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饿马摇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延芳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在家乡的斗牛场上,根据生相、装饰、斗功的威势技巧,每一头斗牛都被取有相应的好听的名字,“摇铃花旦”就是一头斗牛的大名。“花旦”的前额扎上头盔,饰绣球簪金花,中间是两根雉鸡尾毛,背插四面三角形旗子,从斗牛场的东龙门进去,西龙门出来,由牛主人牵着“扬场”,威风凛凛。开斗前,“花旦”头背上的装饰都被卸了下来,系在脖子上的红绳圈和绳圈上挂的一排铜铃就更加显眼。出场时,只见牛头摇晃,朝对方的斗牛直冲过去,铜铃齐齐响动。哥哥在宣传戏里男扮女角,让别人叫开这样一个绰号,难怪他要生气。

我也知道母亲的心事。才过上太平的日子,她害怕生活中的任何变故。朝鲜,不知在哪方天洲,听说一入秋就飘大雪,寒风能冻坏人的耳朵,且不说炮火连天的战场,就说那个冷,母亲也不愿意让哥哥到朝鲜去。

过年那几天,父亲对母亲说了很多话,拿以前的苦楚和翻身的日子作比较,来打动母亲的心。母亲叹着气,她的话说得还是很硬,其实心已经软下来了。新社会的风把年轻人的心吹得很远,哥哥要上前线去打仗,母亲想拦也拦不住。

过完春节正月,哥哥入朝参战。出发的那天,全县参军的青年胸前戴朵大红花,在熟溪边坐上竹排,顺着水路到金华集合。全家人去送哥哥,在小南门外的溪埠头,母亲把一个小包递给哥哥,小包里有一把燕子窝泥、两个红鸡蛋和几根柏树枝,她大声说着:“顺风顺水,顺风顺水!”这是母亲给哥哥一路平安的祝福。送行的人立在溪边,望着撑排工将竹篙插入水里。竹排离开了岸,岸上的人一直到看不见竹排的影子才离开。回到家里,母亲倚门立在那里,好久好久,才流下眼泪又微笑着说:“国家用到我的儿子,我不能拉他的后腿。”

我是在哥哥的呵护下长大的。我刚出生时没有奶吃,哥哥每天去方姓邻居家讨要粥汤来喂我。方家是大户人家,常常会有一大锅新米白粥滗出的粥汤,很稠,叫作米油。两个月后过中秋节,哥哥说:“我的小妹,长得像月饼一样。”他把我捧起来抱着,带出去玩,总要逗我笑一个,好让他的女同学夸我一番。到了一岁大,哥哥用红头绳给我扎起两条刷帚小辫,又教我走路:他蹲在对面,离开三四尺远,手上拿个皮叫叫(一种赛璐珞玩具),引着我走过去拿。这些自然不是“我记得”的,而是父母亲和哥哥告诉我,长大一些之后又得到加深的印象。我的哥哥,有好东西吃尽让着我,去看什么好玩的就把我架在他的肩上。哥哥多么喜欢我,我却拉他不住,为了保家卫国,哥哥上了前线。那一年哥哥虚龄十八,我五岁。

母亲对哥哥的牵挂担心像春蚕吐丝一般,她从此会无缘无故地垂泪。在我之前,母亲生育了七胎,却只带大了我的哥哥,十二年里相继失去的六个孩子,每一个都是她的心头肉。水火刀兵,母亲对我讲早年的三苦六难,一边讲一边哭。我爱听陈年旧事,母亲于是讲讲哭哭,止不住眼泪。我自小性情敏感,睡觉总不安稳,母亲这些凄切悲伤的讲述,给我的心笼罩上了一层忧郁,晚上一做梦我就落进黑洞,吓得大喊出声。哥哥说,母亲特别爱护他,实际上也是难忘那几个不见了的孩子,层层叠叠的爱,压得他太沉重。他到有几千里路的远方去了,要我听从他的主张,背起书包去上学,好让母亲的心情有所改变,我也才能轻松快乐。

P6-7

后记

我生于江南山区小镇的一户农家,小学六年级时,父亲接连患上两场重病,全家从此陷入贫困的境地,上学的路变得坎坷不平。我的内心沉积着深重的痛苦,一个破碎了的大学梦让我无法释怀。

几十年来,我把记录少年时代的勤学和苦难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然而,写作需要天赋,我欠缺这一份才情。文学对于我,其实离得很远。

老师的培育,我心存感恩;阅读的力量,我满怀感激;知识改变命运,我的感受多么深……这些情感因素使得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依然悄悄地热爱着文学,并坚持把写作看成人生体验的一种补偿。我从头开始学习,先做着阅读的准备,而后一边写一些片段进行练习,写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小镇的生活,一个贫穷孩子的成长经历。

生活的事实、人生的真相,穷苦的岁月里有的是强硬的碰撞和激烈的争斗,多少的心灵呼喊也非得写出来不可。每当拿起笔来的时候,便深感“着墨纸上,谈何容易”。但因为是多年的心愿,所以明知不容易,还是努力地做这件力不从心的事情。

我在回想中走进细节,尽力摒除杂念,使自己的内心安静,让脑子简单、澄清。柔和的光线穿越往昔的岁月,旧日所有的人和事就生动鲜明起来。贫穷的日子、矛盾的情感,真实的一切依然鲜活。平常的人,那一张张脸流露出悲和喜、洋溢着人性的光彩。只是感叹记忆中的所思所想已难分此时彼时。

像老牛负犁慢慢地耕作,历时十多年,我写成这一本草根文字《饿马摇铃》。《饿马摇铃》,记录了我自一九五一年入小学至一九六五年高中毕业,遭人陷害未能考上大学,在山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到了一九六八年逃离家乡的一段个人经历。罗曼·罗兰说:“你得回想一下你自己小时候的情形!把人家从前给你的好处和快乐转给别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是好的。”忧苦时寻求快乐,艰难中生长精神。“饿马摇铃”,这四个方块字,可以用来象征我的少年时代。我希望《饿马摇铃》能成为爱心礼物,把我在艰苦岁月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送给那些也在经受磨难历练的青少年学生。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引子

 画眉堂开

儿时的记忆

 记忆之初

 弯枝疙萝

 小图书室

 儿时规矩

 宝贝女儿

 赠地风波

 血脉源头

 一头黄牛

 保谷上仓

 同吉谦

 点兵点将

 乡土故事

 初次登台

分挑生活的担子

 陷入苦境

 捡烟豆

 砍柴一课

 骨肉分离

升上初中,一路磕磕绊绊

 跃进浪潮

 口粮难题

 饿马摇铃

 叮嘱再三

 被扣“帽子”

 生死饭牌

 排队心情

 上山采摘

 逃课干活

 精神家园

 荒漠甘霖

 米麦米麦

饥饿年月,生关死劫

 饥饿年月

 小镇苦情

 一碗米粥

 放生池

 百合之根

 好人情义

 采叶母女

 父亲的“桥”

考取省重点高中

 叫应天理

 入学难

 幸运时刻

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分

 总是难忘

 岁月珍藏

 林中歧路

 土地情结

 高一(3)班

 书与生活

 海的沉默

 时雨化之

 月落重生

 清溪湖畔

梦断金华二中

 高考花事

 冰炭置心

 愁云惨淡

让泪水把心浇透

 情系朱王

 樋口一叶

 新的起点

 秋江分别

 第九个浪

 离别家乡

后记

序言

严文井在散文《启示》中写道:

母亲在你背后,道路在你面前。

母亲为你举灯照明,只要你永远记得那道光,道路就永远不会从你脚下消失。

又到母亲节了。我并不崇尚西方的节日,只因为在远方上学的儿女每年都要给我寄上深情的祝福,我才记着这个日子。但对母亲的感念,我这个穷苦人家的女儿尤为深沉。

母亲是山里人,采得茶,摘得箬,她的一双脚缠过放过,叫作“半大脚”,后来又叫“解放脚”,下不了水田。土改分田时,父亲挑了熟溪对岸背靠小山坡的一丘田,在山脚的田坎儿上方有一些茶树,还有菜地。春天,遇上晴好的星期日,一家人摆渡过溪,父亲在田里耕作插秧,母亲在斜坡上采摘春茶,地里的豌豆麦苗青又青,我带着两个弟弟追逐粉蝶。这一幅美好的画面,珍藏在我的童年记忆里。

父亲母亲不识字,但特别看重读书。我五岁时上了学,一九五八年我小学毕业,人生的难题一下子摆在母亲面前。当时父亲接连两场重病,卧床不起,为了使我能上初中,母亲把几个月大的三弟送了人。母亲从此拉根牛缰绳,给生产队放牛。耕种的时节,水牛摇着大犄角在耕田。母亲,用一双解放脚,和她的牛,带水拖泥,在田里进进出出。春秋两季,母亲捡拾麦穗谷穗,寻找漏掘的番薯毛芋,这些收获装进随身带的一只布口袋,因而母亲被人叫作“五谷袋”。冬天,母亲和她的牛上了山坡,到了日头偏西时,母亲就赶着牛从西门头岭下来。她背着落日的身影叠印在我的心上。

因为有着不平常的母亲,我家在最困苦的日子里也没有断过顿。三个孩子还在上学,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反而要遭受欺负和压制。每次分粮食,队长的妻子郑姐张嘴就骂,从小队的仓库一直骂到我们同姓合住的大院子里。郑姐一只脚踩在门槛上,一只手叉腰,高声地骂:“风车斗,两临空,硬地裂缝还不认穷,队里的谷,没有蛀米虫的份儿!”那毒辣的讥笑、刀片似的骂声,使得母亲在屈辱中生出力量,她用手指着对方大声吼叫:“自家心口自家划,良心有黑白!你口嘴骂人,心里有毒!”“叮人的虼蚤!吸血的虱!”郑姐一面骂一面笑。母亲回敬她:“想下刻毒的手吗?来吧!任你掐,任你灭,我家的人是橡皮虱,掐不碎、灭不死的橡皮虱!”每当母亲和郑姐吵架时,我的心就会跳起来,真想冲上去和郑姐对着干。可是,母亲不许我帮她一句,她要我发狠读书,知书识礼就不能骂人。“只要记,不要气”,这是母亲时常叮嘱我的话。而母亲自己却像战场上的士兵,单枪陷阵,苦苦地四下奔突,为全家杀出一条生路。母亲的勇敢、泼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不是她的本性,是在苦难的岁月里为了护卫她的儿女硬被逼出来的。每当一阵争吵过后,母亲会到父亲的床边,无声地坐一会儿,仿佛给她自己也给全家人一个安慰。这个时候,我会从以前母亲讲山里人的故事、唱代代相传的歌谣给我们听的情景,联想到为了让我上学母亲吃够苦头,一家人受尽欺凌的经历,我的心一阵一阵地痛着,泪水顺着脸颊淌下来。母亲看见了,过来挨着我坐下,用她的袖头揩拭我脸上的泪。每一次我想说出“不读书了”的请求时,都被母亲用无言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堵在喉咙口。一直到了初中毕业,我又考上了外地的高中。

几十年过去,母亲八十多岁了,已是一个沉静安详的老人。每次我回家去看她,母亲不再说很多的话,而只是用眼睛望着我,露出一脸温和苍老的微笑,这使得母亲的一切更多地萦绕在我的脑际。缅怀往事,沉重的回忆压在我的心上,使我叹息不已。在人生旅途中,每当我遇上坎坷时,眼前就会闪现出母亲旧日的影子,不止一个,满眼都是:破旧的衣裳,汗流浃背的模样,神情疲惫,双眼注视着我,眼睛里全是希望的目光。这些希望的目光汇聚成一种力量,使我踮着脚,努力地往沟坎上方攀缘。

多少年来,我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今夜,我在灯下想着母亲,念着母亲:母亲啊,为了你的儿女,所有该承受的你都承受了,所有能付出的你都付出了,可是我又给了你多少回报呢?回首望去,依然是母亲眼里那希望的目光。我还须努力,是的,还须加倍努力,否则,我无以回报在苦难的岁月里流着血汗养育我长大的母亲。

吴延芳

一九九六年五月

内容推荐

吴延芳著的《饿马摇铃》叙写作者自1951年入小学至1965年高中毕业,因故未能考上大学,在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后又逃离家乡的如烟往事,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作者于忧苦中寻求快乐,艰难中生长精神,其讲述的祖辈的故事,带着温暖的情愫。作者于艰苦岁月里获得的一切,传递给那些也在经受磨难历练的青少年,不啻为一份爱心礼物。

编辑推荐

热爱文学的数学教师,退休后,她写书圆梦。

描摹穷苦岁月的乡镇旧事,讲述贫穷孩子的成长经历。

她的少年时代,如饿马摇铃。

读书生涯,生活磨难,远离故土,坚忍奋斗,感念母亲忧苦时寻求快乐,艰难中生长精神。

本书为吴延芳著的《饿马摇铃》。希望《饿马摇铃》能成为爱心礼物,把作者在艰苦岁月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送给那些也在经受磨难历练的青少年学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