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乌云格日勒翻译的《鄂托克民间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小故事、笑话等。
神话故事在蒙古民间流传甚广。内容方面,有的是抵制、反抗残暴,崇尚真善美优良品德的,有的是讴歌不顾个人得失,为民众谋福利的英雄人物的,跟世界上诸多的优秀幻想故事一样,蒙古族神话故事的幻想仍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这方面的例子有《巴达日钦宝绕》、《娜仁格日乐传》等。
收入本集的传说故事中有《莫日根朝克图的传说》《邦仲诺彦》等历史人物传说;《乌仁都西》《乌纳干布日都》《西古日黑》等地名传说;《分吃达勒肉习俗的来历》《除夕夜的传说》《用小白蒿发酵酸马奶的习俗》等劳动生活传说。
收入本集的小故事中《花喜鹊和狐狸》等动物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等历史故事,《神帽》等寓言故事占多数篇幅。
在内容方面,收入本集的幽默故事多以将动物拟人化,将植物、物品动物化,讽刺喇嘛,表现庶民和达官贵人间不可妥协斗争的居多,最后都以人民的胜利告终是幽默故事的特点。
乌云格日勒翻译的《鄂托克民间故事》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两大部分,收集了在鄂托克范围内广为流传的或有较大影响的动物故事、幻想故事、宗教故事、生活故事、笑话、趣事以及神话、人物传说、地名传说、节俗传说124则。这些故事,反应了鄂托克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和多彩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强的教育娱乐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及语言民俗研究价值。
老鼠的训语
从前,在辽阔无垠的平原上有两座相连的山,山上有一只老虎。这只老虎从小就在两座高耸的山峰间跳来跳去地玩耍。
山下的峡谷里,住着一家老鼠。有一天,其中最年长的一只老鼠将所有老鼠召集到一起说:“住在我们上方两座山峰间那只跳来跳去的老虎,如今已经老了,体力应该大不如从前了。可是它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还跟往常一样,跳来跳去的。早晚有一天,它会掉下来压死我们,所以,我们还是趁早离开这儿的好。”
老鼠们对这只老老鼠的话不以为然,以为它是老糊涂了,在说胡话。所以,它们都一致反对道:“为了不被掉下来的老虎压死,我们可以搬到别处去住。可是,我们头顶上的蓝天想必也很老很老了,它掉下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躲到哪儿去呢?我们不走,要等那只老虎掉下来摔死,好吃它的肉。”那只老老鼠只好自己带着唯一的儿子搬到别处去住了。
打那之后没过多久,有一天,老虎又故伎重演,从这边的山峰跃向那边的山峰。然而,体力不支的它这回终于没能跳过去,摔在了陡滑的坡面上,带着一堆乱石滚落下来,摔死在了峡谷中。惊慌失措的耗子们来不及躲闪,大部分被当场压死。离这座山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些人家。这个人家有一个从来没有打过猎的傻小子,这一天恰好心血来潮要去打猎,不料被一个叫阿日亚的好管闲事的人取笑了一番,阿日亚逗他说:“你要是能在三天之内打到鼠兔,枯树都能结果子。”傻小子不服,问道:“我要是做到了,你能把你老婆给我吗?”“行啊!”阿日亚满不在乎地回答。
傻小子于是出门去打猎了,碰巧走到老虎尸体旁。他拉开弓弦,放在死老虎旁边,自己则跑回来找阿日亚说这事。阿日亚听罢戏谑道:“什么,你把上弦的弓放到那儿就回来了?那怎么可能捕到动物呢?老虎是百兽之王,什么动物敢去吃它的肉呀?”阿日亚的一番话,让傻小子顿时没了兴致,于是决定第二天去把弓箭拿回来。那天夜里,有一只狐狸也来到老虎尸体旁,它兴奋地想道:能遇到这么丰盛的食物,真是太幸运了。再不用出去觅食了,这老虎肉够我吃一辈子的了。我得先从硬的地方开始吃,软的好吃的部分留到以后吃。于是,狐狸就从弓弦开始啃起来。结果,弓弦被啃断,狐狸被弹起来的弓弰给打死了。第二天,来取弓箭的傻小子,又发现了狐狸的尸体。他高兴极了,但不敢用手去碰它。最后,他小心翼翼地用弓弦套住狐狸的脖子,一路拖着往回走。路上他盘算道:我要把这只狐狸卖了,用挣来的钱盖栋房子,备些家具,再把阿日亚的媳妇娶过来,让她给我做饭,帮我盖被子。我就要成为有家产、有老婆的人了!傻小子越想越高兴,便跑去找阿日亚。阿日亚他俩死缠烂打了三天,把阿日亚的媳妇气得跑回了娘家。傻小子只好又拖着狐狸去卖。不料,一路拖来,狐狸毛都掉光了,所以,没能卖出去。这真应了人们说的那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阿日亚忘记了这个古训,太小看他人了,所以,最终失去了老婆。而“贪多则利闪”这句话正好应验在傻小子身上。他想要的太多了,最后,阿日亚的老婆跑了,狐狸也没卖到钱。
这个时候,在另一个地方有一伙靠偷盗为生的贼,一共11个人,为了活命这伙贼到处流窜进行偷窃。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人发现了那只死老虎。于是,他们在附近住下,由5个人过去抬老虎的尸体,剩下的人留下来准备食物。去抬死老虎的5个人商量:“这只老虎虽大,但也只够我们大伙儿吃一阵子。吃完后,我们没准还会像往常一样挨饿。所以,不如想法除掉他们……”于是,这5个人把老虎肉分成两部分,在一部分肉里下了毒。下了毒的那部分他们带给另外6个人吃。而留在住处准备食物的6个人也如法炮制,在他们5个人喝的茶里下了毒。于是,当这11个贼一起吃饭喝茶的时候,都被对方下的毒毒死得一个不剩。
“老了还像年轻时候一样玩耍,下场会像老虎一样;过分瞧不起别人,下场会像好事的阿日亚一样;太没出息下场会像狐狸;不怀好意则下场会像那11个贼。所以,我的儿子,你一定要好好记住我的话,凡事要遵循规律去做才对。”以上就是老耗子给儿子的训语。
讲述者:哈斯牧仁
整理者:齐·斯琴
摘自:《吉仁海拉苏》杂志1992年总31期
P7-9
“每个民族的文化继承事实上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文化,一方面是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是母文化,是母体,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据此,我们会发现游牧民族之传说故事的丰富和深邃。以黄河、长城作为永恒标识的鄂尔多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鄂尔多斯民间文化的留存及保护作过重要贡献。圣主成吉思汗长眠之地的鄂尔多斯,以及作为鄂尔多斯一旗的鄂托克,在这方面功绩突出,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鄂托克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总面积达206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辖4个镇2个苏木。2005年总人口有87853人,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主体民族蒙古族以外,还有回、满、藏、鄂温克、苗等其他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7.24%,其中,96.19%的人口集中在苏米图、阿尔巴斯、棋盘井镇、乌兰镇等苏木、镇,鄂托克旗是鄂尔多斯市最大的牧业旗。
因为,原始社会时期,“河套人”在鄂托克旗境内繁衍生息,所以,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游牧生活的地方。“鄂托克”一词有多种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它是蒙古语,是元朝、明朝时期,蒙古“土默特”之下的一个叫“明阿特”的行政单位。顺治六年(1649年),将鄂尔多斯右翼“鄂托克”的扣克特、锡巴固沁、乌喇特和唐古特等“爱马克”划为一旗,称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称为鄂托克旗。1980年8月12曰,划出南部地区又设鄂托克前旗。
说到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鄂托克卷)之民间故事的流传地,我们可以笼统地讲是整个鄂托克旗,然而,确切地讲应该是蒙古族集中的上述各苏木、镇。
牧民们忙完一天的牧事后,常常聚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这时候,在场的孩童们会把那些故事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到第二天、第三天,再讲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听。有的还会把有名望的乌力格尔奇请到家里来讲述故事、叙说历史,这就是民间传说故事在蒙古地区得以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这跟鄂托克地方自古是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之摇篮有关,跟鄂托克的地方史、社会现状、人民的习俗以及自然的变化、朝代的更迭等有关。
解放后,鄂托克旗抢救、保护、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工作,只停留在呼吁宣传阶段。1980年年初,从旗蒙古语文工作办公室创办内部刊物《乌仁都西》开始,这项工作才有了起色。1982—1989年间,随着“蒙古民间故事讲述大赛”和“蒙古民歌演唱大赛”在全旗范围内的三次举办,曾一度掀起抢救、保护、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热。然而,不久之后又复以平静。到了21世纪初,这项工作又有了再次兴起的势头。
鄂托克旗过去虽然没有出版过民间故事精粹专集,但在《乌仁都西》的37期期刊上,搜集、整理、刊登了200余则30万字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中的一部分被选入《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阿拉坦噶鲁海汗》、《阿勇嘎莫日根汗》、《阿日吉布尔吉汗》等民间故事集中。之后,《乌仁都西》杂志虽然停刊近二十年,但是民间故事的整理记录、录制磁带保存、报纸杂志刊登以及纂成专集出版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广大的文人墨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像这样,给每一则民间故事做或详细或简单的注释加以说明,标出故事的原讲述者、讲述时间、地点以及采录人等,从学术的角度对民间故事进行归类整理最终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鄂托克卷)出版,供读者欣赏,实属第一次。
仁钦道尔吉
2006年11月
收入本集的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小故事、笑话等。
神话故事在蒙古民间流传甚广。内容方面,有的是抵制、反抗残暴,崇尚真善美优良品德的,有的是讴歌不顾个人得失,为民众谋福利的英雄人物的,跟世界上诸多的优秀幻想故事一样,蒙古族神话故事的幻想仍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这方面的例子有《巴达日钦宝绕》、《娜仁格日乐传》等。
传说故事是从历史人物、历史情节、历史文物、山水风景等入题,运用巧思联想的艺术手法口头创作的。
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二者密不可分。神话故事为传说故事的产生提供艺术土壤和养分,产生的时间上传说故事比神话故事更晚些。
收入本集的传说故事中有《莫日根朝克图的传说》《邦仲诺彦》等历史人物传说;《乌仁都西》《乌纳干布日都》《西古日黑》等地名传说;《分吃达勒肉习俗的来历》《除夕夜的传说》《用小白蒿发酵酸马奶的习俗》等劳动生活传说。整理时,首先考虑的是在鄂托克范围内广为流传的或影响较大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的主人公几乎全是鄂托克人或者故事情节是在鄂托克发生的;其次,从挽救、保护地名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在还未完全消逝前,纯粹为日后备忘,同时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大量搜集整理地名传说,收入了本集。
人类历史上,在书面文学诞生并承担起重要历史责任之前,口头文学曾极大地发挥过作用。所以说,故事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民的书”。蒙古民间故事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口头文学作品的原因在于,它能更艺术、更巧妙、更精细、更广泛地表现牧民的生活、道德、语言思维等的细微之处。
在鄂尔多斯听故事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听众需要不时地说些“喔嗨”、“扎”、“特戈格的”(然后、后来的意思)等表示赞成、赞赏的话来附和讲述者,书面语称其为“乌力格尔奥海拉乎”,在鄂托克则形象地叫“为故事‘加鞭一’”。大多数情况下,由青少年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青少年全神贯注听故事的良好习惯。
收入本集的小故事中《花喜鹊和狐狸》等动物故事,《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等历史故事,《神帽》等寓言故事占多数篇幅。
笑话故事通过它的讽刺意味,能达到叫人乐、羞愧、惭愧、害怕、反省、反思等效果。听了还想听,百听不厌且印象深刻,容易记忆是幽默故事的特点。
在内容方面,收入本集的幽默故事多以将动物拟人化,将植物、物品动物化,讽刺喇嘛,表现庶民和达官贵人间不可妥协斗争的居多,最后都以人民的胜利告终是幽默故事的特点。
为了避免从书到书的摘抄,我们几乎没有利用正式出版物。正可谓求人不如求己,我们的故事多数来自内部刊物《乌仁都西》,也有来自个人收藏的。一部分故事来自20世纪举行的三次民间故事大赛,比赛录音、笔录等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古到今,蒙古族一贯重视口头文学,一直有欣赏、收藏、记载口头文学作品的习惯。对老书《娜仁格日乐传》加注释收入本集是最好的佐证。
对一个故事的几种不同版本,为了突出其各自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情节区别起见,加上小标题,收入在一个大标题下,比如《莫日根朝克图的传说》。
我们没有编辑民间文学大全的经验,加上这方面知识欠缺,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