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柬埔寨旅人/三辉书系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刘绍华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内关于柬埔寨的书主要分旅行攻略和柬埔寨历史两大类,而《柬埔寨旅人》不同,作者刘绍华在柬埔寨生活两年,既作为“旅人”书写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和种种文化差异,也慢慢发展出一种接近于当地人的视角,观察到了一个充满矛盾、迅速变化的社会。可以说,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柬埔寨经历,一场柬埔寨的深度人文之旅。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南亚文化的大门,让读者透过她所看到的农村、妇女、历史、仪式、台商、军警,去观照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越南等已经历过或正遭遇到的问题。

本书列选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十大好书。

作者刘绍华的另一部作品《我的凉山兄弟》出版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海内外获得诸多奖项,国内市场亦反响热烈。

内容推荐

《柬埔寨旅人》是一部精彩的旅行文学,描绘了高脚屋、吴哥窟、祭典、金边的城市奇景、各种文化差异和旅行趣事;也是一部人类学民族志,记录了饥饿、疾病和罪恶,叙写了警察、妓女、乞讨者、台商、异乡人等各类群体的生存状况,呈现出一个现代性与传统相互冲突,历史罪恶与宗教力量并存的变化社会。

作者刘绍华是一位视角独特的人类学家,她曾只身进入中国凉山,后写下医学民族志《我的凉山兄弟》,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讨论,获得了包括《新京报》年度好书·年度社科类好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年度评委会特别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在内的诸多奖项。

《柬埔寨旅人》列选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十大好书。

目录

新版序:移动作为生命的方法丨刘绍华

序一:惊心动魄的旅行叙事丨廖炳惠

序二:仪式尚未完成——我的柬埔寨记忆丨刘绍华

巴萨河畔

季风雨

恸的文化差异

古城吴哥

过桥

柬埔寨的生活逻辑

异乡人

祭典、文化与艺术

明天

失梦园

告别高脚屋

外一篇:一则乡野传奇的日记

试读章节

我的房东是柬埔寨教育部高官的亲戚,四周邻居也都是木屋,有些是平房,有些也是高脚屋,但都没有我这间高脚屋大。村落边区则有不少茅屋。村里人家都在屋外养鸡,有些也养猪,猪不是关在圈里,而是像小狗小猫一般,白天都在村里散步吃草,粉红色的小猪,热了就在水洼里打滚,看来日子挺逍遥。村里的公鸡很尽责,天亮之前肯定大鸣大放。不过,女人家起得比公鸡还早。

我的高脚屋非常靠近入村的烂泥路口,路旁左侧有间约两个榻榻米大的半高脚小屋盖在田边,离地面仅一米高,屋高则不到两米。说是小屋,其实只是一间鸽舍般大小的房间,一位自波尔布特时期便守寡的老婆婆独居在此,屋里挂满了拾荒而来的各式瓶罐器皿,村人有时会接济一些食物给她。每回走路经过这间小屋,都会闻到食物腐败的气味。周五回金边前,我会把未被老鼠啃尽的肥皂、食物清一清拿去给老婆婆。她没有门,只有一块破旧脏臭的大布帘遮着,每回掀开布帘,总见她蹲坐屋里喃喃念经。柬埔寨是个小乘佛教国家,念经礼佛先于乐善布施,再穷的乡间都有佛寺、宝塔,有钱人在庙里广建浮屠,却不见出钱造桥铺路兴学。老婆婆总说菩萨会保佑我的好心。我不知道,她成天念佛,菩萨有保佑她吗?

村里没有自来水,都是接引或挑汲巴萨河水来用,洗澡、洗衣、饮水、戏水全靠这条大河。我大约两星期请人抽引一次河水,装在几个大水缸中,洒入明矾沉淀水质,再把水舀入狭小卫浴空间里的储水池,由于水池并不隐闭,所有的昆虫树叶都落得进来。每天傍晚前,我就是舀着一瓢瓢掺了杂物的河水,往晒得滚烫的身躯灌下冲凉。听说曾有个台湾义工不敢使用这漂浮着昆虫尸身的河水洗澡,到达的当晚便将所有的饮用水拿去洗澡用光,气得工作人员只好隔日便将她送走。

村里接有电线,但并非人人负担得起电费,多数人仍是用蜡烛、油灯。有钱人家可自用马达发电,马达动起来时可真是震天嘎响,全村都听得见。除了爱喝酒打屁的男人们偶而迟睡外,村民多早睡,夜间七时后便陆续熄灯熄火。初来乍到的当晚,我还不熟悉这间高脚屋,在入夜后的全然黑暗中踩空了最后一节木梯,扭伤了脚踝,第二天清晨,一拐一拐地在村里行走,在早市里和村民比手划脚为我的早餐做起买卖来了。我的名声很快传遍村里。也难怪,一个跛脚的外国人在农村,想隐姓埋名可不容易。

在路上遇到的老人家喜欢停下来和我说话,但我没一句听得懂,可他们总说得特别起劲,男人家多不和我说话,可能忌讳我的女子身份,女人家见着我总是吃吃笑着。我喜欢小朋友,尤其是那些成天盯着我看的小孩。我对门邻居院内有几株巨大的芭乐树,我常和小朋友一起打芭乐,只是打下来的芭乐我可不爱吃。

那个才刚会跑的小鬼头,自从我住进了这间高脚屋,他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院里玩耍、盯着我的屋子看,只要见着我在看他,他就笑。我总是远远地和他打招呼,几天后,我想我们该是朋友了吧!就走进他家,谁料他惊恐地哭号了起来,冲进屋里。他母亲半拖半哄地提着他出来,说了一些似乎对我颇为友善的话,但没有用,他继续哭。我耸耸肩,只好苦笑着离开。后来和友人提起这段挫折经历,他说你们亚洲人还好哩!他一个白人朋友在非洲工作时,还不用靠近,远远就可以把当地黑人小朋友吓得屁滚尿流。亚洲人外形上的相对不恐怖,我后来在马拉维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时,的确领教到了,和白人比起来,黑人小朋友好像比较不怕我。

我自己煮饭,洗衣服,上乡间小路的早市买菜。我就是在这乡间变成素食者的。因为没有电冰箱,我早晨上市场买的肉,大热天的,傍晚回来后就发臭了,那味道令人作呕,把肉丢掉,然后Imm又捡起来煮了吃。不是Imm太俭省,而是她觉得我太浪费,当地人就是吃这样的肉。一两个星期下来,我就不再买肉了,后来吃菜就变成了习惯。我成天吃马铃薯、红萝卜和空心菜,吃到有一阵子红色素太多而皮肤发黄。

P7-10

序言

惊心动魄的旅行叙事

提到柬埔寨,国人大概会想到令人发思古幽情的佛教圣地——吴哥窟或当初高棉共党留下的成千上万的骷髅头,在脑海浮现政治暴力、军事镇压、盗匪横行的景象;大致上,台湾对柬埔寨的了解,一个管道是旅游手册上的介绍,另一个既是大哥级立委在当地帮助台商的事迹,很少人像刘绍华这样蹲点深入柬埔寨的城市,在巴萨河西边的村子住下,不仅洗衣连刷牙、洗脸都靠山吃水,以为她担任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的特派员身份,历经两年光阴,发展其近乎“土著”的观点。

绍华笔下的KohThom村里的人物(如Imm、房东等)、高脚屋、巴萨河畔的夕阳、湄公河卖青箭口香糖的小女孩、金边城市的奇景及她所观察到的种种文化差异,既像人类学家的民族志(ethnography),更像惊心动魄的报道文学或旅行叙事,充满了人物、风俗、训练、环境、警察、女性、外国人、风雨、罪恶、博物馆、寡妇岛、军事强人洪森、农村、难民营,乃至怵目惊心的饥饿、疾病及受骗的感觉,尤其当地人安之若素所露出的神秘微笑,或者古老之文化祭典与艺术,都充满了惊喜,而且绍华不断拿这些场景与台湾做对照,由卖口香糖的小女孩到椰子保温杯,或她自己有关爱滋病调查及教育工作,为当地人讲授台湾原住民之文化等,都具比较文化、社会、宗教之意义。

绍华马不停蹄,一路看到柬埔寨如何跌跌撞撞走向全球化的文化经济,在这过程里,她不仅从都会发展、技术、通讯上看到一些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而且在金边见证了人口贩子拐卖农村少女,逼迫善良人家弃贫从娼的各种慢性病及其社会伦理问题,在她的心目中,佛教精义也许是一丝希望,或可保住当地优美的温厚与善意。

这本小书是由十二个民族志所集成,最能引起台湾读者兴趣的应属《失梦圆》这一章,因为它谈到台商去柬埔寨的经历及其兴衰。读到九七年以后,台商定居柬埔寨的第一步是自备手枪,雇用保镖,并随时保持低调,准备赔钱,真教人觉得在外的台胞既孤苦又危险重重,但这种草莽行径,谁令致之?大概有相当大成分是国人对南亚、中国或外面的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吧。

绍华的书因此开启了了解南亚文化的一扇门,让读者进一步透过她所看到的农村、妇女、历史、仪式、台商、军警、去观照台湾、越南、中国等地区已碰过或正遭遇到的问题。

绍华是我在清华大学人类所联合指导的学生,记得她喜欢十分另类的文化人类学,在她修成硕士正果之后,又跑去澳洲深造,同时也在韩国、中国做田野,是研究生中最具泛亚洲文化经验及视野,不但勇于尝试新领域,又肯冒生命之危险去帮助罹患慢性病或爱滋病的农村妇女,她的学识、热情、诚恳是极其少见。2001年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有一天居然收到她的e-mail,原来她在哥大修医学人类学之博士学位,正作亚洲与中国爱滋病患方面之田野工作,令人对她的活力与菩萨心肠大为感佩。最近,她将书的初稿交给我,读了之后更觉得她的柬埔寨经历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大家借镜。

廖炳惠

2005年4月4日于新竹风城

书评(媒体评论)

绍华的书因此开启了了解南亚文化的一扇门,让读者进一步,透过她所看到的农村、妇女、历史、仪式、台商、军警,去观照亚洲其他地区已碰过或正遭遇的问题。

——廖炳惠,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刘绍华是一个惊叹号,她有散文家的一流文笔……以两年时间,体验当地生活和文化,为我们写下一本如此令人动容的书。

——隐地 诗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