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洲大陆世界另一支文明的诞生地,南非洲大陆上帝留给人类的最后机会。
这片土地流淌着生命的汁液,一本好书拉近了遥望的距离。
南非洲大陆,原始,狂野,神秘,动荡,作家黎化,壮胆独行,亲临其境,万里采风。
《闯荡南非洲》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记录了南通泥腿子商人冒险闯荡实现梦想的传奇,一行行精美的文字让你认识非洲理解非洲品味非洲。
| 书名 | 闯荡南非洲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黎化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非洲大陆世界另一支文明的诞生地,南非洲大陆上帝留给人类的最后机会。 这片土地流淌着生命的汁液,一本好书拉近了遥望的距离。 南非洲大陆,原始,狂野,神秘,动荡,作家黎化,壮胆独行,亲临其境,万里采风。 《闯荡南非洲》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记录了南通泥腿子商人冒险闯荡实现梦想的传奇,一行行精美的文字让你认识非洲理解非洲品味非洲。 内容推荐 这本由黎化著的《闯荡南非洲》记录的是:2000年前后起,江苏南通东部乡村数千名泥腿子商人,自动自发向非洲大陆进军。语言不通,气候不适;文化殊异,辛苦煎熬……并遭遇了绑架勒索,武装抢劫,政治动荡,货币狂泻贬值等种种凶险;他们带去了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也带去了诸多或优或劣的文化传承,把真真切切的中国人形象呈现在非洲。有人迷失彷徨,有人铩羽而归,有人犯罪沉沦,更多人在挣扎打拼中踏上更高的、人生平台,构架起中非民间交往的美丽彩虹。 一本书,记录了南通商人闯荡的足迹,也撩开了南非洲神秘的面纱……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扬帆叠石桥 一个人,一座城 沙地人 角落里的大市场 向南非洲进发 第二章 另一方天地里 脚印,歪歪斜斜 特殊词典 吞咽哑巴亏 另一条大裂谷 他乡和故乡 枪口,指着脑袋 第三章 绿土地的诗行 潜流和暗礁 肩头的两副担子 豆腐郎成了“地主” 自己当老板 打起了“阵地战” 第四章 架设友谊的彩虹 共同的家 理解,并且尊重 “最大的说法” 心中的感激 “中国李,我的好老师!” 包厢里的欢笑 第五章 脉搏联结祖国 不变的情结 “不给南通丢脸” 警钟在身边敲响 “伟大的商人” 扯不断的纽带 第六章 路,向远方延伸 难以交融的油和水 围着市场转 “安得广厦千万间” 别样的追求 迷上了非洲艺术 香格里拉之梦 踏上新的征途 后记 试读章节 因长江大海的阻隔,南通其实是“难通”。回望南通1000余年的历史,几乎找不出让南通人为之骄傲的人文坐标。翻阅南通的历史资料,虽说也能看到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等几个璀璨的名字,但追溯其踪迹,多少给人以生拉硬拽、牵强附会的感觉。 哦,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曾委任抗金英雄岳飞为通(州)泰(州)镇抚使。岳飞很有些不高兴,拒绝上任,上书朝庭“乞将飞母、妻(并二子)为质,免充通泰镇抚使,止除一淮南东路重难任使……庶使飞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尽臣子报君之节”。 默默无闻的南通,在默默无闻中苍老。 千年的沉寂之后,张謇应运而生。 公元1894年,41岁的张謇殿试夺魁,正欲大展鸿图经邦济世之际,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激愤之下,他南归故里,身体力行“父教育、母实业”之救国理念,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罄其精力、智力与财力,办学堂,开工厂,垦农田,修水利,展路桥……胡适先生为之赞誉说:“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了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在城市建设上,张謇以古通州城为中心,规划开辟了“一城三镇”之格局,至今仍为南通市发展规划之依托。 在实业发展上,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最大的轻纺企业大生一厂、二厂、三厂,广生油厂、复兴面厂、资生冶厂、阜生茧厂,大达轮步公司、发电厂等几十家企业,南起长江口北至连云港,投资创办了100多个盐垦公司,先后开垦数10万顷海滩…… 在社会事业上,他创办了师范、女红、商业、医学、戏曲和盲哑专门学校,以及博物苑、图书馆、印书馆、气象台、育婴院…… 张謇时代的南通,已成为江苏著名的工业城和国人心向往之的“模范”县治。英国人戈登·洛德曾在《1912—192l海关10年报告》中写道:“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范。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及其将来作出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参观一下。” 是张謇,为南通注人了强壮的青春活力。南通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正是因为在灰暗的旧中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亮丽的历史。 一个人,倾注毕生心血,为一方百姓作出如此全面、宏伟而深远的贡献,不能不令人深怀敬意。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灿若群星,唯独少有张謇这样的实业家。 可以肯定:没有张謇,也就没有今天的南通; 可以断言:没有张謇,南通也就缺少了其独特的光芒。 张謇留给南通儿女的,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在南通,“张四状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一些故事在城乡广为流传,已成为溶解于这方土地的一份可贵的营养。他的不畏艰难困苦、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的胆识、魄力,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泥腿子商人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2005年年底,历经9个月的“南通精神大讨论”,南通人将南通精神归纳为八个字:包容会通,敢为人先。 毫无疑问,这八个字注入了张謇先生的遗风。 海门市新概括的“海纳百川,强毅力行”之海门精神,通州区所提炼的“坚苦自立,创新致远”之通州企业家精神,“强毅力行”和“坚苦自立”,都直接引用了张謇的题词。 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这批闯荡南非洲的南通商人,为什么会踊跃捐资在南通大学、在叠石桥市场等处竖立起高大的张謇塑像了。 P16-17 后记 2013年年底的一次侨眷聚会上,南通市通州区侨务办公室主任于红向我介绍了几位去非洲闯荡的侨商业绩,积极建议:黎化老师,你该写一写他们! 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我的笔只愿意听从两类人的支使:一是朋友,二是美女。美女主任的建议自然不能置之不理。但我不无顾虑,这些年没少跟商人打交道,时常有一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我禀性而言,似乎更习惯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交往。此生已无所求,何必自找麻烦为难自己呢! 春节前后,于红邀我一起走访黄跃权、陈建国等几个商人。深入交谈之下,我发现自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了。这群自发去非洲闯荡的泥腿子商人,几乎颠覆了我心里的商人形象。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谈吐,他们的见识,他们的思考,不时弹拨着我的心弦,引发阵阵震颤和共鸣。灵感的闪电在脑海划过:也许,我就像100多年前的那个比利时人乔治·哈里森,无意中碰上了一座值得采掘的金矿! 采访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中进行。 时间宽裕,我的案头准备也相当充分。 从“当当网”购来了十几本书籍,《非洲研究》《当代非洲旅行》《非洲十年发展报告》《中非经贸合作》……2个多月阅读下来,自我感觉已经成了半个“非洲通”。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南非洲(原称“黑非洲”)是我的关注点,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位置、自然资源、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状况,都有了大致的了解。20多年前执教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的经历帮了我的忙,一些在别人读来如同嚼蜡的理论著述、地理书刊,让我感觉吮香辣鸡翅一般津津有味。 采访和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比较的过程。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振兴之梦,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实现自我价值之梦。和当年温州人、潮汕人为谋求生路出国不同,腰包鼓鼓的南通商人去非洲闯荡,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把事业做大、做强。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自会闪烁璀璨的光辉。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南通民营商人的特质。 他们,大多是农民出生,普遍学业不高,见识有限,许多人连26个英文字母也认不全。相较于语言不通的障碍,最难逾越的还是文化差异的鸿沟。要知道,生长于中国这块土地,数千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判别依据,在南非洲大陆几乎失灵。诸多为中华民族视为天经地义的法则,在非洲人看来却是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融入非洲,需要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是心血,还需要摒弃诸多呱呱坠地以来所体验、所感悟、所积累的经验和人生理念,不断撕扯自己,改变自已。 南通商人群体的可贵在于:祖辈相传的移民文化和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使得他们的血液里普遍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进取意识;一旦认清目标,敢于舍弃已经得到的一切,盯住新的光源义无反顾地进发。这种“毛脚蟛蜞”式的不安分天性,在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群中并不多见——或者说,在南通沙地商人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主题在思考中渐渐凸显:围绕中非文化冲突,写南通商人群体闯荡南非洲的命运悲欢和人生升华。 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是:近几十年来,大量的报告文学都成了富豪权贵、大亨名流的小妾,失去了她原本的清纯和魅力。 我告诫自己:万不可把这本书写成为商人们涂脂抹粉、歌功颂德的贴金文学。 然而,事实却不容回避,也无法掩藏。 …… 我独自爬过当年黄金大采掘时留下的矿渣山,进街头咖啡馆喝过乌干达咖啡,在黄金城大赌场玩过一个多小时,也于薄暮时分在僻静的街道上溜达过几圈……路遇的黑人们一个个都热情地打着招呼,什么故事也没发生。这片陌生的土地让我感觉亲切。庆幸之余,倒有几分遗憾:看来,我也不像是个有钱人,劫匪们对我不感兴趣。 采访大多安排在晚上。远在异国他乡,商人们听说我独自从南通来,且是个英文“盲、聋、哑”,一个个对我的“胆气”大感惊奇(他们去非洲,大多三五人结伴同行),于是平添了不少亲近。近距离接触之下,这群商人在我眼里渐渐可亲、可敬、可爱起来。出国闯荡的磨砺,让他们普遍都变得举止彬彬有礼,谈吐充满趣味,胸怀也豁达、开朗。很想深入探询他们的内心世界,无奈时间过于仓促,和绝大多数商人的交往只是停留在一次交谈上。 人海茫茫,相逢便是有缘。我已经从心底把他们当作了朋友。 从非洲回来,文字的修改和增补似乎更为顺手。短短10多天时间,书稿就已杀青。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的关心,将这部作品立项为2014年度全国重点扶持作品。我当然知道,生活在基层,能获得这样的青睐是多么不容易!不久,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联合举办的《中国梦·我心中的梦》文学作品评奖中,书稿又获得纪实文学类唯一的一等奖。 感谢通州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区侨办以及侨联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为我的采访、创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南通这方热土。生活在继续,我想,我的笔耕也会继续…… 黎化于金沙苏立斋 2014年11月1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