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译美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歌德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大师辈出、杰作如林的西方文学史上,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一位罕有其匹的旷世奇才。他的传世之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其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本书是教育部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中的品种,是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自出版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数代人的肯定,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国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内容推荐

歌德著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了:

一次,青年维特参加乡村舞会,与少女绿蒂相识,一见倾心。无奈绿蒂已名花有主,定婚在先。为了摆脱这无望而苦恼的爱情,他决定离开绿蒂,到公使馆担任秘书。官场的腐朽、虚伪、庸俗无聊,使他不能施展才能。维特愤然离去,应邀在一位侯爵的庄园客居一段时间,但他同那里的环境照样格格不入,于是又回到绿蒂身边。此时绿蒂已经结婚,他不再能随意厮守在她身旁。爱情破灭了。在那腐朽、黑暗的社会,他找不到出路,终于在绝望中自杀。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后续音讯

编者致读者

试读章节

她是那么单纯又那么理智,那么善良又那么坚强,处理实际家务时心境如此淡定……

议论她的这些话,全都是令人厌烦的胡扯,丝毫不能反映出她的特质。改天——不,就在今天,我就要向你一一细述。今天不讲,以后永远不会讲了。因为,我只告诉你一人,从我开始写这封信,已经有三次准备放下鹅毛笔,吩咐备马出行。但今天早上我就已发誓不骑马外出,我不时走近窗畔,看看天上的太阳还有多高……

我终于没能克制住,非去找她不可。我又回来了,威廉,我要边吃黄油面包当消夜,边继续给你写信。看她在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中间,和她那八个弟弟妹妹在一起的情景,我心中感到莫大快乐。

如果我一直这么写下去,到头来你还是会如堕五里雾中,莫名所以。我要强迫自己细细道来。

不久前我在信里告诉过你,我认识了侯爵的管事S.先生,他邀我近日去他那远离尘嚣的宅第,或者毋宁说去他那小小的王国做客。我没把此事放在心上,至今未曾登门拜访,倘若不是偶然的机缘让我发现了这隐匿在清静乡间的妙人儿,也许我永远不会到那里去。

此间的年轻人要在乡村举行一次舞会,我也允诺去参加。我邀约此间一位善良、美丽,此外资质平平的姑娘陪我前往,说好由我雇一辆马车,带我的舞伴和她的表姐前往舞会举办地点,途中顺便接夏绿蒂·S.一同前往。

“您将要认识一位美貌的小姐。”马车驶过宽阔的林木稀疏的森林时,我的舞伴说。

“您可得当心了,”她的表姐说,“千万别坠人情网啊!”

“为什么?”我问。

“她已经订婚了,”表姐答道,“未婚夫是个很出色的男人,眼下出门在外,他父亲亡故,他去处理后事,同时为自己谋一个不错的职位。”

这消息与我有何相干?

再有一刻钟,太阳就要落山,这时我们的马车抵达猎庄大门前。天气十分闷热,天边聚集着令人担忧的灰白色云团,姑娘们担心会有雷阵雨。我假装颇懂些气象学知识,哄骗她们,让她们安心,尽管我自己也预感到我们这次娱乐活动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我下了马车,一个女仆走到大门口,请我们稍候片刻,说绿蒂小姐马上过来。我穿过庭院,朝精心建造的房屋走去,拾级而上,走进门内,映人我的眼帘的,是我平生从所未见的极动人的一幕场景。前厅里有六个孩子,从11岁到2岁,聚集在一位中等身材,风姿绰约的少女身旁。少女身着洁白素净的衣裙,袖口和胸脯系着淡红色蝴蝶结。她手里拿着一块黑面包,按照孩子的年龄和食量给他们切面包,递给孩子时那么亲切和蔼,孩子们把小手伸得老高,直至分到面包,极自然地大声说:谢谢!才蹦跳着跑开,高兴地享用起来。那性格文静的,便不慌不忙地走向庄院大门,看那些陌生人和那辆要载他们的绿蒂姐姐离开的马车。

“请原谅,”她说,“麻烦您走进来,还让姑娘们久等。因为换衣服和安排我不在家时要做的一些事情,忘了给我的弟弟妹妹们切面包,他们就要我、不愿别人给切面包。”

我随口说了两句客气话,我的心神已全部倾注在她的身姿、音容笑貌和举手投足上面,及至她去闺房取手套和扇子,我才从惊喜过望中缓过神来。孩子们在离我稍远的地方从侧面打量我,我径直朝那个最小的,脸蛋特别讨人喜欢的孩子走去。他直往后缩,恰好绿蒂从屋里出来,便说:“路易,同这位表兄握握手。”

这男孩便大大方方地和我握手,我情不自禁,热情亲吻他,顾不得他的小鼻子还挂着两行鼻涕。

“表兄?”我说,向她伸出手,“您相信我有福气配当您的亲戚吗?”

“噢,”她莞尔一笑,“我们有许多表兄弟,如果您是其中最差劲的一个,我将深感遗憾。”

P20-22

序言

歌德与维特

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创作的书信体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后,立即风靡欧洲,被译成各国语言,传遍世界,久盛不衰,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文学名著。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情节简单:一次,青年维特参加乡村舞会,与少女绿蒂相识,一见倾心。无奈绿蒂已名花有主,订婚在先。为了摆脱这无望而苦恼的爱情,他决定离开绿蒂,到公使馆担任秘书。官场的腐朽、虚伪、庸俗无聊,使他不能施展才能。维特愤然离去,应邀在一位侯爵的庄园客居一段时间,但他同那里的环境照样格格不入,于是又回到绿蒂身边。此时绿蒂已经结婚,他不再能随意厮守在她身旁。爱情破灭了。在那腐朽、黑暗的社会,他找不到出路,终于在绝望中自杀。

1824年1月2日,歌德同艾克曼谈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歌德这一自白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同青年歌德的思想、生活与情感经历的关系。

1771年8月6日,歌德获得法学博士学位,8月中旬离开斯特拉斯堡返回法兰克福,开设律师事务所,8月底获准以律师身份参加法兰克福陪审法庭。

1772年5月至9月,青年律师歌德到韦茨拉尔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歌德的祖父曾在韦茨拉尔工作十年,歌德的父亲也在韦茨拉尔攻读过法学,因此他要他的儿子去那里实习,那样,“说起来好听”。韦茨拉尔最高法院职司仲裁帝国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法律纠纷,各诸侯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这里设有公使馆,派出法律代表和官员长驻此地。当年这个仅有四五千人的小城中,在最高法院供职和需要同它打交道而在此居留的就有九百人之多。其实这里并不是法学最佳深造之地,此时歌德对法律问题也兴趣不大。他有很多时间读荷马、希腊哲学与广事交游。他结识了很多人,大多是泛泛之交,这里需要提及的较重要的朋友有弗里德里希·威廉·格特尔、卡尔·威廉·耶路撒冷、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等人。格特尔自1769年刊印《哥廷根诗刊》,后来歌德在那里发表了《过路人》《穆罕默德之歌》等重要诗作。歌德在莱比锡求学时期就同耶路撒冷相识,这时耶路撒冷在布劳恩施威格公使馆任秘书,午餐时又时常见面,但他们之间私交不深,耶路撒冷不太欣赏歌德的诗歌。歌德知道耶路撒冷恋着一同事的妻子,但没见过她。凯斯特纳是韦茨拉尔时期歌德与之交往频密的友人之一。当时凯斯特纳以汉诺威公使馆秘书身份长驻韦茨拉尔帝国最高法院。他在致友人信中为当年23岁的歌德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素描”:

春天,歌德博士从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来这里。才智之士争相与他结识……我是偶然认识他的,我对他的第一个评语是,他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您知道,我是不匆忙评断的。

……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秋天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它可以归人爱情小说一类。爱情是这本小书的主题和描写的中心,但它所写的远远不只是爱情。它写的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命运。失恋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是导致维特自杀的主因。二者都是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年轻人可能遭遇的,因此不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小说虽着力描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的痛苦,却“言情而不及性”,绝无低俗猥亵的涉性描写。这本小书中诗情画意的场景不胜枚举。语言是极优美、优雅的散文诗式的语言,激情四射,文采飞扬,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二百多年来,这部经典名著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分析。书中同步描画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景物变换,二者相互映衬,独具匠心,历来备受评家称道。

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维特是一成功塑造的典型。维特有其可爱处,也有许多不可爱处。说他是革命青年,或许是出于对经典名著的敬畏,但不靠谱。西方文学史家通常把维特所代表的颓废倾向称作“世纪病”,把维特视为“垮掉的一代”的前身。歌德晚年谈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说:“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心情。”

“病态心情”,不错,这就是维特性格的关键词。

感谢编辑热情恳挚的敦促与支持,使这本小说得以面世。

潘子立

2012年8月于天津

2016年3月28日修改

后记

编者致读者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朋友在他值得关注的最后日子里,能留下足够多的亲笔资料,那样,便可依次辑录他的遗书,而无须插进我的叙述了。

我竭力从对他的往事有所了解的人们口中,收集确凿的信息;他的故事很简单,人们的叙述,除了少数细节,并无不同,唯独对几位当事人的思想观念,意见分歧,评断各异。

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如实叙述几经努力了解到的一切,其间穿插进已逝者的遗书,即使片纸只字也不轻忽;因为几位当事者都不是寻常人物,哪怕只是某一举动,要揭示出其最初的真实动因,也是十分困难的。

闷闷不乐与兴致索然在维特心中植根愈来愈深,相互纠缠,难解难分,渐渐占据了他全部身心。他精神的和谐已完全遭到破坏,内心的狂躁与激愤耗尽了他天性中固有的力量,导致极其有害的后果,令他身心交瘁,疲惫不堪。为了摆脱困境,他奋力挣扎,以往他与种种弊病作斗争时,从来不像现在这么忧心忡忡。内心的忧惧不安耗尽了他剩余的精神力量,也销蚀尽了他的活力与机敏。他成了交游场合的伤心人,越来越不快乐;他愈是不快乐,待人处世便愈加有失公正。至少阿尔伯特的朋友们是这么说的。他们坚称,阿尔伯特是一个心地纯洁、性情文静的丈夫,终于得到祈盼已久的幸福,他的行为举止也能使未来依然保持这份幸福,而维特却不能正确评价他。维特就像一个天天挥霍他的全部财产的人,到头来只好受穷挨饿。他们说,维特一结识阿尔伯特,就十分看重他、尊敬他,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阿尔伯特还是那个阿尔伯特,没有丝毫改变。他爱绿蒂甚于一切,为她感到骄傲,也祈盼绿蒂被大家公认为最出色的女子。即便他希望避免任何猜疑,即便他连一瞬间也不愿与他人以哪怕最纯洁的方式分享他拥有的这一殊珍,能因此责怪他吗?他们承认,每当维特来找绿蒂,他总是离开绿蒂的房间,但这并非出于憎恨或讨厌他这位朋友,而只是因为他已察觉,他若在场,维特会感到不自在。

绿蒂的父亲卧病在床,不能出门,派他的马车去接绿蒂出城。这是个美丽的冬日,初雪霏霏,城郊一片银装素裹。

次日早晨,维特便跟了过去,打算如果阿尔伯特没来接她,他就陪伴她返城。

晴明的天气没能排遣维特阴郁的心绪,他心头承受着沉闷的重压,眼前不断出现一幅幅悲伤的图景,内心翻腾着一个又一个痛苦的念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思绪。

一直以来,他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别人的状况他觉得更可疑,更紊乱,他自以为搅扰了阿尔伯特和绿蒂和谐美满的伉俪之情,深深自责,同时心中也隐隐掺杂着对绿蒂丈夫的不满。  途中,他又想起此事。

“是啊,是啊,”他对自己说,暗自咬牙切齿,“这就是亲切、友善、温柔、事事关切的待妻之道,平和稳定、持久不变的忠诚!不,这是日久生厌和无所谓的态度!随便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务都看得比他那珍贵的娇妻更重,更能吸引他。他懂得珍视他享有的这份幸福吗?他懂得给予她应有的尊重吗?她是属于他的,好吧,他占有了她——这一点我知道,就像我还知道别的一样,我已习以为常这么想:他会让我发疯的,还会将我置于死地……还有,对我的友谊靠得住吗?他不是觉得我对绿蒂的依恋侵犯了他的权利吗?不是把我对绿蒂的关心照拂视为一种无言的责备吗?我很明白,我能感觉到,他不愿见到我,他宁愿我离得远远的,我在场,他就心烦。”

……

枪弹已经装好……时钟正敲响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别了!别了!

一位邻居看见火光一闪,听见一声枪响,但随后四周又归于沉寂,他也就不再留意。

次日早晨六点,仆人手持烛火进来,发现主人躺在地上,身边有手枪,有血。他叫喊,扶维特坐起来;维特没有答话,只是喉咙里还咕噜咕噜着。仆人跑去找医生,找阿尔伯特。绿蒂听见门铃响,顿时四肢颤抖。她叫醒丈夫,两人起床,仆人号啕大哭,结结巴巴地报告情况,绿蒂一听,就晕倒在阿尔伯特面前。

大夫赶到这位不幸的人身边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没救了,还有脉搏,但肢体已经麻木。子弹从右眼上方射穿头颅,脑浆进流。医生切开胳膊上一条血管放血,血流出来,维特还有呼吸。

从扶手椅靠背上的血迹可以推断,维特是坐在书桌前实施自杀的,随后便摔倒在地上,痛苦地抽搐着,在椅子周围翻滚。他耗尽了力气,朝向窗户仰面躺着,着装整齐:身穿蓝色燕尾服,搭配黄色背心,长筒靴。

房东一家,四邻,全城都惊动了。阿尔伯特来了。维特已被人抬上床,包扎了额头,他那张脸已经像死人一样。四肢都不能动弹。肺部还在可怕地喘着,声音一会儿弱,一会儿强:大家等着他咽气。

他只喝了一杯葡萄酒。书桌上放着一本打开的《艾米莉亚·迦洛蒂》。

阿尔伯特何等震惊,绿蒂多么悲痛,就无须赘述了。

老法官闻讯,急忙策马赶来,他亲吻濒临死亡的维特,老泪纵横。他的几个大一些的儿子很快接踵而来,扑倒在维特床前痛哭,流露出不可抑止的悲伤,吻他的手,他的口,维特最钟爱的最大的男孩,更是一直吻着他的嘴唇,直至他断气,大家不得不硬把这孩子拉开。中午十二点,维特去世。多亏老法官在场以及他采取的举措,阻止了市民蜂拥而至,才没有发生骚动。当天晚上十一点,老法官让人把维特安葬在他生前选定的地点。老法官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送葬,阿尔伯特无法前往。大家都担心绿蒂发生意外。几个工匠抬着维特的遗体,送葬行列中没有一个神职人员。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得正是时候。

——歌德《诗与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