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字(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霍桑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霍桑编著的《红字(全译本)》小说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斯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内容推荐

霍桑编著的《红字(全译本)》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目录

一、牢狱之门

二、集市广场

三、识别

四、会面

五、做针线活的赫斯特

六、珀尔

七、总督门厅

八、小精灵与牧师

九、医生

十、医生及其病人

十一、内心世界

十二、牧师守夜

十三、对赫斯特的新看法

十四、赫斯特与医生

十五、赫斯特与珀尔

十六、林中散步

十七、牧师与教区居民

十八、充满阳光

十九、溪边的小孩

二十、堕入迷梦的牧师

二十一、是新英格兰的假日

二十二、游行

二十三、红字的暴露

二十四、结局

试读章节

在不少于两个世纪之前的一个特定的夏日早晨,许许多多的波士顿的居民,聚集在位于监狱路的那座牢房前面的草地上。他们的眼睛全都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扇钉满尖铁的橡木牢门。在任何其他地方的民众中,或者新英格兰稍后的历史时期中,这种能使那些善良人们的满脸胡须的面孔也发呆的严峻景象,必定预示着某种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准是要执行对某个要犯所判定的死刑,而对该犯的法律制裁不过是为了平息民愤。然而,在清教徒严厉统治的早期,作出这般推断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也许是一个偷懒的奴隶,或者一个由父母送交官府的不守本分的孩子,会被绑在鞭刑柱上遭受惩罚;一个反律法主义者,一个贵格会教徒,或者任何其他异教信仰者会被严厉鞭打、驱赶出城;一个喝了白人的烈酒而在街上闹事的懒惰、浪荡的印第安人会被鞭子抽打着赶进阴暗的森林;也有可能是一个像地方行政官的遗孀——脾性怪癖的老希宾斯夫人那样的巫婆被处以绞刑,如此等等。不管哪种情况,反正观众外表上露出的严峻表情却是非常相似的,——这一特征倒是适宜于那些把宗教和法律几乎视为一体的人们。在他们的性格中,这两者已经完全融合,以至在公共纪律方面的最严厉的和最温和的举措都同样使他们感到敬畏和惧怕。真的,一个绞刑架上的犯人从这样的旁观者身上所能寻求到的也只能是如此贫乏和冷漠的同情了。另一方面,在我们当今时代不过意味着出丑和丢脸的小小处罚,在那个时候也会营造出和判处死刑几乎同等的威严肃穆的气氛。

必须指出,在我们的故事开头的那个夏天的早晨,人群中的一些女人似乎对于即将宣判或实施的处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她们所处的时代还不太讲究文雅,因此,穿着衬裙或蓬裙来到公共场所,若有机会,扭动她们结实的躯体,在行刑时挤到最靠近绞刑架的人群中,也不会觉得有失体统。在精神以及身体方面,那些在老英格兰出生和成长的夫人们和姑娘们,比起与她们相隔六七代的女性后辈们来,要粗犷得多。因为在整个繁衍过程中,每一代母亲遗传给自己孩子身上的是更少的热情、更娇柔短暂的美、更纤弱的身材,更不用说在性格方面也少了一份坚强和刚毅了。现在站在监狱大门附近的那几个女人,依然停滞在距此近乎半个世纪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代。这位具有男人气质的女王若被视为当时女性这一性别的代表,也并非完全不相宜。她们是她的同胞,故国的牛肉和麦酒,连同一份比这丝毫也不优良的精神食粮,大量地融进了她们的脾性之中。这么一来,那天早晨明媚的阳光所照射的,是宽阔的肩膀和丰满的胸脯,是红润、饱满的脸庞,她们在遥远的岛国成熟,而后,新英格兰的水土一点儿也没有使她们变得苍白和消瘦。此外,正如这些女人中大多数人所表现的那样,她们说起话来,肆无忌惮,嗓音洪亮,无论是含义还是音量,都会让如今的我们目瞪口呆。

“婆娘们,”一个约摸五十岁的面貌凶狠的女人说,“我跟你们说句心里话吧。假若让我们这些虔信宗教、名声良好的成熟女性来处理像赫斯特·普林这样的坏女人,那么,对公共利益一定大有好处。姐妹们,你们怎么认为呢?若是这个荡妇归我们眼下站在一起的五个人来审判,我们怎会像那些尊敬的法官们一样,作出这么个判决就算了事?哼,我想不会!”

“听说,”另一个女人开了口,“她那位虔诚的教区牧师——狄梅斯代尔牧师大人,得知在他的教区发生了这样的丑事,感到无比痛心。”

“说实在的,这些长官倒真是敬畏上帝的绅士,只不过心地太慈悲了,”第三个已过壮年的女人补充说,“至少,他们应该在赫斯特·普林的额头上烫个烙印。这样的话,我敢说,赫斯特夫人定会畏缩的。但是,她这个贱货才不在乎她的外衣前胸别着什么样的东西呢!嗨,你们瞧吧,她会用胸针或诸如此类的异教徒装饰品把它遮起来,像以前一样毫无顾忌地走在大街上!”P2-3

序言

书名为《红字》,作品的情节始于红字,贯穿着红字,又终于红字:在一片黑暗的土地上,“字母A闪着红光”。读完整部作品,我们才发现,这个红字已经萦绕脑际,久久不肯离去。莫非作者有意将这个血红的A字刻进读者的脑中?

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最先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美国生活的特色,特别是17世纪新英格兰的情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取材于新英格兰的殖民时期的历史或现实生活。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表现出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并且提出了自己对改善人类社会道德的种种观点。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丰富的神秘象征和寓意性,造成一种介于真实世界和幻境之间的神秘的朦胧气氛,似真非真,似梦非梦,使得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了真实的界限,借此来曲折地反射社会现实。由于受到超验主义的影响,他在创作中常常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而是力图表现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象征性寓意。正因他的作品风格含蓄,寓意深刻,所以,评论家们历来对他的作品各抒己见,难以定评。当然,这种风格上的含蓄性也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思索和补充创作的余地。

因此,对于霍桑的作品,常常需要反复推敲,仔细咀嚼,才能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理会隐含的寓意和思想。譬如,对于他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如果我们仅仅看到作者所宣扬的人人皆有的隐秘之罪的意识,那么,这篇名作充其量不过是加尔文教义的一个翻版,因为按照加尔文清教派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罪孽既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即内在的,也存在于人的自身之外,即外在的,认为人们只有经过自觉的、严格的、清苦的约束和节制,笃信上帝,才能除恶修善。虽然作品中表现了隐秘之罪的意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加尔文教的人性恶的观点对主人公布朗这个纯洁善良的青年所产生的影响。使他在意识到隐秘之罪之后感到悲观失望,最后在忧郁愁闷中离开人世,作者借此来表现加尔文教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同样,在他的另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中,尽管黑面纱象征“罪恶的遮盖物”,但是作者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证明“每一张脸上都挂着一面黑面纱”,以此表现人人皆有的隐秘的罪恶,宣扬加尔文教的“内在堕落”论,作者的目的更多的在于揭示“内在堕落”论给某些人的心理上所造成的痛苦以及可怕的孤独,揭示罪恶或灾难对于心理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霍桑创作思想的复杂性、真正认识“一个长着清教徒形体与异教徒心灵”①的霍桑。

同样,对于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我们也应该看出表层之下的真正的寓意,看出单纯情节之下的多层次的复杂的思想内容。

《红字》是霍桑创作中的最杰出的成就,也是美国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是第一部以美国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带有浓郁的美国乡土气息的小说杰作,也是美国第一部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自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甚至还有作家创作了《蓝字》之类的续本,这一切,都说明了《红字》的旺盛的生命力。

……

这时,狄梅斯代尔觉得,层层乌云的隙缝中,也都显现出一道暗红色的亮光,划成一个巨大的A字。

第三次是在牧师作了激动人心的节日宗教宣讲之后,他步履艰难地走上了刑台,呼唤着赫斯特和珀尔的名字,公开承认了畏避七年的罪过,扯开胸前的牧师饰带,显露出刻在胸前的红字,最后倒在赫斯特怀抱中死去。

这三个场景,可以说,就是狄梅斯代尔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他的内心世界中“情人”与“牧师”所进行的三次较量。在第一个场景中,他仿佛是在扮演“牧师”的角色,作者借此来独特地表现他隐匿奸情的痛苦心理;第二个场景是他的“人性”在夜幕遮掩下的展现;最后,在第三个场景中,他终于抛开了“牧师”的角色,而归于“情人”的本色,投入情人的怀抱。经过复杂痛苦的内心斗争,“人性”终于获取了胜利。狄梅斯代尔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也象征着以清教派教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最终该被抛弃、让位于人的自身。由此可见,作者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类社会心理发展的痛苦的历程。

无论是从历史的、道德的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霍桑创作思想的复杂性以及《红字》寓意的深刻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霍桑也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但他在《红字》中,竭力通过赫斯特所蒙受的迫害,来控诉教会的严刑峻法,通过狄梅斯代尔所遭受的严酷的精神折磨,来表现加尔文清教派的褊狭和它的统治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以及清教派上层分子的虚伪的道德。作者笔下的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正是人物脱离宗教道德的桎梏,获得新生的过程。清教徒教义下的罪人,在霍桑的笔下,已经绝不是罪人了。作为“通奸”(Adultery)象征的耻辱的A字,也已变成了德行的标志,变成了《红字》这样的美国第一部赢得世界声誉的“艺术作品”(Art)。通过霍桑的创作,一个罪恶的标签,变得辉煌灿烂,一个血红的A字,变得闪闪发光,这是爱情的升华,这是人类的理想,这是燃烧的生命的见证……它的形状,仿佛是一颗炽热的红心,仿佛是一座具有无限象征寓意的红色的宝塔,仿佛是一团熊熊升腾的火焰,尽管在它闪光的地方,仍是一个阴沉、冷漠的空间,一片死寂、黑暗的土地……

吴笛

1991年11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1: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