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网与石(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托马斯·沃尔夫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个地方正在蓄势待发。它正从一个只有数千人口、与世隔绝、不被外界所知的小山村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小镇。铁路网四通八达,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听说这里的美丽景色后蜂拥而至,并定居下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约翰·韦伯来到了利比亚希尔,并定居下来,慢慢地获得了成功。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据说,他发现这个乡间村落到处都是木制房屋,于是逐渐使它发展成了砖房林立的繁荣小镇。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喜欢坚固、耐用的东西。每当有人就新建筑的最佳建筑材料向他征求意见时,他总会一成不变地回答:“砖。”

起初,用砖修建房屋的点子在利比亚希尔听起来十分新颖。韦伯先生不动声色地等待着,他的提问者也沉默不语;过了片刻,对方显得相当疑惑,仿佛不太肯定自己是否听错了,于是问道:“砖?”

“没错,先生,”韦伯先生坚定地回答,“用砖。等你完工的时候,你会发现用砖的成本要比用木材低得多。而且,”他的声音很轻,但十分确信,“这是建筑的绝佳材料。它不会腐烂,不会发出响声,也不会摇晃,你也踢不坏它。砖房冬暖夏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它仍然完好。我不喜欢木材,”韦伯先生继续固执地说,“我不喜欢木制房屋。我来自宾夕法尼亚州,那里的人都知道怎样盖房子。”他用并不常见的吹嘘口吻说,“嗯,我们那里都用石头修建屋舍,和你们这一带的房屋相比,既美观又耐用。依我之见,建造房屋只有两种材料最好——石头和砖块。如果由我来建造,”他郑重其事地补充说,“我就会用这两种材料。”

但是他并非总使用这两种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出于完工的迫切需要。他只好在砖石庭院里加上了木料,但那只是偶尔的迫不得已。他的真爱、他的首选、他永恒的钟爱仍然是砖块。

诚然,尽管约翰·韦伯的外表乍看上去使人觉得怪异,甚至会震惊不已,但是他的长相一如他所建造的房屋,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虽然他的个子中等略高,但奇怪的是,人们往往觉得他长得比实际身高更矮一些。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他长得稍微有点驼背。他那两条短腿微微朝外弯曲着,他扁平的大脚、水桶般结实的躯干,还有大猩猩般来回舞动的长臂、几乎长过膝盖、在面前摆动的大手,都颇似猿猴。他的脖子粗而短,似乎塌在魁梧的双肩上。两侧棕红色的头发几乎盖住了整个颧骨,额前的头发快把眼睛遮住了。尽管如此,他的头发一直在脱落,头顶中央秃了一大块。他的眉毛又浓又密,他会透过眉毛向外窥视,脑袋仰得高高的,表现出一副凝神专注的神态。然而,一旦了解他以后,起初觉得他颇似猿猴的印象便会荡然无存。.当约翰·韦伯走在大街上,身穿他那身厚重、裁剪合身的黑色棉布西服,衣服的下摆呈圆角,浆挺的白色衬衫上镶着浆硬的袖口,硬领下方打着一条黑色丝绸的大领结,头戴非凡的圆顶窄边礼帽,礼帽呈珍珠灰色,剪裁得有棱有角,人们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家境殷实、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

然而,令全镇人吃惊和难以置信的是,此人竞抛弃了自己的妻子。至于他的孩子,则有另外一番说法。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下:

大约在1885年,约翰·韦伯遇上了利比亚希尔一位名叫阿梅莉亚·乔伊纳的女人。她的父亲叫拉斐特,全称为“拉斐特·乔伊纳”。就在内战后的一两年,拉斐特带着家眷走出了泽布伦县的群山。约翰·韦伯大约在1885-1886年间娶了阿梅莉亚·乔伊纳。他们一直都没有子女,直到婚后15年时才生了他们的儿子乔治。大约在1908年,也就是他们的婚姻持续了20多年以后,韦伯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因为此前一两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巴特利特之人的妻子。到1908年时,二人的关系越来越火热,流言蜚语开始传播开来。韦伯索性离开了妻子,此后也不再遮掩他的地下私情。当时他已经年逾花甲,而她却比他年轻20多岁,是一个大美人。在他1916年去世以前,他俩一直厮守在一起。

毋庸置疑,韦伯的婚姻是不幸的。我无意在此对他的妻子吹毛求疵,因为不管她有怎样的过错,她自己都是无能为力的。或许她最大的过错就是她本人来自一个宗族观念极强、狭隘固执的家庭,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一个清教徒式的家庭。她不仅继承了家庭早期灌输给她的所有这些特征和信仰,而且这些特征和信仰深深地根植在了她的一生中,任何经历和任何成长的过程都无法使之减弱。

她的父亲是这么一个人:他会严肃、不留情面地说他“宁愿看着自己的女儿死掉、躺在棺材里,也不会把她嫁给一个喝烂酒的人”。而约翰·韦伯恰好就是一个酒鬼。此外,谁要是胆敢向阿梅莉亚的父亲暗示这一点,他就会十分巧妙地补充一下基督教教义,说他宁愿看着女儿死掉、葬进坟墓,也不会把她嫁给离过婚的男人。而约翰·韦伯恰好就是一个离过婚的人。

诚然,这就是造成后来无数不幸的原因——或许是他们二人婚姻生活的主要障碍。另外似乎另有原因,那就是他没有把他来利比亚希尔之前的真实生活如实告诉她。在19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巴尔的摩娶过一位姑娘,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年轻的少年,几乎还不到投票的年龄。他只对自己的一位密友谈起过此事:说那个姑娘只有20岁,长得“花容月貌”,风情无限。这次婚姻来得迅速,结束得也很突然——持续了不足一年的时间。直到不可挽回的时候,他们才恍然明白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她返回了娘家,两人慢慢地就分道扬镳了。

在80年代,甚至更晚的时候,利比亚希尔地区的人们都把离婚看成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乔治·韦伯后来谈到,即使在他自己的童年时期,这种观念仍然强烈,离过婚的人不敢在别人面前大声说话,若有人暗地耳语说哪个女人是“离过婚的女人”时,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她不仅行为有失检点,而且或许比普通妓女好不到哪里去。

在80年代,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离过婚的人就和犯过罪、判过刑的人一样,烙上了耻辱的印记。一桩谋杀案很容易被人们忘却,然而离婚的事却总被人们提起。事实上,暴力犯罪时有发生,有些人杀人后,要么逃之天天,要么按罪行轻重交钱了事,然后又成了受人尊重的公民。

以上这些就是约翰·韦伯当时所娶的女人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在离开妻子并和巴特利特夫人生活以后,他开始和坚忍不拔、清教徒式的乔伊纳家族疏远了。此后不久,阿梅莉亚便离开了人世。在公众的流言蜚语和阿梅莉亚族人的愤慨中,韦伯和巴特利特夫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阿梅莉亚的哥哥马克·乔伊纳,白小家境贫寒,年轻时一直过着苦日子,后来在五金生意上取得了成功,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P003-006)

书评(媒体评论)

沃尔夫是我们这一代最好的作家,他很有勇气,写起来就像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似的。——【美】威廉·福克纳

沃尔夫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最为抒情的部分,要准确地说,是那些抒情与观察结合得最为精当的部分。——【美】菲茨杰拉德

沃尔夫能在看似普通的事情和平凡的人物中发掘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诗意。——《纽约时报》

后记

作者说明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对人生和世界的探索——这并非一个人“迈入新世界”后产生的那种突然、猛烈的感受,而是一种查明真相的探索过程,力图查明一个人必须明了的真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犯过错误、不断尝试过、幻想过、迷惘过;有过虚伪和鲁莽,遭受过他人的误会和曲解;他有时候呆痴愚钝,恣意妄为,有时候心存理想、信心满怀,有时候迷惘彷徨、随波逐流。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这一切,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笔者希望主人公的个人经历能反映出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不仅仅只是一个敏感的青年与家乡小镇、家庭、周围世界的重重矛盾;也不仅仅是一个坠入爱河的敏感青年把爱情的小天地看成了整个世界——而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这些事情固然重要,但皆从属于本书的整体;在主人公成长、探索的整个历程中,青春、爱情和城市生活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和笔者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不仅标志着创作风格的转变,而且也标志着创作精神和艺术技巧的真正转变。在笔者所有的小说作品中,本书是最为客观的一部。书中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凝聚了许多人的观点、感受、思想、体验,以及对他人的了解。在不受羁束的创作中,笔者也全然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小说从头至尾充斥着浓重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夸张成分:这并非仅仅因为“天真之人”探索生活这样的故事本质使然——而是因为讽刺性的夸张同样也是生活之本质,而美国人的生活尤其如此。

托马斯·沃尔夫

1938年5月于纽约

目录

作者说明

第一部 网与根

 第一章 孩童卡力班

 第二章 午后三点

 第三章 两个分离的世界

 第四章 金色之城

第二部 黑暗之犬

 第五章 玛格舅妈和马克舅舅

 第六章 洋槐街

 第七章 屠夫

 第八章 虎仔

 第九章 深山家园

第三部 网与世界

 第十章 卡托巴人的天堂

 第十一章 神父

 第十二章 火炬

 第十三章 岩石

 第十四章 热爱家乡的南方人

 第十五章 众神的黄昏

 第十六章 孤独

第四部 神奇之年

 第十七章 客轮

 第十八章 书信

 第十九章 东区之旅

 第二十章 剧院

 第二十一章 生日

 第二十二章 相处

 第二十三章 埃斯特之家

 第二十四章 共同的天地

 第二十五章 崭新的世界

 第二十六章 佩涅罗帕之网

 第二十七章 斯坦恩-罗森珠宝公司

 第二十八章 四月,四月杪

第五部 生命与书信

 第二十九章 指环与书

 第三十章 首次宴会

 第三十一章 神秘的插曲

 第三十二章 慈善家

 第三十三章 期待荣名

 第三十四章 迟来的荣名

 第三十五章 希冀永恒的春天

第六部 爱的痛苦秘密

 第三十六章 四月的死亡幻景

 第三十七章 争吵

 第三十八章 被蝗虫吞噬的年月

 第三十九章 懊悔

 第四十章 追逐与收获

 第四十一章 织网

 第四十二章 分离

 第四十三章 埃斯特的道别

第七部 十月节

 第四十四章 时间是一个寓言

 第四十五章 巴黎

 第四十六章 慕尼黑的小旅馆

 第四十七章 游乐场之行

 第四十八章 医院

 第四十九章 忧郁的十月

 第五十章 镜子

序言

译者序

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短暂的一生也是奋斗、拼搏的一生。不管是成名前还是成名后,失意和惆怅的情绪始终伴随着他。他去世时尚不满38岁。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有感而发,朴实奔放,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评论界对他的小说创作形式褒贬参半,但是他独特的抒情风格和隐喻式的表现方式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史诗般的色彩。

1900年10月3日,沃尔夫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小城阿什维尔。在他年幼时,该地区开始兴起了地产投资的热潮。沃尔夫的母亲朱丽娅E.沃尔夫在当时就已经是一名很在行的地产投机者,他的父亲威廉·奥利弗.沃尔夫则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墓碑雕刻匠。不过,他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对待家人态度粗暴。沃尔夫以极大的热情和幽默的笔触把父母亲再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11岁时,沃尔夫开始在当地上私立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了家里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孩子。他在16岁时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在大学里,他学习非常用功,并在写作方面崭露头角。他开始向学校校刊投稿,不久就成了校刊的编辑。在他20岁毕业之际,他决定上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后来,他在哈佛大学师从乔治·皮尔斯·贝克尔教授学习剧本创作。虽然沃尔夫对场景、人物和剧本写作有独特的天分,但是纽约戏剧协会始终拒绝采用他的剧本。1924年他开始任教于纽约大学,在华盛顿广场校区断断续续教了6年书。1924年秋天,他前往欧洲继续写作。1925年8月,他遇到了艾琳·伯恩斯坦——一位戏剧服装设计师。两人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1926年7月,他们在英格兰旅行时,沃尔夫开始创作后来名为《天使,望故乡》的小说。1927年底,著名的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决定出版他的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出版前,编辑珀金斯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调整,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小说出版后大受欢迎,这使沃尔夫信心大增。1930年3月,托马斯·沃尔夫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前往欧洲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旅行。之后,他回到纽约,并移居至布鲁克林区继续写作。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日夜奋战,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完成了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以及《网与石》的大部分。193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早晨》。由于多种原因,沃尔夫于1937年同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中断合同,并和哈泼兄弟公司签约,年轻的爱德华·阿斯维尔任沃尔夫新作的编辑。1938年初,他重新投入到狂热的写作中,逐渐感到身心疲惫,遂决定外出旅行。不幸的是,他在旅行途中染上了肺炎,于1938年9月15日病殁。他的早逝是美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托马斯·沃尔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长篇小说包括《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 Angel, 1929)、《时间与河流》(0f Timeand the River,1935),以及两部长篇遗作《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 1939)和《无处还乡》(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中、短篇小说包括《远山》(The Hills Beyond)和《从死亡到早晨》(From Death to Morning)等。此外,还有几个剧本。沃尔夫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不论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中的尤金·甘特,还是《网与石》《无处还乡》中的乔治·韦伯,都明显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这几部作品都是在他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完成的,了解了他的生活经历,也就大体上掌握了作品的主要线索。

《天使,望故乡》这部小说的叙述主线就是尤金·甘特的成长过程,以及他试图摆脱占有欲极强的母亲精神支配的过程。小说中有很多主题,比如孤独、死亡、时间等。这些主题在其他著作中也频繁出现。该小说是沃尔夫所有作品中自传性最强的一部。书中的人物和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基本吻合。沃尔夫以自己的家庭为基础,然后经过选择和修改,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可信的故事。但是,他在表达自己对家庭、社会的态度时,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他独特的艺术才华。而且也反映了他对每个人类个体和人生的哲学性思考与理解。

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是《天使,望故乡》的姊妹篇,在情节上延展了尤金.甘特的人生旅程和精神轨迹。大学毕业后的尤金,离开故乡来到梦寐以求的波士顿,跟着著名的海彻尔教授学习戏剧创作,从此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追求。在失去了最初的新奇感之后,他找到了富有价值的友谊。他与海彻尔的助手——年轻、有教养的弗朗西斯·斯塔维克结成好友。之后,他尝试过剧本创作,渴望一展才华,但未获成功。后来,父亲死于癌症,经过短暂的奔丧,他重新北上,并在一所大学开始担任英语教师,度过了一段颇有浪漫气息的时光。后来,他经过准备,远赴巴黎和欧洲各地旅行。他在巴黎和斯塔维克再度相会,并认识了一位来自波士顿的美国姑娘,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后来,他发现斯塔维克是个同性恋者,而那位美国姑娘待人欠缺真诚,于是便离开了他们,独自在欧洲旅行。最后他的钱全部花光,不得已只能回国。归程途中,他在船上和一位颇有名气的舞台美术设计师伊丝特·杰克相识,并为第三部作品的开篇埋下了伏笔。

《时间与河流》出版后,有人把沃尔夫称为“意在使他的创作范围涵盖整个国家,具有国际性的一流作家中的第一个美国作家”。著名作家凯鲁亚克深受这部作品的启迪,并创作了文学名著《在路上》,因为《时间与河流》的主人公一直处于不停的奔波中,有人甚至把这部作品称作“车轮上的小说”。

《网与石》的主人公乔治·韦伯继续了前两部小说主人公尤金·甘特的成长历程。整部小说仍然具有自传的性质。乔治·韦伯(又名蒙克)和伊丝特·杰克偶然相识,然后相恋。青春与爱情推动着乔治投入到紧张的写作和教学工作中去。但是,他们之间的争吵和分歧又迫使他远走欧洲。他只身来到德国,在慕尼黑因与别人殴斗而受伤住院。他回首过去,内心有所醒悟。作品花较多的笔墨描述了乔治的父母和他在利比亚希尔地区的童年生活以及山区的风土人情。同时还讲述了他读大学时发生的一些事件。从这部作品开始,沃尔夫逐渐把关注的焦点从人的内心世界转向外部世界,开始着力描绘整个美国社会。作者在第17章这样描述乘坐三等舱的下层民众:“这是一个卑微、随便的群体,有年迈的犹太人、意大利劳工、德国屠夫、嫁给美国人的英国中产阶级妇人——他们仅仅是三等舱里的普通人的一小部分,这种人在人行道上、地铁里随处可见,他们购买廉价的舱位往返于茫茫大海探亲访友,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构成了一张密集的网,这张网将地球上所有普通的丝线编织在一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似乎借“网”来象征笼罩着现实世界的“普遍的罪恶意识”,从而将人类的孤独、寂寞和苦难喻作“岩石”。

《无处还乡》是编辑从沃尔夫手稿中整理出来的最后一部小说,情节续接第三部长篇《网与石》,但内容却相对独立。故事讲述主人公乔治·韦伯返回纽约后,……达出了人物的性格、身份、气质,使人物对白听起来逼真、自然,富有感染力。他在作品中大胆使用了方言,从而使人物之间的对话显得真实、可信。同样,他也十分注重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最典型的就是隐喻和象征。例如:他把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比作马背上的醉乞丐,虽然摇摇晃晃,但还是继续向前冲去;把具有悲剧命运的人物比作受伤的神;把希特勒比作神秘、黑暗的弥赛亚等。他在描绘的时候,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兼顾了社会环境与外部世界对人物的影响,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读者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呼应与共鸣。

沃尔夫对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赋予了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打开了读者思想的闸门。他任由这种极富诗意的语言载着自己的思想自由飞翔,把小说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小说一种全新的创作体验。

沃尔夫虽然出生在南方,具有地道的南方血统,但是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流落异乡、背弃了南方传统的南方作家。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他是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福克纳把沃尔夫列在诸多作家之首,认为他“情愿舍弃各种文体的束缚”,而罗伯特·佩恩·沃伦则认为他的语言“极其松散……虽然有时候写得非常出色,但多数情况都令人乏味,具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味道”。无论这两种观点如何争论,有一点毋庸置疑:沃尔夫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这或许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是他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

虽然沃尔夫较少关注南方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家族、种族、土地、历史。然而他的根仍然与南方紧紧相连。他虽然在《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河流》中描写了尤金·甘特一家,但并未按家族主题展开叙事,并未过多地探寻家族历史,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建立在南方落后山区的传统故事之上。值得肯定的是,他在《网与石》中开始重新开启了另一个家族的序幕,写作角度也大有改变,但可惜他又迅速转入了现实之中,未能将乔伊纳尔家族主题深入下去。此外,他也喜欢描写南北战争,这是众多南方作家长期以来热衷的主题。南北战争也为许多南方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沃尔夫写过一些与战争相关的章节,其中短篇小说《奇克莫加河》最为出色。

在《网与石》中,沃尔夫通过描写几个来自南方的青年,反映了他们对待南方的态度。

他们很少想过重返故乡。至少,他们很少说过他们喜欢那儿。事实上,他们更喜欢这里——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像艾尔索普一样,现在已经陷入迷惑之中,早已对这个伟大的新世界产生了好感,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领地了,因为只有南方人会这么看——某种奇怪的、根深蒂固的自尊不让他们拥有它。现在,他们生活在传说之中:在眼前壮丽辉煌的刺激中,他们热衷于评论他们以前拥有的荣耀。“南方”——因为加了双引号的南方——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被流放的荣耀,一种丰富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人类的价值方式,这是“这几位”永远都无法明白的东西。

沃尔夫不仅讽刺了纽约的文人,而且还嘲笑了美国南方大学的重农派,取笑了南方的职业作家:

因此,南方新联盟优雅的年轻绅士们摆脱了他们身上毫无体面的枷锁,从他们唤醒的意识里抓住了幻象的最后一根蛛丝,傲然退回了南方,并在某所大学担任教职,安安稳稳地从事学术活动,他们借此可以按季度发行一些赞扬农耕社会诸多优点的珍贵小杂志。这些具有叛逆精神的人凭借其精妙的智慧不断地制定出他们这个圈子的规章制度和仪式——这些规章制

度和仪式用一种非世俗的语言肯定了根本和渊源二者的世俗优点。

之所以说沃尔夫的创.吖乍既传统又反传统,是因为他在塑造人物、反映主题方面都与其他作家大相径庭,有人把这种独特的技巧视为他的缺陷或不足,其实不然,这或许正是他独树一帜之处。他在创作过程中,虽然不大注重结构,喜欢按照事件的发生次序娓娓道来,但他却能让读者的思绪紧随故事一起游走。虽然有时候读者的思绪会被大段的抒情所阻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文字带给读者的那份震撼与美感,因为小说本来就没有既定的模式和规则,又何必苛求所有的小说都按同一个模式去写呢?

译者  2011年初春

内容推荐

由美国托马斯·沃尔夫所著、刘积源翻译的《网与石(上下)》一书记述了主人公乔治·韦伯的成长过程:从美国南方的乡间小镇来到大都市纽约打拼,费尽心血写成的小说遭到出版商的冷落;爱上了有妇之夫埃斯特,却又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出走欧洲却遇到了法西斯上台……经历了一系列的拼搏与迷茫之后,作者产生了返乡的冲动,但又深知:精神家园已无处可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逐渐把关注的焦点从人的内心世界转向外部世界,开始着力于描绘整个美国社会,但仍充斥着悲伤、迷惘的基调。

编辑推荐

沃尔夫喜欢鄙视市侩,蔑视权威,这种做法大大提升了他的品位,从而使他沾上了贵族的气质。如果沃尔夫能活到60岁,一定会盖过乔伊斯的风头。沃尔夫的创作力很强。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掌控能力。

美国作者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位与惠特曼、约翰·多斯·帕索斯等人相提并论的作家,事实上,他算得上是美国文学界的新代表,是美国的普鲁斯特。

沃尔夫是个天才,他能从极为普通的事情和平凡的人物中找到人类生存的全部诗情和意义,似小城沉闷的生活题材,写得如此生动有力,可以说是最佳。

由刘积源翻译的《网与石(上下)》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最为抒情的部分,要准备地说,是那些抒情与观察结合得最为精当的部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