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写作是对沉睡生命的唤醒
平索茜
陈勇当过木工,做过编辑,开办过图书发行公司和书店,创办了中国学术论坛网。他是别人眼中“高冷”的诗人、导演,自己眼中的老青年。
2016年7月,陈勇受《南方周末》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邀请,创作反映新时期石油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的作品。刚从青海采风回到北京的陈勇,又启程去新疆采风。和大多数文艺创作者一样,喜欢随性,追求自由,陈勇就是这样一位标准的文艺“老青年”。陈勇说,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生活节奏,才让自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从小表现出写作天赋
陈勇小时候便展现出对写作的悟性。陈勇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写一篇歌颂石灰的文章。父亲告诉他石灰从深山淬炼出来才能粉刷出白色的墙壁,通过父亲的讲解,陈勇写出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并在全班朗读。
陈勇家里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在他15岁那年母亲去世了,母亲的离开是对陈勇的一次沉重打击。家里兄妹多、经济负担重,初中毕业后,陈勇便辍学了。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让不少年轻人有机会走出农村。陈勇得知身边已经有同龄人到外面发展,他心生羡慕,渴望走出农村。“也许自己也能闯出一条路来。”通过亲戚的介绍,陈勇当上了一名塑料厂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回收废旧塑料,再将塑料打成粉末。生产车间弥漫的粉尘和巨大的噪声让他难以忍受。一个月后,陈勇就辞职了。
没有其他门路,陈勇只得回家跟着父亲学做木工,一有时间就窝在家里看书、写作。在其他人眼里,陈勇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就在这时,陈勇以前的同学跑来告诉他,看到他的作品在《长寿文艺报》发表了。陈勇这才想起那是上学时曾经参加征文比赛的作品。收到报社寄来的稿费,他心里乐开了花。“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也是我初中毕业以来唯一值得安慰的事情。”
辍学后,他与初中同学一起创办了刊物《三原色》,在长寿小有影响力。
追寻文学梦想
1990年,陈勇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涪陵《乌江》杂志社当一名打字员。这一次,陈勇彻底走出了农村。
“那时候为了省钱,我买了一张折叠床,扎根在办公室。我利用空余时间写诗。杂志社也逐渐让我成为实习编辑。”因为杂志社提供的平台,陈勇结识到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常常在一起交流。
“我一直想去更大的地方看看,寻求更好的发展。”一狠心,陈勇辞掉了杂志社的工作去了成都。他想自己写书,找书商出版。 刚到成都,他天天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找选题。由于没有名气,没有熟人,寻求书商出版成了最大的难题。那时候,陈勇将自己整理的选题交给书商看,虽然书商表示有兴趣,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出版。陈勇在一次次碰壁中不断学习改进,了解读者的需求。那年春节之前,终于有书商愿意出版陈勇的作品了。第一次出书,销量达到5万册。
在成都拼搏三年,陈勇有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也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恋爱。这次失败的恋爱经历,让陈勇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陈勇坦言:“写畅销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文学。”
1997年陈勇来到北京,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落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看书,也常去朋友家里借书看。“后来,我去北京大学附近租房住了下来,在北京大学旁听一些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课,日子过得不如意,感觉是一个人在晃荡,直到身无分文。但我一点也不着急,我不相信老天会把我饿死。”后来,陈勇受朋友邀约参与采访、整理、挖掘北岛等诗人背后的故事。
追求自由的诗人
“那时候的我,充满理想主义,追求自由,渴望流浪的感觉。”陈勇常常在一个地方待一年半载又去下一个地方。离开北京,他去了《新疆经济报》做编辑。正是这样的理想主义情怀,让陈勇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
2000年,陈勇回到北京,在北大在线新青年网站学术频道任中国学术城主编。2005年,任中国学术论坛网主编。陈勇说:“就在那时我给自己取了‘陈家坪’这个笔名。因为我的家乡在民国时期就叫陈家坪,我怀念家乡。”
这些年,陈勇潜心写作,先后创作了《诗习作》《主人与墓地》《吊水浒》,拍摄纪录片《外来人口》《快乐的哆嗦》。虽然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但陈勇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幸运儿,不算成功。陈勇说,写诗是他对沉睡生命的唤醒。虽然出身贫寒,没有太多的物质条件去学习,但是有理想在内心召唤,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在外漂泊多年,我特别思念家乡。早年的乡村生活记忆,成了我一生的创作源泉。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总是带给我深深的眷念,像一杯醇酒,历久而弥新。”陈勇有些哽咽。
P3-5
当梦想相遇
当《逐梦他乡重庆人》的书样拿到手里时,感觉到一种少有的沉甸甸。
这种物理意义上的沉甸甸,实则是文字背后隐含的精神的厚重。书里承载了100位重庆人逐梦的故事,这些故事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更多重庆人逐梦的旅程。那些义无反顾的背影,定格在每一条逐梦的路上,并不孤独。
毫无厘头地冒出一个日子:2015年3月10日。那是个属于初春的日子,参与“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的第一批记者出发,分赴四地,寻访在他乡逐梦的重庆人的精彩。
这是属于重庆人的精彩,也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中无法忽略的元素。无数个体的梦想和逐梦的旅程,编织一个共同的“中国梦”——也许,这才是《逐梦他乡重庆人》这套系列丛书最终的宗旨归属。
这100位重庆人的逐梦故事各有不同,或轰轰烈烈,或淡而不凡,或起伏跌宕。但无一例外,每一个故事都有无法复制的精彩,每一个故事里都交织着执著、坚韧、乐观、善良和包容。这些共性,穿插在互不相同的故事情节里,成为“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的主旨。
共性却不仅仅凝聚在那些寻访对象身上,也同样在那些寻访记者身上。“逐梦他乡重庆人”已在逐梦的路途越走越远,寻访他们的记者正在路上。
这一路,寻访记者也用重庆人逐梦的方式,去诠释重庆人的执著、坚韧、乐观、善良和包容的共性。在北京,他们奔波在迥异的寻访现场,为了尽量节省时间,往往在街边小店叫上一份炒饭应付自己的胃;在云南,连续轴转的寻访让他们不得不昼夜奋战,一顿接一顿的方便面,让他们对这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食物刻骨铭心……
有一位寻访记者从湖南、湖北返回后,非常感慨:“在湖南、湖北采访的那些异地创业的重庆老乡,没有一个‘高大上’,没有谁是‘白富美’,他们都是草根出身,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在寻访他们的故事中,也被他们的故事所感染、感动。作为这些故事的寻访者,我也是一个逐梦人,我们共同的梦想,在异乡相遇。”
梦想在异乡相遇。这些文字简单而美丽,一如诗歌般感性而柔软。寻访者与被寻访者,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逐梦——梦想不同,路途的精彩各异,但是他们都同样行进在逐梦的征途。
在《逐梦他乡重庆人》的背后,不同的人,不同的梦想,不同的逐梦故事,构成了“行进中国”中的“精彩故事”,构成了“重庆梦”“中国梦”。
这正是编辑出版《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丛书的要旨。
正因如此,我们无法忽略那两个叫“感谢”的汉字,与是否免俗无关。 感谢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数年前就开始酝酿“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在外逐梦的重庆人的信息,形成了完整的寻访线索。如果没有这个传递正能量的幕后工作,自然谈不上《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丛书的出炉。
感谢所有在外逐梦的重庆人,你们的梦想,你们的追求,你们的精彩,更像是一堂精彩的人生课。阅读你们的故事,就是在阅读一种感动、一种感悟,也是在阅读挥不去的乡愁:“当年,你带着梦想离开家乡闯荡外面的世界。现在,让我们来寻找你,把你的精彩带回故乡。”
感谢那些奔波在寻访路上的家乡记者们。寻访逐梦者、记录和传播他们逐梦故事的同时,你们也在逐梦,也在追逐另一种精彩。就像一位参与寻访的记者所说:“我们感动于‘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故事,我们也在用实际行动,构筑着自己的逐梦故事。”
又一次毫无悬念地佐证,“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既是逐梦的记录,也是一次梦想和逐梦的相遇,如同这套厚重的《逐梦他乡重庆人》。
是为记。
2015年12月28日于重庆
梦有多远 路就有多长
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梦想,是远方的灯塔,让心灵不再彷徨,让勇者更加坚强。
有这么一群重庆人,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毅然冲出峡谷,远赴他乡。他们一路披荆斩棘,拼搏奋斗,在他乡绽放出人生的别样精彩。
他们骨子里流淌着远古巴人的血液:英勇无畏、耿直善良、重情重义、吃苦耐劳……他们将巴渝精神传播到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架起重庆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他们是现代重庆人的名片,是重庆的骄傲!
这个群体还在扩大。直辖以来,有10多万重庆人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300多家重庆法人企业在外投资兴业。
为落实好“用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精彩故事阐述‘中国梦’”的要求,根据中宣部关于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部署,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市外经贸委、市外侨办联合主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联合承办了“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
这次全媒体采访大行动从2015年2月启动,持续两年半时间,在全球采访报道520位逐梦他乡的重庆人。从2015年6月18日开始,“逐梦他乡重庆人”的精彩故事,已通过全媒体介质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呈现和传播。
此次寻访的“逐梦他乡重庆人”中,既有成功人士,也有平民英雄:著名的革命家、作家马识途,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英雄飞行员戴明盟,运动健将李雪芮,首席飞机制造专家蒲永伟,普通的古筝女孩唐天娇,想把重庆小面卖到全世界的张紫渝……更多的追梦者,或正在启程,或行至中途,或已攀登上了人生高峰;他们的逐梦历程,都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
寻访逐梦他乡重庆人,讲述他们难忘的奋斗故事,既是为了表达这座城市对他们的敬意,更是旨在激发家乡人民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释“中国梦”。
“中国梦”如同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更开启了人人筑梦、追梦、圆梦的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梦”正在华夏大地一步步变为现实。
毫无疑问,当一部分重庆人远离家乡追逐人生梦想时,重庆这座奋发的城市,也在只争朝夕地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在重庆,我们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这个梦想命名,以“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用“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的精神,践行追逐“重庆梦”的责任、担当与作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十二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庆的发展引来世人瞩目,已然成为众多海内外有志之士的逐梦热土。
“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巨大反响和共鸣。上级领导给予批示表扬,广大读者纷纷来函来电谈感想,提供采访线索;相关报道已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大量转载;微博中“#逐梦他乡重庆人#”话题,点击量超过6500万人次。可以说,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打拼经历,就是追寻“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他们的故事,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励志教材。这,正是我们推出《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系列丛书的意义所在。
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描绘了重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再次踏上逐梦的新征程。“重庆梦”“重庆人之梦”正伴随着重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而无限延伸……
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我们坚信,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故事,必将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激励3000多万干事创业的重庆人,追逐梦想、同心戮力、砥砺前行!
燕平
2015年12月25日
在燕平主编的《逐梦他乡重庆人(5)》中,这100位重庆人的逐梦故事各有不同,或轰轰烈烈,或淡而不凡,或起伏跌宕。但无一例外,每一个故事都有无法复制的精彩,每一个故事里都交织着执著、坚韧、乐观、善良和包容。
这些文字简单而美丽,一如诗歌般感性而柔软。寻访者与被寻访者,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逐梦——梦想不同,路途的精彩各异,但是他们都同样行进在逐梦的征途。
燕平主编的《逐梦他乡重庆人》全面地表现逐梦海内外的他乡重庆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这一个个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中的主角有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有聚焦法律和民生问题的律师,有在意大利米兰创立服装品牌的重庆妹儿,有执着于油画创作的画家,有研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地理博士……身处海内外的他乡重庆逐梦者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斗,在梦想的引导下走向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逐梦他乡重庆人(5)》为第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