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图克·布格拉汗(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赛福鼎·艾则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赛福鼎·艾则孜编著的《苏图克·布格拉汗(精)》从描写喀喇汗王朝第三代汗王苏图克·布格拉汗如何从伯父手里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开始,直至把王位传给长子巴依塔什为止,描绘了期间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艺术地再现了维吾尔族人民中世纪的生活。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全面阐述了苏图克·布格拉汗登上汗位、皈依伊斯兰教的全过程。在了解喀拉汗王朝概况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内容推荐

赛福鼎·艾则孜编著的《苏图克·布格拉汗(精)》通过小说的方式阐述苏图克·博格拉汗的生平以及他登上汗位和皈依伊斯兰教的全过程。说到他,必须提到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10~13世纪初回鹘人在中亚及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建立的伊斯兰王朝。亦称“黑汗王朝”或“葱岭西回鹘”,史称喀喇汗王朝。传说王朝的开国者是萨图克·布格拉汗之祖阙毗伽·卡迪尔汗。王朝为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体。约自1041年起,王朝正式分裂为二,长期互相攻伐。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东西两汗国均臣服于西辽。王朝刚开始时全民信奉佛教,苏图克布格拉汗登上汗位后,公开宣布皈依伊斯兰教,于是,20万帐突厥部落皈依伊斯兰教,这为新疆伊斯兰教历史中意义深远的大事。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雄鹰展翅

 第二章 奴隶的幸运

 第三章 重逢

 第四章 秘密计划

 第五章 野外练兵

 第六章 草原猎“狐”

第二部

 第一章 圈套

 第二章 黑衣人

 第三章 神秘的乞丐

 第四章 夜半更声

 第五章 登基

 第六章 婚礼

第三部

 第一章 迁都

 第二章 流言

 第三章 宣礼台

 第四章 清洗

 第五章 喜上加喜

 第六章 激战叶尔羌

第四部

 第一章 新都

 第二章 库其卡尔的禀报

 第三章 陷阱

 第四章 壮大

 第五章 希帕尔姑丽的回忆

第五部

 第一章 友谊的征程

 第二章 联盟大会

 第三章 建朝纪念日

 第四章 友好协议

 第五章 防卫准备

 第六章 边境之战

第六部

 第一章 毒蛇抬头

 第二章 知识与幸福

 第三章 暴乱

 第四章 出征前的准备

 第五章 地狱般的国度

第七部

 第一章 伟大的征程

 第二章 乌孜干之战

 第三章 最后的挣扎

 第四章 美丽的费尔干纳

 第五章 兵临城下

第八部

 第一章 攻克撒玛尔罕

 第二章 胜利的庆典

 第三章 撒玛尔罕经学院

 第四章 凯旋

第九部

 第一章 太子登基

 第二章 奠基者

 第三章 诺鲁孜节

 第四章 希望的洪流

附录

试读章节

“谁都知道你的名字叫苏图克,”阿依黛抿着嘴笑着说:“但您终归是王子啊。如果我是汗王的女儿……”她说到这里,立即感到不合适,连忙用手捂住脸,“啊,不,不!我不做汗女,也不可能是汗女。”

“好了,阿依黛,别不好意思了。”拿着手鼓的少女插话道:“你不做汗女,可以做汗妃啊!真的,还可以做汗后呢!”

四个人都笑了起来。阿依黛满脸含羞,用胳膊推了同伴一下,捂住脸转身坐了下来。

阿依黛不好意思地一直捂着脸,她不敢正视苏图克。可是她在手指缝里偷看,见他正摘下一朵美丽的花儿。苏图克走到还捂着脸的阿依黛跟前,用花去挠阿依黛的脖颈,她感到浑身如触电一般……阿依黛先是羞涩地躲闪,后来就干脆与苏图克夺起花儿来。不知是女孩子手脚灵活,还是苏图克有意相让,她还真的将花儿抢了过去,并立即去搔弄对方。苏图克闪身躲在朋友阿尔斯兰的背后。

“哎,我说住手吧,阿依黛姑娘。”阿尔斯兰张开双臂,护住王子。“事情原本就是这样,一个汗王,一个王妃,一个女婿,一个媳妇,总之,有情人终成眷属嘛!这不,我和星星姑娘不也是这样吗……”阿尔斯兰调皮地挑逗起另一位姑娘。

“你胡说!”优丽杜斯起身猛地推他,毫无防备的阿尔斯兰摔了个四脚朝天。优丽杜斯开心地跳了起来,为了教训他,又在想爬起来的阿尔斯兰身上挠痒。阿尔斯兰被挠得在炕上滚来滚去,一不小心,他滚下炕来,在一旁看热闹的三个人都笑弯了腰……

“别让叔叔等急了。”苏图克这时想起了什么,“走吧,我们该走了!”

大家都站了起来。阿依黛拿起琵琶,优丽杜斯托起手鼓,跟着他们一起离开了花园,走在一条花果飘香的林阴路上……一串串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的马奶子葡萄,一嘟噜一嘟噜挂在七弯八拐的藤蔓上。

两位姑娘走出林阴道,轻巧地跳过小溪,来到桃园,开始摘桃子和葡萄。优丽杜斯将一个个大红桃整齐地摆放在手鼓里,阿依黛也走过来将手里的几个大桃子放在上面。阿尔斯兰将自己精心挑选的几串葡萄轻轻地放在桃子上。阿依黛左右不见苏图克,似乎有点不悦。她这微妙的表情被细心的优丽杜斯发觉了,便问:“阿尔斯兰,王子上哪儿去了?”阿尔斯兰正想回答,苏图克从一株无花果树下走出来,他手帕里装满了无花果。他走到阿依黛身边,试着想将几个无花果放在装满桃子和葡萄的小鼓上,可已经装不下了。

“吃吧,手鼓里装不下,就装在肚子里。”他们就这么边吃边走,惬意开心,不知不觉就走出了果园。

巴图尔大叔的椭圆形官邸就在果园前。官邸的后院有两条小路通往果园深处,院内靠右有一排厢房,朝向果园方向有一条经年不断的小溪,日日夜夜地环绕着果园、花园静静地流淌。小溪的两岸草青水绿,空气清新宜人。

炕上铺着半新的地毯,炕的一端连着一棵高大的梧桐树。这棵树粗壮挺拔,向周边伸展的一根根树枝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兵器。苏图克和同伴们来到树下时,只见一个魁梧健壮的白发老者,正有力地挥动着锛子,修理一个长矛枪柄。他干得专心致志,挥动着手臂,汗流浃背,竟然没有发现身边站着的人。他头顶盘着的辫子也散开了,不时将头发甩到两边,却顾不上放下手中的活把头发整理好。

“您好啊,巴图尔大叔!”苏图克将手放在胸前,恭恭敬敬地给他请安。“您可是闲不住的大忙人啊!愿佛祖赐福于您。”

巴图尔大叔吃了一惊,连忙抬起头来,看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几位年轻人。他用衣袖擦去脸上的汗水,放下手中的工具,对苏图克说:“阿弥陀佛,愿佛祖能像你说的那样保佑我,王子。”

其他的几个同伴也走上前问候了巴图尔大叔。

巴图尔大叔乃前朝元老,是巴孜尔汗的重臣。他跟随巴孜尔汗多次参加重大战役,在刀光剑影中与汗王成为生死之交。他逐渐得到巴孜尔汗的重用,被授予“有爵位的宫廷侍卫官”。他在做宫廷侍卫官时,对士兵训练有方,军纪如山;战斗中,他智勇双全,功绩显赫。将士们都十分钦佩他。在历次危难之际,他镇定自若,判断准确,行动果断,为可汗化险为夷。他从不居功自傲,不追求名利,对朝廷敢于直言,忠贞不贰,深得汗王喜爱与看重。他的祖辈是奴隶,很早以前,当苏图克的爷爷毗伽阙庞特勤汗从鄂尔浑河流域翻阿勒泰山时,巴图尔的爷爷发现一伙土匪埋伏在树林中准备抢劫汗王的队伍,便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了庞特勤汗。战斗结束后,汗王为表彰他的功绩,赐封他爷爷为百户长,使他成为了自由人,从此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巴图尔的父亲在巴图尔很小的时候是巴孜尔汗的千户长。后来因年事已高,不再做千户长,改任为知州。巴图尔大叔本人戎马一生。虽然后来他地位日渐显贵,并经常出入皇宫,但是由于他出身寒门,即使身居高位,依然深居简出,心中常惦着百姓。每次征战,他都严格要求队伍不得抢劫百姓财物。在和平时期,仍不忘慷慨地救助穷人,杀富济贫。只要听说有人恃强凌弱,他都要严厉呵斥、予以惩罚。在广大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受到宫廷内外部分权贵的记恨和排挤。有些人一有机会就想将他打倒。这一切,巴图尔心里都很清楚。

巴孜尔汗在执政后的一个时期,世风日下,朝廷中的腐败现象盛行,不少贪官欺上瞒下,大捞私利,奢侈成风,对百姓横征暴敛,甚至不惜亡国之虞,侵吞国库,蒙骗朝廷,使国家经济萧条,国力衰弱,民不聊生……P9-11

序言

我的父亲赛福鼎·艾则孜在建国后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文学家的父亲,可能还鲜为人知。感谢民族出版社出版父亲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并使我能有机会介绍作为维吾尔族著名诗人和作家的赛福鼎,艾则孜。

父亲赛福鼎。艾则孜1915年出生于新疆阿图什一个开明的商人家庭。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维吾尔族诗歌。祖父是当时著名人物。他博学多识,以创办新式学校提倡新式教育赢得世人的尊敬。现在阿图什的塔夏洪学校就是以祖父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为阿图什的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祖父还弹得一首好琴,喜好吟诗,这对父亲产生了很大影响。父亲对音乐和诗歌的迷恋,一方面出自维吾尔诗歌艺术传统,另一方面与祖父的潜移默化有很大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工作的父亲,还连续19年担任过全国文联副主席。同时,他又是一位成果颇丰的诗人、作家,诗歌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诗歌吟唱时代、赞美生活,也以诗歌鞭挞黑暗、抨击落后。他的诗歌深得人民的喜爱,有些诗还被谱曲,至今在民间流传。回忆父亲的文学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而又值得自豪的事。

我父亲1935年-1937年留学前苏联,这对他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仅在那里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而且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牢固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追求中,贯穿在他的创作中。赴苏求学还使他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创作和舞台表演活动,这使他的文学创作才能有了很大提高,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记得父亲在回忆这段时间的生活时,提到最多的是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前苏联期间,他几乎读完了高尔基的主要作品,他还用俄语朗诵高尔基的著名散文《海燕》,高尔基是对我父亲产生影响最大的伟大作家。父亲创作的《红隼》,是一篇深受维吾尔族读者喜爱的散文,曾多次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这篇散文中的豪迈气势和深刻寓意,与高尔基的散文是有一定精神渊源的。父亲的创作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诗、寓言、童话和学术论文等。他在诗歌、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都有代表作问世,而且在维吾尔族当代文学中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些小巧而寓意深刻的童话和寓言也常被收进维吾尔语的小学语文读本。

父亲一生酷爱诗歌,从1938年发表处女作《统一战线》算起,有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创作诗歌千余首。《统一战线》是一首小诗,反映了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维吾尔族人民对全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的积极声援,强烈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这首显得直白稚嫩的处女作,奠定了父亲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为祖国和人民而歌。

父亲从前苏联留学回来后,被盛世才作为有激进思想的青年流放到塔城。他没有屈服于盛世才的威胁,开始了他在塔城的生活和创作。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以戏剧为主,主要有《战斗的姑娘》、《光辉的胜利》等戏剧,依然是以抗日战争和揭露封建愚昧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父亲这一阶段的戏剧创作主要收集在1985出版的戏剧集《光辉的胜利》中。他在塔城期间还发表短篇小说《孤儿托乎提》,这篇小说是维吾尔族现代短篇小说中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父亲的文学创作和他为当地的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他被塔城人民推选为塔城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任政府主席的他,不仅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且和许多维吾尔族诗人作家一样,用他们的笔讴歌这一伟大时代的到来。讴歌时代、歌唱新生活是他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主题。他首先创作了《图尔迪·卡斯木的欢乐》(1952)、《农民的节日》(1953)等一批特写,接着又创作了《发面团儿》(1957)、《斗争之路》等话剧。60年代,他创作了《第一列火车的鸣叫声》、《腾飞吧,伊犁!》、《母亲的呼声》等小说与诗歌。70年代,创作了《红隼》等散文诗。之后,父亲整理自己在解放初期至70年代的创作,结集出版了《博格达的回声》和《风暴之歌》两部诗歌散文集。

父亲创作最为集中、成就也最高的时期是在1980年前后的20年间。这时他年事已高,工作也没有先前那样繁忙,他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回顾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梳理自己的思想。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化作累累硕果,献给他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作为近一个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不断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剖析自己,把自己亲历的一个个重大事件记载下来留给后人作纪念。所以,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都是以历史题材为主。1979年他创作的《神仙老人》是一部表现20世纪30年代喀什人民反抗压迫者的斗争的小说,这部作品后来被收集在1982年出版的名为《神仙老人》的作品集中。这部集子不仅包括这部小说,而且还包括父亲创作的叙事长诗《生命之歌》以及其他散文、寓言、童话,是父亲最喜爱的一部文集。

1980年,父亲出版了在新时期维吾尔族戏剧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历史剧《阿曼尼莎汗》。阿曼尼莎汗是叶尔羌汗国王妃,她为整理和编纂维吾尔音乐艺术瑰宝十二木卡姆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她因此被维吾尔人民尊称为“木卡姆之母”。这部音乐剧问世后,在维吾尔族中引起强烈反响,多次被搬上舞台。后来,父亲又亲自执笔,将这部音乐历史剧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不仅深受维吾尔群众的喜爱,而且也为各族人民认识和了解维吾尔族历史、文化和十二木卡姆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将创作这部剧本的稿费捐献给阿曼尼莎汗王妃的故乡新疆喀什莎车县,建立阿曼尼莎汗纪念馆。在这里我还想告诉读者的是,父亲一生热爱维吾尔木卡姆,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国初期,维吾尔十二木卡姆面临失传,他直接向周总理建议,并亲自组织艺术家们完成了拯救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又亲自对木卡姆进行考证研究,发表了学术专著《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1993年,他组织召开了木卡姆国际研讨会,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祖国的文化艺术瑰宝,1995年他在北京创建了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

1987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天山之鹰》。这是一部传记小说,表现新疆现代史上著名的三区革命领导人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的生平和经历。同年,他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1990年,出版了自己的两卷集回忆录《生命的长诗》(汉文版书名定为《赛福鼎回忆录》),这部作品是父亲对自己一生的剖析和总结,是一个忠诚的儿子献给祖国母亲的心灵之歌。

1999年,适逢祖国母亲50周年华诞,全中国人民满怀激情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年逾八旬的父亲感慨万千,他开始考虑为祖国母亲的50周岁生日准备一份精美的礼物。他认为最好的礼物莫过于自己用心灵写就的一首首诗篇。这些诗,记载了他伴随祖国母亲走过的50年风雨历程。无论是取得成就的喜悦,还是历经坎坷的磨难,他都曾用诗歌这种最凝练、最含蓄的方式向母亲倾诉。他50年来创作的诗歌,恰似一朵朵情感的鲜花编织成的爱的花环——他把自己全部理想、愿望、追求都融进这花环里,又有什么礼物比这更厚重、更珍贵、更圣洁,更能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拳拳赤子之心呢?因此,他决定挑选自己创作的部分诗作译为汉文,结集出版。1999年,由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的《赛福鼎诗选》终于出版了,这是他的第一部汉文版诗集。紧接着他又整理了自己没有发表的部分诗歌,并对已发表的部分诗歌进行了修改、编辑,于2003年出版了维吾尔文诗歌全集《赛福鼎诗歌选》,并以一首名为《告别》的诗作结尾。谁能想到,父亲就在这一年离开了人世,这部诗集成了他留给我们最后的纪念。

父亲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从创作到完成,历时10年之久。我曾亲眼目睹了父亲创作的全过程。从他构思开始到初稿完成,一次次与专家学者的交谈探讨、与作家交流。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和母亲心疼地看着父亲在书房或奋笔疾书,或苦苦思索。当这部作品终于问世,我们全家的欣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这部作品发表后,在维吾尔族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多次再版。2002年,小说还被翻译为土耳其文,在土耳其出版。父亲一直以来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将这部作品翻译为汉文。维吾尔族学者姑丽娜尔博士这些年来一直从事父亲思想研究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父亲的第一部汉文诗集《赛福鼎诗选》就由她翻译完成。现在,她又完成了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的汉文翻译,了却了父亲多年的心愿,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读者阅读这部小说时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维吾尔族在中世纪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状况、思维方式、心理和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就此而言,可以说它是一部展现喀喇汗王朝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宏大画卷。相信这部作品汉文译本的问世,能对更多的读者了解维吾尔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推动的作用。为此,我也十分感谢民族出版社的同志们为出版此书所做的积极努力。

阿孜姑丽·艾则孜

2008年8月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