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吉尔伯特著的这本《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详细叙述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重大战役。它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开始,到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直至盟军北非登陆驱逐德军非洲军团为止。本书除了权威性的史实论述材料之外,还有250多幅精心挑选的彩色或黑白照片,这些图片均出自本书载录的所有战役。
| 书名 | 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 作者 | (英)阿德里安·吉尔伯特 |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德里安·吉尔伯特著的这本《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详细叙述发生在欧洲和北非的重大战役。它从1939年9月入侵波兰开始,到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直至盟军北非登陆驱逐德军非洲军团为止。本书除了权威性的史实论述材料之外,还有250多幅精心挑选的彩色或黑白照片,这些图片均出自本书载录的所有战役。 内容推荐 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非、巴尔干……数十万大军快如闪电,数十次战役横扫千军,阿德里安·吉尔伯特著的这本《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为读者揭开德军取胜的战略和战术的秘密! 目录 1 战争的临近 慕尼黑 苏联对希特勒的威胁 陆军的建制 先进的德军训练机制 德国空军的职能 闪击战的理论基础 德军的计划 “白色方案” 大突袭前的双方军力 波兰的军事部署 波兰的防御计划 战争的准备 2 波兰的沦陷 德国空军的打击 德军迅速取得胜利 波兰军队的英勇抵抗 德军继续取得胜利 , 波军总撤退 法国对德国发动进攻 不可一世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团 包围拉多姆 波兰军队的反击行动 德军重新部署 德军对波兰军队的尊重 苏联军队开进波兰 苏联的军队构成 德军的撤离问题 德军夺取华沙的计划 华沙败降 对波兰人的虐待 3 战争风暴到来之前 新“施利芬计划” 德军计划的发展 推迟“黄色计划” 采纳曼施泰因的方案 法军的部署 盟国的合作 盟国的计划 法国的军力部署 法国的后备部队 法国对闪击战的分析 德军的组成情况 盟军的准备情况 虚假战争 4 希特勒对北欧的打击 苏芬战争 希特勒将目光转向挪威 德军的侵略计划 英国舰队起航 德国占领纳尔维克 挪威在奥斯陆的抵抗 挪威的抵抗 英国的反应 危难时刻 德军的力量 盟军在纳尔维克港登陆 德军的抵抗 痛失“光荣”号 德国海军的损失 5 低地国家的沦陷 德国的侵略准备工作 B集团军群 德军开始进攻 与法军的第一次交锋 埃本埃马埃尔 中空炸弹 滑翔机进攻 德军的胜利 法军的弱点 盟军缺乏空中支持 加斯托会议 荷兰投降 第一次坦克战 阿登地区受到威胁 撤退的后果 法军瘫痪 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 6 德国装甲部队长驱直人 法国守军 德军的计划 古德里安的进攻 抵达默兹河 令盟军闻风丧胆的“88”型防空炮 混乱的法军 越来越大的德军压力 落后的盟军战术 法军的反击 奄奄一息的防守 不幸的时机 法军失败主义的滋长 法国绝望的请求 戴高乐的反攻 德军增援 希特勒喜出望外 盟军的新计划 盟军落后的情报部门 阿拉斯战役的影响 夹击“装甲通道” 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 戈特的决定 比利时人投降 撤退步伐加快 敦刻尔克:胜利还是失败 7 法国的沦陷 脆弱的法军防线 “红色方案” 不堪一击的防线 圣·瓦莱里败降 魏刚的悲观情绪 德军节节胜利 法国政治上的崩溃 希特勒的胜利 德军的胜利 8 意大利的非洲之难 意大利的指挥体系 意大利的军事力量 意大利的目标 英国在埃及的军事力量 英军的部署 入侵开始 英军反击 泽尔布的部队 西迪拜拉尼大捷 围攻拜尔迪耶 第一次托布鲁克战斗 英军继续进攻 奥康纳决定一搏 意军投降 恶劣的沙漠环境 英属索马里被占 复杂的地形 向南挺进 奥斯塔拒绝投降 战役的最后阶段 意大利在东非统治的结束 隆美尔到达非洲 9 巴尔干闪击战 墨索里尼的野心 意大利的侵略计划 德国干预希腊战事 英国向希腊提供援助 英国面临的后勤问题 意大利开始发动攻势 马塔潘角海战 希特勒发怒了 德国的计划 南斯拉夫的军队 南斯拉夫的抵抗运动 “马里塔行动” 希腊的顽强抵抗 德军取得突破 盟军撤退 英军准备撤退 大撤退开始 战争双方的损失 空降袭击 英国皇家海军的撤退 代价高昂的撤离 10 “沙漠之狐”的胜利 隆美尔坐镇指挥 德军的第一步行动 托布鲁克包围战 澳大利亚撤军 隆美尔其人 英军的反应 英军落后的装备 “战斧行动” 令人胆战心惊的“88s” 德国的援军 “圣战者行动”受挫 卡宁汉姆被撤 给凯塞林的指令 轴心国在指挥上面临的困难 英军战术的缺陷 隆美尔发动攻势 英军大乱 英军的弱点 英军第150旅被歼 比尔哈凯姆 托布鲁克再次被围 第8集团军压力重重 奥金莱克接任指挥 艾斯亚峰奇袭战 德军胜利的顶峰 隆美尔最后一搏 11 北非战局的扭转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蒙哥马利的个人魅力 盟军的袭击 沙漠巡逻队 蒙哥马利瞧不起特种部队 继续备战 轴心国的军事部署 盟军计划 阿拉曼战役的第一阶段 蒙哥马利下令暂停进攻 “超级先锋行动” “火炬登陆行动” 凯塞林大败 隆美尔离开非洲 轴心国继续撤退 攻占突尼斯 试读章节 慕尼黑 中欧日益发展的紧张局势使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感到非常不安,他担心这会导致欧洲的全面战争,所以他主张英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遏制战争的爆发。1938年9月,张伯伦试图说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把苏台德边界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此来满足希特勒的要求。9月29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特勒、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召开了慕尼黑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该协定是摧毁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步。西方大国直接告知捷克斯洛伐克,逼迫其接受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的事实。如果拒绝接受,捷克就将独自面对德国。 希特勒有能力迫使英、法对其做出让步,这也使得他更加为所欲为。以前希特勒的要求仅是把那些德语居民聚居区并入德意志帝国的版图,现在他的这一要求已经得到了英、法的勉强同意。在跨越这一雷池后,1939年3月,希特勒又把已经分裂的捷克斯洛伐克剩余地区强行分成了独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尽管斯洛伐克享有有限的自治权,但德国军队还是进驻了布拉格,并建立起“波希米亚一摩拉维亚保护区”。希特勒的这一行动给西方大国敲响了警钟,让它们看到了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实质:主宰欧陆。 尽管张伯伦仍然在企盼和平,但他也已经开始采取一项更为积极的政策,希望能够阻止德国的进一步侵略。随着希特勒对波兰施加压力要求其让出前德领土,1939年3月31日,英国无条件地向波兰许诺,如果波兰遭到德国袭击,英国将向波兰提供援助。法国很快也向波兰做出同样的许诺。但是西方与波兰的联盟并没有在遏制希特勒的野心方面起到其预期的作用。希特勒认为,英、法不会为解救波兰而冒险。同年4月,德国将领们开始拟订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 苏联对希特勒的威胁 在希特勒的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苏联的态度。他很清楚,德国在东欧的扩张已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势必会引起苏联的干预。因此希特勒先把他对苏联的病态仇恨放在一边,而命令他的外交官们与斯大林进行谈判并达成一项协议,即在东欧划定相互承认的势力范围。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包括一项同意在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秘密条款。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显然是要走向战争。 以陆军为主力的德国军队是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坚实基础。陆军是德国最强大的部队,希特勒对其放心不下,他想尽办法来最大限度地限制陆军的潜在独立行动能力。自1933年上台以来,希特勒一直致力于削弱陆军部队的政治影响。1938年希特勒以莫须有的性丑闻指控解除了国防部长瓦尔纳·冯·勃洛姆堡的职务并解散了国防部,取而代之的是国防军统帅部,简称“OKW”,他本人则亲自出任最高司令官。国防军统帅部负责整个武装部队,但在遇到情况时,陆、海、空三军的头目虽然可以直接向希特勒汇报,却不在一起工作、制定政策,因此国防军统帅部只不过是为希特勒控制德国武装部队而特别设立的一个机构。 1938年,所有有个人独立见解的军官不是被解职就是被调往其他岗位,而很多没有主见但听话的指挥官则被委以要职。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威廉·凯特尔将军和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前者被提拔为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后者负责作战计划部。这两个人都让希特勒的野心冲昏了头脑,并对他的所有命令言听计从,从不计后果。 希特勒之所以能在陆军中一手遮天,主要有三方面的深层原因:第一,德国陆军有一项传统,即只关心它自己的军事战术和作战策略,而很少过问全局战略和国际性问题,因此这些陆军军官们对希特勒的战争动机和所采取的行动反应迟钝或理解不够。第二,坚定不移地效忠君主的普鲁士军队传统一直影响着德军各级指挥官的思想。在魏玛政府时期,士兵们宣誓效忠于国家,而在1934年,他们则直接宣誓效忠希特勒。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在德军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军队指挥官清醒地知道希特勒将把德国引向毁灭,也依旧效忠于希特勒。第三,希特勒在拉拢高级军官方面很有一套,他以提拔重用为诱饵,甚至用金钱和土地来收买他们。 P2-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