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愿力(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申赋渔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杨仁山站起身来:“怎么走得这样急?”

“张之洞大人回湖广做总督,要我到武昌去教练新军。”黎元洪说:“我在这里一年多,时常听到老先生的教诲,真是非常的感激。这次临走之前,一来是向您老告别,二来还有几个疑问要向您请教。”

杨仁山摆一摆手,请黎元洪坐下:“黎先生不用客气,说什么请教。来来来,我们坐下来谈。”

黎元洪欠身坐在杨老旁边,杨自新没有入座,一直在边上站着。

“仁老,您在欧洲多年,对他们的政治、,工业、文化都做了详尽的考察,你看他们致富致强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这个国家,还有没有希望?”

杨仁山叹了一口气:“我在欧洲做了七八年的考察,我也把我考察的内容,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驻英法的公使,并请他一一呈报给政府。可是这些条陈送上去,如石沉大海,一点音信没有。朝廷内外,上上下下相互欺瞒,人人只想着自己的私利,你说这个国家怎么会兴盛?”

黎元洪轻轻一拍椅子的背:“这个国家,已经是病人膏盲,毫无办法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两条路。”杨仁山说道,“一个是学习欧美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把科学带到中国来。我从英国带回来了这么些仪器,就是想在中国开办新式的学堂。你们现在开办兵工厂,包括在南京狮子山、幕府山建炮台,还有你到武汉去操练新军,这都是用科技来使国家变得强大。这方面,我们的想法是相同的。另外一个方面呢,我想就是宗教兴国。据我观察,西方国家的富强,跟他们信仰新教很有关系。新教里有平等自由的精神,有对现世美好生活积极的追求,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充满活力与进取。在我们佛教里,有平等的思想、有无我的思想,如果真正能把我们的佛教复兴了,我想也就能帮助我们来挽救国家、来振兴国家。”

“可是您看,现在多少人真正有信仰?他们信的都是些什么?五花八门,外门邪道。这些年来,不停地打仗,寺庙毁了,佛经烧了,就是找一本正宗的佛经也不容易。要传正统的佛教,真是太难了。”黎元洪愤愤道。

“要复兴佛教,继而振兴国家,自然是艰难的。我的想法是要传法,必须先有经书。这么多年来,我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刻印经书上。我已经从日本购买了一千多册十分珍贵的经书。这些经书,都是中国六朝、隋唐和宋朝时期的.里面有很多,都已经在中国失传一千多年了。这么些年来,我已经刊刻了里面一百多种,我接着还要印下去。不只是在中国长久地保存下去,还要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刻经这件事,我要一辈子做,做了就有改变。我跟你说,你不要看今天我们这个国家已经腐败到底了,一百年之后,我们就能跟欧美那些国家齐驾并驱。”说到这里,杨仁山的眼睛里放出光来。好像已经看到了一百年后的中国。  “真的再过一百年,我们就能赶上欧美的国家?”黎元洪的脸上露出狐疑的神情。他还没有从甲午海战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那一仗稀里糊涂就败了。本是跳海自尽的,没想到还是活着回来了。他对清朝已经十分的灰心了。

杨仁山道:“你看这佛教,在中国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可是有人来振着,就会复兴。国家也是一样。现在已经坏到底了,大家都在想着变。大家都这样想,就一定会变。而且,不变得彻底就不会罢手。变得彻底了,中国就会富强。”

黎元洪点点头:“先生这样说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已经是坏得不能再坏了。甲午海战,真是一败涂地。我对这个国家,本来已经没太大的指望了,现在先生这么一说,我又有了希望。不过这希望,恐怕不在这清朝的身上。我希望这清朝快点亡了,好让我们建一个新的国家。”

杨自新听他越说越离谱,吓得变了脸色,赶紧低声说:“黎兄,这话只能自己家里说说,到外面千万小心。时间不早了,轿子在外面等着,我送你出去。”

黎元洪站起身,对着杨自新哈哈一笑:“好好,不说,告辞。”又朝杨仁山行了一个礼:“老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机会,再来当面请教。”

杨仁山看看黎元洪,一张憨厚的脸,却内敛着一种强大的韧性与力量,他一边起身送客一边说道:“这样的世道,正是英雄用武之时。黎先生志向远大,这一去,必定大有可为。”

黎元洪说道:“老先生,有空来武昌一游,到时请你看看我新军的军容。”

黎元洪去了武昌,淘汰旧军,操练新军。兵士们终于放下大刀长矛,开始使用杨仁山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的新式枪炮了。不只是武器改变了,观念也要改变。武昌的新军既要年轻健壮,又要识字,还能进武备学堂、武高等学堂、陆军测绘学堂、军事培训班等等,成为有现代精神的人才。可是这现代的精神,与清朝的腐败落后又是格格不入的。黎元洪等人操练出这样的新军,本是为了保护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谁知道,在短短十多年后,竟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这一切,都是离开南京时的黎元洪没有想到的。19u年的10月,当他把头上的辫子剪掉,剃成一个光头,立意与清朝决裂的时候,杨仁山刚刚在几天前离开了人世。离世之前,杨仁山说:天下将大乱,可是不管怎样,经版所在,即我所在。他相信,唯有佛经,可以救人于危乱,救国于危乱。

P21-23

后记

这是一部用剧本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而其中所有的情节,都充分尊重了史实。没有戏说,也没有夸大。只是用另外一种形式进行了还原。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我们更感性地回到现场。这里所写的,是杨仁山居士一生的几个片段。然而就是这几个片段,也能从其中感受到他广阔的胸襟、深沉的智慧与领先的思想。当然,这部书里不只有杨仁山,还有谭嗣同、黎元洪、陈三立、苏曼殊、太虚,还有杨步伟、杨自新、杨自超等等。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学生,还有他的家人,而这些人。将一起构成那个时代。那是他们的时代。在他们的时代,他们发出了他们的声音。我只是记录这声音,并希望这声音传得更远,希望在今天,当我们听到之后,心灵还会为之震撼。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这个文本的写作。这是一次很特别的尝试。里面有三个时空。一个是杨仁山所处的清朝末年的时间与空间。他在其中生活,他在其中与所有人对话。而我们,将隔着百年的岁月来倾听。另一个时空是叙述者杨步伟的时空。她在回忆她的爷爷,及她爷爷的那个时代。她所处的时间已经是抗战当中了。她甚至已经不在中国,她在美国。隔着这么远。隔着后来发生的那么多事,她的怀念,将更深切,也更沉痛。另一个时空,就是我在写作这本书时的时空。我是另一个叙述者。我在叙述杨仁山的时代,也在回望杨步伟的时代。我所站立的,是2l世纪。对于我们这个世纪,杨仁山所在的19世纪,杨步伟所在的20世纪,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回望?这时候,我就想起杨仁山所说的“世道人心”。时代的进步,最需要的是人心的进步。而杨仁山与杨步伟身上,就有着一种变革求新、度人向善的力量。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力量。

感谢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文投集团、南京日报社对本书的策划与指导。

感谢金陵刻经处为本书写作所提供的帮助。

感谢朱赢椿先生为本书的精心设计,感谢李玉祥先生的精美摄影。

感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申赋渔

2016年5月25日于巴黎

目录

前言

第一场 送别

第二场 仁学

第三场 噩耗

第四场 退婚

第五场 自由

第六场 佛缘

第七场 精舍

第八场 聘师

第九场 门下

第十场 分家

第十一场 西去

后记

金陵刻经处简介

序言

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反差巨大的两个世界是解读注定  、不朽的心灵的背景。“读懂居士杨仁山,”我想,“应该从巴黎开始。”

从我的住所到埃菲尔铁塔,步行只要半个小时。巴黎的天黑得晚,吃过晚饭,走到埃菲尔铁塔,绕一圈再回来,天还亮着。每次走到埃菲尔铁塔底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杨仁山。我希望自己能体会到一百多年前,杨仁山走在铁塔底下的心情。我到巴黎之后的这一段时间里,一直在阅读他的材料,一直在写他。我希望自己能够更深地理解他、能够走进他的内心。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建成的。法国为了庆祝大革命胜利一百周年,决定在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开这个博览会,其实也是为了洗刷普法战争带来的屈辱,重新张扬自己文化的自信。他们做到了。当铁塔在塞纳河畔高高矗立的那一刻,它立即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象征。

而当工业革命席卷整个世界时,中国依然在黑暗之中摸索。1889年,杨仁山五十二岁,是中国驻英法使馆的参赞,作为公使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博览会。

博览会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次大呈现,盛况足以把人们的情感全部点燃。

有一百层楼高的埃菲尔铁塔,用了二百五十万个铆钉、七千三百吨钢铁,所有零件都是在工厂做好,然后现场组装。组装是完美无缺的,而且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喝彩。

铁塔从塔座到塔顶有着一千七百多级阶梯,其中还安装了可以自动上下的电动升降梯。这是人类的通天塔。通天塔下,密密麻麻的人们,说着各种的语言。语言已经不成为他们欢呼的障碍。

铁塔上,因为安装了爱迪生的电灯,让夜晚也变了样。不只是铁塔下的战神广场,不只是巴黎,而是整个世界,黑夜不再漫长,黑夜变得美丽。

世博会的机械展厅内,长长的队伍排在爱迪生作品的展台前面,人人都想听一听新发明的留声机里的声音。

陆军展览馆里,从马刀、短刀、长矛,到左轮手枪、步枪、马克希姆小型炮,再到Canet大炮,越看越使人心惊。枪弹有的小如橄榄、有的大如木桶,有的是一枚一枚发的大圆炮弹,有的是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射出三百发的小炮弹。人类已经把杀人的利器,做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陈列在这里的,都是悬在弱者头上的屠刀。

其余如自动化的大型机器,来回接人的有轨火车、美若梦境的自动喷泉,无一不让人心醉神迷,又激动难安。这是西方文明的自豪与炫耀,同时又彰显着他们的自信与雄心.

中国呢?清政府说路途太过遥远,展览也是大亏其本,算了,不参加了。商家要去,自便。于是只能在铁塔旁的一个角落里,搭建一个简陋的中国馆。商家们也是尽力了,拿出了压箱底的瓷器、丝绸、竹器、乐器、漆器、香精等等,期望以传统的中国之美,来打动猎奇和怀旧的游客。至于彰显国力的:卜业产品呢,几乎没有。中国摊位上能看到的只有犁、镰刀、剪刀。

在这个博览会上,展示的不只是国力,还有心气。

杨仁山走在一个又一个的展馆之中,既震撼,又难过。

早在1878年,作为中国驻英法钦差大臣曾纪泽的参赞,他曾在英国生活了五年。曾国藩在世时,跟儿子曾纪泽说过,杨仁山有大用之才。曾纪泽记得,出国的时候,便请杨仁山随行。这次一来就是四年,杨仁山带了大儿子杨自新出来,让他到法国学习工程与测量绘图。

1886年,江西巡抚刘芝田前往法国替代曾纪泽,他又请杨仁山同往。杨仁山这一次,带了二儿子杨白超前往。他想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后来,杨自新负责修建了南京狮子山、幕府山的炮台。杨自超去了后来培养出蔡锷、杨树达、范源濂、方鼎英等人的湖南时务学堂,讲授他从英国学的测量学。 杨仁山在参加过巴黎博览会后不久,就回国了。他把全部的薪水都买了新式的科学仪器:天文镜、子午仪、经纬仪、地乎仪、测向仪、陆地记里轮、寒暑表、量潮器等等,有几百种。他希望用科学来改变中国。回到南京,就在他的家中,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测量学会。会员中有谭嗣同、刘世珩、缪荃孙、郑孝胥、徐乃昌、茅子贞等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之士。他们希望由这个学会,造就出世界一流的科学人才。只可惜,不久之后,清政府就杀了学会的骨干谭嗣同,他们的科学救国之梦也就成了碎片。

杨仁山在欧洲专心考查了英国的政治和工业等多个方面,对欧洲各国富强的根基有了很深的领悟。除了科技的进步,还有就是他们的制度与文明。“欧洲各国政教工商,莫不有学。吾国仿效西法,不从切实处人手,乃徒袭皮毛。”杨仁山觉得,只有改造灵魂,才是救国之道。而改造灵魂,得从佛教人手。

此时的佛教在中国是什么状况呢?

清朝末年,佛教本已衰微,加上太平军“拜上帝教”排斥所有文化,所到之处,焚烧学宫、庙宇、道观,无像不灭,无经不烧。在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东南数十省,已经找不到一本佛教经典。佛教到了濒于灭亡的地步。

杨仁山认为大乘佛教中有着普度众生的担当与情怀,立意复兴佛教,从而振兴国家。

早在1866年,杨仁山就刻印出了《净土四经》,其后又创立了金陵刻经处。至1911年去世,四十余年间,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佛教经典两千余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余卷、佛像十余万张。杨仁山先后从日本和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因明论疏》《华严三昧章》等三百多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

1910年, 中国的博览会一一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七十三岁的杨仁山又来到会场。此时,距他上次参加巴黎博览会已经二十一年。人们请他发表演说。杨仁山拄着拐杖,环视冬日暖阳下如潮的人群,徐徐说道:“……世间苦乐境界,皆是过去世中,因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报……不如以佛法导之……”

十个多月后,1911年10月8日,杨仁山离开人世。家人弟子,把他埋在金陵刻经处.去世之前,杨仁山吩咐,把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金陵刻经处,也是全家人的安身之所捐于十方。同时,却把多年来因为刻印经书欠下的巨债分配给子女偿还。他说:“国家将有大乱,我的丧事从简。你们大家都走。经版所在,即我遗体所在。我总跟着经房经版。” 杨仁山去世两天之后,辛亥革命爆发。 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他能预见的时代,却再不能参与的时代。

1889年,埃菲尔铁塔建成的这一年,杨仁山的孙女杨步伟出生。她成了全家最受宠的宝贝。因为祖父的支持,她没有缠足,她退了奶奶、父亲给她定下的婚事,她留洋读书。三十二岁时,杨步伟嫁给了语言学家赵元任。1981年,杨步伟去世。去世前,她交代家人,把她的部分骨灰,埋在祖父的旁边。

祖父是最疼爱她的人,也是她最敬爱的人。她在《一个女人的自传》中,倾注了对祖父无限的思念。是祖父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能不能以杨步伟的视角,来叙述她的祖父呢?也许,这样会更亲切,让他离我们更近。也许,这样一来,我们没法看到一个全景式的杨仁山的一生。可是,读懂一个人的,也许只需要几个片段。如果说历史是一个大舞台,人们上场的时候并不多。而在场上的那片刻,才是最重要的。 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而杨仁山的一生,正是那历史的写照。他参与其中,他在其中发力,他对推动这历史的车轮,尽了他的力气。

他刻印了千万卷的佛经,他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有着国际视野的佛学院“祗洹精舍”。他的学生中,有“为国流血第一士”谭嗣同,有“民国佛教领袖”太虚法师,有佛学大师欧阳渐。梁启超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杨文会,字仁山)。”杨仁山在历史之中,却又站在历史的高处,向着未来眺望。他们希望用信仰来改变未来。

杨仁山曾对朋友说:“一百年之后,中国必将与欧美国家并驾齐驱。”也许,这句话,当他走在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底下时,就藏在了他的心里。

一百多年前,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舞台上,居士杨仁山和他同时代的有志之士们,就已经徐徐拉开振兴中华的大幕。

内容推荐

杨仁山是近代重要的佛学推动者, 于一八六六年创金陵刻经处、刊印佛书无数。申赋渔著李玉祥摄的《愿力(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为杨仁山先生的人生精彩片段,以文学剧本形式呈现,由著名作家申赋渔著,摄影家李玉祥拍摄内文图片,装帧艺术家朱赢椿整体设计,配以金陵刻经处现存及历史资料图片及木版印刷工艺流程图,为金陵刻经处一百五十周年献礼之作。书名《愿力》取自佛经: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狮子吼。——《大乘无量寿经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编辑推荐

申赋渔著李玉祥摄的《愿力(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分送别、仁学、噩耗、退婚、自由、佛缘、精舍、聘师、门下、分家、西去11场讲述了金陵刻经处创始人、一代居士杨仁山先生的人生经历,涉及杨仁山与黎元洪、谭嗣同、陈三立、苏曼殊、欧阳竟无等人的交往。附金陵刻经处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图文简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