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兰绘画》是保尔·克洛岱尔关于荷兰绘画及荷兰画家的艺术随笔,作家以其广博的学识对“黄金时代”画作中的经典和维米尔、伦勃朗等大师侃侃而谈,把他受益于东方哲学的领悟运用到对艺术品的赏析中,在描绘中融入感悟和评论,视野广博,行文优雅,充满了神秘色彩。本书充分反映了克洛岱尔的文风,作家在客观研究与对艺术家创作的反思之间进行了罕见的概括,并且寄寓了个人特殊的宗教情怀。
| 书名 | 论荷兰绘画/左岸译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作者 | (法)保尔·克洛岱尔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论荷兰绘画》是保尔·克洛岱尔关于荷兰绘画及荷兰画家的艺术随笔,作家以其广博的学识对“黄金时代”画作中的经典和维米尔、伦勃朗等大师侃侃而谈,把他受益于东方哲学的领悟运用到对艺术品的赏析中,在描绘中融入感悟和评论,视野广博,行文优雅,充满了神秘色彩。本书充分反映了克洛岱尔的文风,作家在客观研究与对艺术家创作的反思之间进行了罕见的概括,并且寄寓了个人特殊的宗教情怀。 内容推荐 法国作家保尔·克洛岱尔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于1946年出版了一本艺术评论集《论荷兰绘画》,收入了关于荷兰绘画的文章。书中既有关于荷兰绘画艺术的总体论述,也有对荷兰绘画重要阶段的深层解读,尤其是对维米尔、伦勃朗等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大师及作品的剖析。作者在客观研究与对艺术家创作的反思之间进行了罕见的概括,并且寄寓了个人特殊的宗教情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作者小传. 荷兰绘画导论 附记:四月的荷兰 随记几则 扬·斯特恩 尼古拉斯·马斯 荷兰绘画三幅 伦勃朗油画三幅 约尔丹斯 艺术之路 病人的梦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荷兰绘画导论 通过简短的接触,想对荷兰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说出个名堂来,笔之于书,首先感到得乞灵于视觉记忆。在荷兰,一个人环顾四周,会找不到一个现成的范式,可以把自己的回忆、自己的想法,归纳进去。自然风物并没呈现一条一清二楚的地平线。天地之间,冥蒙不清:天,老是在变;地,凭借层层色调变化,通向一片空茫。这里,固然有如庞然大物的山体,山山之间隔着座座水坝,有陡坎,也有斜坡,长长的路堤,断而复连,张扬和穷尽了地貌曲线,但我们的母亲——大自然,并没有借以宣告什么主张,标举什么意图。没有深堑,没有奇观,没有险山恶水,甚至没有像卢瓦尔或塞奎阿纳河谷那样难以抗拒的诱惑,没有任何对峙和突兀,像地动山摇时常强加给水乡的那样。这里的居民或游客,住在一片水域或植被上,广袤平展的台地,放眼望去,不会见到任何可欲之物而使人驱动两腿。一切都是平坦的,大片大片易耕的田地,可以围成牧场和花圃,盛产乳品和随时焕发斑斓色彩。当地百姓以村庄、以钟楼,东一处西一处的树丛,装点地貌。笔直笔直的运河,沿两岸伸到极远处。绿草如茵的乡野,近处牲口一群群清晰可辨,远地里散成浅色斑点,望不到边。这里是油菜成片的低洼地,光照充分;那里是风信子和郁金香,色彩裱丽。凡此种种,都是可供我们确定方位的地标。然而,不论什么时刻,在绿油油、野茫茫之中,你不会有静止不动的感觉。长空万里,随着阳光的增多和倾斜,总发生着什么,暗示着什么。日落日升,不仅仅是光与影的无穷变化,广袤的天地间总会发生什么或酝酿什么。不仅仅是一股不断的气流,强劲如同风暴,润泽如同我们吁气,轻微如同在近旁讲话的人哈在我们脸上的热气。这气流由风车,一眼望不到头的风车,转动水轮,驱散浓雾。这种种观感里,不仅仅是时间的感觉,还有形而上的凝思,还有天人之间的交接,意识到我们周围的万物演化微妙,各各不同。我们契入这样一种平静而整一的活动,或者不如说,契人这样一种举足轻重的,像在慢慢演进的活动,对一颗轻松的、放松的、宽松的灵魂,很快就不会觉得陌生。思维能脱略眼前事物,借静观而致广大。说斯宾诺莎(1632—1677)正是借静观,才得以构思其精准诗篇,想必世人不以为怪。海员习于目测,眼力变得快捷而精确。我们的内心深处,跟海员的精神状态不无相同之处:我们对直面的境况固然感兴趣,但对合适的环境则更有好感;我们固然有志于预先准备,但更乐于因势利导。这里的一切,都渗透海水,甚至青草和树叶,都靠从海水里提取神秘的液汁而生存。怎能相信,人的灵魂竟能逃脱与水性的深邃交流,须知少女的脸颊正是得此水灵才嫣红如花。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里拟采用一种寓意手法。当我们内在世界酝酿着或完成改变思想、感情和性格等的大变动,当日常俗事外也有像伟大的恋爱、巨大的痛苦或艰难的改宗等壮举,当我们看到前面堤坝已挡不住狂澜,水势在不断上升,灵魂的所有出路已给堵死,当我们从昨天还安然无恙今天已给淹没的田野撤离,看到在我们人性最隐深的幽秘处,大水正在一节节漫上来,而我们最后的防线正面临外力冲决的威胁:怎能不想起荷兰,中午时分,在三色旗的猎猎声中千帆竞发,波涛之神汹涌淹来,弥漫了渠道和河网,再次光顾这个属于它的国家?在这股伟力的推动下,水闸里贮满了水,吊桥一一升起,像横杆一样朝各个方向转动,海底沉船终于从淤泥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血肉相连的七省联盟又一次感到生命力的冲击;这种生命力,伟大的海军上将吕泰尔(1607—1676)在其墓志铭中誉之为“Immensi tremor Oceani”(大海之震撼)。同样,在另一时刻,好像突然给扼住咽喉的灵魂,慢慢感到掐紧的虎口松开了,淹没灵魂的大水流失了,降落了,从各口子泄走了,把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也随着带走。本以为已淹没的土地又一一显露出来,眼力抢在膂力之前,重新拥有我们周围的大片土地,拥有获得新生的更加肥沃的土地。 如果你一脚踏进荷兰而脚下感觉不到那种隐隐然的弹性,不觉得自己也在参与像胸脯起伏那样的宇宙节律,那就趁早放弃了解荷兰的想法为好。P1-4 序言 克洛岱尔,法国诗人兼作家。自定中文名为高禄德,取其音近,与义也相当,高禄厚德,一帆风顺,历任外交官四十余年。他晚年回忆道:“从我费劲自己生出来,家里没给我任何财产、地位,一应官职,都是靠自己会考高中,在异国他乡长年苦熬得来。” 保尔·克洛岱尔,1868年生于法国东北部一小城,14岁时举家迁至巴黎,中学毕业后,进政治学院。22岁,参加外交部会考,得名第一,从此平步青云,走上职业外交家道路。1893年2月被任命为驻纽约副领事,同年12月升为波士顿领事馆主管。1895年任驻上海候补领事,其间去福州签订兵工厂协议,赴汉口商谈京汉铁路筑路事宜。1898年任福州领事,1907年转赴天津,直至1909年离任。1911年后,先后出使法兰克福、罗马、里约热内卢、哥本哈根,1921—1927年任驻日大使,为生平最辉煌时期。1927年后,任驻华盛顿大使,1933年调至布鲁塞尔,1935年退休,蛰居法国东南部多菲内地区布朗盖古堡,本书中《荷兰绘画导论》等文,即写于此终老之地。1946年荣进法兰西学院,高度肯定其在文化学术界的崇高地位。1955年去世。 克洛岱尔自称是“天主教诗人”,意即“以天主教徒之心,照观一切”。而“天主教”一词的词源意思,照克洛岱尔解释,即为“普世”;而“所任职务,尤能允我在普天下到处都看看”。与外交家职责并行竞进的,是他诗人的职志。于外交事务,拜会接见,他都一丝不苟,恪尽厥职,从不会为诗兴突起而逃离片刻。他自称黎明即起,把一天最初几小时奉献给写作,而著述之多居然让人读不过来。诗歌有《五大颂歌》、《下界之弥撒》、《圣徒诗叶》、《康培塔三重唱》等。他与罗曼·罗兰(1866—1944年)同时,而在法国,声誉远在罗曼·罗兰之上。其剧作有《金头》、《城市》、《少女薇奥兰》、《人质》、《硬面包》、《屈原之父》、《缎子鞋》、《给圣母马利亚报信》等。文论集有《立场与建议》、《形象与比喻》、《剑与镜》、《艺术之路》等。毕生著作达70余种,尚不计及多种通讯集。 克洛岱尔中年时期在中国和日本任职20多年,熟悉并喜爱东方文化。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就不会写出以中国为背景的剧本《第七天休息日》和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他学过中文,练过书法,出有一本《字配诗一百首》,以毛笔写一二汉字,据字面意思,驰骋想象,写出日本俳句式的法文短诗。又据戈蒂埃之女与清末山西“举人”丁敦龄合译之《白玉诗书》,克洛岱尔将其中十七首,摄取原诗诗意,润色重译。钱钟书先生有甚高评价:“译者驱使本国文字,其功夫或非作者驱使原文所能及,故译笔正无妨出原著头地。克洛岱尔之译丁敦龄诗是矣。” 后记 本书是法国作家保尔·克洛岱尔关于荷兰绘画的艺术随笔集,于1933年至1935年开始撰写,1946年,收入文集《以眼倾听》正式出版,内容主要是对荷兰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其中掺杂了作者个人的宗教体验,以及对东方文化的丰富联想。 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观点,未必符合我国的国情和舆论导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审慎地去加以甄别,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内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