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鸡被吃的意义
鸡的存在有着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但鸡的被吃,有着莫大的伦理学意义。
在此先感谢我某个午饭后的脑洞,和同事小黄孜孜不倦的讲解。
那日,我的乡土知识小百科同事小黄又一次讲起了她《呼兰河传》般的童年,讲到“爷爷在前面浇水,我在后面浇水,爷爷在前面喂鸡,我在后面喂鸡……”时,我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家里养鸡,一般养几只?”
小黄:“五六只。”
我心中一凛,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么这五六只里,有几只公的,几只母的?”
小黄答道:“一只公的,其余都是母的。”(果然……)
我:“果然爽得很,鸡竟是三妻四妾的……不过,这些鸡意识得到自己是夫妻吗?它们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家庭吗?”
小黄愣了一下,随即答道:“它们知道自己是夫妻,因为如果某家的公鸡上了别人家的母鸡,别人家的公鸡就会前来打架。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公鸡打架,多半就是因为某只公鸡上了不该上的母鸡。”(原来如此,醍醐灌顶。)
我:“那么,它们有很强的家庭意识的呀!那如果家里面来客人杀鸡,岂不等于今天死三老婆,明天死老公,对于它们来说,岂不是很凄惨?”
小黄又愣了一下,纠正道:“一般不杀公鸡。”
我:“哦,是,老公得留着。那这个月死三老婆,下个月死大老婆,这一家也够惨的呀。”
小黄:“这……”
我继续:“还有,隔三岔五它们的孩子就会被取走……这一家人是有多不幸……”
小黄无言,她自小家里来客人就杀鸡,平日里每天早上吃一枚鸡蛋,只觉得这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不会联想什么。
我继续追问:“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窝鸡里面谁被杀?也就是说,杀三老婆还是大老婆,有必然吗?”
小黄:“有的。在决定杀谁的时候,要在它们的产蛋量和肉质之间取一个平衡。如果一只鸡的产蛋量还是在上升的,那么必不会被杀。如果它的产蛋量开始下降了,就有可能被杀。但如果太老了,肉无法烧着吃,便也无法待客,也就留待将来做老母鸡汤了。”(我想到了所谓的老母鸡汤,心里有些寒意。)
小黄补充道:“还有,如果这家的公鸡很不听话,总是跟别的公鸡斗,总是要主人去道歉,那这次就会杀公鸡,再重新买一只小公鸡补上。”(公鸡,你别得意。)
我感到这对于其他鸡来说非常残忍,问道:“那,你们杀鸡时会把鸡拿到一边吗,其他鸡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小黄一脸暴汗:“不会刻意避开,而且,杀完之后它们还会扑腾一阵子,搞得乱七八糟,所以会被扔回养鸡的地方。”
我正义感爆棚:“那其他的鸡就看着三老婆垂死扑腾?你们不觉得残忍吗?”(怎么可以杀鸡鸡!你们……就不能不让它们看吗?可恶的人类!我几乎化身鸡的代言人,要代表家鸡觉悟、反抗!)
小黄:“不觉得,因为它们很麻木,几乎没有反应,所以我们也就不会觉得残忍。如果它们有反应,我可能会有同情心,觉得自己残忍。”
我对这种麻木有些不解:“没反应?那一窝母鸡到底分不分谁是大老婆谁是三老婆?公鸡有自己特别宠幸的母鸡吗?”
小黄:“有的。至少在一个固定时期会特别宠一个。”
我:“评判标准呢?”
小黄:“颜值。但是是它眼里的颜值。”
我不甘心地问道:“既然爱过,那么在杀三老婆的时候,公鸡反抗吗,率妻杀敌吗?”
小黄:“没有。”
我的心在颤抖:“为什么其他鸡不会围着受伤的同类?为什么它的老公不去抚尸痛哭?为什么它们不逃走?为什么它们不报复人类,却还居住在这里?”
小黄:“我说了,它们没有感情,很麻木的,它们看到鸡扔进来了,会本能地躲到一边去。因为那个鸡会扑腾,它们害怕。”
我拍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靠,老婆死了都不报复人类,算什么公鸡?!老公死了都不一窝鸡冲上去啄主人吗?啄不了大人也可以啄你们这些小孩,总之一定也是能报复的!”
小黄:“你说的老婆出事儿了会拼命,老婆死了天天守着不走的那个品类,是外面的野鸡。家鸡是没有这些反应的,它们是很麻木的。”
我好像突然懂了:“所以说,野鸡是会保护老婆的,也会围着老婆的尸体的?”
小黄:“对呀,你就看看外面的鸟,老婆没了它还要围着尸体一圈圈飞,更何况野鸡呢?外面的动物才是有感情的呀!”
我:“那家鸡为什么不走?为什么不到野外去?”
小黄:“野外危险哪,谁保护它们哪,被猫吃了怎么办?到野外,哪有这一日三餐,哪有人定点赶它们回来吃,赶它们去散步,哪有笼子让它们住?选择了野外,就选择了另一种人生,处处是危险,处处是艰难。”
P2-5
我的灵魂很严肃
作为一个普通的85后,和所有同龄人一样,大部分年少的时光都在读书学习,然后一不小心就成年了。
几年后,我又和所有同龄人一样,踏入了社会。
带着年少时的梦想,我仰望并幻想着山顶的无限风景,给自己加油打气、摇旗呐喊,只要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就在这大好的通往人生巅峰的道路上,我希望自己能多感受到身为一个成年人的压力、责任、沉重与孤独,这样我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也可以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做到言之有物。
只可惜生活变得毫无激情。
小时候考了满分,卷子会被贴上光荣榜让所有人膜拜。三好生奖学金纷至沓来。
成年后考了满分,还没高兴一秒就只见自己的卷子被写上了上司的名字,只见他点头哈腰地接受着所有人的膜拜,而我唯有做个隐者深藏功与名。
如果说成年是一种仪式的话,在社会上挨刀的那一刻,我终于有了一种成年的感觉。
挨刀之后,我的精神毋庸置疑是痛苦的,但我的灵魂却升天了。因为我学生时代不懂的那些人生道理,现在都知道在说什么了。
诚如这本书名所说的,我有一颗严肃的灵魂。我很爱揣摩那些人云亦云的道理的含义,也喜欢用自己的方法阐释一些事物背后的逻辑。
只不过在不远的过去,我的严肃给我带来的还只是一堆说不清的麻烦。
我的严肃,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譬如当我的某位朋友开罪了我,我绝不会拂袖而去。我会在心里为对方寻找一个开罪我的合理理由。我会从对方的近况出发,一直分析到对方的童年阴影为止,直到以对方的某种潜意识或是五岁那年的某个心灵创伤来解释对我的行为才作罢。
完成了这一切后我就会没事儿一样继续和对方说话,对方也乐得我不找麻烦。久而久之我得到了一些美名,比如“迟钝”,或是具有“钝感力”。可殊不知,钝感如我早已把对方的前史庖丁解牛地梳理成了一本不能发表的禁书。
要是能发表,那也是学术成果呀,可惜只能收藏于我的内心深处。
又譬如,我无论年龄多大都无法控制地喜欢思考两个青涩的问题,一个是“这个宇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另一个是“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这一生”。
这横跨本体论和伦理学的两大问题原本是高中生或刚入大学的年轻人喜欢思考讨论并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但如今却一直如同洗脑神曲一样在我三十岁的大脑中双曲循环着。
关于“宇宙真相”的那个问题,可能需要一些理论物理的基础,或是一些宗教修为,或是一些放肆的想象力来探讨。原本想想也不至于误人误己,但是想多了会造成的麻烦是,经常质疑我一切努力的意义,因为再多功名利禄在宇宙面前都渺小得不值一提。
而“人应该怎样度过la己这一生”的这个问题带来的麻烦则更多,我不仅经常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还喜欢替身边人思考对方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身边很多人的人生蓝图早就被我描绘好了,有的人的一生也早就被我在心里写成了一本精彩的小说。
只不过有些人尚且会给我这个机会向我征询意见,有些人则压根没有跟我交流的意思。但总之鲜有人会按着我的蓝图或小说的剧情发展下去,这时我不免要及时地在心里为他们修改人生路线,直至精疲力竭。
有时这故事类型的改变并非发生在他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问题就更加复杂。我需要重新设计自己这个主人公,使我的行为既满足故事类型,又要满足我灵魂深处的自尊。
这些思考给我带来的大多数的体验绝对谈不上舒服。因为首先问题的思考过程都有点儿长,其次往往没有唯一的正解,再次并没有人关心我思考过后的答案。
但是也偶尔有一些问题还真让我想出了答案,或者是发现这个思考过程其实很好笑,这时又会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我会用小说或记叙文的形式写下来。
2015年的冬天,挨了社会好多刀之后,我的几篇小故事意外地在豆瓣上“火”了,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严肃的灵魂再也不需要掖着藏着了,我只要如实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就会有人回复说过瘾、残酷、有趣、犀利……
我不再为自己的不潇洒、不风流、不快意所困,反而将这所有的不痛快都吐露成一个个小故事送给吃瓜群众。
我的这个故事集也就是这些年陆陆续续写就的心路历程。
故事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谜之世界”,主要写这个世界上奇怪的事儿,以及一些怪异的规则;下部是“谜之人物”,主要写这大干世界里的一些人,有身边的,也有根据大量真实经历虚构的。
而我写的不论人或事儿,背后都有那么一两个不解之谜,比如何以我家隔壁住着贩军火的邻居?何以我从不铺张的男朋友经常送我玫瑰?何以那个女人无法结婚?何以有人会曲意逢迎于毫无价值的我?何以鸡不捍卫自己的蛋?何以有人会不要钱多事少的工作?何以每个编剧都需要一个师傅?何以公司有那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何以阿尔勒的六月没有向日葵?
所幸在我的故事里,大部分的谜都解开了。
也有的留着一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等你来回答。
刘土呆 2017.5
成人后的世界不负我望,有追不尽的功名利禄,尝不完的炎凉酸爽。可就在往人生巅峰迈进的旅程中,我,突然得了一种认真病……翻阅这本由刘土呆著的《我的灵魂很严肃》,你将穿梭在刘土呆笔下光怪陆离的谜之世界,见识到让人哭笑不得的谜之人物。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可能会在你的灵魂上洒一滴风油精。
世界那么大,感谢与你相逢在这个有点严肃的脑洞里,献给所有在格子间围城里绝望过的人。
带着年少时的梦想,我仰望并幻想着山顶的无限风景,给自己加油打气、摇旗呐喊,只要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我的灵魂很严肃》是现实主义泣血之作,办公室午休文学佳品!豆瓣人气作家刘土呆倾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