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是一本书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解析中国历史背后的逻辑,见证五千年的纷纷扰扰、恩怨情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马勇作序推荐的好书;顾颉刚、黄仁宇、易中天欣赏的史学大师,钱穆、柏杨、于丹推崇备至国史专著。
严谨的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中国人自己的国史入门书。
| 书名 | 中国通史(全新修订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吕思勉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是一本书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解析中国历史背后的逻辑,见证五千年的纷纷扰扰、恩怨情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马勇作序推荐的好书;顾颉刚、黄仁宇、易中天欣赏的史学大师,钱穆、柏杨、于丹推崇备至国史专著。 严谨的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中国人自己的国史入门书。 内容推荐 《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中国通史》从面世至今,不断再版,足以说明人们对吕思勉先生写著的通史的认可。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长处本无需赘述,可在此仍要强调一下本书的特点: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史学典籍本是不少,无奈笔墨宏大过于高深,将文言功底本就不深的初级读者挡在了门外,而吕先生这本书简明扼要,行文浅显,相对简单了不少。《中国通史》出版77年来,成为畅销不断的经典著作。 目录 代序 自序 绪论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婚姻 第二章/族制 第三章/政体 第四章/阶级 第五章/财产 第六章/官制 第七章/选举 第八章/赋税 第九章/兵制 第十章/刑法 第十章/实业 第十二章/货币 第十三章/衣食 第十四章/住行 第十五章/教育 第十六章/语文 第十七章/学术 第十八章/宗教 中国政治史 第十九章/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十六国时期(上) 第三十五章/十六国时期(下) 第三十六章/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国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婚姻 《易经》的《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这是古代哲学家所推想的社会起源。他们以为隆古的社会,亦像后世一般,以一夫一妇为基本,成立一个家庭,由此互相联结,成为更大的组织。此等推想,确乎和我们根据后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几千年来,会奉为不刊之典。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却大是一个疑问了。 自有历史以来,不过几千年,社会的情形,却已大有改变了。设使我们把历史抹杀了,根据现在的情形,去臆测周、秦、汉、魏、唐、宋时的状况,那给研究过历史的人听了,一定是一场大笑话,何况邃古之事,去今业已几万年几十万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测,其结果,必将以为自古至今,不过如此,实系因缘起灭的现象,都将认为天经地义,不可变更。这就将发生许多无谓的争执,不必要的保守,而进化的前途被其阻碍了。所以近几十年来,史前史的发现,实在是学术上的一个大进步。而其在社会组织方面,影响尤大。 据近代社会学家所研究:人类男女之间,本来是没有什么禁例的。其后社会渐有组织,依年龄的长幼,分别辈行。当此之时,同辈行之男女,可以为婚,异辈行则否。更进,乃于亲族之间,加以限制。最初是施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后来渐次扩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准为婚,就成所谓氏族了。此时异氏族之间,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为此一群之男之妻;绝无所谓个别的夫妇。其后禁例愈繁,不许相婚之人愈多。于是一个男子,有一个正妻;一个女子,有一个正夫。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许与其他的男女发生关系。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关系尚极疏松。更进,则夫妻必须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关系更为永久,遂渐成后世的家庭了。所以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其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原始的男女关系,实属错误。 主张一夫一妻的家庭,为男女原始关系的形态的,不过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已有家庭,何况人类?然谓猿猴均有家庭,其观察本不正确。(详见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附录《近代人类学与阶级心理》第四节。商务印书馆本。)即舍此勿论,猿猴也是人类祖先的旁支,而非其正系。据生物学家之说,动物的聚居,有两种形式:一如猫虎等,雌雄同居,以传种之时为限;幼儿成长,即与父母分离;是为家庭动物。一如犬马等,其聚居除传种外,兼以互相保卫为目的;历时可以甚久,为数可以甚多;是为社群动物。人类无爪牙齿角以自卫,倘使其聚居亦以家庭为限,在隆古之世,断乎无以自存;而且语言也必不会发达。所以原始人类的状况,我们虽不得而知,其为社群而非家庭,则殆无疑义。猿类的进化不如人类,以生物界的趋势论,实渐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类之故。而反说人类的邃初,必与猿猴一样,实未免武断偏见了。何况人类的性质,如妒忌及性的羞耻等,均非先天所固有;此观小孩便可知。动物两性聚居,只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两种形式,人类独有一妻多夫,尤妒忌非先天性质之明证。母爱亦非专施诸子女等,足以证明其非家庭动物的,还很多呢。 现代的家庭,与其说是源于人的本性,倒不如说是源于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观念,根于习惯;习惯源于生活。据社会学家所考究:在先史时期,游猎的阶级极为普遍。游猎之民,都是喜欢掠夺的,而其时可供掠夺之物极少,女子遂成为掠夺的目的。其后虑遭报复;往往掠夺之后,遗留物件,以为交换。此时的掠夺,实已渐成为贸易。女子亦为交换品之一。是为掠夺的变相,亦开买卖的远源。掠夺来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夺她的人的奴隶,须负担一切劳役。此既足以鼓励男子,使之从事于掠夺,又婚姻之禁例渐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合者渐少,亦益迫令男子从事于向外掠夺。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与满足性欲,实无多大关系。原始人除专属于他的女子以外,满足性欲的机会,正多着呢。游猎之民,渐进而为畜牧,其人之好战斗,喜掠夺,亦与游猎之民同,凡畜牧之民,大抵兼事田猎。而其力且加强。因其食物充足,能合大群;营养佳良,体格强壮之故。牧群须人照管,其重劳力愈甚,而掠夺之风亦愈烈。只有农业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级的农业,亦率由女子任其责。其后逐渐发达,成为生活所必资。此时经济的主权,操于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农具等,率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势亦无从出嫁;男子与女子结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为附属品。此时女子有组织,男子则无,或虽有之而不关重要。所以社会上有许多公务,其权皆操于女子之手。如参与部族会议,选举酋长等。此时之女子,亦未尝不从事于后世家务一类的事务,然其性质,亦为公务,与后世之家务,迥乎不同。实为女子的黄金时代。所谓服务婚的制度,即出现于此时。因为结婚不能徒手,而此时的男子,甚为贫乏,除劳力之外,实无可以为聘礼之物之故。其后农业更形重要,男子从事于此者益多。导致以男子为之主,而女子为之辅。于是经济的主权,再人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财产渐有盈余,职业日形分化。如工商等业,亦皆为男子之事。个人私产渐兴,有财富者即有权力,不乐再向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财物偿其部族的损失,而娶女以归。于是服务婚渐变为买卖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了。 P1-4 序言 中国通史写作像中国历史学一样悠久,孔子整理《春秋》,墨子曾见到过的“百国春秋”,以及孔门弟子的《春秋》三传,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直至近世章太炎的“通史议”,梁启超的通史实践,后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白寿彝等人的《中国通史》写作,足以表明中国具有极为丰厚的通史写作传统。自章太炎、梁启超以来,写一部具有现代感的中国通史,曾经是许多历史学者心底的一个宏愿。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通史写作越来越难。孔子时代写通史,需要阅读、鉴别的史料远比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时简单得多。到了宋代,要想完成一部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司马光就必须成立一个班子,从长编开始做起,否则没有办法穷尽相关史料。须知,司马光的时代,造纸术、印刷术,还没有普遍使用,人类积淀的文献尽管很多,但毕竟仍可以大致穷尽。 宋代之后,随着印刷术、造纸术的普及,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通史写作越来越难,即便没有外部因素影响,中国史学自身发展,也开始向各个专门学科用力。在六朝各种典制,尤其是唐学者杜佑《通典》基础上,宋元学者马端临发展出《文献通考》,南宋学者郑樵发展出《通志》。这三部作品后来统称为“三通”,进而演化成“九通”、“十通”。在某种意义上说,“十通”表明人类知识急剧增长,包罗万象的通史编写越来越难,对史学家知识储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章太炎、梁启超虽然都信誓旦旦要编写自己的中国通史,但他们事实上都没有完成,甚至根本无法着手,简直就是无从下手。 前人留下的史料太多了,汗牛充栋都不足以形容。不要说近代以来突然增加的卜辞、敦煌文献、大内档案、满文老档,即便传世史书,即便卷帙有限的二十四史、诸子集成、四库全书,真正读完的又有几人?因而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学术分化越来越严重,分科研究,专精的小题目研究,越来越细,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综合研究,整合研究越来越大,越来越闳大不经。一部新编断代史可以多达数千万字,一部思想通史可以数千万元立项,其实如果追究一下编写者,尤其是主持者学术素养,没有全面细致的史料阅读,没有贯通理解,那么究竟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从细节上突破呢?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界出版了一大批出于众人之手的中国通史,或断代史。这些史书在那个特殊时代对于现代人理解古代中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些出于众人之手的中国通史,或断代史,无不出于主题先行,或以农民战争作为历史叙事的主题,因为据说农民战争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动力;或以阶级斗争作为中国历史叙事基调,因为经典作家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的反抗作为近代史叙述主线,因为经典作家不仅告诉我们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近代进步的三座大山之一,而且是近代中国不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些先行的主题规范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通史、近代史的基本样式,然而由此却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悖论:难道历史真的不是客观存在吗,难道历史真的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一定有一个真相,历史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并不因为历史学家推崇农民战争,就成为农民战争史。历史某一个主题被刻意放大,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之前,并没有对历史文献有全面阅读,有整体架构、把握。 在章太炎、梁启超以后,阅读史料最多最细的有不少人。在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就知道前辈史家中读书最勤的很多,比如陈垣对《四库全书》的阅读,钱穆对《四部备要》的利用,蔡尚思对南京图书馆的泛读,吕思勉对二十四史的精读,都是我们那个时代历史学系师生最为敬仰的事情,也是我们那时不少人确立的一个“人生小目标”。我们那时普遍相信前辈学者的经验之谈,历史学一定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没有最大量的博览,就不可能构建精深的学问。 从这个视角反观章太炎、梁启超之后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中国通史类作品,范文澜、蔡美彪、翦伯赞、郭沫若、白寿彝这批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历史的作品固然给我们以巨大启发,但其主题先行有所侧重的描述,也委实遮蔽了许多我们今天应该知道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外,二十世纪从事中国通史写作的学者还有钱穆、张荫麟、陈恭禄、傅乐成,以及费正清主持的《剑桥中国史》系列,和最近几年相继出版的日本、哈佛学者写作的中国史。这些作品毫无疑问都有益智功能,也都不同程度描述了中国历史某一个侧面,某一个重点,都值得阅读。 但是,如果从系统性而言,在二十世纪中外学者中国通史写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恐怕还是吕思勉以一己之力写作的中国通史。据粗疏阅读,我觉得,吕思勉中国通史与同类作品相比,至少具有这样几个优点: 第一,吕思勉读书最勤。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吕思勉毕生用很大精力批阅二十四史三遍还要多。自六七岁开始,吕思勉以读书为己任,从清晨至深夜,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将二十四史反复阅读,并参考其他史书诸如经、子、集诸部,排比史料,详细考订,综合分析,贯通理解,订正了许多误记、错记,读吕思勉读史札记诸篇,可以深切体会其用力之勤之细。这是吕思勉的独门功夫,是其他各家不太具备的功夫。 第二,贯通理解。吕思勉对二十四史等传世经典的反复诵读,尤其是其数十年沉潜在大学,一遍又一遍地讲授中国通史,使他对中国历史建立起一个整体性认识,有一很深刻的贯通性解读。有论者以为吕思勉中国通史平铺直叙,无所侧重,既包括历代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学术、宗教风俗,又很细致地描写了历代政治变革,纵横交错,首尾相顾,其关注、涉及的内容,是二十世纪同类作品中门类最全最多最细。所谓无所侧重,并不是缺点,可能正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三,与二十世纪各家通史相比较,吕思勉中国通史是少数几种以一己之力完成的。集体写史固然有集体合作的好处,可以利用集体力量编写个人根本无法完成的大部头,但是集体写史也有不易克服的矛盾,撰稿人如果充分,或者说比较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心得,那么这样的作品极有可能成为一部水平不错的论文集,如《剑桥中国史》。但是如果仔细辨别这些“准论文集”各卷各章之间的关联,也很容易发现许多集体合作的通史类项目,存在着重复、遗漏,相互冲突,或相互不协调的情形所在多有。人文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个性化的职业,真正意义上的通史,不在规模大小,而在能否真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这个标准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通史写作,吕思勉、钱穆、张荫麟、陈恭禄、傅乐成等几人的作品,大致实现了这个理想,以一己之力成一部或大或小的通史,详略不一,侧重不一,但无不逻辑自洽,以及史料运用上的自如。 理想的通史写作,需要丰富的阅读、宁静的心态,以及尽可能的价值中立,还需要对断代史研究前沿的追踪与把握。吕思勉对一些断代有自己的研究、著述,对于纵向的制度史、学术史、思想史、民族史,以及目录学、文字学、历史研究法,甚至西洋史,都有自己的著述,这些著述当然并不都是第一流作品,但无疑对于作者撰写中国通史的学术储备、学术视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吕思勉数十年沉潜,不求闻达,不追逐时尚,在他内心深处,最相信的是学术史评估,而不是生前的热闹。现在有机会重读其发奋潜心写作的《中国通史》,不能不由衷敬佩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是无愧于时代的大史学家。 马勇,2016年11月29日星期二。 书评(媒体评论)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著名史学家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秉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格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著名史学家 严耕望 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义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刘学照 吕思勉数十年沉潜,不求闻达,不追逐时尚,在他内心深处,最相信的是学术史评估,而不是生前的热闹。现在有机会重读其发奋潜心写作的《中国通史》,不能不由衷敬佩这才是真正的渎书人,是无愧于时代的大史学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导 马勇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