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重庆
1943年到重庆后,我先住在哥哥处,因我中学六年没有有效读书,所以当年暑假报考交通大学时未被录取。约五个月后,我搬人重庆市黄桷桠的教育部敌占区来渝学生寄宿舍,主要原因是可以多些时间准备功课考大学,其次是哥哥等办的一家研制生产消毒棉花的小型工厂资金被人窃取,我住在来渝学生寄宿舍可以享受免费食宿,能减轻哥哥的经济负担。我在寄宿舍一直住到旧历新年。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委托复旦大学办英语专修班并招生,1944年春节我经考试进入复旦大学英语专修班学习。
当时美国军队大批来华,国民党征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去当译员,委托复旦大学办英语培训班,培养英语口译水平高的人员。由于当时我居住的寄宿舍负责人贪污,我们的居住条件很差,且负责人一直在撵我走,我就去上了英语专修班。上英语专修班的主要目的是准备功课以考大学。由于报考英语专修班有一个条件,即一定要服从工作分配,否则就要追回食宿费,我怕考取大学后引起麻烦,故将原名周君良改为周君亮。到了复旦大学英语专修班后,我就和哥哥失去了联系。当时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薛芬教授一家与我家关系很好,和我母亲很熟悉,但我没去找他们,主要是怨恨自己无能考不上大学,所以一定要从跌倒的地方自己爬起来。
暑假时我向同学借了钱到重庆去考大学,报考了两所大学。考了交通大学后,我便开始寻找哥哥的下落,找到了大叔父,他告知哥哥此时处于潦倒落魄的境地,住在小旅店里靠借贷度日。当时大叔父的态度似乎是怪我们不争气,给他添麻烦,我一气之下,向在寄宿舍时认识的、当时已在重庆一个机关内当小职员的蒋桂林借了钱回到复旦大学,参加了英语专修班的考试。此刻我已身无分文,过冬无棉鞋,也不问考大学是否被录取,将读书用的绘图仪器卖了还欠钱。
怀着进大学读工程专业开拓美好前途的梦想,我跳出了家庭的保护圈,离家来到重庆。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了广大农村民众的贫困饥寒境况,人们身上的重重枷锁,国民党官吏的贪污腐化,有钱是天堂、没钱是地狱的黑暗生活,我对所谓的抗战大后方的幻想破灭了。在那里虽然看不到日军直接的践踏,但由民族仇恨所激起的爱国热忱正在衰退。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当时我满脑子考虑的都是个人的前途和出路,到重庆的目的是考大学,但事与愿违未能考上,哥哥的经济情况十分糟糕,世态炎凉,这更激起了我要挣扎向上的斗志。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我无可奈何地选择去当译员。
第三节 当译员阶段
我同英语专修班的十多名同学及从各大学征调来的学生共七八十人(少数人是招考来的),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送到昆明译员第四期训练班受训,时间为一个月。在离开昆明前往印度的前夕,我接到从复旦大学转来的哥哥的来信,知道他到了重庆豫华纱厂工作。(P6-8)
我写中国工程院院士自传的愿望和目的,主要是叙述和缅怀同行的共同努力,评述在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就,讨论个人学科技术方面的创新。由于工程建设中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创新上,且是多种工程技术、学科理论、设计能力和施工方法的综合,具有竞争力,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我认为对工程技术创新的争议是科学技术完善、进步的必由之路。由于工程创新内容只有通过技术论文才能说清楚,又因为自传中写的有些技术创新成果现在仍有不同意见,所以在本书第四章中就我的工程创新选录6篇文章,以方便将过程叙述清楚,这是我的责任、愿望和目的。
周君亮
2017年9月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l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两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起步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周君亮长期从事水利和航运建筑物设计工作,为国家的水利工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自1949年起从事工程设计,负责过80余座大、中型水利和航运建筑物的设计和审查,发表论文20余篇。由周君亮院士著的《周君亮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对周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汇集了集文字、图片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周院士的科研世界,展现周院士的学术魅力。
周君亮院士著的《周君亮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记录了周君亮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叙述和缅怀同行的共同努力,评述在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就,讨论个人学科技术方面的创新。本书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