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多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代诗文等,是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艺术结晶。它以精练的文字,浓缩了一段段历史,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典故故事性强,是五千年语言艺术中的精华,是青少年知古鉴今的一扇窗口,也是他们丰富知识的一条途径。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典故,能增加语言的韵味和情趣,在有限的语言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
由贤阮丽编著的通俗典故读物《中华典故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近200个人们常用、常见的典故,设置了“释义”、“溯源”等栏目。“释义”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熟悉典故,了解典故,能够娴熟地去掌握和运用典故。
由贤阮丽编著的通俗典故读物《中华典故故事/最美国学》精心选取了100多个人们常用、常见的典故,用流畅平易的语言解释典故的含义,并将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让人们在熟悉典故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程门立雪”中尊师的典范杨时现在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廉洁、谨慎的作风是对为官者最好的警示,“合浦珠还”中孟尝太守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做法值得现代人借鉴,马援“马革裹尸”的豪气仍值得人们击节赞叹……
哀毁骨立
“哀毁骨立”旧时常形容因父母死丧,过度伤悲而瘦得只剩下骨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溯源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个大孝子。他与中书令和峤同时丧亲,但两人的悲伤程度却有所不同。和峤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寝苫食粥,守孝三年,神气不损,礼数周全。而王戎却不顾礼数,在母亲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整日在坟前守灵,哀哀哭泣,十分伤心。其饮食也无规律,吃得很少,三年下来,变得骨瘦如柴。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后,对刘毅说:“你常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我很担心他。”刘毅答道:“尽管和峤遵照礼数,但其精神元气没有受到损伤;王戎没有拘守礼法,却因哀伤过度而形销骨立了。因此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以死尽孝。陛下您不应担心和峤,而应担心王戎呀。”
因此,后人就用“哀毁骨立”来形容人过度悲伤而使身体受到严重损害的样子。
爱妾换马
“爱妾换马”借指马的名贵或谓人的风流倜傥,或泛指宝物相易换。出自唐·李冗《独异记》:“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遇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
溯源
后魏曹彰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卞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字子文,力大无穷,武艺精熟,而且风流倜傥,豪放不羁,家中姬妾成群。一次,他在街上偶然遇到了一匹名叫白鹊的骏马,非常喜欢。曹彰想买它,但马的主人却舍不得卖。于是曹彰对马主人说:“我后院有许多漂亮的姬妾,你可以随便挑选一个与马交换。”马主人听完他的话后,就在那些姬妾中挑选了一个。
唐代有一个名叫鲍生的人也曾用爱妾换马。
这一典故不仅表现了古代男子风流倜傥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被蹂躏的悲惨命运。
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的意思是正面迷惑敌人,当敌人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偷偷地从侧面迂回袭击,从而取得胜利。常引申为秘密行动,以谋成事。这一典故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由史实演化而来。
溯源
“暗度陈仓”这一典故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计演化而来,这一计由西汉大将军韩信所创,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纷纷起义反秦。起义群雄之一的刘邦率领部队首先进入了关中,攻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然而兵强马壮的项羽进入关中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将其逼出关中。在项羽举行的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采用张良的计谋,烧毁了汉中通往关中的全部栈道,表示永不回关中。事实上,刘邦从未放弃击败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206年,势力已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遣士兵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项羽的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意修复栈道的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要塞严加防范,阻挡汉军的进攻。
然而,项羽的战略决策正是中了韩信“明修栈道”的计谋。正当项羽将全部注意力都投注在栈道这一线时,韩信却立即派大军绕道到另一军事要地陈仓,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八阵图
所谓“八阵图”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按奇门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的原理,创设的战阵。据说此阵千变万化,很难突破。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溯源
三国时期天下混乱,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了打击魏、吴的势力,蜀国军师诸葛亮按照八卦原理创设了八卦阵,世称“八阵图”。据记载,诸葛亮创设的八卦阵由细石垒成。其遗迹有三处:《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中记载在陕西沔县(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中记载在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中记载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八阵图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一共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另外,还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作为机动之用。八阵图具有“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勾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的特点,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百尺楼
“百尺楼”泛指高楼,也是词牌名,即《卜算子》。后来多用来比喻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溯源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俱起。有一次,刘备、许汜与刘表一起讨论当时的有名之士。当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他认为陈登是一个狂妄自大之人。尽管刘备十分熟悉陈登,但他没有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是否同意许汜的说法?刘表说许汜是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坏话;但陈登又盛名满天下,他一时不知许汜说的是真是假。刘备询问许汜认为陈登骄狂的原因。许汜说:“因世道动荡,我曾路过下邳,见过陈登。当时他待我毫无礼貌,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在大床上高卧,而让客人坐在下床。”刘备说:“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陈登希望你忧国忘家,具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你却向他提出买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陈登当然讨厌你了,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和您说话呢?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去百尺高楼上高卧,而让你睡在地下!”刘表听后大笑。刘备说:“像陈登这样文武双全、胆识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的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许汜听后非常惭愧。
后来,人们常引用刘备的“百尺楼”来比喻眼界开阔。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源于北宋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理国家的故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赵匡义)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溯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后世许多帝王将相都把《论语》当作了治国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甚至说出了“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话语。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为建立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治国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传每当赵普遇到政事不决时,回家后便于书房中查阅书箱里的一本书,第二天就能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时偷偷打开那个书箱,结果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是指《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好汉都是被逼迫而上梁山造反的。后来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不得已采取某种行动。出于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明·施耐庵《水浒传》中描写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而走上梁山聚义造反,如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溯源
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武艺超群。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位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件事情。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指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后来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溯源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发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P6-16)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记载着无数的典故,所谓典故,就是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对于现代人而言,典故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工具,熟练使用和掌握典故,能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文章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中华典故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100多个人们常用、常见的典故,设置了“释义”、“溯源”等栏目。“释义”不仅对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熟悉典故,了解典故,能够娴熟地去掌握和运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