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后的轮岗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春节刚过,法庭终于轮岗了!对于大学一毕业就在偏远山区法庭“萌”到今天的法官来说,这是个啥样的消息?
一进法院就被分到这个法庭工作,在这里,我“熬”走了五任乡党委书记、七位派出所所长,“熬”没了工商所(撤并),等来了环保所(新设)……
当时的老庭长曾问我:“从大城市的大学毕业就到这山区工作,不太适应吧?”
我忙说:“没事没事,本就是农村出身,没啥不适应。”
其实心里想的是: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从最基层做起,学习办案,了解民俗民情,理论联系实际,然后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也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不虞之途吧。所以当时的信念是:韬光养晦。
后来,在长期感受了办公条件的艰苦简陋,所办案件的烦琐如麻,矛盾的纠缠与戾气之后,产生强烈的离开愿望,并开始“求医问药”,四处奔走、到处求人。
然而,一次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破灭。冬日遥望皑皑雪山,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夏天纵横田间地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人事上大动小调不断,自己岿然此处,就是纹丝不动。
一日席中,酒过三巡,老庭长信口对我说:“小郭啊,你这人喝酒吐酒,抽烟咳嗽,学打牌白送你钱你还逃走(一冬夜,大伙儿在某饭馆打麻将,老庭长说就不相信我对麻将不感兴趣和学不会,于是让老板反锁了街门,他们玩让我在旁边看,无论谁‘胡’一把都给我1块钱,‘暗杠’什么的还翻倍。我在‘只进不出’了十几元后还是找机会逾墙逃走了,一时成为笑料)!你还能干点啥?你以为抽烟喝酒打麻将只是玩啊?学问大着呢,慢慢学吧,别做个书呆子!”
也曾认真考虑过:如此特立独行,不合时宜,出路在何方?
也曾向老庭长请教那天的话,他哈哈一笑,说那天喝多了,随便说的,大学生有文化有能力,早晚前途无量!只是今后挣了钱别都放进抽屉或交给老婆。
此时聊以自慰的信念是:先开者谢必早,久伏者飞必高。
再后来,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落,以正科级身份从其他单位调入法院工作的老庭长,竟以科员身份就地“二线”了。
随后,资格最老且仅剩的一卒的我顺理成章地接过老庭长的衣钵,袈裟罩身,主持工作。当然,上面同时又派来两名新同志。于是,在又一持续的纷扰中兴奋、拼搏、争先,当然最主要的仍是去解决一个个纠纷,就像游戏“消消乐”,只要你愿意,永无止境,直到你慢慢地适应、麻痹,视若无物。
当时有前辈预言说,有了“红顶子”,我会步老庭长的后尘,至少得在该法庭干十年以上。听着让人心寒,不过这话确是有依据的,因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老少都没人愿意来,领导也为难啊!以至有宁在院里当一般人员也不愿到这里来当庭长的说法,更有甚者,据说连来这儿开车的司机都是那些不听话、吊儿郎当的家伙们。
转而又想,预言总归是预言,出乎预料的也不少,我就不能成为成功跳出“魔咒”的第一个?何况老庭长不是也说过:“这儿再不好,也不会卖给咱,领导也会考虑的。”
奇迹最终没有发生,至今我在这里已工作了满满的18个年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无数个日思夜想盼望的,今天来了,步履蹒跚,尽管已迟得近乎没有必要,但仍戴着“好消息”的伪装。
同事打趣说:“恭喜,大王下山了,你创造了本单位连续一地工作的记录吧?”
该是个什么感觉呢?雄心犹存?冷眼鄙视?五味杂陈?”
想到了54岁中举,因兴奋过度一头扎进粪池的范进;想到了拼杀一生,拖着无数兄弟们尸体终被招安,颤抖着磕匍匐长头的宋江;想到迎烈烈寒风,留匈奴十九载不降,终持白旄使节而归的苏武。
想自己为何如此无能,看着那么多跳槽的同学同事,竟能十几载如一日而未中途“变节”。
范仲淹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这时我的信念已成:人生在世,拥有一颗安静的心,就是最好的财富。
大学读书时,学到公、检、法的关系,就觉得法院用到的法律知识最多、最全面,将来最好能到法院工作。后来竟真到法院工作了。
有人说,公安做菜,检察上菜,法院吃菜。心里便想,我要是能负责上菜就好了,或者做菜也行,总是吃菜真的不好消化啊!
邻居的小孩学法律,问就业大势,我就是这么回答的。
他妈说吃菜多好啊,坐堂问案,风光!
我说一次给你上一桌,按规程限时吃完,你试试?
她不甘心,试探着说吃不完还有退订或打包嘛。
我笑说,“大姐呀,你真以为吃菜啊?慈禧老佛爷让你试吃的菜,退一个试试?由你选择吗?”
我不是忧郁派。想当初各种水土也适应得快,况且山区有景物别致的胜状,有刚烈耿直的性格,有绵延峥嵘的文化,若沉下心来学习,一待一个青春,也是乐在其中,但建议没有这个心理准备的后学者慎入。 现在,上班的路由35公里变成了25公里,狭窄陡峭的山路变成了宽阔敞亮的坦途,总是好事啊!还有,最大的变——人多了!P1-3
日记,本是随意泼洒感情的文字。或繁或简,或明或暗,或喜或怒,或人或己。主题飘摇不定,思想时抑时扬,并不适合发表。但要做成办案日志给人看,就不同了,就需整理一番:美化文字,突出主题,隐姓化名,颠倒顺序,顿时成了文学作品!所以,这本日记,其实就是小说,法官写的办案小说、心情随笔,绝无诟病现实中任何人之意,若非要对号入座,抱歉,在此一并予以驳回。
然而文学高于生活,必源于生活。这本小说是一名法官一手拿着真实的裁判文书,一手翻着自己的日记写成的。也曾尝试弄些虚构的情节,但从未如愿,写不出来,深感与真的作家还有很长距离。
我不是真的作家,但却是真的法官。正业是办案,所以正经时间都奉献给了法律和法律相关的事情;写作是业余,是爱好,所以诸篇日记纯属雕虫伎俩。而提笔往往在每日临睡之前,或假日茶余饭后,故文字若有惺忪之意、内容与吃饱了撑的相类,也丝毫不必为怪。青年社会学者刘思达在书中说:“后来有许多人问我,《割据的逻辑》一书中对现状的描述居多,而并没有提出太多预测或政策建议,……坦率地讲,把中国法律职业的现状扎扎实实地解释清楚,比拍脑袋胡乱‘开药方’要更有意义。”我非常佩服他的谦虚和厚积薄发,从而也掩盖了自己日记中流水账式平铺直叙的寡淡无奇,为缺少陈述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和措施找到了口实。
这些日记,记录了三年的时间跨度中,我国中部某基层法院基层法庭一名法官工作、生活的缩影,内容既涉及案多人少、缠讼闹访、司法干预、群体纠纷、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现行法院体制中亟须改革的现象等普遍性问题,也有以案件反映社会客观存在(包括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彩礼)、人性自私、狭隘的弱点等个性问题,折射出最基层法官勇敢、善良、睿智、负责的内心和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困难与担当,当然还有对工作和生活的有益思考与探索,希望能对同仁和后学者有所启发。
二十多年前常蹭郝铁川老师的课和讲座,而他当然不知道下面有个我,因为从未有幸直接当过他班上的学生。那时的郝老师精力旺盛,才华横溢,在学生心目中,属于学问无底、妙语连珠、高屋建瓴一类。郝老师知我,是在几个月前的一个微信群里,给我布置这个写作任务的时候。但知而不识,还是未曾专门见面,只是后来在写作过程中数次打电话悉心指导。于是我想,即便再高深的老师也有一意孤行、决定不慎的时候,也有深极则浅而人走眼的时候啊。
学业水平本就不高,更兼生活环境局限,箪食瓢饮在陋巷,很担心弄出些歪瓜裂枣般没用的东西。郝老师却鼓励我别顾虑,只管用心写,越真实越好。于是“梦魇”开始,生活没有了闲聊和游荡,同在一屋檐下的妻子儿女也少了我的存在感。最让人煎熬的,是白天工作亲历一遍,晚上再回放一遍,纷纷扰扰,不堪负能量之烦,有好几次都要坚持不下来了。不过,热桌子湿椅子(常写字的屋里一桌一床,没有空调)弄得多了,渐从文字间悟到些有价值的东西,也愈觉与郝老师心灵相通,始悟其将如此“作业”布置于我的深意。于是越走越远……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所以,别说烦琐,这是我的工作,二十年了,仍在继续;别说平淡,这是我全部的生活,我也想让它焕发得更加精彩。
这,便是“法官日记”的由来。正所谓:
掩卷掷笔冬酒浑,此夜卸甲轻煞人。
夫子城墙难企见,妻子欢娱尽放音。
天下翘楚不属我,谁言寒暑是沉沦?
随意泼洒腐儒意,箪食瓢饮乐其身!
从未想过要出书,在接到郝铁川老师的电话约稿之前。写文章出书之于郝老师,一如发判决开庭之于我,是日常正业;而我出书,则纯属附骥之尾,蹒跚学步,越界弄棒,出丑的风险极高。
当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已交付排版,需要写个后记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些纠结许久的文字真要成书了,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过程中她的一句“你有你的特色”是多大的力量:鼓励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与业龙老师的一席话,不仅让我详细地见识了纸质书的诞生过程,更是聆听到了贯通人生的高维度哲理。
以上,都是与此日记孕育、诞生有关的实话。反正是个业余,真实的表演都不一定有观众,虚的也不想多说。
距此日记收笔已有大半年时间,而生活的日记每天都在继续,且一天比一天精彩,以至于把先前的内容都快要覆盖、忘记了。大半年的时间跨度,虽只是历史一瞬,却照例羯鼓催花未有歇时。
风华正茂的同事w为赶年底结案,在连续加班月余之后,于今年新年第一天的早晨永远闭上了焦灼的眼睛,没再醒来,其妻女无法摆脱旧人旧影,搬家租居。
打骂妻子,两次离婚,戾气重,扬言离婚后马上就能结婚的李某(男),的确没有失言,又结了。但不到月余便来寻我,说女人骗财跑了。本来就不是啥好人,正是“莫与恶人为仇,恶人自有对头”,这就对了!
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司改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第一批员额法官历经报名、初审、书面考试、业绩考核、民意及领导测评,上周已举行宣誓仪式。我们的曹、刘、孙“三国”各奔东西,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法官制为主的微型审判团队,这一人便是我,还有小王、小孙、屈师傅;小刘晋升为另一基层团队的“掌门人”;小曹则成长为院里专业化团队的栋梁;小张、小葛也都蜕变为资深的书记官。
案件审理中所有“把关”签字程序基本都被取消,上周又把结案审批权“下放”给办案人,法官真的要对案件自始至终负责了,担当日月,掌中山河,高处不胜寒,权力大到写判决的胳膊都发抖。
第一次被小范围“召见”,临结束,我说:“希望您能做一轮太阳,居中而全院拱之,使大家情愿奔跑而心感温暖。”新院长是个干脆人,不想听恭维话,正要打断我,我接着说:“不能做一台炉子,一人或数人围着取暖而众人寒。”在场的几人一时惊讶,随即哄笑作罢,换了话题。
这是工作以来我与领导谈话中最自作聪明的“谏言”,也是不忍领导落入惯常模式的锥心之言,只不知新院长会作何感想?
君子述而不作。话总是太多,就这样吧。
郭彦明
2017年7月31日于太行山下共城家中
基层法庭里的坚守
(代序)
华灯初上,时光静然。放下一天的工作,让心灵归于一份闲适。望着办公桌上一摞厚厚的日记文稿,我顿感一股乡村质朴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个基层法庭法官的呕心之作,融入他法庭工作二十余年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静静翻阅这些文稿,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坚守”。
作者所在的法庭,属于法院中的基层,处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前沿,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肩负的是化解矛盾纠纷、守护乡村和谐的重任。就是在这样的基层,作者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做起,怀着一种信仰,一待就是二十余年。二十余年的法庭工作,二十余年的岁月洗礼,褪去青涩,沉淀成熟,生命融进担当与大爱。乡村法庭将多少青丝染成了白发,信念坚如磐石,奉献和坚守却是永远不变的承诺。挪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温赛特说过:“信仰坚定的人是一刻也不会迷失方向的,他的灵魂将冲破炼狱的烈焰直奔天堂。”作为一名法官,这种坚定的信仰从哪里来?来自于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审判事业的崇敬。只有这样,才能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说起坚守,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相关典故: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而我们基层法庭的法官长年与法庭相守,默默无闻之中,维护公平正义,奉献最美青春年华,坚守一份责任。
坚守有苦也有累。这本《法官日记》虽也述及当下基层法官的苦楚与无奈,但身在其间的法官们却不畏艰辛,痛并快乐着,执着前行!送达文书的乡间路上,独处僻壤的办公场所中,似火骄阳下或凛冽寒风中的田间地头……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挥洒青春的舞台。法庭是个生活百象的大舞台,记录过多少分分合合,上演过多少喜怒哀乐。本书讲的虽是作者自己法庭的故事,但也是法庭工作日常的缩影,展现了其间的苦辣酸甜。
坚守中体现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人民群众,基层法官不仅要有精湛的理论基础与司法智慧,更要有高超的群众工作艺术与纠纷化解能力。这本《法官日记》将抽象的司法理论与形象的司法实践完美结合,在遵循司法规律的实践操作中积累司法智慧,实现与司法人性的最佳结合。本书的出版,想必会为基层法官与后来者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理论支持。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法官,作者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功底,视野开阔,涉猎甚广,对历史、文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运用融会贯通,国学素养更是深厚。本书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场景描述引人入胜,遣词造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诗词楹联对仗工整,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可爱灵动、栩栩如生。生活中的作者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在坚守基层法庭二十余年,完成繁重的办案任务的同时,还利用点滴闲暇时光,静心学习,乐在其中,是铅华洗尽,是年岁沉淀,更是对生活价值的追求。
虽说本书采“日记”式的叙述,源于工作之中的点滴琐事和碎片式的感受心得,但作者在其中流露的思想颇有古隐士之风。也许这与他出生、成长、工作在南太行山脚下,受竹林七贤、梅溪先生、夏峰先生,特别是邵公康节等隐居辉县的大贤们的思想影响有关,故其生活方式虽多姿多彩,但也恬淡自然。国学大师冯友兰曾为其女宗璞手录一副对联:“高山流水诗干首,明月清风酒一船。”作者的精神特质也颇契合此意境。在一些人心浮气躁、物欲涌动的今天,能守一份淡然与恬静的心情不易。作者用一种法官的坚守,扑下身,安下心,扎下根,奉献出的品质与精神弥足珍贵。
读完《法官日记》文稿,我始终在想,法官在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坚守着法律、法院这块神圣的领地。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法官一直坚守?我想,对法律的信仰、对法院工作的深情是必不可少的。听到法庭闭庭时响起的掌声,看到当事人在领到赔偿款时那会心的笑容,目送调解和好的夫妻结伴离开法庭,感受赡养案件中原本已现裂痕的亲情在法官的调解下重新弥合时的温馨,这时的法官是欣慰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平常事,同时也是在做有人生意义的事,用一颗平常心为法治建设贡献了一份“微力量”。我想,这就是人民法官“坚守”的意义!
谨以此序,献给在基层法庭默默坚守的广大法官,献给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
袁荷刚
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2017年9月20日
郭彦明著的这本《法官日记》介绍了,法官有必要、有义务有一双犀利的眼睛,看得到针尖毫毛,辨得出是非曲直,理得清蛛丝马迹。法官就像社会的医生,面对无奈、弱势,只会一味陈述病情,无法自愈的求助者,若能抓住关键,切入症结,离解决他们的纠纷也就不远了。
尊重对方,平等相待;不急不躁,善良为本。受到尊重的人才会尊重别人,遵守秩序,才能相信你的公平公正,听从你的建议。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生活中有些人,不讲规矩,不守规则,你就得抓住他们的弱点,由不预之途,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瞬间识别当事人来访目的,有针对性、预见性地解答,勿多赘语,且忌发言玄远,或漫无目的。
本书是作者从近三年的审判实践中记录下来的真实办案手记里精选部分加工而成,是一名中部最基层法官的真实的工作、生活缩影。内容既涉及现行司法体制下案多人少、缠讼闹访、司法干预、群体纠纷、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法院内部亟需改革等普遍性问题,也涉及婚姻家庭类、侵权类、合同类、劳动争议等反映社会现实的个性问题;既叙述人们正义、善良的共性品质,也不避讳人性自私、狭隘的个性弱点;既表现现阶段基层法官忙碌、辛苦、有时又有点无奈的生活实际,也折射他们睿智、勇敢、敢负责的内心担当,当然还包括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有益思考与探索。
法官和普通人一样,都要面临种种压力;但身为法官,却背负着法律的庄严,肩扛着法律的公正,触摸着常人难以触及的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工作中面对的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纠纷。
郭彦明著的这本《法官日记》多叙述,少判断,词不虚美,也尽量不隐恶,在探究每一个故事背后法律纠纷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作者也对如何提升自我、完善人性指明了方向。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我国中部司法体制面对的现实处境,了解到中部法官的所为、所感、所惑、所思、所爱,并从中看到中国法治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