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顾保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一书由著名畅销书作家顾保孜潜心写作,著名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独家拍摄。书中200多幅历史珍贵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南海领袖们的非常岁月。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等第一手资料,披露了中南海里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和秘密;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领袖人物的命运故事,记录了他们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真实再现了中南海决策的重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鲜活还原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在中南海的生活与工作场景。

内容推荐

在《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一书中,红墙著名女作家顾保孜,中南海著名摄影师杜修贤凭借独家文字档案,精辟分析评述,首度披露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呈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双清“福地”迎来了“五大书记”;刘少奇的女儿一回国就感到了“高处不胜寒”;毛泽东停住脚步站在路口,神情忧伤地;望着远去的送葬队伍,黯然泪下……

目录

第一章 走进中南海

 ◆共产党人从西柏村走来

 ◆双清“福地”迎来了“五大书记”

 ◆为共和国诞生而日理万机的“五大书记”

 ◆中南海传出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共产党人的声音

 ◆毛泽东住进了古朴庄重的丰泽园

 ◆福禄居、含和堂、西花厅迎来了新主人

 ◆任弼时英年早逝,众领导送别战友

 ◆怀仁堂里毛泽东妙语连珠,让人为之倾倒

 ◆毛泽东发自心底的声音:“人民万岁!”

第二章 丰泽园的家事

 ◆第一次坐飞机出国,江青去苏联治病

 ◆娇娇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母亲不能住在一起

 ◆毛岸英的毕业证书

 ◆鲜血凝成的缘分,从毛泽东的干女儿到长儿媳

第三章 丰泽园的乡下客

 ◆李漱清说:“见了中国最大的官我心里就慌。”可毛月秋不惊不慌

 ◆毛仙梅来到丰泽园里,就像是在自己的菜园子里一样

 ◆北平人多事杂,希望你在长沙找到工作

 ◆毛泽东见到向三立特别高兴,他把故乡的情况仔仔细细地问了个遍

 ◆共产党讲的是另一种人情,那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其中包括对父母子女亲戚的爱

第四章 丰泽园里的“布衣”元首

 ◆“我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我就是这个命,喜欢吃粗粮。”

 ◆“来碗红烧肉!补补脑子。”

 ◆毛泽东发明了“辣椒革命论”

 ◆毛泽东不善饮酒却趣闻多

第五章 儿女情深家风严

 ◆爱琴和允斌终于圆了寻父梦

 ◆刘少奇没让女儿去圆爱情梦

 ◆刘爱琴一回国就感到了高处不胜寒

 ◆妈妈,我回家了

 ◆好朋友相会,爱琴背上“记过”处分

 ◆她的“绣球”不抛向异国求爱者

 ◆朱德想不到坐上了儿子开的火车

第六章 寒风掠过中南海

 ◆在新中国周岁生日之际,毛泽东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林彪称病反对出兵,彭德怀临危受命挂帅出征

 ◆战争无情人有情,帅妈妈难舍岸英踏上生死未卜路

 ◆岳母送给女婿的最后礼物——一支派克笔、一块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像慈母一样地关心着思齐的第二次婚姻

第七章 幸福的大家庭——西花厅

 ◆兄弟情深,侄儿侄女胜似亲生

 ◆在西花厅,小秉德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周恩来和邓颖超抚养的烈士遗孤都是他们的孩子

 ◆孙维世成为头一个回归的“大雁”

 ◆周恩来把对战友的一腔怀念之情倾注在了罗西北身上

 ◆周恩来去苏联治病,在飞机中他俨然像个“孩子王”

 ◆周恩来和邓颖超举行“银婚”纪念

第八章 灯火璀璨西花厅

 ◆周恩来两眼一睁就开始工作,卫生间成了“第一办公室”

 ◆秘书惊呼:他有三个脑子在工作,思维周密如水银泻地

 ◆走进卧室,难以放下的还是文件和批示

 ◆“见缝插针”又挤走了周恩来身边的分分秒秒

 ◆周恩来笑着叹口气:“看戏是享受,想戏也是一种享受呢。”

 ◆只有花开花落的海棠最知道周恩来几多繁忙,几多快乐,几多愁

试读章节

周恩来也幽默地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行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太多的历史感慨。

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从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开始的。

革命党人高举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旗帜,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推翻了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创建了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引发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深渊,污泥浊水仍旧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这一天起,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走过了28年的艰辛历程。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共产党人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确定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奋斗任务。

四年之后,共产党人便走到了这个新国家的门槛。

一路上,毛泽东显得十分兴奋。他说:“30年了!我第一次到北平,到现在整整30年了!那时,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点苦头。遇到了一位好人,那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后来才算成了马列主义者。可惜呀,李大钊同志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呀!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第二天下午,车队到达河北涿县(今涿州市)。叶剑英和滕代远等从北京乘火车赶来,接中央领导进城。晚上研究进城仪式时,不少同志认为,既是胜利之师,入城就该有些气派,至少应是锣鼓喧天,各路人马夹道相迎,以壮中国革命之声势。但中央书记们基本不赞成“大搞”。不知是谁又提到了李自成进城,于是大家都愿以此为戒,甘愿头顶上时刻高悬警示之剑。

周恩来设计了一个具体方案:“从清华园火车站下车,然后改乘汽车进颐和园住宿一夜,第二天去西苑机场举行入城式。入城式上,先检阅部队,然后与各界代表见面,特别是要与那些知名人士如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茅盾等见面。这些人与我们合作共事,今天胜利了,他们高兴了,急于见到我们,他们也在考虑今后怎么办。新政府里给他们安排什么工作。这些,都需要进行协商的。”

毛泽东沉思着点头:“我赞成恩来的意见。明天就要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见面了。明天见面,是他们欢迎我们,也是我们欢迎他们,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希望他们继续同我们合作,在今后的政府工作中,使他们做出应有的贡献。”

没有任何争议,具体安排落在了周恩来身上。

第二天,进京“赶考”的元勋们由汽车改为乘专列,向北平进发。上车后,稍事休息,他们又集中到毛泽东的车厢,谈论有关北平城内的情况。叶剑英担任市长,自然是他说的多。没有觉得过多长时间,清华园车站就到了。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司令聂荣臻、市委书记彭真和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前来迎接。又是一个长长的车队,所不同的是没有滚滚的灰尘,车轮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这是从山区从战场出来的将领们感受最好的一次旅程。车队陆续开进颐和园。

走进颐和园,大家更加兴奋,目光里除了惊讶,还有一种自豪,这可是一个名扬四海的皇家园林,今天也属于新生共和国的一部分。宽阔的湖面和高高耸立的楼台亭阁,显得华丽而寂静。以前这里住着道士和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搬走。以至吃饭时,要水没水,找饭没饭。下午还要去西苑机场举行入城式呢。毛泽东不禁发了脾气:“你们搞什么名堂?先来的人都干什么吃去了?”

P4-5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