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4季上下)
分类
作者 曹文轩主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曹文轩主编的《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4季上下)》佳作汇聚,全面展示了中国当下青少年创意写作的风貌,青春写作新力量闪亮登场。

大赛获《人民日报》、中新网等重点报道,优秀作品获《新华文摘》《光明日报》《散文选刊》《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重要刊物关注并刊载。

格非、李敬泽、陈晓明等强力推荐,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及获得者、长江学者、报刊主编等名家倾心点评。

内容推荐

曹文轩主编的《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4季上下)》收入2017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初赛和决赛的优秀作品,大赛目前覆盖全国上千所中学,高规格的评委团队和创意性评选标准,令其被誉为“引领青春写作的风向标”。经过精心遴选的作品,充分呈现了当代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新颖的创意性和优美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作品集由著名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教授担任主编,并邀请陈晓明、施战军、张福贵、王尧、谢有顺、谭旭东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和文学批评家作倾心点评。

全书将按大赛初赛、决赛的不同赛题进行分章编选,并附以入书选手的心语。作品集的出版,有助于更好地引领当代青春写作潮流,为中国文学事业培育新人。

目录

《目录·上》

 序一 写作:财富的象征/曹文轩

 序二 从书写作品到书写人生/朱永新

世界

 拽着水草的螃蟹/王维蔚

 我的名字叫鸭梨/花承浩

 姥爷的村庄/鲍润雨

 一声老腔/邓慧文

 会写信的猫/潘诗语

 王尔德之死/吴天宇

 敌视者/莫云笺

 追风少年/于芮

 老刀/王璟

 五道口/张之汇

 同心路1555号/嵇馨怡

 给亲爱的Constance/俞越桐

 空白旅途/姚禹同

 老贼/余胤萱

 火种/周诚昊

 高雅/彭泉锦

 再见,江湖/傅晓蔚

 纸飞机/汪文青

 向西北走,七十三步/杜文露

 树上的风筝/孙潘洁

 何山岛/潘淑娜

 右耳发烧/胡馨媚

 我不叫李冬瓜/许雯静

 乡愁/曾鼎全

 风一样的世界/范雪雯

渡口

 度度先生/汪伊凡

 渡口/陈之琪

 破茧/谭瑞敏

 一封抱怨信:关于超市温度/吴天宇

 “度”也应有度/程子明

 度/朱玉莹

 小大人/宋喆

 灯火/蒋淑涵

 一个月的人生/昝箬琳

 九十度视角/叶泽坤

 密斯/周雨人

 度魂/王思雨

 发烧/富俊溪

 红釉盖碗/崔杨

 四阅红楼/孙宇婷

 重度/吕乐杨

 二维三度/萧沐清

 渡河湖 度死生/吕梦溪

 三生花/王艺玮

 越度/陈怡

《目录·下》

尘网

 老人与猫/杨依静

 O小姐/王佳琦

 毕业生/宋喆

 命罟/汪伊凡

 阿莱/杨恩泽

 尘网/王络佳

 宛在网中央/陈之琪

 盲点/周奕昕

 赴网/李静远

 胡同里的编织者/郭美辰

 生化金字塔/毛高举

 孙项/吕美萱

 安康街道/孟欣雨

 像鱼虾一样被倒出网/李元浩

 蛛网城/王昊

 独特的小蜘蛛/江炜桐

 心网/梁诗盈

 眼影忧郁综合征/宋思语

 父网/何书仪

 浦阳/庞敬予

 挣脱/梁博雅

 何安下/罗浦

 咱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郭潇

 剪网/张明明

 树下人/张树航

 隐忍/王子伊

深湖

 天山的角落/杨易凡

 摆渡人/胡馨媚

 画中漫谈/陈隆昌

 窄门里的古树/路畅

 美丽的水面/王佳琦

 春天里的一场梨花雪/曹李馨

 文本与花园的相遇/张昭琦

 阿楚/章佩芷

 沉·浮/高奉照

心语

 选手心得

 我的城市没有全家/宋喆

 地下铁/胡馨媚

 奉一/陈之琪

 万物皆有裂缝处/叶泽坤

 幸甚至哉,莫不成文/汪伊凡

 甜蜜的臆想/吴天宇

 折柳留青/陈隆昌

 摩擦力、塞子和夜莺/王佳琦

 伯乐心语

 思想也是需要喂养的/王衡保

 画面感·生命感·陌生感/周鹏

 “青春”的另一种诠释/韩中强

附录

 大赛题目

 决赛获奖名单

 跋 别用假嗓子说话/徐则臣

试读章节

老张头的老伴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外县,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倒也都孝顺。之前老张头和儿子一起住,儿子儿媳妇上班后,留他给十岁的孙子做饭,老张头非常疼爱孙子。但总觉得孙子有点娇气,花钱厉害,老张头有天中午拿出当年人民教师的派头教育孙子要勤俭节约,但没想到十岁的孙子敢拿棍子敲他!老张头气炸了,想当年在学校,哪个学生敢在他面前出一口大气?他把小孙子拽过来,拍了他屁股两下,连裤子上的灰都没打掉。孙子哭了起来,晚上向爸爸告状,说不要爷爷住在这里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儿子一听大怒,狠狠给了孙子一顿。老张头默默把儿子拉开,隔天买了辆三轮车,带着猫搬了出去。

春节女儿回来的时候,说刚买了房子,要爸过去一起住几天,这么大岁数,一个人住着,到底也不是回事,传出去还当做儿女的不孝顺呢。老张头想了想答应了,把手表卖的卖送的送,三轮车也低价卖掉了,收拾收拾东西,准备初夏搬过去。但猫突然病了。

老张头的猫变懒了,一睡就是一天,食欲也不如以前了。后来干脆一点饭都不吃,整天蜷成一个圈窝在床上。老张头把肉汤浇到米汤里喂它,不吃,给它嚼饼干,也不吃。老张头有点慌了,是不是猫要死了?他发现猫的毛已经失去了光泽,尾巴总是垂着,眼睛老是眯着。

有天下午老张头回来发现猫不见了,他大声叫猫,猫不应声,以往猫听到他的脚步声就会凑上来,老张头把家翻了个遍,弯着僵硬的腰,趴在潮湿的地板上,终于在床下发现了猫。他松了一口气,把猫抱出来,放到饼干边,猫闻了闻,扭开了头。

老张头觉得猫要死了,他听说猫在死之前总要把自己藏起来,偷偷地走。

老张头抱着猫坐了一宿,为什么要死呢?他想起死去十多年的老伴和他去世的挚友们,他看着他们去世,被埋到地下。他见过的死亡还不够多吗,临死还要再经历一次吗?他八年前养猫的时候,还担心自己死了没人照顾猫,没想到猫也要走到他前头。

不,他不能接受,他不想再看见死亡了。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朝夕相伴的猫放掉,也许在外面能讨个活命,就算死到外面,他也能告诉自己猫在外面活得很好。

老张头观察了几天,猫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他把猫装在布袋里抱了出去,他知道有个学生公寓,每天剩饭挺多,他想把猫丢到附近,但半路上忽然想到猫和自己一样,喜欢清静,到时候万一学生都捉着猫玩咋办……老张头想到这儿,决定不去学生公寓了。他抱着猫悠悠转转,天快黑了,他看见附近有座空房,墙角有个洞通到里面,他想,就把猫丢到这儿吧,有个避雨的地方,四周有人家,猫饿了能找食吃哩!他把猫放到洞里,猫顺从地卧着,黄色的眼睛盯着他。老张头摸了摸猫头,一狠心扭身走了。  晚上老张头睡意全无,他在想猫怎么样了,还在那个洞口吗?能找到东西吃吗?有别的猫狗来欺负它吗?虽说现在是仲春,但是猫在那儿冷吗?老张头不得而知。

他想着猫迷迷糊糊睡了,半夜手不自觉地摸猫,却什么也没摸到。老张头醒了,他想起猫小时候的样子,黄色的绒毛,细尾巴卷卷的,眯着眼睛把下巴伸过去让他挠,他想起猫爬到他肩膀上闻他的脸,他想起它细长的舌头舔着他冲的奶粉……老张头再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头带着馍和水又来到了昨天丢猫的地方,猫不见了,他小声叫猫,没动静。老张头把馍嚼好,把食盘和水碗放在门洞里。他又在门口站了一会,还是没看见猫出来,老张头在那坐了很久,然后怅然地回家了。

老张头天天去给猫送饭,尽管那些饭和水没有动过。女儿打电话来催老张头动身,老张头知道不能等了,他要离开这里了,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P322-323)

序言

写作:财富的象征

曹文轩

这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物种,就生存权利而言,无贵贱之分,是平等的。但,无论如何,作为创造了地球最高文明的人类,是唯一的高等物种。

这一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有着种种重大的区别,这些区别,是其他任何一个物种都无法改变与消除的。人类的一些能力,是它们根本不具备的,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比如写作的能力。这一能力,只属于人类。

这一能力,对于人类而言,意义极其重大。试想,人类如果不具备这一能力,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区别吗?人类还是人类吗?地球上会创造出如此高级的文明吗?人类还能傲视成千上万的物种而自鸣得意吗?

对于人类而言,这一能力的获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用于写作的文字,从图画进化而成,就用了若干世纪。

人类终于有了文字,独立的,自由的,可以有无穷组合的文字,根据一定的语法,进行所谓的书写。于是,写作就成了人类的特有行为。现在回头细想这一行为的意义,“辉煌”一词大概不足以形容。我们会为我们拥有这一能力而自豪,而荣耀,而热血沸腾。而当我们做一个假设——一个这样的假设:如果我们不拥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又将如何?我们一定会为这一假设联想到的情景而深陷极度的恐惧。实在是太可怕了,因为,我们一定还在风雪交加或是大雨滂沱的原始森林里,还在食不果腹、危机四伏的大树上。人类的进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获得了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使人类创造了文明,使人类变得越来越是人类。

“写作与人类文明”,应该是一篇大文章。人类的写作史与人类的文明史,几乎就是同一个历史。如果细分其意义,我们则有无数的文章可做,比如:写作与财富。

我们先从个人说起。

当一个人将他的思想、人生经验以及只属于他的经历,用文字一一记录下来的时候,便意味着他的精神财富,从大脑的很不稳定的记忆,有条理地被固定下来了,再也不会忘记和丢失了,除非他销毁了这些文字。虽然是文字,但是无论对他而言,还是对他人而言,它们都是财富——明确的财富。这些财富与一座实实在在的房子,与一片可以双足踏入的土地,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甚至比房子与土地更宝贵。当这个写作者偶尔翻一翻他的文章,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有一座属于他的房子与土地,并无不同。

出于创造的本能与冲动,这个写作者在进行书写时,一定会在记录自己的财富的同时借着文字的无限可能性,还要创造——创造财富。他一定会通过创造,来弥补实际财富的不足,尽可能地扩大他的财富。谁都想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他会发现,只有文字可以满足他无止境的追求。而这样反反复复地写作之后,他会对文字着迷,再也无法丢下它。他要写作,不停地写作,不停地陶醉于由他一手创造的财富之中。因为是精神财富,文字创造出的金山银山,升华了他的精神境界。如果说物质财富容易导致腐败、堕落,那么,精神财富不仅可以使人升华,还能有效地阻止腐败与堕落。

现在,我们来看他的文章被他人阅读的情形:他的财富迅速被复制了,成为转赠、馈赠于他人的财富。这时,我们看清楚了阅读的意义:读一个人写的一本书,就意味着从他人的手上接受了一笔财富;读十个人的书,就意味着集收了十笔财富;读一百本书,也就意味着接受了一百笔财富。阅读就成了使自己富有的重要途径。可是阅读只是写作的继续行为。没有写作,何有阅读?没有文章,没有书,读?读什么?读空气吗?

写作,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先让自己富起来,然后也让他人富起来的过程。写作是一种贡献,一种高尚的施舍,一种行善积德的行为。二十年前,我说:“一个人能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今天,我依然愿意如此定义写作。

再接下来,我们看到:这些财富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不是钱,钱花掉一分少一分。它不是石油,石油开采一点少一点——沙特、阿联酋的石油总有一天开采完,而它们由石油带来的让人眼红的财富,也总有一天消失——除非他们会想到另外的财富路径。但,文章、著作所提供的财富,却是永远的,天地不衰,这些财富不衰,不仅不衰,还会随时代、随历史,随一次又一次地赠予与接受,而在不断增加。因为,时代、历史与读者在不断地向它注入新的财富。

这种财富在毫无损耗的情形之下,在被一代又一代地继承。文章、著作是一笔笔遗产,谁接触它们,谁就是这些遗产的主人。而它们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投资了未来。如果不是延绵不断、无边无际的写作,今天的人类可能拥有如此不可计算的财富吗?正是财富与财富的相遇、碰撞、融合,我们在随着历史的演变时,看到了天天都在发生的财富暴增。

一首唐诗,流传了一千多年之后,它现在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累积,我们可能有一个计算吗?而一部《红楼梦》流传到今天,除去精神财富的非数学性增加、扩张,还解决了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一部《红楼梦》养活了那么多的红学家和红学研究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它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

还有,正是我们有写作的本领,这世上有写作一说,我们才有了历史。历史正是因为我们的写作,才得以被保存的。如果没有写作,没有写作而留存的海量的文章、著作,仅凭从地下挖出的几只陶罐,几块石器,我们大概是很难了知早已消失在时间风尘中的历史的。而人类若不能保证历史的存在,那么将永远停留在原点之上。就历史得以流传而言,写作所具有的财富象征,它更值得我们喜爱和倾倒了。

写作,让财富丰润我们的生活、人生,丰富这个十分需要精神财富的世界!

谢谢所有参赛者,谢谢来自于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批评家和作家,我敢说,这个比赛的评委是最高端的,他们对文章高下的判断是极其准确、可靠的。谢谢所有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工作人员。谢谢诸位为文章大国的辉煌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明年,我们再以文会师!

谢谢!

后记

别用假嗓子说话

徐则臣

能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这么神圣的地方,走上“北大培文杯”的领奖台,我要祝贺每一位获奖的同学。批阅大家的现场作文时我发现,很多同学用了“棒棒哒”这个词。现学现卖,我要说:你们就是棒棒哒。不棒来不了大讲堂,不棒站不到领奖台上,你们过五关斩六将,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来到了一个正确的地方。所以,要严重祝贺你们。

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位奖状上盖的戳不是终审的信物。也许只是证明你们比别的同学运气更好。所以,没有拿到奖杯的同学也不必气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北大培文杯”就是铁打的营盘,明年我们继续来。

我参加了几届“北大培文杯”的阅卷,对中学生的写作很有感触。在你们这个年龄,我肯定写不出这么好的作文,书都没读过几本。现在的中学生文字和叙述都很漂亮,起点高,视野也开阔,在你们的创意写作中,能够看出你们巨大的阅读量,思维也极其活跃。前两天,我给北大培文的文学讲习所精英班做了个讲座,与同学们有所交流,发现自己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奥特曼”了。同学们跟我提到了当下很流行的创作文体,如“爽文”“同人文”“玛丽苏文”“杰克苏文”等文体。这些文体我没听过也没读过。我们的同学的确是在发达的传媒和海量的阅读中获得了相当的智力支持,祝贺你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也期待你们再接再厉,不破楼兰终不还。

阅卷中看到了不少长文章。考场上三个小时,要审题、构思,然后开写,能写出五六千字,甚至七八千字,着实难得,非大才华莫办。我哼哧哼哧写了二十年的小说,对这个活儿算比较熟了,现在从早坐到晚,屁股长到椅子上,也得三天时间才能把这个量写出来,所以很是羡慕大家。在阅卷过程中,每每看到同学们特出的才华,我们这些评委就忍不住赞叹,为你们骄傲。

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审题。三个小时其实挺长,大家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审题。审题至关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嘛。但很多同学就不及细想,抓起笔就开写。本次决赛题目中有一个是《度》,你可以从“度du(四声)”开始,也可以从“度duo(二声)”入手,“揣度”的意思。每一个“度”都有很多别致的角度,但我还是看到不少同学以“众里寻他千百度”、“37度”等开始。不能不说这种审题矢之轻率。不是说“度”字放在这些词句中写不出好文章,而是说,你把“度”字作为量词来理解,可供你发挥的空间就小了。你能把一个量词写出花来?所以,你要做的,是在构思阶段先认真琢磨,好好想一想“度”的内涵和外延可能有哪些,哪一种更有意思,值得你花上三小时。通览所有文章,但凡把“度”作为量词来理解和阐释的,确实没能出现亮眼的好文章。写作就像种庄稼,四时节令科学了,精耕细作看个人,你在它身上下多大的力气,它就回报你多大的收成。

其次,趋同。趋同是种常见病。这也正常,像《师说》里说的,大家“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趣味和生活阅历相近,审美和见识自然也相近,所以进入写作常会趋同。但写作的要义之一,却是“惟陈言之务去”,是“各说各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枝”,让自己跟别人区别开来。区别才能自我确立,独特才有价值。但我们在写作中常常发现不了自己的羊肠小道,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人流滚滚的大道上。万人如海一身藏,真这么写,你只能“泯然众人矣”。我稍微总结一下几点趋同:

写过去的事多,写当下的事少。参赛文章中,很多主人公都是“王”,为什么都写“王”?约好了关心远古的国家大事和领导们的私生活?“王”的故事当然不是不可以写,也不是一定就写不好,而是说,咱们都习惯了用望远镜去看世界,眼前的生活交给谁?我们立足哪里?我们脚下的大地长什么样,明天的太阳会如何升起,一颗苹果为什么能在枝头上待得比别的苹果多两天?这也需要我们去关注,这是与我们劈面相逢的最根本的生活,需要我们经常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认真观察、研究和揣摩。

写泛泛的社会现实多,写切身的校园生活少;写别人的事多,写自己的事少。我们固然想看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但我们更想看看,你们在校园里面临的最真实的问题和困惑,包括这个年龄对文学的看法。我们想看看你们的生活。但是很多同学习惯于把关注点放在社会上,放在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上,是因为自己的那点事特别没劲儿吗?就文学而言,我倒觉得,把自己那点事写好了,那才是真有劲儿。我们真是想看见一个个鲜活的你们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如风的。

写死亡的事多,写活着的事少。死亡可以写,而且死亡写出来也的确很有冲击力。但我想,跟“死亡”的冲击力相比,“活着”是一件更重要的事,也是更加艰难的事。如果你认为写作者有经营世界的大权,随时可以生杀予夺,那你就错了。越是展演深刻的世道人心和生活百态,写作者越要慎用“斩立决”的令牌,死一个人有那么容易吗?你确信自己有足够的理由禁止一个人活在这世上?我们可能仅仅是着迷于死亡作为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仅仅是在利用死亡作为戏剧性的转折,我们就轻率地下了杀手。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活着更难,我们必须得牢记,对生命的体验和书写是一个写作者终身的课题,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越来越好。

刚才,曹文轩老师在颁奖典礼上说过一句话:“创意改变世界!”这话说得非常好。我在“北大培文杯”的决赛作品中,看到的比较多的是“创意改变外在世界”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创意用在改变我们内在的世界,有效地把我们内心世界给呈现出来,我以为,这可能是“北大培文杯”大赛更重要的目的。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独特方式。它需要独特性,独特性就在于它跟你息息相关,你的文字带有你的体温、你的气味,你要让让读者知道,这个作品是你的,只能是你写出来的,而不是他的。

这就涉及腔调趋同的问题。当下的中学生写作,腔调往往趋同。我们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年级,但是文章捂住作者姓名,经常分不清谁是谁,调调都差不多。如果都用同一个“腔调”说话,我是不是可以怀疑大家用的是假嗓子?真正的写作要做的,恰恰是把你的真实声音呈现出来。在我看来,写作和阅读一样,不仅是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途径。所以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是正儿八经写作还是日常表达,都要敢于亮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作为一个写了二十年的老同志,如果只允许我对你们说一句话,我会说:修辞立其诚,别用假嗓子说话。

书评(媒体评论)

“北大培文杯”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下一代的事情,是事关教育的事情,是关系到文化发扬的大问题。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

写作者是伟大的观察家,不仅要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世界,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风景。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

写作,说到底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能够把对世界的复杂认识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的人,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优雅地自我表达的人,在古人看来就是君子,在今人看来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卓越的人。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写作水平,反映出各自认知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希望同学们把写作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做一个有思想的写作者。

——曹卫东(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

“95后”后生可畏,当代文学后继有人。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