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主编的《侨路》是“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三集。
《侨路》的主角,大致上可分为归国华侨和青年海归两类,其中归国华侨近半数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赤子豪情》《风雨同路》等前两卷所辑录的归侨群体相比,他们是更接地气的一群人,既没有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峥嵘经历,也没在国外积攒可观的资金,回国投资设厂,兴办慈善事业。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通人,走在大街上,你不会觉得他们和周围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如果非要找寻什么独特之处,那只能说他们曾经长期在国外生活,通过家庭、亲友乃至个人的遭遇,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祖国”两字的分量之重,因而更加珍惜“家”的温暖。
杨彪主编的《侨路》是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三种,讲述15位中山归侨和9位中山青年海归人物投入到祖国建设的事迹,其中有教师、工人、医生、工程技术人员等。他们的各式各样的人生,都真正做到了无愧于自己的祖国,无愧于自己的人生。该丛书的第一种《赤子豪情》、第二种《风雨同路》已分别于2014年、2016年出版,受到好评。
上篇 归国华侨
坚强走过风雨 认真对待人生——麦惠兰的故事
城市“建筑师”的坚守——记菲律宾归侨郑淑卿
非洲客之归——记马达加斯加归侨岑思亮
坚定实干的摩羯男——访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杜玉华
辛勤的园丁——记新加坡归侨梁廷芳
救死扶伤甘平淡 乐做乡医亦无悔——记印尼归侨苏汉良
亲历中山大油荒 苦尽甘来话当年——记印尼归侨余长茂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印尼归侨许庆英自述
与厂共荣 甘于奉献——记马来西亚归侨陈汉基
人到中年更需一搏——记刘华根闯荡秘鲁追思先侨
求学不止,诲人不倦——马来西亚归侨叶春桃自述
用心服务 点亮梦想——记哥斯达黎加归侨郑建晖
改变生活靠自强——美国归侨凌伟智自述
下篇 青年海归
创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尝试的过程——加拿大海归陈越安自述
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喜悦——新西兰海归方壮根自述
文人家具倡导者——记澳大利亚海归黄四海
难忘的旅途——日本海归唐伶自述
未来是属于有宽广视野的人的——日本海归梁艺虹自述
中山是创业的乐土——美国海归魏凯荣自述
我想要做餐饮界的“华为”——英国海归杨子骏自述
创业难,守业更难——英国海归韦智文自述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缺少殉道者——美国海归谭英智自述
回国创业是最好的选择——加拿大海归蔡景俊自述
编后语
回首五载 砥砺前行——记中山潮人海外联谊会
2016年,麦惠兰其实是84岁,但她一般向别人说自己是82岁。回国的时候,妈妈可能是出于某种考虑,把麦惠兰的年龄改小了两岁。所以,从她工作时填写的履历表可以看到,她的出生年份有时填1934年,有时填1932年。84岁的麦惠兰个子瘦小,讲话显得有点慢,但让她回忆小时候的经历和工作时的情况,她讲得格外有条理,有些地方甚至特别详细。
生于异国
麦惠兰出生在菲律宾的小吕宋岛。六七岁时,从那个还没给她留下多少深刻记忆的地方出发,经过一个多月风雨飘摇的海上航行,她回到了祖居地的中山郊区岐头村(现为石岐区岐头村)。
吕宋岛是菲律宾北部面积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岛,是菲律宾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当地华人称这里是小吕宋,而称西班牙为大吕宋。从16世纪到19世纪,吕宋岛被西班牙侵占,所以一直流传这种叫法。
麦惠兰说,她回国时年龄虽小,但从朦胧的记忆和父母的讲述中,还是零零碎碎地知道上一辈人在菲律宾和国内生活的一些情况。
清末时期,中国沿海大量的贫民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菲律宾当时鼓励华人到当地务农,香港有船直接到马尼拉,马尼拉离菲律宾又很近,麦惠兰的爷爷也跟着朋友就到了菲律宾谋生。
爷爷是位木匠,有一技之长,生活过得还算不错,慢慢地也积存了一些家财。他一边做木匠,一边跟当地人学酿酒,后来开了一间小酒庄。至于奶奶什么时候到菲律宾的,麦惠兰已经记不清楚了。
爷爷有位很要好的朋友,也是一位木匠,可能是一起到菲律宾的。父亲出生后,取名麦鉴波。六年后,爷爷的那位朋友生了个女儿,取名黄汉英。后来他们两位好朋友谈好,下一代结为连理,亲上加亲。1930年结婚时,麦惠兰的母亲黄汉英才16岁。
1932年,麦惠兰出生了,成为麦家在菲律宾的第三代新人,家人都非常高兴。1933年,麦惠兰的妹妹麦惠群也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由爷爷掌管的麦家,在吕宋岛越来越兴旺,似乎有在那里繁衍下去的迹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爷爷年老去世。父亲接管了爷爷留下来的小酒庄。由于经济不景气,小酒庄不久就倒闭了。他转为开一间小店铺,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时间长了,小生意也难以为继,一家人决定回祖居地——中国。
国内谋生
1936年,麦惠兰全家回到了祖国。
当他们踏上家乡这片温情而又陌生的土地的时候,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经在全国蔓延。麦惠兰当时年幼,入读了岐头村幼儿园。妹妹麦惠群还很小,在家里由母亲带着。归国不久,家里又增添了新成员弟弟麦永铨。
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对于这个大多数成员在外国出生的麦惠兰一家,谋生就更为艰辛,就像中国人到国外一样,一切都得从熟悉环境开始。
所谓“烂船拆后三斤钉”,父亲麦鉴波在菲律宾发挥华人刻苦肯干的精神,虽然生意日渐衰微,但经多年的奋斗,加上勤俭节约,他扶老携幼从菲律宾回来时,还带有一定的积蓄。他头脑灵活,有做生意的经验,回国后先买了十几亩田地,作为投资性的置业。同时,他还做起了卖米的生意,而奶奶负责养猪,母亲负责裁衣。回国初的几年,大部分田地交由亲戚来代耕,不收任何租金。在麦惠兰记忆中,一开始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十分艰苦,家人都有饭吃,她还可以穿着比较整洁的衣服去上学。
随着战争的持续,物资日益紧缺,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困苦,很多人没钱去买米。父亲是个善良的人,买不起米的都让他们赊账。时间长了,赊账的人越积越多,很多人后来一直没还钱,卖米的生意越来越不行了。P3-5
《侨路》是“中山归侨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三集。
《侨路》的主角,大致上可分为归国华侨和青年海归两类,其中归国华侨近半数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赤子豪情》《风雨同路》等前两卷所辑录的归侨群体相比,他们是更接地气的一群人,既没有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峥嵘经历,也没在国外积攒可观的资金,回国投资设厂,兴办慈善事业。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通人,走在大街上,你不会觉得他们和周围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如果非要找寻什么独特之处,那只能说他们曾经长期在国外生活,通过家庭、亲友乃至个人的遭遇,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祖国”两字的分量之重,因而更加珍惜“家”的温暖。
这些如今已七八十岁的归侨,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时期陆续回国。他们在外受够了日寇和侨居地的歧视甚至迫害,愤而回国,有人甚至回国前发出“就算只穿着短裤也要回国”那样坚毅的心声。
叶春桃原来在马来西亚长大,她在自述中说:二战结束了,日本战败投降,但英国人马上又回来,他们千方百计要恢复在马来亚、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948年紧急状态开始时,住在老街场的很多华侨被迫迁到新村。他们住在拥挤不堪的贫民窟、小木屋或大杂院里,屋顶用棕榈树叶或茅草盖成,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新村四周都围上铁丝网,所有人出入都被严厉管制,失去了很多人身自由。
从那时开始,她就已认定,“我的梦想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家乡发生的变化陆续传到马来西亚。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给了她一家更大的鼓舞。于是,正值花季的她,决定回国求学就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得到了父亲的祝福。
正如陈汉基所说,在20世纪五十年代那个火热的年代,设在广州的华侨接待站,每天“络绎不绝”,都是从东南亚各国归来的年轻人。为了接待他们,接待站不得不把刚来报到的陈汉基留下协助。
归国心切的李留芳和他们的朋友,甚至悄然变卖自己经营的小店.为的只是凑钱买船票回国。直到经香港回到了深圳,才写信告诉父母。
回国后,这些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有的毕业后当了教师,有的当上赤脚医生、技术工人或者其他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受历次政治运动的考验,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国外的生活点滴,不仅是他们毕生难以忘怀的记忆,而且更因新旧的强烈对照,成为鼓舞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以陈汉基而言,经接待站推荐,这位只读过三年小学,却曾在印度尼西亚做过汽车维修工的年轻人,后来被安排到中山县华侨造纸厂工作。那时,创办才三年的华侨造纸厂是怎么样的状况呢?没有吊机,没有汽车,最缺的是机械设备修理维护人员。陈汉基不负众望,进厂后带出了一批出色的徒弟。为了解决厂里的用电困难,他甚至在工厂没有指标无法购买发电机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制造发电机。征得杭州发电机厂的同意,他与厂里的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远赴杭州,借助杭州厂的机械设备和发电机构造图纸,从一个个的零件做起,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历时三个多月,硬是在杭州把发电机造了出来。从进厂那天算起,他近40年以厂为家,与厂共荣,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侨路》记录的另一群体,是近年赴海外留学,学成后回国创业的年轻人,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海归”。与当年出国仅仅为了糊口养家的多数前辈不同,出国前他们家里的经济状况或许已经不错,有的父母甚至是成功的企业家。送子女出国,父母们为的是让他们增长见识和技能,学会应对生活的挑战。
远赴他乡求学,怎会轻松!他们之中的梁艺虹说得好,不论去哪个国家哪所学校,出国留学本来就是人生的一种考验。她说: “出国前,我一直都是被家里呵护着的大小姐,出国后,让我锻炼出一种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都可以生存下去的能力。”
而在毕业前夕,他们毫不例外地都要面临“去还是留”的选择。
谭英智在自述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也想在这个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试试自己的斤两。”为此,他独自驾车横穿美国,最后选择在洛杉矶创办自己的贸易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低端的跳蚤市场地摊到高端的国际性行业展览会,从传统路子的纸质宣传册到高大上的电子广告投放,他的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在奋力创业的同时,他还在兼修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并取得优异成绩。而在回国探亲时,他敏锐地意识到父母所经营的企业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挂帅而在电商市场的发展中受阻,于是决定返回到中山,出任父母所在企业电商项目的负责人。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自己这一代身上,以父辈的平台作根基,以自身的综合素质作武器,做出承上启下的成绩。”
这些从海外归来的年轻人,与父辈相比,有着个性鲜明的特点。用韦智文的话说,就是“特会玩” “真个性” “爱创意” “不站队”“不表态”和“不妥协”。他们深刻感受到,踏入电商时代,很多老企业都面临交接班,在新的形势下,老一辈已经渐渐“脱轨”,力不从心了,让新动力进入刺激企业的发展刻不容缓。80后、90后的他们正是新动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迫切的任务摆在他们面前,父辈创造的资本和财富,应学会去掌控并有所增益。
并非所有“海归”都拥有父辈为他们搭建的施展身手的平台。随着返国留学生数目的剧增,他们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求职竞争的压力与择业的困惑。 方壮根就是这样的一位“海归”,他在自述中说: “刚回到中山的时候,我很迷茫。由于在香港和新西兰生活了接近6年,回到中山生活,感觉到熟悉但又很陌生。作为70后的我,工作和家庭上都有压力。看到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而自己却要重新开始,真的很苦恼。”
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助创办的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协会适时地为他这一类“海归”人员提供了协助。方壮根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我是英雄”创业培训营,并在那里认识了一群活跃的创业导师和青年创业者。这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和社会资源,为他的创业提供了经验和硬件上的支持。
在新西兰,方壮根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并已积累了在银行、贸易和国际航运业服务近10年的工作经验。根据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最终他毅然改行换业,选择投入出国类语言培训市场,并以不懈的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口碑和品牌。
通过出国求学与回国工作的实践,这些年轻人形成了比父辈更强烈的创业冲动。创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检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对无法预见问题的手段。
这就是不甘平庸的年轻一代心中所持的信念。他们具有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优势,往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杨子俊在《我的创业故事》中写下这样的话: “我的人生目标是每年能在广东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再就是希望让自己的餐饮公司上市……”
目前或许他与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方向清晰明确,措施切实可行,这个目标就是一股激励自己奋勇向前的驱动力。在此,谨祝愿他的愿望早日实现。
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山市华侨史学会编撰出版的《赤子豪情》《风雨同路》《侨路》等三集归侨口述史图书,分别辑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归侨口述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得以分享他们独特的甘苦与感受。华侨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观整部华侨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在海外的血泪史、奋斗史、创业史和爱国史,这在归侨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国门的开放和祖国的强大,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人出外求学和就业,也肯定会有更多的在海外学业、事业有成者回国效力。无论留在国外还是翩然回归,具体到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侨居海外还是回到祖国,他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 “华侨为革命之母。”在今天,我们也同样可以说,华侨,尤其是归侨,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生力军。《赤子豪情》《风雨同路》《侨路》等归侨口述史为我们提供的,正是一辑见证上述论断的真实记录。
刘居上 2017年7月于石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