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3年秋,刘淑云与李雁天夫妇相识后一直没有再见面。直到1959年以后,因李雁天夫妇常到我们的邻居严女士家串门,曾经与刘淑云见过一面,遂与我们夫妇又有些来往了。李雁天看出我是个文化人,很愿意接近我,就主动走过来串门聊天。李雁天长得一表人才,个头高高的,热情大方,见人自来熟,能说会道,还会写旧诗词。他自称“毕业于东北大学”,早年当过张学良的秘书,爱人胡瑞贞是湖南人。后来得知他们与李淑贤也并没有亲戚关系。
1961年秋初,我下班回家的路上偶遇李雁天,聊天中得知李淑贤已离婚。李雁天顺便提及“有机会给李淑贤介绍个对象”,我就把这件事儿记挂在心了,也逐渐了解了李淑贤的经历和身世。李淑贤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皮肤白净,外形苗条,气质典雅,说话轻言细语,文静内敛,举止大方得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讲究也挺时髦,只是眼神中不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郁,总之是一位让你能过目不忘、容易产生好感的女人。
据李淑贤自己讲,她192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8岁那年母亲病逝,一个比她大13岁的哥哥也过早夭折了。任职于上海中国银行的父亲就把孤苦伶仃的小女儿接往上海与继母同住。从记事起李淑贤就感觉到父母感情不和,每逢过年父亲才回到杭州家里看望一下妻子、儿女,平时则仅仅寄点儿钱维持家人的生计。随着年龄增长,李淑贤才获知父亲很早就在上海有了另外的女人,也就是她后来见到的继母。继母待她很不好,不让她吃饱饭,常为一点儿小事就对她又打又骂。更为不幸的是,14岁那年她父亲又去世了,家庭生活一下子就没有了着落。继母把李淑贤当成摇钱树,千方百计想把她嫁给有钱有势的老男人,但她坚决不依从,还让继母当众丢了面子,从此她就更遭罪了。有一次继母又打她,令她忍无可忍,逃到在上海的姑妈家。姑妈十分同情她,就把她藏起来了,不料继母又找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不断到姑妈家门外寻衅滋事。为了避免李淑贤再入“虎口”,姑妈就让住在北平的大女儿把李淑贤接到她家暂避一时。
1942年,李淑贤来到北平投靠姑妈的大女儿即李淑贤的大表姐。大表姐早年家境不错,丈夫是广东籍生意人,但婚后没几年就去世了。表姐则靠一点儿积蓄,再做点儿零工,带着两个孩子和李淑贤艰难度日。在大表姐家里的这段日子,李淑贤的心灵与生活也获得了短暂的平静。然而适逢兵荒马乱的年代,好景不长,还不到一年,她和表姐在北平就已经沦落到靠给人家做零活儿硬撑着养家糊口,真有点儿过不下去了。大表姐就做主把未满20周岁的李淑贤嫁给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随后大表姐就带着两个孩子返回广东丈夫的老家生活,李淑贤孤零零地留在了北平。她的丈夫因在外包养女人而令李淑贤这段婚姻名存实亡。1949年以后她丈夫又因“历史反革命罪”获刑,背后人家说她是“国民党军官三姨太”,其结果也就只剩下离婚一途了。
离婚后李淑贤改嫁给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普通干部,两人是跳舞认识的。这位银行干部住在廊坊头条,婚后在一起生活不到两年,也没有怀孕生子。起初要给李淑贤介绍溥仪时,刘淑云还觉得奇怪:“她有丈夫啊!”那当然就是指她的第二任丈夫——银行职员。我这才说起刚刚听到的事儿,“两人还是谈不来”,又于1960年离婚,以后再也不提这段事情了。
附带说一说李淑贤的第一任丈夫刘连升。2008年有人撰文《我所知道的刘连升一二》,专谈李淑贤的第一任丈夫刘连升。撰文者是在黑龙江“知青6连”插队劳动期间认识了刘连升这个被民间称为“二劳改”的刑满就业者,他是在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从兴凯湖附近归属于北京公安局的劳改农场、因“疏散”而转迁到“旭光52团”的劳改就业人员。当年每个知青连队都有这类就业人员,六连就分来了8个,时在1969年初夏。有几位的大名至今仍然记得:袁世恭、杜冲、张兰等,当然也包括刘连升。这几个人刚来时行动怪异,只要一出房屋就自觉排成一行,低头行走。见人说话,开口必以“您”字当先,这些习惯可能就是在兴凯湖长期生活留下的烙印吧。头两年知青们谁也不敢接近刘连升,后来才与他有所接触,听他讲自己的故事。
刘连升可以说是一表人才,细高挑,约一米八的个头,戴着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在几名“二劳改”中,他是唯一的政治犯,与那些刑事犯“二劳改”完全是两种气质。刘连升的老家在北京前门外廊坊三条,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而且是学校篮球队队员,经常出入北平各大社交娱乐场所。传说刘连升的“国标”跳得好,是舞场高手。1949年以前他一直在北平警察局当处长,会几国外语,是在日伪时期、国民党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都能吃得开的“三开”文人、能人。北平和平解放,他也应该算是“起义官员”,就因为怕新政府清算旧账,便隐名埋姓地躲了起来,这一躲可把自己弄成了“历史反革命”,他当年若不躲还很可能就是“民主人士”呢!
他是在舞场上认识李淑贤的,1943年把李淑贤作为姨太太娶进家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历史反革命罪”获刑,李淑贤与其离婚。1975年中央特赦国民党战犯后刘连升曾多次向北京统战部门要求“落实政策”,认为按政策像他这样的“县团级”国民党军官是可以比照特赦国民党战犯安置回北京的,然而多次上访未果。后来,刘连升被安置到团部中学教英语直至退休。有人见到一本写李淑贤的书,说“刘连升在50年代被政府镇压枪毙了”,如果真枪毙了,“咱们还能与刘连升在一个食堂里喝汤吗?6连几百号人能够证明他的存在,旭光52团中学也确实有过这么一位英语老师”。据说1996年刘连升还健在,在哈尔滨与继子共同生活。一两年后去世,享年约80岁。
P15-17
悠悠岁月,转眼之间从初识李淑贤到她去世整整过去了43个年头,而溥仪逝世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每当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不胜感怀!
作为溥仪夫妇的媒人和朋友,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位中国末代皇帝获特赦以后与李淑贤共同生活的多个片段,既为他们彼此相依的黄昏之恋感到欣慰,也为他们在晚年又不得不经受“文革”中各种磨难而深感痛心。多年以来,每当有记者或电视媒体访问时,我们总希望能把溥仪夫妇婚恋生活中最精彩、最美好的真实画面呈现给世人,而在每次谈话中都尽量不涉及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个人隐私情节。然而,近年来有关溥仪夫妇的传闻还是在网络和媒体上大量涌现,对李淑贤的传言更多,这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加以澄清,还原真相。
溥仪的一生几经沉浮,在人世间大起大落,反差之大,实属历史罕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溥仪在中国共产党改造政策的影响下,从一个封建统治者转变为一位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是一段了不起的传奇和史实。
溥仪和李淑贤结婚后,我们俩每次与他们约会、见面,都能亲身感受到经过“脱胎换骨”改造后的溥仪的平凡与亲切,这种感受是真切而生动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
人生经历多磨难,历经风雨见真情。溥仪逝世后,我们与李淑贤有了更多的接触,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李淑贤的性格以及她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家庭烙印、个人经历、社会影响决定了她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她的命运。李淑贤临终时的孤独、凄凉,这可能就是因性格所决定的命运吧1
2010年春节期间的一次家庭聚会中,全家人围桌而坐,谈起与溥仪夫妇交往的难忘经历。鉴于社会上种种不实传闻,已经对溥仪夫妇的名誉和人格造成伤害,作为他们的媒人和朋友,无论从良心上说,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有必要把我们亲见、亲闻,却又不为一般民众所知的溥仪夫妇的生活细节,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家人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们拾起岁月的记忆,追寻往事的峥嵘,尽力还原那段真实的生活岁月。
此时此刻要特别感谢王庆祥先生,是他鼓励我们夫妇一定要把这段经历书写出来,没有他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这部拙作恐怕也难以面世,那就无论对我们而言,还是对需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而言,都是莫大的缺憾。希望这本书能为溥仪夫妇的最后岁月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老骥伏枥弄拙笔,耄耋依稀忆故人。”在历时两年多的回忆和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受了病痛等各种困扰,几度想过放弃,唯靠彼此对故人的怀念,坚定的信心,坚持完成了这项工作,有机会让读者看到溥仪与李淑贤晚年全部生活的轨迹。在此也要感谢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没有你们的孝心和鼓励,也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
最后衷心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我们对溥仪夫妇这段生活的讲述,能够留下一些感悟和启发。
(2014年秋于北京寓居初稿,2015年春改定)
沙曾熙、刘淑云夫妇都已到耄耋之年,所以要写这部回忆录,是因为他们都曾是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朋友,又都是李淑贤的朋友。相互有几十年亲密交往。他们不图名利,无求于人,只想把他们所深知的溥仪与李淑贤婚前婚后的工作、生活、爱情等鲜为人知的事实,以及溥仪去世以后李淑贤为丈夫出版生平著作、维护著作权益等活生生的故事和真真切切的情景,还有那故事和情节背后的真相,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以供后人了解和评说。
溥仪出任清朝宣统皇帝和伪满康德皇帝后,与婉容、文绣举行过皇家大婚典礼,又先后册封谭玉龄、李玉琴为“贵人”。被特赦释放以后则与李淑贤结为平民夫妇,相依终老。虽说已属平民百姓,但因曾经的皇帝名号,生活又岂能风平浪静,无声无息?
走进新社会的溥仪本已有了幸福归宿,却又偏偏碰上“文革”;而生活在改革开放好时代的李淑贤,竟也麻烦不断!李淑贤的晚年生活中,连任四届政协委员,六度乔迁居所,访法访美……毫无疑问,她托福于中国末代皇帝的同时,也代溥仪做了很多他想做却未能完成之事。李淑贤的一生,从溥仪逝世直到她也离世,做了很多与溥仪有关的有意义的事的同时也历尽沧桑:她与人合作撰写回忆录;全力支持大导演拍摄呈现溥仪晚年生活的电影;整理并捐赠了现已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溥仪遗稿、遗物;历经10年打赢了号称“中国著作权第一案”的官司……然而她的人生最后一幕却很悲凉!她把本已从八宝山群众公墓转入革命公墓的溥仪骨灰,移葬于河北省易县的商业墓园,降格就俗,是大遗憾!她刚刚离世其遗物就招致争夺,以及临终时的孤独、凄凉,也令人扼腕叹息。作为最知内情的人,不说出来,沙曾熙、刘淑云夫妇心里不好受啊!他们是李淑贤的真情密友,但绝不讳谈她的缺憾!他们追求真实,更希望留下真实,留下善良,留下外人所不知但却存在的真实,留给后人去评说。这就是本书两位忆述者的终极目的。
“皇帝”爱上普通女子,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说明溥仪真正脱胎换骨了,完完全全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
王庆祥
2015年3月10日
《我为末代皇帝溥仪保大媒》由溥仪和他的平民妻子李淑贤婚姻的媒人兼生前好友沙曾熙、刘淑云夫妇忆述,由著名溥仪研究专家王庆祥整理,历时4年完成。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的活动、事情的发展脉络为纬,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经历改造、成为平民后,与平民妻子李淑贤相识、结婚和婚后工作、生活、爱情等方面鲜为人知的事实,以及溥仪去世后围绕他引发的一些问题和事件,将这些问题和事件背后的真相完整、客观、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供后人品味、感受和评说。
本书既给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也给溥仪夫妇的最后岁月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皇帝与平民的恩爱与情感,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故事。倾听婚姻介绍人讲述旷世奇缘,明了历史故事背后的真相……
《我为末代皇帝溥仪保大媒》是末代皇帝的最后婚恋,由溥仪和他的平民妻子李淑贤婚姻的媒人兼生前好友沙曾熙、刘淑云夫妇忆述,由著名溥仪研究专家王庆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