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洹河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立功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立功著的《洹河梦》向我们讲述了一颗不信天命的顽强灵魂,一部跌宕起伏的家族变迁史,一段激情燃烧的楚天电台创业历程,一串鲜活生动的媒体运营实战案例……

诚如本书所说,最好的文学是一本最诚实的自传。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经历,他的努力他的坚持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内容推荐

张立功著的《洹河梦》是作者经十年酝酿、五年笔耕,呕心沥血撰就的一部文学自传。这是—部家族史,一本励志书。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一定要志存高远,绝不能向命运低头。书中以大量篇幅详细叙述了作者一次次采访实践,又不失为—部新闻专业的教科书。作者以创始人的身份详实而又生动地记载了楚天电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之路,旨在把这部书写成—部志书。作者饱含激情,回顾并总结一大批策划成功的案例,包括开播活动、节目方案,以及大型系列报道、巨星个人演唱会等策划,堪称策划学的生动教才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敢于在书中大胆地检讨错误,诚属少见,值得—读。

目录

第一章 父老乡亲

 迁居洹上

 张门虎子

 寺院耕者

 武林楷模

 血的教训

 鸦片遗恨

 土匪伯父

 两位外公

 祸起“灰橛”

 智者张澜

 三届村官

 警钟长鸣

 岂能怪庙地

第二章 我出生了

 “让抱抱我这个大兄弟”

 “一定要把儿子拉扯大”

 “死小孩儿”复活记

 懂得感恩

 家庭启蒙老师

 小小快板宣传员

 小狐仙和拌财棍

 攀上榆树最高枝

 “爸,您能讲个不偷东西吃的故事吗?”

 情窦初开

第三章 理想萌芽

 蒙对小升初作文题

 我要当记者

 饿着肚子也要读书

 我是备取生

 把班主任的椅子甩到院子里

 拖煤不误写作课

 我给女生写信

 约会袁林

第四章 初出茅庐

 去北京见毛主席

 省政府请愿

 长沙初试文笔

 徒步入长安

第五章 携笔从戎

 应征入伍

 鸿雁定情

 摩托通信员

 报道骨干

 天随人愿

 多能鄙事

第六章 故乡情结

 难忘那场大火

 同学爱人

 乡亲们在挨饿

 母亲闯过鬼门关

 焚烧过去

 想回家种田

第七章 知青带队

 知青安置问题大

 请缨下乡

 自来水入户

 拖拉机开进村

第八章 人生低谷

 “清查”后遗症

 有人盯我的梢

 同学告状

 刑警传讯

 《情况》背后

 千里栽赃

 易经大师的话

第九章 记者实践

 自我见习

 当飞机划破长空

 “茶昭君”出塞记

 创造性地工作

 奔赴大江截流工地

 一朵带刺的玫瑰

 鱼跃人欢两千里

 十四年后才能报道的红星村

第十章 雪域纪事

 西藏台来借人

 黄宗英印象

 “高原牛”

 他留在这片土壤里

第十一章 南下路上

 灵感来自会上

 面见省委书记

 上书中宣部长

 中宣部发文

 出发之前

 郓城的故事

 沙河岸边的故事

 曹州宾馆访段君毅

 《老区行》记者的呼唤

 想采访邓小平

第十二章 突出重围

 问责广播

 破茧初试

 大胆设想

 反复建言

 隶属之争

 书记视察

第十三章 众人拾柴

 成立理事会

 空手出门去

 诞生“楚天精神”

第十四章 不拘一格

 引进播音骨干

 选调采编强将

 招聘主持人

 大胆聘用李筠

第十五章 横空出世

 征集台标和专栏名称

 试播

 第一张节目时间表

 正式开播月正圆

第十六章 用人之道

 干部聘任制

 职工合同制

 违反合同者离开

 德才兼备者重用

 北广两个学生

 一个志愿兵战士

 夫妻和好如初

第十七章 收听旋风

 楚天星光灿烂

 听众来信摘录

 直播室连着听众的心

 台庆晚会盛况空前

 催生上海东方台

 信不信由你

第十八章 竞聘风云

 “台长怎么能竞争?”

 “竞聘也必须换人!”

 省委派来工作组

第十九章 台长电

 《台长电话》录

 从绝境中走出的新娘

 “救救雷菲!”

 与服刑学员交朋友

 创办《台长电话》来信摘登

第二十章 重组家庭

 前妻功过

 我在变化

 离婚不易

 结婚更难

 女儿出生

 媳妇孝道

第二十一章 更上层楼

 楚天台更名

 音乐台开播

 奥迪车来历

 五十套住房

 飞机播报交通信息

第二十二章 情系民生

 别拿“维稳”来说事儿

 两桥捆绑式收费何时休?

 敢为农民鼓与呼

 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第二十三章 笔耕不辍

 追寻小平南巡足迹

 向全国新闻界倡议

 探访赴港部队

 塑造少年英雄

 破乔致庸成功秘诀

 挖湖北省落后病根

 从戛纳到维也纳

第二十四章 练兵法宝

 组织大型报道

 分批下乡锻炼

 引领员工读书

 创办《楚天新闻人》

 颁发《嘉奖令》

 严查错别字

第二十五章 读进去书

 毛泽东给我的启示

 清朝第一名臣曾国藩

 蒋介石为什么喜欢戴笠

第二十六章 读无字书

 回眸《老区行》

 贾志杰致电

 徐光春作序

 俞正声贺信

 漆林给钱

第二十七章 歌声飞扬

 千米长卷歌

 唱响《长城颂》

 火了刘德华

 惊了张学友

 伤了张惠妹

 推出一位“模范母亲”

 倡导诵读经典

第二十八章 产业兴衰

 花店·影楼

 美食城·儿童台

 迈向房地产

 为何没办连锁超市

第二十九章 八年相持

 “我们也不承认他们了!”

 “小狗满地跑”

 赴京请罪

 理想的结局

第三十章 修成正果

 省委书记称赞

 推广楚天台经验

 组织部长鼓励多

 提拔使用之我见

第三十一章 父亲婚事

 劝父来汉

 为父寻伴

 夕阳灿烂

 家庭会

 母亲节

第三十二章 有悔人生

 诚恳道歉

 丢人现眼

 人在囧途

 街头辱警

 浪漫情怀

 有违母亲遗愿

第三十三章 善有善报

 演唱会出现奇迹

 避免一场重大火灾

 倒在车下的孩子安然无恙

 啊,我的兄弟姐妹

 啊,我的父老乡亲

第三十四章 我的畅想

【尾声】樱花树下的感悟

后记

试读章节

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对你提起公诉,这是公诉书。”说完,将公诉书交至张手里。

张接过公诉书后,用力向空中一抛,气急败坏地说:“我拒绝你们的起诉!”公诉书撒了一地。

张春桥出庭后回到监狱的当天晚上,没有吃晚饭,躺在床上不起来。从人道主义出发,公安部干部大队长兼秦城监狱长许志义来到张的床前,以舒缓关切的口吻问道:“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叫个医生来看看?”

话音刚落,张春桥“腾”的一下子从床上跃起,阴沉着脸大声叫道:“既然你知道我不舒服,就请你不要跟我讲话!”

说完,又气鼓鼓地躺了下去。从这一刻开始到张龙调离秦城监狱,再也没有听到张春桥讲过一句话。

寺院耕者

张龙因其过人的武功担当过看押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要犯的重任,并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每一项看押任务。作为张氏一族“三皇炮拳”第五代传人,他被誉为“张门虎子”。而往上数,“三皇炮拳”每一代传人都堪称传奇人物。

话说19世纪60年代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刚被镇压,白莲教起义尚未完全剿灭,整个中国大地一片肃杀。

那年年关刚过,麦苗尚未返青。已近而立之年的张宝仁上有二老,下有一子。全家就靠那“种一葫芦打两瓢”的五亩薄地勉强维持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在我们那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穷地方,战乱频仍,土匪猖獗,祖祖辈辈过的都是缺粮吃的日子。老张家历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再穷再饿也不外出讨饭。张宝仁的儿子已上十岁,转眼间就要长大成人、谈婚论嫁,必须积攒一些钱粮备用。可眼下连这五张嘴都填不满,其他想法就像是大年三十盼月亮——没指望。此时张宝仁听到从山西回来的人讲,那儿大山里头地广人稀,有一些荒地等待开垦。张宝仁决定只身闯山西开荒种地,收粮食贴补家用。他把家中的事托付给老父亲和妻子,准备次日一早上路。

睡醒一觉之后,张宝仁穿衣下炕,推门至院中,仰望星辰,知道时间已近五更。他轻手轻脚回到屋内,背起先天晚上妻子给他打好的花格粗布包袱。里面包着两套白粗布裤褂,一套是妻子新赶做的,另一套则已经旧得发黄。包袱里还包着用于买种子的50文铜钱和15张用玉米面、高粱面烙的不成形的饼子——这可是他三天的口粮。他站在炕边儿,轻轻抚摸了一下熟睡中儿子的脸蛋,朝似乎未醒的妻子那边深情地望了望,缓步迈出东屋这三间高梁秆儿覆盖的土坯房。行至父母住的北上房西里间窗前,双腿慢慢地跪了下来,默默地连磕了三个响头。起身后,张宝仁毅然决然地跨出院门,披着满天星斗向西而去。

那时候,富人出门可乘车坐轿,穷人只能靠两条腿硬量。好在张宝仁身强力壮走路飞快。沿途除吃干粮、喝井水小歇两次之外,便一心向前赶路。夕阳西下时分,行至110里外水冶镇善应境内的九龙山。抬头望去,山上有一寺院名“龙泉寺”。张宝仁已走了整整一天,一身疲惫,饥渴难耐。向西端详,冈峦层叠,再往前赶,真叫人犯难了。这时,他想到出门前母亲的一再叮咛:沿途住寺庙最平安。他打定主意,决定停下脚步在寺中借宿一晚。

也算他洪运高照。进得寺中,恰遇一老僧迎面走来。那老僧身披袈裟,慈眉善目,红光满面,双目炯炯有神。张宝仁急忙走上前去,拱手说道:“请问这位活佛,我能在此借宿一晚吗?”

老僧就是龙泉寺的住持马玉龙。他一脸慈祥地问道:“这位施主,你家住何处,是来庙上香,还是别有行径?”

“我是府东60里东洋泛村前街人,要赶往山西开荒种地,寻找生机,明早便可离开此地。”张宝仁以实相告。

马住持听了哈哈大笑,说:“请随我先去用过斋饭。”

用饭时,马住持坐在张宝仁对面注视良久,然后开口说道:“不就是想赚点粮食补贴家用吗,焉何非要去山西开荒拓地?我这里有庙地二三百亩,正缺像你这样的庄稼人打理。不知施主是否愿意就留在本寺?我不会亏待你,庙地打下的粮食,只要你不用大车往家拉,每次回家任你挑,任你背。”

张宝仁“唰”地放下碗筷,立身站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急切的样子,像是有人要跟他抢去这营生似的。而他这一留就是三年。三年中,张宝仁铁心勤扒苦干。农忙时,他除了和几个伙计打理好庙地,还要回家几日,帮着把家里那五亩薄地安顿好。农闲时他从不回家,专心致志地跟着住持学武功。马住持传授的便是“三皇炮拳”。

何谓“三皇炮拳”?“天皇、地皇、人皇也。其拳谱分为四部:曰前、曰后、曰左、曰右。每部六经,共二十四经”。马住持教得非常认真,张宝仁也学得十分用心。三年之后,张宝仁离开龙泉寺时,不仅给家中赚回一些粮食,而且带回来一身过人功夫。村民们只知道他从山西归来,根本不清楚他的真实行踪,更不知他已经身怀绝技。

一年夏收后,张宝仁从地里铲麦茬回家,行至街中间,路遇本村两个家族因宅基地纠纷持械相斗。村民、路人和围观者甚多,可谁都不敢上前阻拦。张宝仁不忍心看到街坊互相伤害,他打脱铁铲,手持铲杆跑步赶到械斗者中间。只见那五六十人都挥着刀、枪、铁锨、锄头、粪钗、棍棒从街道两侧冲向街心。此时,双方都在火头上,只要一接火,注定会非死即伤。张宝仁把铲杆当作僧棍,双手舞动,左挡右突,动作敏捷,身轻如燕,上下前后翻腾跳跃不停。只要挨到谁手中的家伙,谁就被击至几步之外。大约过了刻把钟,双方人员无一能接上火,只好各自收兵。众人当时都没有往心里去。之后细细一想,张宝仁一人提根铲杆致使这么多人不能靠近,那他如果真动手打起来,谁又能是他的对手?这时候大家才如梦初醒:张宝仁肯定身怀绝技!

第二天上午,他的侄子张杰找到张宝仁央求着要学武,张宝仁介绍张杰来到龙泉寺拜马玉龙住持为师。(P6-7)

序言

洹河絮语

洹河,洹水,是安阳河的古称。

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在安阳挥毫写道:“洹河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其实,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在安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四千多年前,五帝中的颛项、帝喾就在境内的内黄建都,死后安葬于此。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朝第20代国王盘庚将国都自曲阜附近的奄迁至洹河岸边的殷(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在此传位8代12王,前后250多年。由此奠定了安阳“中国第-一都”的地位。殷商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掏他叔叔比干的心,关重臣箕子,囚禁姬昌(周文王)7年,使号称“中国第一监狱”的羑里城蜚声中外。公元前11世纪,姬昌子姬发(周武王)兵出函谷关,与商纣王战于朝歌,纣王兵败自焚,殷商亡而西周兴。公元前440年,魏文侯建都于安阳附近的邺,命西门豹为县令,他为救民于水火,将那造谣惑众的巫婆扔进漳河波涛中。

千百年来,古都安阳历尽人间沧桑,清澈甘甜的洹河水滋润着豫北大地,哺育出无数彪炳中国史册的风流人物。在这里的乡间大道上,奔驰过妇好、苏秦、蔺相如、项羽、韩琦、岳飞的车骑;留下过魏征、郭朴、马丕瑶的身影;飘荡过隋末瓦岗寨农民起义军的猎猎战旗。20世纪40年代,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大军在这一带南征北战,谱写出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这就是我的故乡安阳。生我养我的村庄位于安阳正东60里的洹河北岸。我是这个村前街西头一个穷家小子。6岁跟随二伯父的犁耙拾柴禾;9岁肩背箩头(箩筐)到5里外的吕村集牲口市场捡粪;10岁到街中井台上学着绞辘轳挑水;12岁为免遭饿死,捋榆叶、榆钱儿、柳芽、嫩杨叶,攀登过村中最高的树、最细的枝儿;我偷摘过南桃园、杏园的桃杏;偷吃过生产队瓜园里的甜瓜、菜瓜、小冬瓜;偷烧过东地里集体的大玉米棒子;到生产队的红萝卜窖中偷拿过萝卜;饥饿难耐时,也曾和两个玩伴悄悄地爬上大食堂上方的阁楼,狼吞虎咽地咀嚼干红萝卜缨子下端的萝卜蒂……

我又是一个幸运儿。5岁开始母亲教我认字、写字;6岁时爷爷教我打算盘,背乘法表;7岁入学,开始学着给远在外地工作的叔叔写信。我升初中、读高中时,父亲月工资只有51.5元。母亲带着4个弟弟妹妹在农村,家大口阔,经济异常困难。父母省吃俭用,每月都要挤出15元供我读书。好在我从小喜欢读书,酷爱文科。初一下学期(1962年春天)就立定了长大当新闻记者的理想。在当时这只能是个梦。我不顾自己血脉中有无学文的基因,也不顾世人的冷嘲热讽,整整8年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被迫放弃考大学携笔从戎,我都在矢志不渝地拼搏奋斗。1970年2月20日,我终于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  1988年,改革大潮涌起。我不满当时的湖北广播电视状况,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请求以改革办法组建湖北广播电视经济台。好多同事说我“又在做梦”;有的人甚至厅、台领导说我“政治上有野心”。获得批准后,我受命创建楚天经济广播电台。我力排众议,力排千难万险,坚持改革创新。用整整18年时间,日日夜夜奋战在广播一线,与我的同事们一起经历了冷水关、汗水关、泪水关,直至在心里滴血等等一次次严峻的考验,终于修成正果,先后创办出4套深受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还把楚天台办成了全国新闻界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在创业过程中,先后使300多名年轻人安居乐业,培养出厅级、处级干部40多人,带出教授、副教授级记者、播音员、工程师数十人。我建议组建的湖北经视用人.500多,年创收在3亿元左右。我交棒的2006年,楚天台创收5600多万元,至2014年高达2.3亿元。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人活着就有一个梦想,有了梦想去践行,这就是一个人变成一个人物的真正原因。”“人的一生都是要有希望要有梦想”,“但人心是没有尽头的,梦想也没有尽头,一旦实现了这个梦想,就继续着另一个梦想。”

一生中,我总爱做梦,大大小小的梦加到一块儿有数以十计,绝大多数都梦想成真。人们常说“实现理想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比如说,我想当新闻记者,不知道记者还有中级、副高、正高之分,当了正高级记者仍有级别之分。2级才是高级记者的最高级。我于2008年年底就已退休,谁会相信,退休5年之后,又把我从高级记者4级一下子拔到2级,享受着非常好的待遇。

退休之后,我决定写一部自传体小说,取名《路》。动笔前后,我苦读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高尔基的《童年》《人间》《母亲》;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儿》,路遥的《平凡的世界》。2011年夏天,我开始写作,写了十几万字后,越来越觉得写不下去。其主要原因有二:既然是小说,所有人物都必须另外取名。由于我受到真实性限制,写着写着就成了回忆录,这是第一。第二,我真实的人生经历本来就非常丰富、奇特、生动,为什么非要装腔作势去写成小说?但是我又早已在心里给自己划定了一条底线:自己并非什么大人物或名人,绝对不够资格写回忆录,更不能写自传。

正当我纠结得不能自拔时,2011年9月26日下午,在由深圳飞回武汉的飞机上,坐在我身旁的香港翔宇疏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董立勇先生闲聊中向我推荐台湾齐邦媛所著,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好书《巨流河》。董先生与我素不相识,他并不知道我在写书,他只是认为写得很好,建议我买一本读读。下飞机后一回到家,我放下行李就去了书店,买到了《巨流河》,同时还买了《马克·吐温自传》。一周之内,我就读完了这两大本书。我认为,马克·吐温虽然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由于这本传记是他晚年口述,别人代笔,写得并不理想。而齐邦媛的个人文学传记《巨流河》却令我大为感动。我想,齐邦媛也只是一个教授,既然他可以写自传,而且写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我又为什么不能写自传呢?再说,我了解到茅盾写过《我所走过的路》,刘晓庆也写过《我的路》。我还跟着他们写什么《路》呢?于是我下决心写一本自己的文学传记,定名为《洹河梦》。

《洹河梦》主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洹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千百年中只有一个梦,那就是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圆了这个梦。第二,洹河岸边有个孩子,他从小就想当记者,结果他真的当了。这个孩子就是我自己。我曾梦想由记者而成为作家。几十年来,我写过散文、散文式的通讯,也发表过诗歌、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但我一直不承认自己符合了作家的标准。热盼这本书问世之后,我也能跻身于作家的行列。若是如此,那我的《洹河梦》也就完满了……

2014年10月9日于书房改定

后记

历经十年酝酿,五年笔耕。近些天来的日夜加班,这本50多万文字的文学传记《洹河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我原计划赶在2015年12月30日正式出版,因为每年的12月30日,对我而言都是一个特别值得庆祝的日子。1940年的这一天,延安新华广播电视开播,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正式诞生。1968年的这一天,我的妻子出生。我俩的女儿生在5月13日,我的生日是7月17日,两个日子相加,又正好是12月30日。这一切都没有预约,没有人预测过我这个曾经吃不饱饭的农村孩子将来会兑现自己当记者的梦想;也没有预测过我这个曾经跌入人生低谷的青年记者,有朝一日会创办一家声震楚天的广播电台;更没有人预测过我这一生会娶一个与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同过生日的女孩为妻。令人称奇的是,就连我生的女儿,也非要把我拉扯到一起,与广播结缘。也许,这就叫不可思议。也许,这就叫冥冥之中的不期而遇。

我是一个广播人,当这一切相互交织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莫非我生来就是为广播而生,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巧合偏偏会眷顾到我的身上。2015年的12月30日,又恰逢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75周年,把这本书的出版日定在这一天,自我感到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后因出版方对书内容的删节我有不同意见,便把要删章节通过湖北新闻出版广电局领导,送给出版管理处、出版物审读中心专家审读,他们出于政治上考虑,仍然坚持删除了我原稿的第三章《天灾人祸》、第八章《荒诞记忆》、第三十四章《悬顶之剑》和第六章《携笔从戎》中“红海洋记忆”一节等内容,共计6万多字。而我个人认为这些内容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花大气力写就,比较能打动读者。这是推迟出版此书的主要原因。

《洹河梦》问世之际,我特别感谢湖北农村广播记者张春林。五年中,他战胜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每每接到我用毛笔乱画的原稿,就加班加点打印,硬是将60多万字输入电脑。其间无论怎么修改,他均不厌其烦。楚天台同仁李筠、俞良佑、李御诸君曾提出过很多宝贵的意见。李筠还动手改编了部分篇章,令其出彩不少。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领导十分关心此书的出版发行。责编思想敏锐、功底深厚、责任心强,在审读书稿时弥补了很多不足。湖北广播电视台方曙东处长、儿子张长江精心设计封面,美化每一张插图照片。武汉印刷行业精英张学亮、郑婧为书的排版、印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书中不尽人意处甚多,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改定于2016年6月1日凌晨

书评(媒体评论)

一颗不信天命的顽强灵魂,一部跌宕起伏的家族变迁史,一段激情燃烧的楚天电台创业历程,一串鲜活生动的媒体运营实战案例……

——张立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