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山所著的《校长》是一本长篇小说。《校长》的主人公成林峰是一位才华充盈、为人正直的中学教师。小说写了他突然被调任日渐式微的职工学校校长,就在其披荆斩棘踏平坎坷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却又被莫名免职,落到一个十分尴尬而又凄凉的境地。书中构思精巧,环环相扣,源于生活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读后令人心有戚戚而又若有所思。
| 书名 | 校长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何松山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松山所著的《校长》是一本长篇小说。《校长》的主人公成林峰是一位才华充盈、为人正直的中学教师。小说写了他突然被调任日渐式微的职工学校校长,就在其披荆斩棘踏平坎坷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却又被莫名免职,落到一个十分尴尬而又凄凉的境地。书中构思精巧,环环相扣,源于生活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读后令人心有戚戚而又若有所思。 内容推荐 何松山所著的《校长》通过主人公成林峰的曲折经历,塑造了一个由曾经努力有所作为,终至无奈向现实低头的教育界典型形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又簇拥着难以一言定其褒贬,更难以一事定其善恶的芸芸众生,从而展现出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思考了一个深刻的人文命题:“世界上的事,如果没有公正的裁判员,就没有对和错”。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后记 试读章节 职工学校这些时群龙无首。 校长赵一灿已好长时间没来上班,说是病假。学期结束工作胡乱地草草了事。奇怪的是,学校内部及学校的主管部门总工会的领导对此的态度完全一致:双方都保持沉默。只有工会主席沈智慧心里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征兆。 沈主席的预感是准确的。 1992年7月的一天下午,浅黄色的总工会大楼里一片寂静。二楼东边是工会办公区,主席室在二楼最东头,一正二副3个主席都已来上班,每个人都埋头忙着自己的事。二楼西边是职工学校的几间教室,职工学校是夜校,白天没人,它是专门培训在职职工的,毕业生发高中文凭,在单位里可比初中生高一级工资。一楼、三楼是租给老板经营的,一楼是游戏机房,三楼是舞厅,这两个行业要到晚上才热闹。 “笃!笃!笃!”拐杖敲击着水泥地面,清脆、短促。这声音慢而有力,很有节奏感。工会的所有人都知道,职工学校的老校长赵一灿来了。“笃笃”声不久就消失在主席室里。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着赵老校长的大嗓门声震屋瓦——为要求工会领导下拨职工学校教师工资的事,赵校长已和工会主席沈智慧争吵过好多次了。 但是,这一次却让大家都失望了。赵一灿把一张纸轻轻地放在了沈主席的办公桌上,一句话没说,就拄着拐杖走了。沈主席眼睛一瞥:人民医院的病情诊断书,“股骨头坏死”。她拿起诊断书细细琢磨,发现诊断书背面还有字,标题是“辞职报告”4个大字,于是,就把这张纸递给了坐在她身后的副主席韩丽兰。韩副主席看后又递给了她身后的副主席杨建诚。 3人都没有讲话。 赵校长与工会主席的矛盾由来已久。导火索是工会不拨职工学校教师的工资。学校属事业单位,教师工资由上级下拨,这是一个常识。所以赵校长一直据理力争,经常与工会领导争得面红耳赤。理直气就壮嘛!其实,赵校长“气壮”更主要的是来自工会财务部长张瑞英的支持。张部长可不是工会一般中层干部,而是鼎鼎大名的市委副书记、市长季长根的夫人!张部长曾几次对赵校长耳语:“我是坚持下拨工资的。” 沈主席原是省城来县插队的一名知青。在农村的十几年,她熟知人情世故;多年的从政,使她深知官场的一些运作。她不会犯“该拨不拨”这样低级的错误。但是,职工学校确实是她眼中的一粒沙子,堵在心中的一块石头。这倒不仅仅因为她每次去职工学校,教职工们都冷冷的,从不热情接待,连客套的寒暄也没有。更主要的是,财务部的小沙会计偷偷告诉她,张部长经常在职工学校报销一些像“药费”“生活用品”一类的发票。最大的一笔是张部长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也在职工学校的账面上支出了。沈主席心里也知道,职工学校已经失控,但她不能因此与张部长摊牌,撕破脸皮就显得太幼稚了。于是,在一次酒宴后,她把这些情况向市委书记唐如银个别作了汇报。她知道唐书记与季市长面和心不和,所以她只点到为止,就事论事地说了一下。她不想卷进市委主要领导之间矛盾的漩涡。那里面的水很深,搞不好,要呛水。 “换个校长?”唐书记不动声色,用一个问句给沈智慧指明了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P1-2 序言 文学,尤其小说,注重意义往往是没有意义的,而轻忽意义却常常会很顽固地显示意义——看何松山的长篇小说《校长》,很奇怪地会出现这样的浮想。 何松山是我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只知道他在家乡,是一位有着很高教学声望的教师。近来通过同学圈,才知道他正在写小说。阅读《校长》初稿的时候,我十分吃惊:虽然他年轻时就爱好文学且才华卓然,但没有料到,初次出手长篇小说,竟会那么纯熟老到。他很谦虚,总觉得文笔抑或过于平淡直白,人物塑造不够饱满,议论似乎也多了些。对他的这个自我判论,我未置可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部小说我看下去了,而且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阅读享受。 《校长》的主人公成林峰是一位才华充盈、为人正直的中学教师。小说写了他突然被调任日渐式微的职工学校校长,就在其披荆斩棘踏平坎坷准备放手大干的时候却又被莫名免职,落到一个十分尴尬而又凄凉的境地。这样的内容,应当说并不十分新奇,有些文学阅读经验的人就能料到,这该是写体制和官场的一些令人生厌的弊端和丑陋。尽管有着现实关注和社会思考的意义负载,但毕竟类似作品众多,至少在题材上并无很大优势,因而我有些担心。 然而,这样的担心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展开书稿,我就很难自已,思绪和情感很轻易地就专注其间。此后多次随手翻读,都会很自然地被某个完全没有主旨牵引的段落吸引进去,甚至可以忽略人物的线索和情节的纠葛。直到非常愉悦地读完全文才想着细细回顾,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有如此难得的阅读状态? 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作者对描述事物背景的充分谙熟。小说的中心点虽然只是主人公和他周围的几位人物,但任何与之关联的繁枝缠蔓,作者都能以相当从容而且剪裁得当的手法予以梳理和表述,将这座苏北小城的世相百态、人际纠葛、生存况味展示得纤毫毕显而又活色生香,以至可以作为这座苏北小城的涉世指南。作品的意义也因之超越了单一艺术操作的层面而让人有着更为饱满的获得感。其二,作者非程式化的结构方式。其中最为显眼的是大量非情节内容的插入,传说探源、掌故索引、奇闻异事乃至俚俗趣谈比比皆是,而多篇教育论文和报刊小章的整体照录更是将之推向了极致。如此做派一般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很容易分散阅读专注,将文本架构弄得支离破碎。然而,作者却能收放自如,始终牢牢把握住叙述主干,使得这些“枝外插花”非但不显累赘,反而成为小说丰满的内蕴和出人意外的异彩。其三,语言。作为文学作品,这是至要的,甚至也是前两项原因成立最有力的支撑。《校长》的语言散淡中见神采,质朴中见风致,随意中见专精,一些貌似直白平淡的文笔尤能显示作者特有的语言天赋和饱满的文化素养。在很多时候,我就是被作者的语言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去充分感受作品的种种魅力。 小说,尤其是此类内容的小说,人物塑造自然是最不容忽视的。《校长》在这一方面的致力是隐而不显的。这就是说,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夸张的渲染,一切都在不经意的描述中从容进行着,许多人物的鲜明个性恰恰因之显得特别的自然和扎实。赵一灿的世故老辣又良知未泯,陈仕顺的貌似温平而内心奸猾,赵广知的精明干练且手段歹毒,柳浪闻的表面狷狂却实质鄙琐,等等,都栩栩如生。几位次要人物,例如吕翠玉被强行拆房时的沉着,吴建国和王彩霞畸形的情爱,向志平虚伪诡诈的伎俩,黄子宝颟顸骄横的作派,等等,都写得十分生动,颇见功力。 成林峰是贯穿作品始终、担纲作品主旨的首要人物。作者虽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但在具体手法上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格调,尤其没有将其框定于某个既定的道义范畴和形象高度,而让他有着最为生动本真的况味。有几处描写我特别欣赏:成林峰与余小华打架时的实际狼狈和自我慰藉、成林峰无奈领受家具老板的“贿赂”后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心理纠结以及成林峰与小箍儿“险象环生”的情感暧昧。这些描写不但使人物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也大大拓展了作品意涵的丰富性和可探究感。 一部小说能有如此显明的特色其实是相当了不起了。至于作品必然具备的价值和意义,我想是毋庸赘述的,因为任何先入为主的解读都是对读者慧悟能力的亵渎。 好好看这部小说吧,《校长》不会让你失望。 江苏省作协前副主席 无锡市作协前主席 《太湖》前主编 国家一级作家 陆永基 2016年12月 后记 一直有个写作梦。 然而,梦一碰到现实,就被打得支离破碎。 人活着总得吃饭。为保住这个饭碗,你需要认真工作。有了孩子,又添三分累。孩子大了,父母又老了。他们的病痛和衰弱成了你的负担。 这些,都是我一边做着梦一边必须每天面对的种种现实。 于是,写不出东西就有了理由。而且理由似乎很充分。 2013年的一天晚上,我的同事好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将不久于人世,最多可活10天。我以为他开玩笑,就胡乱地应付了他几句。搁下电话,心想:世人哪有开这样玩笑的?于是我当即去了他家。灯光下,他脸色红润,神清气爽,谈笑一如往常。只是我进门和出门时,他均没有起身迎送。这有异于他往常的热情。这次见面,他告诉我,他早已患了肝癌。他郑重地托我一件事:单位给他写的悼词,请我过一下目。 神奇的是,第10天,他真的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时间是2013年5月15日。 于是想到白居易的一句话:“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由此延伸开去,想到草木一秋,人生一世,能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唯有文字和思想。 写作过程中,吴民先老师与陆永基、姚鹤鸣、张浩逊同学从不同角度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有参考价值的修改建议。 本书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触摸的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世界上的事,如果没有裁判员,就无所谓对和错。这一表述还欠严谨。“裁判员”前还得加上定语“公正的”。因为你我身边大概都有“吹黑哨的”。 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 细节源于生活中的真实。 这本小说的问世,首先得感谢陈将女士——一个忘年交朋友。我是电脑盲,手稿潦草而杂乱,陈将女士极耐心地理顺然后输入U盘。没有她的无私帮助,我不可能坚持到最后。 还得感谢责任编辑农雪玲女士,她给我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这本书的书名题写出自书画家吴民先先生之手。他是我的老师,且抱病在身,所以,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作家陆永基先生的序言为本书增色添彩。在此,发自肺腑地向他道一声:陆兄辛苦啦! 何松山 2016年12月22日于如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