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1卷)》是第51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1卷)》共收8篇传记。陈独秀、萧云鹄、王平章、李赐凡、常乾坤、王集成、何穆、屈武。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1896年,陈独秀通过了县考、府考。他为了“敷衍母亲”,还得去参加院试。院试时,他一看试题是什么“鱼鳖不可食也材木”的截搭题,立即决定“对于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①。他“把《文选》上所有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牛头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地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②。陈独秀放荡不羁,实在是在给科举开玩笑。没料到他“那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师”。院试结果,陈独秀中第一名秀才。
陈独秀的叔父是举人,哥哥是秀才,现在陈家又出了个秀才,这使地方上的绅士更要另眼看待。于是有许多富户人家托人来与独秀说媒,争相与陈家联姻。在这场联姻竞争中,获胜的是安庆统领高登科,他把长女高晓岚许配给陈独秀。1897年冬,陈独秀与高晓岚成婚。按照封建婚姻的观点,这对夫妻可算是门当户对,文武相亲;至于男女双方对他们的终身大事有什么想法,似乎无关紧要,也不须征求他们的意见。高晓岚是位旧式妇女,虽没文化,但有教养,善良温和,孝敬公婆。而陈独秀却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他后来走南闯北,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就注定这对夫妻是不会白头偕老的。
陈独秀和高晓岚生了三男二女。他和孩子们很少生活在一起,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大约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他把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带到了上海,“寄宿在《新青年》发行所亚东图书馆店堂的地板上,白天在外工作,谋生活自给,食则夸饼,饮则自来水,冬仍衣袷,夏不张盖,与工人同工作,故颜色憔枯,人多惜之,而怪独秀之忍也。”这时陈独秀已与他的小姨子即高晓岚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君曼结为伉俪。君曼认为自己是孩子们的姨妈,也是他们的继母,看到他们这般受苦,曾“流涕不已”,托人向陈独秀说情,让两个孩子在家里食宿。陈独秀说:“妇人之仁,徒贼子弟,虽是善意,反生恶果。少年人生,叫他自创前途可也”①。陈独秀不惜抛却唯有他(他的大哥于1909年去世)可以继承的万贯家产,而长期漂泊在外,就是为了自创前途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是按照自己成长的方式去教育他的下一代的。后来延年、乔年都很快成为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
乡试落榜尊崇维新派
1894年中日战争,一个泱泱大国被一个维新不久的日本小国所战败,这对中国人民的刺激,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任何一次丧权辱国的战争。战争的失败,屈辱的条约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急谋救亡图存的良策。1895年,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名举人,联保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次年8月,康氏大弟子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义》,揭露封建专制的腐败,抨击顽固派因循守旧,历数变法之利与守旧之害,阐明变法是大势所趋。陈独秀就是在高昂的维新变法的呼声中走进乡试考场的。
1897年夏,陈独秀离家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应考举人。他对这次考试是“着实准备了”的,对讨厌的八股文也“勉强研究了一番”。他认为乡试“这场灾难是免不了的,不如积极的用点功,考个举人以了母亲的心愿”,往后好“专心做点正经学问”。他“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意再上进”②,不愿继续走科举道路。
1897年9月,当陈独秀背着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踏进那污垢、腐朽、扼杀个性的考棚,便“三魂吓掉了二魂半”。
P3-4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