架起一座座花的桥梁。树丛中冒出开满白花的玉兰树的锥形树顶,它高高挺立,俯视着整个森林。能够同它媲美的只有在它附近轻轻摇着绿扇的棕榈树。 P11-13 序言 法国小说家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t,1768-1848)生于法国北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荒野的环境中,养成了孤独的性格,只有姐姐同他性情接近,成为他唯一的知心朋友。童年的生活在他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着重要影响,小说《勒内》就是他本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的浪漫主义言情小说在法国非常流行,像英国作家戈德温的小说《加来勃·维廉斯》在法国一度拥有许多读者。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对法国也有较大影响,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成法语后发行量极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过大革命以后的法国人追求浪漫、陶醉于非现实的言情故事的普遍心理。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勒内》正与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相吻合,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许多评论家认为,夏多布里昂开创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特点是,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他在《阿达拉》中描绘了美洲原野的大自然风光和主人公阿达拉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发展与风土人情的画卷同时在读者面前展开。《阿达拉》曾有过一个副标题:“荒原中的两个野蛮人之恋”。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而且富有诗意的小说,其中一半为自然风光的描写,另一半是故事的叙述,爱情的烦恼和原野的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手法新颖,获得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阿达拉》的主人公之一老酋长沙克达斯在月光下和流亡于路易斯安那的法国青年勒内同乘一条独木舟,在密西西比河上顺流而下,老人对勒内叙述了他坎坷的经历。沙克达斯年轻时随父与敌对的印第安部族作战,结果父亲不幸阵亡,他成了西班牙人洛佩兹的义子,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他渴望自由,最终还是离开了他的保护人,回到了原野里,不料却成了敌对部族的俘虏,并被告知他将被活活烧死。敌方首领的女儿阿达拉趁着黑夜把他救了出来,然后和他一起逃进森林。阿达拉心里爱着沙克达斯,却一直拒绝他的爱。一场暴风雨之后,传教士奥布里神甫收留了他们。阿达拉却因绝望而服毒自杀,临死前她终于把埋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沙克达斯和神甫。原来母亲在弥留之际让阿达拉发誓此生决不嫁人,把她的贞操清白交给上帝。沙克达斯和奥布里神甫安葬了阿达拉后便分手了。几年以后,沙克达斯的后人在尼亚加拉瀑布边向一个欧洲旅行家叙述了沙克达斯与奥布里神甫殉难的经过。 夏多布里昂在这部小说的楔子中,首先用大量的笔墨向读者描绘了壮观的密西西比河和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在画一般的自然景色中,第一个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因双目失明而无法领略山河美景的老酋长沙克达斯,这种安排一下子就形成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在沙克达斯的叙述中,读者始终可以看到原野美妙的景色和爱情的苦恼之间的对照。夏多布里昂的这种描写手法与以往的爱情小说截然不同,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 夏多布里昂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小说主人公的悲苦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些人物大多处于悲观绝望境地,其感情得不到宣泄,因而整天唉声叹气,心情忧郁。阿达拉因母亲和一个神甫对宗教的狂热和无知,始终处于道德与感情的矛盾冲突中无力自拔,最后不得不走上绝路,成了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勒内因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和对姐姐的不理解而痛苦不堪,终日耽于幻想,却无法摆脱孤独和忧郁,最终导致渴望天国,以期彻底脱离尘世的烦恼。阿梅利的悲剧更令人伤感,她好不容易在修道院里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却让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这两篇小说中只有沙克达斯的性格或许是个例外,他开朗直爽,敢说敢爱,对生命、对未来都充满信心。他渴望爱情,希望得到天使般的阿达拉的爱。他对宗教一无所知,甚至敢于亵渎上帝,怒斥神甫。但是,他最终还是无法得到爱情,只能眼看着心上人被毒药夺去生命。沙克达斯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到头来也只有孤独和忧郁伴随着他。 夏多布里昂的这两篇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把它们译成中文无疑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熟悉作者的创作手法,更全面地了解法国文学。更何况这两篇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曹德明 1995年4月24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愿成为夏多布里昂,或什么都不是。 ——[法]维克多·雨果 由《阿达拉》《勒内》……集成的那本书,差不多把艺术家夏多布里昂的全部天才都包含在里面了。我们就会在这本书里一眼看到一个崭新的写景写情天才的那种伟岸的、极度的、有些狂诞的初期尝试,看到他在《勒内》……里几乎立刻达到的那种完美,那种纯古典的阶段。 ——[法]圣勃夫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