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老院长啊,老院长
有人赞誉北京人艺多年以来演出的不少经典剧目:“奇境纵横又一家:瘦韧苍劲,神采飞扬。结构奔放而又紧密。上下左右顾盼呼应,气势连贯。黑处沉着,白处虚灵,浓淡错综,剧中的人物人人握灵蛇之珠,个个抱荆山之玉。精美的舞台上,宛如一首美丽的画卷,一首动情的诗篇。”面对这样的“溢美之词”,我们不能不想到我们亲爱的老院长。
我们的老院长曹禺师,从建院时的42岁开始,一直延续到辞世时的86岁为止,他整整当了北京人艺四十四年的院长,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院长。我们大家一直都为能有这样一位奠基者、带头人和领导者,深深地感到骄傲、幸福和庆幸。
曹禺师不止一次这样说过:“我是爱北京人艺的。因为我和一些老同志在这个剧院的天地里,翻滚了四十年。我爱那些既有德行又有才能的好演员、好导演和那些多才多艺的可爱的舞台艺术工作者们。我爱剧院里有各种各样性格的工人们。我和他们说笑、谈天、诉苦恼,也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戏演完了,人散了,我甚至爱那空空的舞台。微弱的灯光照着硕大无比的空洞,使我留恋不舍。是否人生如梦,.是否我在思索我这一生究竟为什么活着?不!我完全没有这样想过。我感到北京人艺是培养多少戏剧新人的园地,是锻炼多少人物的舞台。她是初春的雪水,夏日的莲花,秋天的黄菊,冬天的傲雪。她贡献给人民以娱乐和教育,人民给予她滋养与恩情。我曾经说过,说起北京人艺,我像是从山谷涌出的清泉,沿着溪涧,潺潺浪花,有说不完的话要讲。”
这里话不多,但是段段、句句、字字都如同精灵一般,都是从曹禺师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多年来打动并温暖着剧院的每一个成员。
“我是爱北京人艺的。”应当说,北京人艺已经变成了曹禺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当了我们四十四年——将近半个世纪的院长,他熟悉剧院里的每一个人,而且亲如手足,息息相通。就连一位拉大幕的资深舞台工人杜广沛,在退休的时候,曹禺师也要郑重地写上一幅墨宝相送:“广沛老友身体健康,感谢你多年的劳绩。”杜广沛接过这幅饱含着深深爱意的墨宝,眼中闪动着泪花,立即把它挂在家中客厅的墙壁上,十分自豪,逢人便说:“这是曹头儿主动给我写的!”说也怪,剧院里几乎没有人叫曹禺师为“曹院长”或者“曹老师”的,都叫他“曹头儿”,连家属院的小孩儿也是如此,而曹禺师还答应得很响亮,很兴奋。我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说:“这么叫是‘爱称’,听着觉得亲切,感动!如果你叫‘院长’,我反倒觉得生分,有距离了!”就是这样,曹禺师酷爱着北京人艺所有的人,我们所有的人也酷爱着他,因为大家火红的心是在一起跳动着。
真是不知道有多少次啊,由于剧本创作和社会活动的需要,我们要走进曹禺师的家门,因为他并不是每天都来剧院上班。于是,只要我们一走进他的家门,他便忍不住询问起剧院里的各种情况——哪怕是他刚刚去过剧院不久——询问剧院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及舞台工作人员,乃至行政干部,从工作情况到家庭生活、身体情况,等等,没有他不肯关心到的。
有一年,曹禺师正在上海的家里写电影剧本《日出》,我和导演林兆华出差经过那里去看望他,说起剧院的人和事来,越说越兴奋,话题就无论如何也收不住了,我们几次要走都没有走成。就这样,从中午时分一直说到夜幕降临。正如曹禺师的夫人李玉茹所说:“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只要一提起北京人艺来,他总是变得精神抖擞,如数家珍地侃侃而谈;即便生病住在医院里,只要一见到剧院的人,哪怕他身有病痛,疲惫不堪,微闭的双眼也会突然出现神采,精神顿时振奋起来,而朋友们走后,他又会一下子瘫软得一点点力气都没有了……”这让人不由得想到曹禺师平时喜欢背诵的诗句:“风雨一生难得过,雷电齐来一闪无。”
是的,曹禺师最后住了整整八年的北京医院,其中艰难地吃了七年的淀粉食疗食品,在苦苦地与病魔争斗中,用尽了最后的一点力气,在一个冬天的清晨突然雷电般地消失了,永远消失了。李玉茹大姐说:“他走得那样超然,那样安详,无牵无挂,无恐无惧,飘飘然而去。”我知道,曹禺师是把北京人艺深深地埋在心底带走了,永远带走了。我们——所有剧院的成员,包括老的和新的,年长者与年轻者,同样把曹禺师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值得十分敬重的老院长。
曾任院长的刘锦云这样说:“人艺是曹禺大师辉煌业绩的一角。一日德,一日艺,是曹老留给剧院的辉煌基石。曹老以自身风范告诉我们,于清寒和寂寞中奉献自己,是每一个真正从艺者或日真正艺者必备的品格。北京人艺的几代艺术家这样地躬亲了,因而才有剧院的繁荣。这是融有曹老精神的几代人艺人凝聚成的珍贵的艺德,这德行理当也必能流传下去。曹老以其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是精品。大师倾毕生精力,铸就可数篇章,而能一剧一碑;大师的高度难以企及,大师的求精之道应是建院的家规。永师曹老,拿尽量好些的作品奉献给热爱曹老所创北京人艺的新老朋友、新老观众。我们要踏着大师的足迹,创造剧院的明天。”P1-5
自序
第一章
老院长啊,老院长——记曹禺
第二章
我们的总导演——记焦菊隐
第三章
实事求是在人谋——记赵起扬
第四章
艺文世家早从军——记欧阳山尊
第五章
列宁魏武神采在——记刁光覃
第六章
点染场景五十秋——记夏淳
第七章
真情无矫饰——记苏民
第八章
白发碧水童心境——记田冲
第九章
斗室苦寒缘心热——记梅阡
第十章
小势可造,大命难违——记于是之
第十一章
花非花,雾非雾——记英若诚
第十二章
那是一团火焰——记童超
第十三章
本色的性格化演员——记林连昆
第十四章
小角色,大人生——记黄宗洛
第十五章
话说朱旭——记朱旭
第十六章
永远的历史见证——记朱琳
第十七章
一束芬芳的花朵——记舒绣文
第十八章
白头惟有赤心存——记赵韫如
第十九章
她舍掉了三个亲人——记叶子
第二十章
赤子天性人不老——记胡宗温厂
第二十一章
人称“活蘩漪”——记吕恩
第二十二章
“大赤包儿”传奇——记李婉芬
第二十三章
绿叶成阴子满枝——记陈永祥、丁里、李秀雯、冯钦、杜广沛,
第二十四章
经典《龙须沟》的台前幕后
第二十五章
经典《茶馆》的台前幕后
第二十六章
话剧发展,任重道远
42小时的谈话
在周恩来总理和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亲切关怀、具体指导之下,1952年6月12日,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诞生了。
那是1952年夏季中普普通通的一天,然而对于北京人艺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并要载入史册的,金光闪闪的一天。
北京城里,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大院,这里是一个有30多问平房的老院落。大门坐南朝北,一走进院子就可以看到一棵粗壮高大、枝繁叶茂的核桃树,此刻已经密密麻麻地开始结果了。在院子的两边又长出了两棵芙蓉树,微风吹来,清香扑鼻,令人销魂荡目。
院长办公室设在向左拐的一个东跨院里,三间向阳的高大北房——一明两暗,房子里有一大两小的三张普通沙发,此刻上边坐着四个人,一位矮个儿,三位高个儿。他们是谁呢?矮个儿戴金丝眼镜的是院长曹禺,时年只有42岁;三个高个儿,同样戴金丝眼镜的是副院长焦菊隐(只有46岁)、副院长欧阳山尊(只有38岁)和副院长兼党委书记赵起扬(只有34岁)。最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在年龄上是以4岁递增的:焦先生大曹禺4岁;曹禺大欧阳山尊4岁;欧阳山尊大赵起扬4岁。这四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作的——北京人艺“四巨头”。此刻,他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豪情满怀地谈话,议题就是:要把北京人艺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剧院?
谈话进行得既热烈,又紧张;既宽松,又活泼。在一个星期里,每天要谈上三四个小时,有时干脆就谈上整整一天,加在一起他们共谈了42个小时之久,几乎到了一种激情满怀难解难分的程度。他们每天沏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欧阳山尊吸的是大烟斗烟丝,焦菊隐和赵起扬都吸的是香烟,只有曹禺是刚刚把香烟戒掉,但他还总时不时地要拿起焦菊隐或赵起扬的香烟来,放在自己的鼻子下边闻一闻,过上一把依然存在着的烟瘾。
“四巨头”们深深感到全院有几百双眼睛盯着这里,每一个人肩膀上的分量都是沉甸甸的。
“四巨头”们过去都长期干过戏剧工作,有的是在国统区,有的是在解放区。曹禺演过戏,导过戏,教过戏,更写过戏;焦菊隐当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也是导演的大师;欧阳山尊是中国话剧创始人欧阳予倩之子,同样演过戏,导过戏;赵起扬在延安鲁艺工作团当过研究生,并且在《白毛女》首演的时候就成功地扮演过赵大伯。
赵起扬事后回忆说:“我们这几个人,过去都干过戏,可是,谁也没办过正规的专业话剧剧院,现在,繁重的任务摆在面前,就不能不认真地想想究竟应该怎么办。”他们在一起感情激越,又冷静思索;海阔天空,又深入探讨。最后,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的目标集中投向了苏联的莫斯科艺术剧院身上,认为这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艺术上有严格要求的剧院,是一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的剧院,是一个艺术水平很高的且已经享誉世界的剧院,因此,应该毫不犹豫地把北京人艺建设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高水平的话剧院。
就是这样,“四巨头”在建院还没有几天的时候,就已经如坐东风,如承甘露,心田滋润,暖意萦怀地为北京人艺勾画出一张宏伟壮观的蓝图,准备带领大家稳扎稳打地起步前行了。
梁秉堃著的《故事中的北京人艺》是为纪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65周年所撰写的图书。2017年适逢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因此此书的出版具有双重意义。书中讲述了几十个演剧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等,对他们的作品、经历、学习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故事中的北京人艺》笔者梁秉堃对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的。可以说,作者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半个多世纪的日子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你有我,因我有你”,确乎是一种血肉相连、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如今,北京人艺已经在风雨坎坷当中走过了甲子之年,荣誉满盈,闻名遐迩,可喜可贺。她的奠基人、创建者,第一任剧院的领导班子是——院长,著名剧作家曹禺;第一副院长、总导演,著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副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欧阳山尊;副院长、党委书记,出色的政工干部赵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