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跨度新美文书系》延续着张君艳的第一本散文集《芳甸》的乡村叙事。她对她的故乡——芳甸旁的那个小村庄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在她的生活和她的文章中,那个叫作黑喇嘛屯的地方是她一生的骄傲。小村庄十六年的生活,培养了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她勤于观察和思索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也使她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质。因为是小村庄,相对宁静,她喜欢宁静的性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成年后的张君艳喜欢静思,这是一个写作者良好的禀賦。
| 书名 | 花事/跨度新美文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君艳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花事/跨度新美文书系》延续着张君艳的第一本散文集《芳甸》的乡村叙事。她对她的故乡——芳甸旁的那个小村庄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在她的生活和她的文章中,那个叫作黑喇嘛屯的地方是她一生的骄傲。小村庄十六年的生活,培养了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她勤于观察和思索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也使她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质。因为是小村庄,相对宁静,她喜欢宁静的性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成年后的张君艳喜欢静思,这是一个写作者良好的禀賦。 内容推荐 由张君艳著的《花事/跨度新美文书系》是一部散文集。这里继续着她的乡村叙事,她独特的开掘让人想起村庄对于一个人久远的意义;这里有对生命过往的回首,她对岁月的珍视让人感叹一个人生命质地的纯美;这里有对各色风景的展示,她独特的思考让人心生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她的文字是沉思的文字,是独特而有底气的文字;她的文字是沧桑的,但又是温暖的;她的文字是朴素的,但又是诗性的;她的文字是精细的,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夺人的力量。 目录 一个为心灵而写作的人(代序) 第一辑 乡村马车 土道 老黑 棉花的温暖 乡下的公婆 婆婆的柜子 童年误区 乡村马车 悔事 看新媳妇 歪嘴子 月照篱墙 杀虫记 破房子 雹 丢失在时光里 住在山里的表大爷 大地长出的温暖 手绢时代 泥土情结 雾 野菜遍野 苦味野蒿 融人蔚蓝 远离村庄的人家 即将消失的村庄 琴声在黄昏响起 感受城市 在乡间 体验乡居 乡村夏夜 探访一个季节 洗碗 第二辑 岁月的磨蚀 背后是村庄 补习时光 女寝逸事 笨女学诗 一别三十年 走过银婚 牵手三十年 故居 在精神的国度里 寂寞人生的伴侣 头发 俊采日记 病中杂记 吃在我家 逃离冬天的爸爸 去看三姑 在高中读书的日子里 黑毛 花事 兰草与蒜苗 化妆的仙人球 水中茉莉 农事 盛宴 岁月的磨蚀 凭什么温暖我的脸 第三辑 在风景中行走 在风景中行走 人间香气 厚道的树木 寂静山林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红海滩 穿越乌苏里莽林 在古人的情绪里 迎接新生命 父亲和儿子 纸上风景 家园 蹀躞夜雨中 听雨 早开的野菊 一个美好的夜晚 喜欢一种神态 逐日之星 想当水果店主 地下生活 陈妍 收废纸的女人 邻家女人 旗袍女子 街上流行红头发 复印日子 致文学青年 后记 试读章节 路走厌的那一天,我想学骑车了。自行车是当时家庭的四大件之一,不是家家都有的,而农家的孩子对学车一概充满了向往。借是不会有结果的,唯一的机会是等家里来了骑车的客人。趁主客聊得正欢或喝得五迷三道时,在同伴的掩护下,偷偷推出停靠在窗下的车子,欢呼一声上了土道。个子不够高,腿不够长。只好学“掏裆”,即把右腿从大梁下面伸过去踩住脚蹬子。后面一群伙伴把住后座充当保护。宽厚的土道负载着一群顽童,柔柔地接住一个又一个不期而来的拥抱。胆大的小蛋子只几个来回就学会了。再大一点的直接骑大梁,为此硌了卵子的男孩也不少,他们在疼痛中渴望长大,长成七尺男儿,再让土道一点点把他们送远,去闯天下。 我第一次骑车差点给摔成脑震荡。外祖父来了,从三十里外的家骑来了他的钢铁大“二八”,为了护漆,车架子上还缠了绿色胶带。我家的院子非常宽敞,我就让弟弟妹妹给把着,趁父母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当儿练上了。先在脚蹬子上站稳,后试“掏裆”,也许急于求成,加之是绕着圈骑,弟弟妹妹力气又小,总之最后是人仰车翻,我的后脑勺重重地磕在坚硬的地面上,天旋地转,东西南北混淆,眼前发黑,恶心欲呕,半天爬不起来,弟弟妹妹吓得鬼哭狼嚎。从此以后畏学车如虎,但渴望的心理不变。一段时间总是做梦,梦里的自己身轻如燕,骑着自行车在乡道上自由飞驰。我上中学那年家里终于买了自行车,父亲把我领到大道上,教我掌把,目视前方,爸爸说在土道上摔一下也不会痛的,况且有他在后面把着呢。我已经能直接坐在车座子上了,因为有后盾,所以异常勇敢,其实自己不知早已脱离了父亲的把握。土路在车轮下急速地向后退去,还时刻不忘给我修正方向,我沿着它的指引前行,我的耳边擦过风,我的顶上流过云,我把扶我上车的父亲远远甩在身后,仿佛要挣脱土路飞上天空似的。我发现人一旦能够自由自在,就想急于摆脱什么,而急于摆脱的正是永远也离不了的,没有它的承载和呵护,跟头会摔得很重很疼。 这不,学会了骑自行车,马上就想用车货架驮人。伙伴小胖子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聪明的她把场地选在了草甸子上。草甸子不是路,又无处不是路,因为我可以拐向任何一个方向,而绝没有障碍阻拦你。仲春的草不高,丝毫不妨碍车轮滚动,而且还有弹性,在草地上骑车,才能体会出“草毯”一词的妙处。小胖子在我的车货架上蹿上跳下,我的车也只是轻轻晃了晃,我知道自己是依赖了轮下的绵软的小草,信任了草下润泽的土地,有它们给我壮胆,天下无处不是通衢。此时我的心和空中的云雀没什么区别。 土道并不是永远诗意的,雨天的它丑陋不堪。水和土相遇,在田可以滋养根须,在路可以造就泥泞,泥泞是鞋的死敌,何况我还没有雨靴。泥巴纠缠我的布鞋,脚趾在湿鞋里膨胀,我知道了什么叫跋涉,我的可怜的鞋子终于陷在淤泥中了,我索性光脚走,这时候如果赛跑的话,光脚的肯定不怕穿鞋的,嘿嘿!可光脚怕玻璃碴儿和小石块,哎哟妈呀,好痛! 老天爷总会给人办法的,上学选择庄稼地里的毛道走是最便捷的,雨水都顺着垄沟流走了,垄台还是干爽的,跳跃着走在垄台上,就像踩在琴键子上,雨敲禾叶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弹奏出的音乐,棒吧? 天终于晴了,阳光把泥里的水分抽干,雨天留下的印迹就被定型了,人和牲口的足印,深深的车辙,杂乱无章,走这样的路那叫坎坷啊!人一点点踏平它,车一点点压平它,似乎比开路时容易不了多少。刚刚不难走了,又一场雨来了……但总要有路把我们带离村庄的,我们没有翅膀,有翅膀天空就是道路。我们只有脚,脚天生是用来踩出路的,所以脚和路又像孪生兄弟。忽然想到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的人们要开辟一条道路,以便把马孔多和那些伟大发明连接起来的事。村子是隐没在辽阔的沼泽地带的,东边耸立着难以攀登的山岭,南边是一个个永远杂草丛生的泥潭和一大片沼泽地带,西边呢,沼泽变成了辽阔的水域,只能往北前进。在随后的探路过程中,他们根本没有见到阳光。脚下的土地潮湿、松软,好像火山灰似的,杂草越来越密,四周仿佛变得惨淡凄凉了。这个潮湿和寂寥的境地犹如“原罪”以前的蛮荒世界。在这儿,他们的鞋子陷进了油气腾腾的深坑,他们的大砍刀乱劈着血红色的百合花和金黄色的蝾螈。整整一个星期,他们几乎没有说话,像梦游人一样在昏暗、悲凉的境地里行进,照明的只有萤火虫闪烁的微光,难闻的血腥气味使他们的肺部感到很不舒服。回头的路是没有的,因为他们开辟的小径一下子就不见了,几乎就在他们眼前长出了新的野草。马孔多的人们最终也没有找到出路,所以他们忍受了百年孤独。但他们向往文明的精神是世界性的。而只有道路,确切地说是最初的土路载着我们的脚让我们走向田地,养活我们自己,再载着我们的脚让我们走向村庄之外,在土道的尽头是我们需要认知的陌生的世界。 P4-P6 序言 这是张君艳的第二本散文集。 这里延续着她的第一本散文集《芳甸》的乡村叙事。她对她的故乡——芳甸旁的那个小村庄有着非常深的感情,在她的生活和她的文章中,那个叫作黑喇嘛屯的地方是她一生的骄傲。小村庄十六年的生活,培养了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她勤于观察和思索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也使她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质。因为是小村庄,相对宁静,她喜欢宁静的性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成年后的张君艳喜欢静思,这是一个写作者良好的禀賦。《土道》、《老黑》、《童年误区》、《杀虫记》、《丢失在时光里》、《看新媳妇》等都是在凸显童年的记忆,都是深情的追怀。《土道》和《老黑》是她近年来写得最出色的散文。《土道》在强化人生的履历感,那种细腻的体悟让人佩服。“而只有道路,确切地说是最初的土路载着我们的脚让我们走向田地,养活我们自己,再载着我们的脚让我们走向村庄之外,在土道的尽头是我们需要认知的陌生的世界。”《土道》的思索是深刻的。《老黑》是生活化的叙事,又是寓言式的叙事,它让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一头母猪的命运。在北方乡村的背景下,张君艳的视野逐渐扩大了,她的故乡与北方乡村实现了一种连通,这样的表达是厚重的。《乡村马车》、《棉花的温暖》、《乡下的公婆》、《婆婆的柜子》、《乡村夏夜》、《手绢时代》、《远离村庄的人家》都是这方面的作品。《乡村马车》写了特定年代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那时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马车会逐渐退出村庄的历史,只奔跑在我们的记忆里。那冬日里挂满霜花的马背,那夏日里孩子们无数次追赶上下的被磨得油亮亮的车板,那回荡在村庄上空的脆生生的响鞭,那撩拨着父老心尖的一车车金黄的收获……在每一个熟悉马车热爱马车的人的深情回望里定格为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写真。”这真是深情的回望,我们该感谢她这样的抒写。如果说《棉花的温暖》表达的是感恩于婆婆,那么《乡下的公婆》、《婆婆的柜子》则表现的主要是公婆现在的生活状态,那种真切感令人感动。 无论是自己的故乡,还是别人的故乡,张君艳都注重与众不同。都注重自己的深层体验。《杀虫记》和《童年误区》中的第一篇《生殖之谜》在选材土和细节的表达上都是那样的独特,读后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跳跃着走在垄台上,就像踩在琴键子上,雨敲禾叶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弹奏出的音乐。”(《土道》)“每次回家,一到晚上焐被的时候,大家就各自开始寻找自己的,母亲此时变成了一个有条不紊的指挥官:绿叶图案是大哥的,牡丹花图案是大嫂的,蓝格子是二弟的……那些个冬夜里,我们就躺在这些似蓄满阳光的被窝里,看着那细密的针脚、嗅着那清新的皂香回到了幼年,重温了母亲怀抱的融融暖意。”(《棉花的温暖》)“小心翼翼地磕开薄脆的外壳,看蛋清蛋黄从里面慢慢流出,并没有我预想的小小鸡,我失望极了。”(《悔事》)“篱墙缝隙漏进的月光如一排粗大的琴键比肩列着,偶尔一阵夜风拂过,篱墙外的树影一路地擦过去,似快速地抚了那排琴键,躲在浓叶中的夏虫受了惊扰般呜叫几声,算是树影弹出的小夜曲吧。”(《月照篱墙》)“破房子的四壁也随之明亮起来,清晰地显现出烟熏火燎的痕迹,还有一张残破的年画被风掀起颇为鲜艳的一角。土炕塌陷了,里面的炕洞黑黑的,多少年的人间烟火曾在里面涌动,多少卑微的生命曾落草在炕面上。”(《破房子》)“返乡人体会到了睡眠粘稠的感觉,那种粘稠撕扯不掉,眼睑重若千斤。周身的感知细胞统统关闭,深深地深深地沉下去,黑且甜。”(《乡村夏夜》)这样的体验是独特而细腻的。乡村经历总是我们一生都开掘不尽的,作者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但她是冷静的,她不想重复自己,她总是想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 第二辑“岁月的磨蚀”中的篇章主要表现的是张君艳离开故乡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背后是村庄》写自己到县城读高中的一段经历,感悟细腻。《女寝逸事》写的是大学生活,是青春的深沉叙事,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心动。《走过银婚》和《牵手三十年》是写婚姻的文字,对爱情的珍重感令人动容。《病中杂记》是写生命疼痛感的文字,是来自生命深处的自然流淌。诗人李琦在给君艳的短信中这样写道:“君艳,我在《北方文学》第四期上读到你的《病中杂记》,很难过。我不知道你遭了这么大罪,很心疼你。没在你最需要关爱时做些什么,也很惭愧。现在你正在好起来,我真高兴,也为你写出这种既有疼痛感又有生命体验的好文字欣慰……”需要强调的是,《凭什么温暖我的脸》是近期作品,她围绕羊绒大衣上的狐狸皮毛领展开思索,写自己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她的悲悯情怀。极为独到。《农事》和《盛宴》两篇是写在郊外种小园子的感悟.从中看出张君艳对土地的情感和农事之中的喜悦。“我的小园子是我的一个精神大餐盘,为此我期盼周末。常常是一大清早就去‘进餐’,我的农具就是我的餐具,叉子、□头、锄头……挥舞得酣畅淋漓,加之清新的空气当佐料。本来一个身体孱弱,没有多少力气的人,仿佛瞬间变成海格利斯,挚爱的源头确能流淌出无穷的力量啊!”(《盛宴》)对土地的爱并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有所改变,并没有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热爱泥土的人永远保持着生命的本真。在这里,作者强化了土地的意义,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在土地中找到了生存的安慰,一个心怀故乡的人在土地中实现了对故乡意义的拓展。 第三辑“在风景中行走”,既是在自然的风景中行走,也是在历史的风景中行走,也是在现实生活的风景中行走。《人间香气》从香气的角度写,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况味。《厚道的树木》是一篇大气之作,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敬重,启人深思。《穿越乌苏里莽林》和《在古人的情绪里》写自己读书的感受,文化气息浓厚,表现到位。这一辑中的《地下生活》、《陈妍》、《收废纸的女人》、《邻家女人》都是写普通人的命运的,这种底层叙事能引发人的许多思考。 总之,这本《花事》在选材上既延续了第一本散文集《芳甸》的特点,又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张君艳对生活的真诚。张君艳的散文写得有诗意,她很注意艺术的提升,但她的散文永远不失生活的质感。让生活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张君艳永远追求的。张君艳特别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她总是用特别适合的语言去表现她的思考,那种简洁,特别令人称道。由于特别注重阅读.她的这种文化积累日益作用于她的写作,使她能够意到笔随。张君艳近几年的散文在强化思考的力量,但她对思考的表达是那样自然。其实她是一个并不怎么在乎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一个并不宣示自信的人,她是一个自然生活、自然写作的人。她认为写作首先是愉悦自己,然后才是别的,这使她的写作始终处于平静而不浮躁的状态,这使她在看清别人写作状态的时候而始终保持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十分可贵的。她不为迎合什么去写作,不为追求发表的数量去写作,她是一个为心灵而写作的人。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君艳是一个经常惦念别人而很少想到自己的人,这是她善良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她写作的情感基础。张君艳在《即将消失的村庄》一文中有这样的话:“他们从容、恬淡,仰首向天无心问云,俯首对地有意播种。他们过得实实在在,不浮躁,不轻飘,是真正的大地赤子。”这是在写那个村庄里的人,也是张君艳人生态度的写照。 在这里祝贺她的第二本散文集《花事》出版,也希望她保持好的写作状态,相信她会写得越来越好。 后记 这是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大部分是近年的作品,也有一小部分旧作,这些旧作在选入时都做了认真的修改。 我从小就崇拜作家。我喜欢作家的睿智,喜欢他们的与众不同。那不同是他们在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用匠心滤出文字。将纷繁的世界与人的思想、精神不受时空限制地保留下来,再一一呈现给喜欢阅读的人,喜欢探索的人,喜欢完善自我定位自我的人,所以作家有时候是功德无量的人。 大多数人在幼年就产生了对文字的好奇,我庆幸自己把这种好奇保留到现在。几十年的时光,无论困厄还是顺意,一直努力寻求人类精神文化的沐浴和滋养,以期让孱弱的身体內的另外一条生命蓬勃茁壮。在这样的途中,对一个地点的渴求和执念一点也没有改变,这个地方泊在我生命的源头不断向我派发温暖与力量,鼓励我思索人生,跟人世间美好的心灵对话,并试探着让一些稚嫩的书写战战兢兢地张望世界。我终于也有了收获的喜悦,尽管收获微薄,但有人听到了我的倾诉,感受到了我的热爱。 住在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时时回望,常常向往,草木的天下,稼禾的组成。记忆里的旅途中的,它们以诗的形式在广大的天宇下静候,让我走近,然后俯拾起一些需要珍存的细节。我知道历史也是由细节组成的,那些微小的容易被粗糙的心忽略的东西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就看一个写作的人如何去整理加工,最好是用心去酿造,之后必成甜醴。这也如一场花事,播种培植,之后期待它们在阳光下盛放。 感谢那些长住在我文章里的好人们,他们人性中最美丽的部分一直照耀着我,修正着我,指引着我;感谢大千世界如画的河山.虽然我的脚力有限,难以尽领其大美,但大自然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已觉难付笔墨。尽管已是中年,相信真情不改,挚爱犹在。一窗昏晓前有万卷古今,一段长途旁有绿水青山,如此,夫复何求? 张君艳 2016年1月16 日于兰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