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吴国平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吴国平主编、周华诚访谈的这本《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是十六位名士、隐士、艺术家的寻访录。寻访对象有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所长侯黎明、中国琉璃第一人戴舒丰、日本知名景观设计师仓永秀夫、拈花湾小镇室内主设计师陆嵘等设计师,有孙大章、毛厚德、钱健等建筑家;还有画家施本铭、雕塑家张永保、中国金银掐丝大师王树文、木雕大师陆光正、音乐家何训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秉着对艺术的虔诚与对美的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新作,令人感动。

本书由财经作家吴晓波作序诚挚推荐。

内容推荐

吴国平主编、周华诚访谈的这本《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寻访了十六位来自东方的知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通过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美学的身心体悟,追溯传统文化复兴,呈现东方人文生活方式,将流动的精神内容实质化,探究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现代人的精神诉求。

目录

辑一 天

 中国古代建筑以实用性为主流 孙大章访谈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禅是一种生命境界 刘元春访谈

 你是世间一朵花,你要找到自己的芬芳 何训田访谈

 我信仰艺术,信仰美 施本铭访谈

 用艺术的方法来享受生活,那才是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戴舒丰访谈

 敦煌壁画,称誉世界美术史的巅峰 侯黎明访谈

 一辈子做一件事,与东阳木雕相互成全 陆光正访谈

 用建筑讲好中国故事 钱健访谈

 空间无大无小,都是艺术的载体 陆嵘访谈

辑二 地

 往死里做好一件事,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毛厚德访谈

 花丝镶嵌,人生也是一件绝活 王树文访谈

 非雕塑家,非艺术家,我只是民间工匠 张永保访谈

 从日本到中国,枯山水的境界与人心的安慰 仓永秀夫访谈

辑三 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终南山 马守仁访谈

 有平静的内心,才能承接月光入怀 梦雨访谈

 日常即修行 生活即艺术 佘文涛访谈

试读章节

一辈子做一件事,与东阳木雕相互成全

陆光正访谈

访谈人物→陆光正

1945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60年师从东阳老艺人楼水明先生。1965年赴浙江美术学院深造。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被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灵山梵宫木雕总负责人。

印象记

一块木头,可以焕发出怎样的神采?

在东阳木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的手下,一块普通的香樟木或者椴木,蕴含着一个辽阔的世界,也藏着无限的可能。

我们走进陆光正位于东阳江北的工作室,那里既是他的住所,也是一座优美的江南园林。一园一池一亭一廊,假山瘦石,翠竹小鸟,百花竞放,曲径通幽,正是陆光正为自己的工作室所做的设计。在工作室里,有近百位工人在埋头创作,他们先是在纸上绘出图形,再用刻刀和工具细细雕琢,粗胚雕、细胚雕、修光、刻线……

陆光正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言语之间温厚儒雅,和蔼可亲。聊起自己的从艺经历,往事渐渐浮现;聊到东阳木雕,他亦侃侃而谈。60年从艺经历的脉络,让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了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印记,木雕的技艺与艺人的历程,无不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东阳木雕技法千变万化,同一件作品上,可兼有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叠雕、圆雕等多种工艺。浅浮雕最吃功夫,比如表现人物,要求做到造型精准、纤毫毕现、眉目传神、气韵生动,看上去就像一幅以刀为笔的工笔画。东阳木雕通常保留原木的天然纹理和色泽,也被称为“白木雕”。陆光正不仅继承了东阳木雕的所有技艺精华,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将前人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还突破了很多技艺上的局限。

他还创造了“多层叠雕”技法,不仅手法细腻,造型生动,而且章法布置巧妙,匠心独运地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结合在一起。在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创新性地突破了原先东阳木雕较难运用在大型作品中的技术局限,创造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之境。可以说,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生活、对自然的悉心领悟与把握,又有难以掩藏的书卷之气。

陆光正的作品,还频频在国家级的重要场合亮相,如G20峰会、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等。他的作品大气淋漓,神韵独具,展现了木雕技艺在当代中国的极高水准。《雕塑》杂志曾如此评述:中国木雕看浙江,浙江木雕看东阳。东阳木雕的代表人物是陆光正。  因为心中有艺术,所以陆光正身上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赋予了他非凡的神采。如今的他,虽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却依旧在为木雕事业而忙碌,每天仍孜孜不倦地与一批又一批的访客细致交流东阳木雕的深厚文化。当夜深人静之时,这位朴素的长者,独对他的艺术世界,又开始纵横驰骋,神游天外。

P100-102

序言

(一)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反而是工匠传统最发达、工匠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两千七百午前,在今天的山东地区,齐国出了一位政治家管仲,专门把工匠划为四种基本职业之一。他提出的四民是士、农、工、商,士在旱期就是贵族,后面是知识分子阶层;农就是耕地的农民;工就是指工匠;商则是商人。自管仲以降,两千多年来,匠人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工匠的社会地位,还在商人之上。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数不尽的精妙技艺和作品,今天你跑到故宫博物院,都可窥见一二。

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在于工匠历史的断裂,缘因一百多午来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农耕文明结束,工业文明崛起,手工匠人逐渐被工厂流水线所取代,湮没干历史。

因此,在改革开放过去的几十午中,中国人的审美,大部分是外来文化主导的:

我们穿的衣服,是西装、裙子、衬衫、T恤,是欧美流行杂志上的款式;

我们住的房子,是钢筋、水泥建造,电梯垂直升降的高层建筑;

我们骑的白行车,车架尺寸是按照欧洲人标准设计的;

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好莱坞式的大片;

连锁最多的快餐店,是肯德基、麦当劳;

我们处在一个追赶者的位置,对于审美的评判,既无诉求,更无自信。

(二)

2009年,中国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八午过去,中产阶级开始大规模地出现,附带出深刻的文化效应。

今天你跑去上海问街上的女孩子穿着打扮,她可能会说,我是个上海姑娘,为什么要穿一条跟纽约姑娘一样的裙子呢?当很多人开始问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之中,就有人会从历史某个角落里,取出一个贴上封夸的盒子,吹走面上的灰尘,拿出一个东西,叫本土式的审美。

今天我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呼喊,其实是中产阶层崛起过程中一次审美上本土式回归。这条规律,适用干每一个中产崛起的国家。

美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于1920—1930年的“爵士年代”。前几年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此》,讲的就是那个年代的故事。这十年,在音乐上,美国出现了代表性的爵士乐,故而被称为爵士年代;文学上,出现了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服装上,牛仔裤结伴牛仔精神,从美国西部的农业地带进入密西西此河以东的大都市,从此成为流行服装;商业文化上,出现了好莱坞文化、可口可乐和美式快餐的普及。这一切,都不是欧洲传到美国的,而是美国原生的。

1970年代,日本已经办完了1968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世博会,突然也出现了很多本土化审美的品牌。

有一个日本服装师叫三宅一生,早年在法国学服装设计,学威回国后说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每年去两次巴黎看时装展,欧洲流行什么,他就学回来做给日本姑娘们穿。1970年,东京的姑娘们就开始和今天的上海姑娘们一样问,为什么我们要学巴黎人穿裙子呢?于是,三宅跑回巴黎办了第一次个人时装展,名字叫“一块布”,用简约的日式哲学做了一条裙子,日后风靡全球,自此世界上有了两条裙子,东方人要学西方的裙子,而西方人反过来也要学习东方的裙子。

那个年代,日本建筑行业出现了安藤忠雄,电影行业出现了黑泽明,文学界出现了三岛由纪夫,动漫行业出了哆啦A梦,在商业品牌上出现了索尼、丰田。与美国一样,其文化与审美都是日式的,或者说是迭代后的新日式的。

1950、1960年代的日本商品,和1990、2000年代的中国商品一样,价格低廉,但质量不可保障,而且充斥仿冒品,毫无审美的独立性可言。他们在1970年代完底了向日本制造这个金字招牌的转型。以商业史的眼光看,这是一个必经的的过程。

今天的中国,也和1920年代的美国、1970年代的日本一样,出现了一批愿意为品质服务买单的新消费者,与之伴生的就是中国本土审美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回归。

拈花湾和灵山胜境,也就是这样的新匠人杰作,其所有建筑、街道尽是唐末古风,又依照现代人的行为习惯调整了布局设计,是艺术与建筑结合到完美的佳作,正合新匠人主旨。灵山集团在拈花湾之前,还有灵山梵官、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尼山胜境等文化景区,因其古今融合、带有本土文化和审美内核、辅以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甚受参观和度假者喜爱。

可见在当下这个时代,任何东西的设计、生产、物流、消费均可全球化,但具有本土生命力的产品,则,必然带有本土化的文化和审美内核。

(三)

传统两字,拆开来看,传曰传承,统为道统。

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两千多年匠人道统的迭代式传承与更新。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私人价值观所追求的,又是必须带有公共属性的。

新时代的匠人,他们浸淫干一个古老的行业,但使用新的工艺和范式,服务干新的人,将一个个熟悉的物件重新想象与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我们称之为,新匠人。

我以为,他们至少有三重特点。

一是新审美。

审美本身是一个私人性命题,每个人喜欢什么,无关他人。而如呆这项审美与你个人之外的群体有关,则必须带有着公共属性。要提供一样产品,那一定要去问问,与之相关的群体,尤其是消费人群,是否喜欢它。这就需要理解一切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

二是新技艺。

工匠专注干产品本身,尊重产品打造的基本规律,对技术及细节的雕琢精益求精,让产品本身成为专业精神的一次物质性呈现,这是古典的、不变的匠人内核。而变化的,是工匠产品呈现的方式,借由新技术、新事物达到新的工艺流程和标准。

三是新连接。

新匠人的人格化属性回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带有个人姓名的品牌再次出现,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格存在。消费者和匠人的关系,则是口碑式的传播,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完成新的连接,成为一种圈层式的自然选择。

新匠人的标准,无关干午龄、行业、地域,仅在于是否在传承匠人道统的基础上,引用了新的时代工具,符合新的时代需求。

《向美而生:众人受美的召唤》这本书,是为诠释灵山及拈花湾所倡导的禅意生活为核心的美学境界而著,创作团队采访了十六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生活美学家,围绕灵山现象,探究与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东方式人文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精神诉求,我们希望它对于中国的新工匠和新工匠精神,能有所助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