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
提起仙游县名的来历,人们自然会想到何氏九仙的故事。
传说汉武帝时,安徽芦江有一个叫何任侠的人,生有九个儿子,除了老大的额中间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都是双目失明。
有一年,九兄弟跟父亲到江西临川淮南王刘安家去做客。那天晚饭后,他们听到父亲和刘安在堂上悄悄议论,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得知刘安要谋反。他们苦苦劝父亲千万不要和刘安合谋,可是父亲不听劝告。
九兄弟只好背着父亲,连夜远走。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翻过武夷山,渡过闽江水,最后来到了仙游海滨。这时,已是秋去冬来,枫叶流丹。他们采枫叶、折枫枝,盖起了一座亭子,当晚就在那里过夜。后来,这地方就叫枫亭。
第二天,九兄弟早起离开枫亭,一直向北走去。傍晚时候,他们来到一条溪边,捧起溪水,连喝几口,觉得甜透心肺。接着,他们掬水洗脸,水珠碰上眼睛,感到有点亮光;再洗几下,眼睛睁开了。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后来,这地方就叫做“仙水”。
何氏兄弟重见光明后,高高兴兴,爬上山顶,决定在那里安家。他们忙着伐木搭架,一夜工夫,就把厝建起来了。第二天早晨,兄弟们开始生火烧饭。这时,有几个樵夫上山砍柴,远远看到山顶火光冲天,以为是山林失火,就边叫边跑,往山上奔去。何氏兄弟闻听急促奔走之声,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往东边避走。后来,这座山叫做“九仙山”。
离开九仙山,又向深山行。他们见到一池天然的石湖,像一面银白的大镜子,湖边奇岩竞秀,石旁百花争妍。九兄弟心想,上天安排这么一个好去处,真是世外桃源。从此,他们就在这里居住下来。
当时,仙游山区瘟疫流行,灾害频繁。地方官员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何氏兄弟十分同情民众的疾苦。他们每天清晨上山采药,夜里在湖边炼丹。炼好的丹药送给人们驱邪避瘟,每人吃一粒,药到病除。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连莆田、惠安等地有病的人,都到这里求医索药。从此,这一带百姓添福添寿,喜庆平安。
九兄弟日日夜夜忙着采药炼丹,到了那年中秋佳节,九兄弟临湖赏月,忽见湖中金光万道,顷刻跳出九条鲤鱼,跃跃欲飞。原来,湖中的鲤鱼吃了九兄弟炼出的仙丹,已经成了精,就要上天了。兄弟们心中大喜,各乘一条鲤,升天而去。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称为“九鲤湖”。据说,九兄弟升天以后,还不时下凡“显灵”,给人们送药治病。人们为了纪念这九位仙人,就在湖边建了一座“九仙祠”。仙游县原名清源县,就因九仙游过这里,才改名为“仙游”。 搜集整理:陈金添
范侯公
传说,凡是向九鲤湖仙公求梦的人,都要先向仙殿左边那尊黑面神通梦辞。不然的话,仙公是不会赐梦的;求仙梦的人,没经过这一关,即使做了梦,也不是仙梦,而是野梦。
这身黑面神,人称范侯公。范侯怎么当起通梦辞神?原有一段来历呢!
范侯是九鲤湖边人,单身仔,靠烧炭过日子。何氏兄弟刚到湖边采药炼丹时,想让范侯给他们烧炭,以便炼丹。起先,范侯不相信他们的话,心想,如果仙丹炼不成,自己岂不白白赔了许多炭呢?因此,他不推辞也不送炭。后来,当他看到九兄弟能指石为盆、点石为灶时,才欣然答应为他们烧炭。
这以后,九兄弟忙着采药,范侯专心烧炭,已炼出许多仙丹。一日,九兄弟又去采药了。范侯眼看炼好的仙丹,心中盘算:服下仙丹便可成仙,到时候他们给不给仙丹还不知道,不如先吞到肚里再说。想到这里,他一口气吞下了九十九粒仙丹。
正当范侯等着成仙的时候,腹内丹火发作,烧得范侯遍地翻滚,叫苦连天。九兄弟闻声赶到,知道范侯误吞火丹,急取白鹤血灌下,才保住范侯一命。但范侯已被丹火烧得遍体乌黑,变成了一个黑面汉子。P3-5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待到这套以县级为单位,被称为“三套集成”的大型丛书陆续出版,时间已进入了20世纪末。
那是一场耗时十多年的文化建设工程。各地文化部门在党委和政府的组织下调动了几乎全部文艺工作者参与的“运动”,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虽因财力限制和人事变动等原因,致使真正有缘见到这套丛书的读者为数不多,但其在文化史上的奠基之功是不能被忽视的。本书所依靠的基础材料就来自于当年内部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之《莆田县卷》和《仙游县卷》。
妈祖故事流传广大,影响深远,本书难以全部收入,故暂不收入,拟单独专书出版。
每一文化产品及作者都受制于其生存与成长的特定时代。出版于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也自有其长处和局限性。其中显著的特点是洋溢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思想的精华;局限性是面对高官巨富难免有“为尊者讳”的卑微心态。为改变这种状况,本书增编入《陈经邦传说·官拜盖露亭且止》《柯潜传说·偶遇钱四娘》《龙驾轿》等篇章。
我们并不比前人高明和勇敢,而是时间给了我们正视历史、直面古人的勇气和责任。
民间故事是前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积淀着几代人的智慧,当代人只有搜集和整理及有限演绎的能力,却无凭空创作的权力,也无此能力。强行创作(用“制作”一词更合适),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和历史感,明眼人很容易识破。基于这个理由,本书删除了一部分这类作品。如《九鲤湖梦验故事》和《南少林的传说》中的部分篇章。
某些出于隐瞒历史真相、意在伪造史实且又无故事情节的所谓传说,如《李富造莆田二十四桥》,则直接删除。
为了丰富和形象地讲述发生在邻近地区与莆田人有关的故事,本书采用了部分外地作者的文章。如《蔡襄与洛阳桥》,作者是泉州人;《鱼味在头》作者是福清人,不过把主人公钱财利改为染布贤,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周如磐与丫头墓》故事发生在福清,当地也有更详细的版本,但仍用著名剧作家周长赋的故事版本,他是其后裔,其叙述当更具有权威性。
杨祖煌先生(笔名杨穆)是我中学时的老师。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时,他是《莆田县卷》的主要撰稿人和编校,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要求,他把全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文稿改写为莆仙方言,并在篇末一一注明汉语的意思,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次送来的稿件,仍保留着他当年劳作的痕迹。但是现在这种做法已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如今的莆仙方言中已夹杂着大量的普通话和外来语,更年轻的一代干脆不讲莆仙话),因而,这次编辑,我把杨老师当年的注释全部删除,正文全部改回现代汉语叙事。仙游县选送的稿件不存在这种情况。
书中我的几篇习作,是杨老师当年帮我修改润色后编入的。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其中一篇《康大和应对》,大部分内容是他搜集整理的劳动成果,却把我的名字署在前。现仍如旧。以纪念杨老师崇高的人品和师德。对于老一辈文化人,他也是尊崇有加,但凡与人合作,他都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当年这种行为不以为奇,如今却鲜见。
谨向参与本书搜集、整理、编校、联络、出版和领导工作的所有同志致谢。
郑国贤
2013年10月4日
为了丰富和形象地讲述发生在邻近地区与莆田人有关的故事,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莆田市文联编的《莆田民间故事选》采用了部分外地作者的文章。如《蔡襄与洛阳桥》,作者是泉州人;《鱼味在头》作者是福清人,不过把主人公钱财利改为染布贤,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周如磐与丫头墓》故事发生在福清,当地也有更详细的版本,但仍用著名剧作家周长赋的故事版本,他是其后裔,其叙述当更具有权威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待到这套以县级为单位,被称为“三套集成”的大型丛书陆续出版,时间已进入了20世纪末。
那是一场耗时十多年的文化建设工程。各地文化部门在党委和政府的组织下调动了几乎全部文艺工作者参与的“运动”,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虽因财力限制和人事变动等原因,致使真正有缘见到这套丛书的读者为数不多,但其在文化史上的奠基之功是不能被忽视的。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莆田市文联编的《莆田民间故事选》所依靠的基础材料就来自于当年内部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之《莆田县卷》和《仙游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