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著的《指缝间滑落的沙粒--陆军戏剧随笔集(精)》为陆军的戏剧随笔集。第一部分,执教随笔。第二部分,创作随记。第三部分,读剧随说。第四部分,人生随感。共计50多篇短文。“执教随笔”涉及上戏戏剧教学的方方面面。“创作随记”是一些创作前的策划、漫谈、设想,以及剧本梗概之类的文字,描摩出剧作的整个框架及思想内涵。“读剧随说”既有阅读剧本或观赏戏剧演出后的即兴表达,更有“阅读”剧坛众生相后所思所想的真实记录。“人生随感”则收录了一些生活感悟的文章。
| 书名 | 指缝间滑落的沙粒--陆军戏剧随笔集(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陆军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陆军著的《指缝间滑落的沙粒--陆军戏剧随笔集(精)》为陆军的戏剧随笔集。第一部分,执教随笔。第二部分,创作随记。第三部分,读剧随说。第四部分,人生随感。共计50多篇短文。“执教随笔”涉及上戏戏剧教学的方方面面。“创作随记”是一些创作前的策划、漫谈、设想,以及剧本梗概之类的文字,描摩出剧作的整个框架及思想内涵。“读剧随说”既有阅读剧本或观赏戏剧演出后的即兴表达,更有“阅读”剧坛众生相后所思所想的真实记录。“人生随感”则收录了一些生活感悟的文章。 内容推荐 陆军著的《指缝间滑落的沙粒--陆军戏剧随笔集(精)》为作者近10年间写的一些与戏剧与艺术与社会与人生有关的文章,包括文艺时评,戏剧评论,艺术论文,序言,创作随笔,访谈录等。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执教随笔 艺术要有殉道精神——给报考上戏的孩子们 呼唤想象力——上戏编导专业招生阅卷有感之一 文化是艺术之根——上戏编导专业招生阅卷有感之二 我们为什么读大学 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初探 师道还有尊严乎? 相逢何必尽相友 我荐大四女生庞鸿 从大学生“就业难”看高校的课程设置 访德散记——德国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天使在歌唱 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事剧本创作,不能忽视理论”——陆军教授专访 对导、表演教学中“民族化”倾向的反思 也谈“京剧进课堂” 教师节文化反思 第二辑 创作随记 《舂申君外传》创作随想 戏剧观想象力技法——《编剧理论与技法》新版自序 ((红楼探春》创作构想 《清澈的梦想》创作阐述 《徐阶》创作阐述 《回到村庄》创作构想 ((茉莉花开》创作构想(舞剧第四稿) “上海之根”名字的由来 值得注意的12组数字 五个“高度”——聆听胡锦涛在文代会、作代会上讲话的几点感 受 第三辑 读剧随说 上海戏剧的“八有”与“八缺” 戏剧批评之“三失” 戏剧批评之“三难” “五把椅子”与“大制作戏剧” 戏剧观:为戏曲现代性“给力”——以《十二月等郎》为例 戏曲不能承受之重 对低俗的电视节目说“不” 文坛,该补钙了! 《长生殿》的自信 观新版昆剧《桃花扇》有感 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收获——简评秦腔《大树西迁》 为伊天夫的导演处女作喝彩 寻找国家意志与人民需求的结合点 期待惊喜潜力——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 “感受云南”的几点感受 把握历史与艺术的分寸——沪剧《露香女》读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腾广富林》(分集提纲)读后感 今天我们怎样看小品 向生命哲学的传播者致敬——《我的灵魂永不下跪》观后 第四辑 人生随感 十年——献给市委党校第十二期中青班一支部十周年同学聚会 说真话——区人大代表履职报告 笔耕备忘录 上戏十年备忘录 上戏又六年 我的四个“13年” 让我们一起践行崇高 知过近乎勇 先把自己的院子收拾好一2004年8月26日在松江二中的演 讲 附录 师与猫(微电影文学本) 后记 试读章节 遗憾的是至少有60%以上的文章写的是,同学们经过几番侦察终于发现,小全这样做的原因是其爸爸的地位不高,仅仅是世博会的保安或者清洁工、食堂师傅,小全怕丢面子,所以不带同学们去。还有20%左右的文章则加了一个曲折:开始同学们以为小全爸爸是世博会的勤杂工,后来才发现,小全的爸爸其实是大领导,小全这样做,是父亲教育他要保持低调……这样的文章看多了真是累啊。当然,也有一些有想象力的构思,记得有一份试卷较有创意,说小全因为自己小时候生病截肢,有一条腿是假腿,而世博会进门时有安检,会暴露他的腿的秘密,所以他不愿带大家去——这个构思总算写在“小全的秘密”上而不是转向“小全爸爸的秘密”了。可惜,这样的卷子实在太少了。 无独有偶,武汉考点考生的试卷质量也不容乐观,那边复试的故事题目是《爸爸烧菜》,规定情境是:平时总是妈妈回家洗菜做饭,做好了饭等爸爸回家,三个人一起吃。但最近一段时间,情况反过来了,总是爸爸早回家,他一回家就洗菜做饭,等妈妈回家吃饭。小康不喜欢吃爸爸烧的菜,他烧的菜不好吃。小康问爸爸,为什么不等妈妈回家,让她烧菜。爸爸笑笑,没有回答……接下去就让考生根据以上情境续写完成整个故事。 结果,绝大部分考生写的是:经过“我”的一番探寻,发现原来是因为妈妈得了不治之症,爸爸为了弥补以前因工作太忙对妈妈的歉疚而这么做。 故事是如此雷同,散文居然也一样。如果说考生面对前面的故事题目因为缺乏生活体验难以把握,不得不机械地复制某些范文的话,那么对武汉考点的散文题《我读父爱》,考生应该并不陌生,应该能写出自己笔下独特的“父亲”来,但令人失望的是,考生的答卷截然分为两类,一类把父亲写得完美近“天使”,一类则恶似“魔鬼”,打妻骂子,无所不为。无论美化父亲以夸大父爱,还是“妖魔化”父亲以博得同情,他们写的都不是真实的父亲,“天使”爱的是世人,“父亲”爱的才是“我”,没有写出“我”对“父亲”的特殊感受来。相形之下,不由得想起前段很火爆的一部Dv作品《邝丹的秘密》,里面的小主人公邝丹也写了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作文,在里面,她记下了爸爸的一段话:“别人的老爸是总经理、董事长,母亲是企业家,我们算什么呢?也就比捡破烂的强一点。但我没丢掉自尊去乞讨,我是靠自己的技术为别人服务来挣钱……爸爸能让你有资格和他们坐在一起,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他的要靠你自己了。翅膀有多硬,你就飞多高。”这里的父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地位也并不显贵,但这里有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正是在此基础上,她体验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父爱。 跟邝丹相比,考生们显然已经忘了,“作文”是一项需要创造性的工作,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可以看出,他们是在凭借记忆,把读过的某篇范文机械地复制下来,为的是“写得好看”,能够得高分,至于他们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情,却没有很好地去想,这就犯了作文的大忌。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令我难过,那就是考生的语文基础太差。比如上海考点的散文题目是《又见桃花红》,但考生几乎无一例外地忽视了“又”字,写成了《见桃花红》。还有,大部分试卷的卷面不整洁,字极差,错别字连篇,有的考生的字,真可谓是张牙舞爪,面目狰狞,而且作文的基本规范,如段首空格等,也都会有错。俗语讲“文如其人”,汉代的扬雄就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壤说得更为干脆:“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如果以此为标准去推测,那么我们的孩子形象也就不太美了!但事实上报考艺术院校的孩子,我想里面绝大多数是心思清澄、面目俊朗的,他们的字缺少章法,应该是缺乏训练所致。这种缺乏训练,又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电脑的普及,打字代替了手写,许多人乐得藏拙;二是传统书法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P8-10 序言 小时候,记得有一年,奶奶将一块自织的土布裁开,为我做了一件秋衫,一条短裤。多余的零头布合不得扔掉,就做了一副鞋帮。 这个暑假,我仿佛在与奶奶做同样的事。 前段时间,我腾出手来,将自8卷本《陆军文集》出版以后自己断断续续写的一些论文、序跋、随笔等文字整理归纳,修改补充,在此基础上编定了两部书稿:一部是《编剧学论稿》,还有一部是《另一种阅读笔记——陆军书序录》。书稿完成后,心里还不踏实,眼前仿佛总是晃动着被我搁置的那一堆堆书稿以外的文字,这些小精灵们似乎在提醒我,它们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窝”。于是,我又坐到书桌前。当我静下心来再去亲近这些文字时,竟时不时地能感受到这一行行虽然浅显却不乏诚恳的文字的温度,我想,也许真不应该怠慢它们,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这年头大家都忙,读书已属奢侈,那就让我花几分钟时间算是给各位看官做个导读吧。 全书分四辑。 第一辑,执教随笔。 收录的十几篇文字,涉及招生,就业,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风,师德,好学生的标准,等等。比较有趣的是,这些在不同时段有感而发的文字,累积在一起,竟也大体上涉及了上戏戏剧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戏剧教学传统、戏剧教学观念、戏剧教学模式创新等议题的较深入的探讨性文字都已收入《编剧学论稿》一书了,现有的这些“边角料”更多的是随感式的零星记录。 第二辑,创作随记。 自2002年创6部大戏同时在全国上演(见同年《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报道)的个人记录以后,我作为剧作家的身份逐渐淡化。特别是2007年调任戏文系主任后,每天除了忙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剩余时间主要投身于编剧学新学科的奠基性劳动,创作明显减少。尽管十多年问也有六七部大戏上演,但大都没有留下创作札记之类的文字,所以本编内容相对单薄。除了几篇创作谈,入编的还有两部剧本大纲,倒不是凑字数,而是希望借此保留两段比较有意义的创作经历。其中舞剧《茉莉花开》是与著名作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晓玉女士合作的。当时为迎世博会,有关领导要求以上海的旗袍为题材创作一部舞剧,建议我参考或取材于王教授的一部旗袍题材的长篇小说。因为老友姚扣根教授的引荐,我与王教授熟识,并很快成了“哥们”,便决定一起来做这件事。剧本大纲的前三稿是王教授写的,收入本编的是我执笔的第四稿。记得当时王教授看了我这一稿后颇为欣赏,说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我的文字,这回总算见识了,1990年加入中国作协的陆军是货真价实的。当然,这是她对我的鼓励。《回到村庄》取材于浙江下姜村的现实生活,虽然也是一部命题创作,但这个题材所反映的内容是我所一直在思考的主题。遗憾的是,当时限于各种条件,没有完成文本创作,但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把它写出来,收录在这里,算是自我检讨或自我鞭策吧。 第三辑,读剧随说。 本辑文字,既有阅读剧本或观赏戏剧演出后的即兴表达,更有“阅读”剧坛众生相后所思所想的真实记录。其实,客观地说,在我长期的戏剧生命经历中,这方面的内容应该是最充裕的。比如,评审剧本,参加各类剧本研讨会,辅导学生创作,等等,都有一些自以为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篇什,可惜,绝大部分都没有付之笔墨。即便手头还保留着一些零星的大纲,如果要我现在补写,既找不到当时的气韵,也实在没有时间。虽然已收录的一些文字中有几篇也是依据当时的会议速记再稍作润色完成的,但细细读来,已明显少了特定语境下的气场与激情。 第四辑,人生随感。 也许是由于做教师的缘故吧,有关如何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唠叨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但形成文字的并不多。不过,这近十篇文章也大抵能反映出我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但愿这些文字不要给人留下说教的印象。因为,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在这里的所有表达都是生命感悟的真情流淌。 其实,本来还有两辑,一是《世象随谈》,收录自2004年8月始,我作为东方网特聘的12位评论专家(赵丽宏,陈燮君,杨德广,周锦尉,邓伟志,郝铭鉴,江曾培,陈保平,郭志坤,林帆,陆军,金福安)之一,所撰写的部分与艺术与戏剧无关的社会时评;二是《事务随言》,收录这些年我在各类政务、事务、业务会议上自以为比较有想法的建言、诔言、“僭言”。因为担心这些文字与本书的主旨离得太远,同时也很不希望这本小书太厚,毕竟,农夫享用的简朴的土布“鞋帮”与贵族所拥有的厚重的皮靴高帮是两个概念,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如前所述,做学问也好,写剧本也好,我拿出来的只能是乡间自织的土布,粗糙、简陋。如果说还有些意思的话,那也仅仅是农家织机上一经一纬的质朴,村夫缝缀时一线一针的虔诚。我自知,在这满世界穿金戴银的时代,实在是显得有些“老土”,那么,就当作是一个老农在自己的打谷场上哼着田山歌自娱自乐吧。 说到这里,我仿佛看见,奶奶在天堂笑了。 是为序。 后记 说来惭愧。查了一下文档记录,这本小书在2015年上半年就完成了书名、入编篇目、分辑等编务,与出版社的合同是当年出版,没想到,一拖竟拖了两年多。 拖什么呢?一是对每篇文章曾经刊登过的报纸杂志名称与日期作一查询,二是写一个可长可短的自序或后记。 本来是几天就可以完成的事啊! 其实,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雷厉风行是我的行事风格,较强的执行力也是我不需要谦虚的一个特点,但是,遇上自己的事就觉得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 好了,总算完成了! 要说一声谢谢! 谢谢上戏给了我舞台,谢谢朋友耐心等待,还有,谢谢自己没有放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