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反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古老的卢沟桥见证了第29军将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见证了数以千计的军训团学员血刃南苑的不屈,见证了佟麟阁、赵登禹身先士卒为国捐躯的无畏气概!见证了卢沟桥抗战粉碎日军“不战而取华北乃至全中国”的图谋。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一边以现地谈判为幌子拖延时日,一边忙于全国总动员,调兵遣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很快分三路进攻华北,包围北平。决心抗日的第29军虽然在军事对抗中处于劣势,但将士们以壮士断腕的气概,英勇面对强敌。从廊坊到广安门,再到天津保卫战,他们浴血奋战,竭尽全力。
俞歌春、徐华编写的《平津狼烟起(1937平津抗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政各方面对狡猾的日本侵略军,以保卫北平、保卫天津与日军进行浴血奋战的全过程。
土肥原贤二、梅津美治郎等日本人轮番登场,想要洞开中国华北门户。
何应钦等中国官员不愿损伤中国利益,但是却频频落入日本人设好的圈套,让他们有强词夺理的机会。
殷汝耕等少数汉奸卖国势力制造一系列事件,试图帮助日本不战而谋得中国华北。
宋哲元作为华北的军事实权人物,在各方“斗法”的过程中,处境尴尬……
俞歌春、徐华编写的《平津狼烟起(1937平津抗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政各方面对狡猾的日本侵略军,以保卫北平、保卫天津与日军进行浴血奋战的全过程。
丰富的历史资料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11月20日,宋哲元接到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电报后,发表“自治”宣言计划终止。日本方面对谋求华北自治计划并没有放弃,天津驻屯军当局继续致力于在冀、鲁、平、津范围内建立能够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分离的自治组织。天津日方高层于11月23日召开会议,决定以“北方防共自治委员会”为名,建立华北二省二市自治政权,压迫宋哲元以下的华北军政官员先集体向南京国民政府辞职,再发布自治宣言。在宋哲元对宣布自治一事拖延不决时,日本方面就转而扶持殷汝耕在通县组织“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1月26日,南京行政院议决通缉查办殷汝耕等有关华北局势的五项措施。日方不满南京的决定,再度就自治运动展开军事威胁和干预行动,希望实现宋哲元和汉奸殷汝耕合作自治,与国民政府相分离。
1935年12月初,国民政府在日本“华北特殊化”的压力下,决定组织“冀察政务委员会”,确定四项原则:
斟酌各方面因素后决定:委员长为宋哲元,委员有万福麟、王揖唐、刘哲、李廷玉、贾德耀、胡毓坤、高凌蔚、王克敏、萧振瀛、秦德纯、张自忠、程克、周作人、门致中、石敬亭和冷家骥等人。12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平正式成立,推选秦德纯、刘哲及王揖唐为常委。宋哲元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证称: “应本善邻原则,力求邦交之亲睦”,“自《塘洁协定》以来,冀察两省芝B本有特殊关系,为两国利益计,为东亚和平计,尤应互维互助,实行真诚穿善”。《冀察政务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规定:“国民政府为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政务便利起见,特设冀察政务委员会,综理各该省市一切政务。”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是当时内外矛盾交错下的产物,委员会成员中西北军、东北军和亲日分子三足鼎立。在南京国民政府看来,毕竟还是一个没有脱离中央的地方政府。而这个日本人目艮里的华北自治政权,却阻遏了日本军方图谋分离华北、实现宋哲元和汉奸殷汝耕合作的意图。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使宋哲元一跃而成为华北首屈一指实力人物,第29军随即成为华北最大的地方武装集团。虽然宋哲元立誓“不丧权,不辱国,不说硬话,不做软事”,想在日、蒋之间委曲折冲,力求自保,但宋哲元委曲求全与第29军孤守平津的局面没有改变。
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日本特务机关遍布冀察平津,监视抗日活动,胁迫利诱宋哲元脱离中央。日本军方为了“华北特殊化”得寸进尺。一方面有新任驻华大使川越茂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提出“赋予冀察以财政与外交全权”的要求,一方面积极策动华北将领反蒋,成立“自治政府”。宋哲元面对日军方的步步紧逼,尽力敷衍逶迤,却又不能不对日方有所顺应,在任用亲日、附日分子问题上妥协让步。1936年10月,齐燮元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驻会委员,石友三担任冀北保安司令。这就足见宋哲元委曲求全支撑危局的苦楚非同一般。
三、撤守丰台
1935年8月,宋哲元就任平津卫戍司令后,就对第29军进行调整,围绕战略要地,统筹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等地的防卫。冯治安第37师担任北平保卫工作,分布在北平南苑、西苑、丰台、保定一带;张自忠第38师(师长)负责天津周围的卫戍,分布在天津大沽、沧县、廊坊一带;赵登禹132师调防河北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大名、河间一带;刘汝明143师继续留驻察哈尔,分布在张家口、张北县、怀来县、涿鹿县、及蔚县一带。P52-53
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成功抵御外来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例,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辱、屡战屡败之后取得的唯一一次伟大胜利。然而,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也都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记住这段历史,颂扬抗战英雄,并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乃至对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陆尚没有一套系统、全面介绍抗日战争,特别是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正面战场的全景丛书。在海峡两岸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今天,编辑这样一套在大陆出版,已经到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时候。
由长城出版社组织、策划、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丛书》,集海峡两岸抗战研究成果,以纪实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描绘了自1951年至1945年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丛书作者均是当今军史、战史、军事文学及军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文学大家,参与创作及编辑。该套丛书通过不同渠道征集了反映中国抗战的万余幅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场铭刻于史的战争,直观、真实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本套丛书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并且得到了台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国民党党史馆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这套丛书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正面战场
涵盖了长城抗战影像全纪录、平津抗战影像全纪录、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像全纪录、淞沪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太原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南京保卫战影像全纪录、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武汉大会战影像全纪录、长沙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桂南会战影像全纪录、枣宜会战影像全纪录、中原抗战影像全纪录、中条山会战影像全纪录、滇缅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缅北反攻战影像全纪录、浙赣会战影像全纪录、常德保卫战影像全纪录、衡阳保卫战影像全纪录、桂柳会战影像全纪录、湘西会战影像全纪录、上高会战影像全纪录、南昌会战影像全纪录、随枣会战影像全纪录、美国援华空军抗日影像全纪录、东北义勇军抗日影像全纪录、绥远抗战影像全纪录、中国空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苏军出兵东北抗日影像全纪录、侵华日军投降影像全纪录、审判日本战犯影像全纪录,计31册。
第二部分:敌后战场
涵盖了平型关抗战影像全纪录、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东北抗联抗日影像全纪录、八路军抗战影像全纪录、新四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计5册。
全书共36册,单册15—20万字左右,每册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 此套丛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丛书,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式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图书尚属首次。这是一项具有传承和警示意义的浩大工程。它将昭示后人:中华民族是不能分裂的,中华民族是有能力抵御任何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比什么都重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