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新海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文,散而为文,文而不散,就像一阵随意的风,飘过心头,留下的是一次次触动,留下的是一道道感痕。散文并非情感的宣泄,而是情感的收藏。闲来捧读李新海的散文,就觉得字里行间流露出这种情感、妙思和胸襟。《行走》作者李新海将自己的情感、妙思和胸襟收藏、保存下来,于是积成这本有意味的集子。

这本集子分为四辑,其中前三辑为作者随笔式的散文作品,后一辑为言论杂文作品。无论山水寄思、情感记事,还是生活撷趣、天籁物语,无不充满着作者的人文情怀,尤其对人生感悟以及叙述人间的某些情感故事,读来倍感亲切,灵思蓦被触动。

内容推荐

李新海著的这本《行走》是一部个人散文集。内容丰富,既有游记,又有杂感;既有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目录

第一辑 行走

 路过桥湾城

 高原明珠川主寺

 郎木寺之夏

 敦煌赋

 奇秀庐山

 山下湖珍珠梦

 水乡名镇周庄

 再到九寨沟

 重游雁荡山

 走进芳草湖

 苑川河之魂

 寻找城市边缘的野性

 榆中境内的丝绸之路

 扎尕那之美

 冬日兰州

 三阳川的门亭文化

 九州台

第二辑 岁月

 扎子塬秋天的记忆

 席爷

 白虎山下的那所学校

 丁益三

 一句跃进话,等了半世纪

 老君坡,一个红军会师的地方

 兰州空战的英雄们

 榆中的婚俗

 榆中过年的习俗

 榆中的馓饭和搅团

 兰州地名趣谈

第三辑 物语

 北方的银杏树

 斑鸠和布谷的叫声

 兰州的绿

 黄土高原上的骆驼蓬

 左公柳

 日月星辰的对话

第四辑 心语

 写在深秋的夜晚

 繁荣、和谐、美丽的西北大都市

 马牧先生诗书艺术欣赏

 文学是文化的精髓、灵魂、精品的结晶

 好诗难寻啊!

 现在,艺术为何难以出精品、极品

 我们还需要鲁迅的灵魂

 太阳总会在东方升起

 吃自己锅里的饭,怕什么?

 “包二奶”是违法或犯法的行为

 为昆明市禁“公车私用”叫好

 天定高速,折射出的问题在哪里?

 雅安地震无预报

 兰州的食用醋令人担忧

 从两起销售伪劣产品、销售有毒食品案中

 看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的失职

 当狗都成为宠物时

 借钱不还的理由

 清理卫生死角总动员

 “人肉搜索”违法吗?

 食盐抢购者,愚昧无知

 手机实名制,将给国家和民众带来极大的好处

 舟曲的痛,就是我们人类的痛

 市场经济,就应按市场规律办事

 谁来保护警察怎样保护警察

 巴楚恐怖暴力案件,反映出警察装备的不足和处置能力的低下

 应关注西部纯产粮区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农民工讨薪咋就这么难

 治理环境污染,非下大力气不可

 中国足球一夜逞强

 子不孝父之过

 兰州的大部分天然排洪沟被填埋,有谁忧?

 兰州试行统一户口政策是一份珍贵的迟来的爱

 应怎样应对抱团腐败?

 人才都外流了,我们能强国吗

 老年人问题,是目前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苦苦菜炸浆水

 喜鹊是不是好鸟

 法治.是遏制腐败最强有力的手段

 我们应怎样对待转基因食物?

 幸福生活一二三

 治抑郁症的秘方

 李光耀是一个耀眼的光环

 利比亚战争,告诉我们什么?

 五星红旗照样飘扬在世界战斗的前沿

 “孙子兵法”美、日、韩永远学不透

试读章节

路过桥湾城

出了嘉峪关,向西,再向西。

拉达轿车在空旷的河西走廊,沿着312国道奔驰。敦煌是此行的目的地。

天气无限的好,万里无云,视野开阔。南面的祁连山,一会儿靠近,一会儿远离,一直陪伴着,只是一阵儿岩石裸露,一阵儿流沙堆积,黑魃魃的山,无什么草木,与北面的偶尔出现的风蚀城堡遥相呼应,戈壁滩显得更加荒凉,更加浩瀚无垠。

偶尔有油罐车或者大货车迎面驶来,呼地一闪而过。前面的道路,依然是笔直地向前延伸。

中午时分,隐隐约约看到前方的路边有人影。车放慢了速度,临近停下,是一男一女,30岁上下,似乎是一对夫妻,黝黑通红的脸上露着笑容。男子问我们:“需要什么?”

这才看清,旁边停放着一辆改装加长了的架子车,车上的两把伞下面。有啤酒、矿泉水、香烟、饼干、简单塑料包装的葡萄干,还有两框发蔫的苹果。我们要了两瓶矿泉水,问他们:

“这是什么地方?”男子指着左侧说:

“那是桥湾城,这里就叫桥湾城。”

“就是‘康熙夜梦桥湾城’的那个桥湾城吗?”我问道。

“就是的。”男子应道。

放眼往男子指的方向望去,一里远的地方,有一面不高不大的破旧城墙,有平缓的沙滩通向城墙,驾车过去。城墙靠西北角处。有流沙堆积到了城墙之上,沿沙堆爬上去,城一览无余。这是一座东西长3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的长方形土夯城,有南北两个城门,四角有墙墩,东面和南面的有些墙体坍塌了不少,墙脚下有土坯、砖块等残物。院内也是流沙堆积。可能是流沙堆积掩埋了墙脚的缘故,城墙最高处也只有3米左右,城内城外无飞鸟,无绿草,城内东北角处,只有一棵碗口粗的榆树,光秃着三五权枯树枝,孤零零地指向天空,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苦难、艰辛与沧桑。

确切地说,比我想象中的“桥湾城”还要小,还要寒酸得多,就像内地黄土高原上的堡子,甚至比有些堡子还小,还要低矮,有点像一路上看到的风蚀城堡。这桥湾城,还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

当年,康熙皇帝平定西北,一统中国后,虽然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但总还是对北方,特别是西北的边防不太放心。相传一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策马到西北巡游时,在戈壁沙漠中,有一处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绿洲,河水清流,碧草如茵。河旁边长着两棵参天白杨树,亭亭如盖,其中一棵树梢上还挂着皇冠和玉带,金光璀璨,耀人眼目。这真是一块人间仙境,是筑城防守、屯垦移民的福地。康熙在马上一伸手,就把皇冠、玉带摘了下来。

翌日清晨,康熙从甜美的梦境中醒来,回味梦境,心想:这一定是上天托梦,使我龙游圣地。他立即差人找来画师,让画师按梦中的情景绘成彩图,派人即刻到西北寻访。寻访的人员整整找了一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安西县桥湾这个地方,看到了康熙梦境中的景象:清澈的疏勒河水,碧波荡漾,缓缓西流,岸边有青青的芦苇,美丽的鲜花,水中还有野鸭游弋。风景旖旎,一派江南风光。还看到了河边上有两棵白杨树,其中的一棵树上挂着一顶草帽和一段草绳。这莫非是皇上梦中的皇冠和玉带?寻访人员立即回京禀报。康熙听后龙颜大悦,立即下诏,拨付白银数十万两,派大臣程金山父子前去桥湾,督建一座长9公里的城池,用以驻军防守,屯兵移民,也备皇帝巡行居住。程金山十分贪财,来到桥湾后与儿子商量:这地方天高皇帝远,离京城也有几千里,偏僻荒凉,皇帝哪有时间来此巡游?于是父子俩把建城的银两大部分私吞了,只用少部分银两草草修了一座小城,两年后便回京复命交差,请功领赏了。后有钦差大臣西巡,看到了眼前的小土城。于是上奏圣上,康熙将程金山父子查办处死,并用他两个儿子的头盖骨反扣在一起,中间用白银雕刻成二龙戏珠镶成鼓架,用三人的人皮蒙制而成一个人皮鼓,再用程金山本人的后脑勺做成一个人头碗。为警示后人,康熙皇帝又差人在桥湾城西北200多米处修了一座皇家寺院——永宁寺,把人皮鼓、人头碗悬挂寺院,每日敲击人皮鼓,以警示后人: “做人要心正,做官要清正。”现在,这人皮鼓、人头碗还存放在永宁寺。

给同事讲了这个传说,二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下了城墙,我告诉同事,据传说和资料记载,该城西南面不远的疏勒河上,原有一座天然土桥,横跨河流南北两岸,土桥颇为坚固,车马行人可在桥上安全通行,河水从桥下流过,又因此地位居疏勒河的河湾,因而就有了“桥湾”这个地名。

我们步行到城的西南面,大约走了20分钟,便寻到了一条弯曲的小河,河水不大,缓缓流淌,水域边,有芦苇和水草,但面积不大,一小块一小块的,也有二三只不知名的野鸭在水中觅食。再沿河道搜寻,古河道倒是很宽很宽,就是没有看到天然土桥。现有的河水,弯弯曲曲,沿古河道的河床,冲刷开了一条小水道,向远方流去,消失在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上。

六月,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戈壁滩的热气流,在地面上晃动翻滚。回头再望一眼阳光下的桥湾城,在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上,显得是那样的矮小、孤独、无助。但却分明是一块地标,昂然挺立,向苍穹诉说着什么,警示着什么。

1990年6月初于敦煌宾馆P3-5

序言

我们共有一个梦

我跟李新海的因缘,很有意思。一次,我跟妻路过兰州,住在一酒店,正赶上警察查夜,几条大汉进了门后,正问寻一些事,忽听一人叫:“您是不是雪漠老师?”

这人,便是李新海。

此后,我一直跟他有联系。李新海是个老实人,是个老实的文人,写的文章当然也老实。我愿意跟老实人打交道。

这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亲切感。不是因为作者也是西部人,抑或作者是我的朋友,而是因为,我明白作品背后的某种情节。

很多年前,我也是出于跟作者差不多的目的写作的。当时,我想为家乡父老写一部书,定格那个时代、那群人、那种文化。在我心中,故乡的文化实在太好了,现在我仍然这么认为。虽然多年来,我见识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给了我一种营养,让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但是,我仍清清楚楚地记得创作《大漠祭》时的心情,也怀念当年的那种文化。过了十多年,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也不是《大漠祭》中定格的故乡了,但那种已逝去了的文化气息仍留在了书里。我很庆幸自己抓住了一撮文化的碎屑,我更庆幸的是,自己经历了那个时代,后来人就再也没这种机会了。那样的时代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有人把瞎仙请到家里,唱上几天几夜的贤孝,因为生活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的车轮,碾碎了许许多多宝贵的东西,能留住那种生活的,只有文字了。所以,看到这本小书时,我感到欣慰,因为作者同样想要留住一种东西,那种热切的心情,从文字的点点滴滴中,我能感受得到。毕竟,真正的作家——而不是那些为了稿费、把写作当成工作的文字匠——都是一些想要与无常对抗的人,都是一些彻彻底底的“大痴”。

这部书虽小,只有十余万字,不能说定格了一个时代,但它定格了作者所经历的世界、经历的人和有过的思考。要是这本书能流传下去,子孙们就会通过这本书,知道很多属于这个时代的事,过了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书中的很多东西就会消失。那时,能证明这一切曾经存在过的,就只有这些文字了。

早年的时候,我用了二十年的黄金岁月来实现这个梦想,来定格父母那一辈的农民,而命运回报我的,就是让我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了“著名”作家。我的文学生命也就由此开始了。所以,虽然很多人觉得命运是不公平的,但事实上,命运很公平,只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命运的秘密。

命运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选择。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明白该如何做出选择。纵观每一个陷入厄运的人,你回顾他的一生,都会发现无数个可以改善命运的节点,在无数个节点上,他如果有另一种选择,就不会陷遭遇某种他不想要的命运泥潭里。许多时候,主宰命运的,其实是观念,而不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虽然生老病死是人不得不经历的,是人类本具的痛苦,但什么时候死,如何死,死亡有着怎样的价值,却是一个智者可以决定的。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智者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懂得如何选择,但凡夫不懂。凡夫无论怎么去跟命运抗争,能决定的东西都很有限,很多人只是罗网中的鱼,只能忍受命运的愚弄。

我们家乡的文化中,有一种知命但不认命的基因,这种基因很宝贵。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人格、重铸灵魂来造命,来超越命运,可惜知道、相信的人非常少。走过每一个都市的街头,我见到的,都大多是些认命的人,他们有一个特征,就是焦虑、烦躁、燠恼,但又不得不继续每一天的生活。他们是需要真理的,却不愿追求真理。当人把智慧拿到他面前的时候,他还会告诉你,他其实不需要这个东西。他考虑的,是如何养家糊1:2,如何多赚点钱,如何让家人平安健康。但问题是,这一切,其实都需要智慧。人生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需要智慧的,有了智慧,人才能主动地做出选择;没有智慧,人就会被命运选择。但明白这一点,或许也是一种智慧吧。太多的不知道,编织成了命运的管道,吞掉了一拨又一拨的人,所以,这世界或许需要一些知道的、愿意说话的人。

这本小书就说了很多话,看得出,作者是一个愿意说话的人。他在不断地说着自己认为该说的话。我也不断说着自己认为该说的话。区别在于说话的内容。在我们所认为的真理面前,我们都是鲁迅的“传人”,或者说,我们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这是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之一。

我也喜欢这书中的回忆录,那口吻慢慢的、淡淡的,读时就像喝一碗米汤,没什么激烈的东西,但很温暖。作者就那样淡淡地说着,让人静静地走入他的记忆,走入他心灵的空间,他的人生就活了。他怀念的人也活了。我明白他的心。我总能感受到作者的热切。他怀念他书中的一切,想要定格他书中的一切,正如当年的我,想要定格我的父辈们。

我一直想定格我的父辈们,所以我塑造了老顺们。老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我的父亲也就住进了“大漠三部曲”读者的心里。很多人都知道老顺的名言:“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这句话据说给很多人带来了力量,但我不知道是名言成就了老顺,还是老顺成就了名言?我知道的是,老顺用鲜活的人生展示了他的名言,正如我的父亲用他的一生影响了我,否则,名言仅仅是一句话而已,随口一说,没多少分量的。所以,我们必须感恩那些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因为,他们说出的话,是他们用生命去实践过的。

李新海的这部作品,没有张牙舞爪的思想,但打磨已久,最早的文章初稿完成于1990年,再修订时,已是2016年了。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打磨?这么一想,小书便不再小了,而有些沉甸甸的了。让它显得厚重的,是渗透在书中的热情和真诚。

所以,我希望朋友们能看看这本书。我想,它或许能化为一道清泉,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种清新。

2016年5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