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典故故事/最美国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典故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等,是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艺术结晶。它以精练的文字,浓缩了一段段历史,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典故故事性强,是五千年语言艺术中的精华,是青少年知古鉴今的一扇窗口,也是他们丰富知识的一条途径。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典故,能增加语言的韵味和情趣,在有限的语言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

由贤阮丽编著的通俗典故读物《中华典故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近200个人们常用、常见的典故,设置了“释义”、“溯源”等栏目。“释义”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熟悉典故,了解典故,能够娴熟地去掌握和运用典故。

内容推荐

由贤阮丽编著的通俗典故读物《中华典故故事/最美国学》精心选取了100多个人们常用、常见的典故,用流畅平易的语言解释典故的含义,并将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让人们在熟悉典故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程门立雪”中尊师的典范杨时现在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廉洁、谨慎的作风是对为官者最好的警示,“合浦珠还”中孟尝太守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做法值得现代人借鉴,马援“马革裹尸”的豪气仍值得人们击节赞叹……

目录

哀毁骨立

爱妾换马

暗度陈仓

八阵图

百尺楼

半部论语治天下

逼上梁山

背水一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为五斗米折腰

长安米贵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程门立雪

池中之物

初出茅庐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大事不糊涂

当垆卖酒

东床坦腹

东山再起

断齑画粥

阿堵物

恶作剧

反其道而行之

飞将军

飞熊入梦

焚书坑儒

封狼居胥

负荆请罪

干将莫邪

甘拜下风

割席分坐

顾曲周郎

管鲍之交

珠还合浦

涸辙之鲋

河东狮吼

红叶题诗

侯门似海

黄金台

黄粱梦

挥戈反日

疾风知劲草

郊寒岛瘦

江郎才尽

狡兔三窟

结草衔环

解铃还须系铃人

禁脔

酒中八仙

举案齐眉

聚米为山

苛政猛于虎

哭竹生笋

乐不思蜀

李广难封

梁上君子

临池学书

柳絮才高

洛阳纸贵

绿珠坠楼

马革裹尸

满床笏

盲人骑瞎马

梅妻鹤子

梦笔生花

孟嘉落帽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难兄难弟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牛衣对泣

鸥鸟忘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牝牡骊黄

破天荒

期期艾艾

漆身吞炭

千夫指

千里送鹅毛

千里莼羹

秦庭之哭

秦晋之好

请君入瓮

曲突徙薪

去梯之言

让枣推梨

人琴俱亡

日近长安远

入幕之宾

三顾茅庐

山中宰相

上方宝剑

世外桃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添兵减灶

铜琶铁板

痛饮黄龙

图穷匕见

屠龙之技

握发吐哺

推敲

丸泥封关

完璧归赵

韦编三绝

尾生之信

闻鸡起舞

闻雷失箸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乌白马角

洗耳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萧规曹随

颜筋柳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眼中钉

夜郎自大

一字之师

余勇可贾

约法三章

运筹帷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愚公移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远交近攻

曾参杀人

甑尘釜鱼

折冲樽俎

芝兰玉树

执牛耳

中原逐鹿

中山狼

终南捷径

斫轮老手

糟糠之妻

寒蝉仗马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烛影斧声

铸成大错

坐山观虎斗

作壁上观

指鹿为马

试读章节

哀毁骨立

“哀毁骨立”旧时常形容因父母死丧,过度伤悲而瘦得只剩下骨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溯源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个大孝子。他与中书令和峤同时丧亲,但两人的悲伤程度却有所不同。和峤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寝苫食粥,守孝三年,神气不损,礼数周全。而王戎却不顾礼数,在母亲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整日在坟前守灵,哀哀哭泣,十分伤心。其饮食也无规律,吃得很少,三年下来,变得骨瘦如柴。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后,对刘毅说:“你常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我很担心他。”刘毅答道:“尽管和峤遵照礼数,但其精神元气没有受到损伤;王戎没有拘守礼法,却因哀伤过度而形销骨立了。因此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以死尽孝。陛下您不应担心和峤,而应担心王戎呀。”

因此,后人就用“哀毁骨立”来形容人过度悲伤而使身体受到严重损害的样子。

爱妾换马

“爱妾换马”借指马的名贵或谓人的风流倜傥,或泛指宝物相易换。出自唐·李冗《独异记》:“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遇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

溯源

后魏曹彰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卞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字子文,力大无穷,武艺精熟,而且风流倜傥,豪放不羁,家中姬妾成群。一次,他在街上偶然遇到了一匹名叫白鹊的骏马,非常喜欢。曹彰想买它,但马的主人却舍不得卖。于是曹彰对马主人说:“我后院有许多漂亮的姬妾,你可以随便挑选一个与马交换。”马主人听完他的话后,就在那些姬妾中挑选了一个。

唐代有一个名叫鲍生的人也曾用爱妾换马。

这一典故不仅表现了古代男子风流倜傥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被蹂躏的悲惨命运。

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意思是正面迷惑敌人,当敌人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偷偷地从侧面迂回袭击,从而取得胜利。常引申为秘密行动,以谋成事。这一典故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由史实演化而来。

溯源

“暗度陈仓”这一典故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计演化而来,这一计由西汉大将军韩信所创,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纷纷起义反秦。起义群雄之一的刘邦率领部队首先进入了关中,攻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然而兵强马壮的项羽进入关中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将其逼出关中。在项羽举行的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采用张良的计谋,烧毁了汉中通往关中的全部栈道,表示永不回关中。事实上,刘邦从未放弃击败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206年,势力已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遣士兵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项羽的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意修复栈道的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要塞严加防范,阻挡汉军的进攻。

然而,项羽的战略决策正是中了韩信“明修栈道”的计谋。正当项羽将全部注意力都投注在栈道这一线时,韩信却立即派大军绕道到另一军事要地陈仓,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八阵图

所谓“八阵图”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按奇门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的原理,创设的战阵。据说此阵千变万化,很难突破。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溯源

三国时期天下混乱,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了打击魏、吴的势力,蜀国军师诸葛亮按照八卦原理创设了八卦阵,世称“八阵图”。据记载,诸葛亮创设的八卦阵由细石垒成。其遗迹有三处:《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中记载在陕西沔县(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中记载在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中记载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八阵图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一共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另外,还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作为机动之用。八阵图具有“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勾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的特点,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百尺楼

“百尺楼”泛指高楼,也是词牌名,即《卜算子》。后来多用来比喻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溯源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俱起。有一次,刘备、许汜与刘表一起讨论当时的有名之士。当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他认为陈登是一个狂妄自大之人。尽管刘备十分熟悉陈登,但他没有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是否同意许汜的说法?刘表说许汜是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坏话;但陈登又盛名满天下,他一时不知许汜说的是真是假。刘备询问许汜认为陈登骄狂的原因。许汜说:“因世道动荡,我曾路过下邳,见过陈登。当时他待我毫无礼貌,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在大床上高卧,而让客人坐在下床。”刘备说:“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陈登希望你忧国忘家,具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你却向他提出买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陈登当然讨厌你了,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和您说话呢?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去百尺高楼上高卧,而让你睡在地下!”刘表听后大笑。刘备说:“像陈登这样文武双全、胆识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的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许汜听后非常惭愧。

后来,人们常引用刘备的“百尺楼”来比喻眼界开阔。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源于北宋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理国家的故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赵匡义)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溯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后世许多帝王将相都把《论语》当作了治国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甚至说出了“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话语。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为建立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治国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传每当赵普遇到政事不决时,回家后便于书房中查阅书箱里的一本书,第二天就能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时偷偷打开那个书箱,结果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是指《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好汉都是被逼迫而上梁山造反的。后来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不得已采取某种行动。出于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明·施耐庵《水浒传》中描写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而走上梁山聚义造反,如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溯源

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武艺超群。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位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件事情。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指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后来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溯源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发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P6-16)

序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记载着无数的典故,所谓典故,就是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对于现代人而言,典故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工具,熟练使用和掌握典故,能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文章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中华典故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100多个人们常用、常见的典故,设置了“释义”、“溯源”等栏目。“释义”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熟悉典故,了解典故,能够娴熟地去掌握和运用典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