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大历史开山之作,讲述从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将人类史融入整个宇宙的时间线;新一轮认知革命,比尔?盖茨主力投资的全球公开课,被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誉为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2.《时间地图》具有《人类简史》的通俗和宏观视野,《时间简史》和《物种起源》的知识深度,讲述整个宇宙、人类的历史,建立起整个世界起源直到未来的时间架构,一本书讲完“我从何而来,到底谁,又将去何方”三大基本问题;
3.比尔?盖茨斥资千万倾力支持“大历史”项目,向全球推广大历史教育;比尔?盖茨高度赞赏大历史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提供的新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4.首次将自然史与人类史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时间地图》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多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整合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弥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断裂;
5.打破学科界限,摒弃针孔世界观,抵制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病症,综合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新知识;
6.打通时间线,更新世界观,引发认知革命的“大历史”开山之作:大历史(Big History)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长达130亿年的大历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了大历史学派,本书即为奠基之作;
7.装帧设计别具一格,不为“造型”,而是“造空”,通过中文书名的设计展现作品主旨。见识丛书封面装帧皆为黑白双色,经典而独特。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8.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尤瓦尔重点参考书,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图书奖;《时代周刊》《卫报》《新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等全球前沿杂志好评如潮;多位知名史学大家击节赞赏: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全球史知名学者杰里?本特利、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国际大历史协会专家弗雷德?斯皮尔、巴利?罗柏安、辻村伸雄等都予以高度评价,麦克尼尔更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
??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的话,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太阳系出现在4.5年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核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更换了时间尺度,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大卫·克里斯蒂安著晏可佳、段炼、房芸芳、姚蓓琴译的《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Big Historv)。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时间地图》是大历史的开创之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最佳图书奖。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杂志称它“开创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比尔·盖茨则称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历史学家,“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Big History Association)主席。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 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Maps of Time)、《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Big History,与辛西娅?布朗、克雷格?本杰明合著)等。
与传统世界史不同,克里斯蒂安倡导的“大历史”不再局限于民族、地区、国家的历史,而是将人类史视为宇宙历史的一个章节,重新定位人类在宇宙演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大历史”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比尔?盖茨斥资千万美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历史教学项目”(Big History Project)。
推荐序∕威廉·麦克尼尔
2011年新版序言
致谢
导论:一部现代创世神话吗?
第1部 无生命的宇宙
?第1章 第一个30万年:宇宙、时间、空间的起源
?第2章 星系和恒星的起源
?第3章 地球的起源和历史
第2部 地球上的生命
?第4章 生命的起源及进化论
?第5章 生命和生物圈的进化
第3部 早期人类的历史:许多世界
?第6章 人类的进化
?第7章 人类历史的起源
第4部 全新世:几个世界
?第8章 集约化和农业的起源
?第9章 从对自然的权力到对人类的权力:城市、国家和“文明”
?第10章 农耕“文明”的长期趋势
第5部 近代:一个世界
?第11章 渐行渐近的现代化
?第12章 全球化、商业化和创新
?第13章 现代世界的诞生
?第14章?20世纪的巨大加速度
第6部 未来面面观
?第15章 未来
附录一 断代技术、编年史和年表
附录二 混沌和秩序
附录三 大历史是什么?
参考书目
索引
??关于起源的现代故事如下所述。宇宙诞生于大约130亿年前。(这段时间有多长呢?如果每个人的寿命正好是《圣经》所说的70年,那么要相当于2亿人的寿命首尾相连才能回溯到那么远的时间。关于这些巨大的时间范围的更多详情,可参见附录一。)关于开端,我们除了说出现了某种事物之外,就没有其他任何话可说了。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出现,也不知道如何出现的。我们说不清在这之前存在着什么。我们甚至都不能说有那么一个“之前”或者“空间”,某种事物在其中存在着,因为(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在一场争论中早就提出)时间和空间也许是与物质和能量在同一时刻被创造出来的。所以,关于大爆炸那一刻或者更早的时期,我们说不出什么确切的东西。
??然而,从大爆炸之后一秒钟还不到的一刹那开始,现代科学能够根据大量证据提供一个精确而清晰的故事。大部分最有趣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一秒钟不到的一刹那间。事实上,把时间本身当成从这些最初的若干瞬间延伸出来,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百亿分之一秒与宇宙之后数十亿年的历史是同等重要的。
??一开始,宇宙极其微小,也许比原子还小。(那么原子到底有多微小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形象地说明了原子的大小:如果把一只苹果扩展到地球那么大,那么组成苹果的每一个原子的体积就相当于最初的那只苹果。)这个像原子般大小的宇宙温度高达好几万亿度。在这样的温度下,物质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其实物质差不多就是能量的一种凝聚形式。这种“能量/物质”高度致密的混沌,颇类似于各种传统创世神话所说的原初的无序状态。但是在现代故事中,这个微小的宇宙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膨胀,而且正是由这种膨胀产生了最初的差异和形式。…膨胀理论宣称,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10-34秒至10-32秒间,宇宙以超光速(光速大约为每秒30万千米)膨胀,在某种形式的“反引力”(antigravity)作用下迅速分离。这一过程的强度是无法想象的:在爆炸之前,整个宇宙可能比一个原子还小,而在一瞬间之后,它变得比一个星系还要大。膨胀的程度大到我们几乎观察不到宇宙的绝大部分,因为大部分来自宇宙的光线都过于遥远而不能到达我们这里。我们所能见到的宇宙也许只是真正宇宙的极小一部分。就像蒂莫西·费里斯所指出的:“如果整个膨胀的宇宙像地球那么大,那么我们所能观察到的部分比一个质子还要小。”
??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的同质性开始降低。初始的平衡被打破,不同的范型开始出现,物质和能量获得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式。现代核子物理学能够说出在怎样的温度下会出现怎样特定的能量或物质形式,就像我们能够说出在怎样的温度下水会转化为冰一样。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测算宇宙冷却的速度,那么我们就能测算不同的力与粒子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从早期宇宙混沌中诞生的。在大爆炸后第一秒内,夸克出现了,它构成原子核的主要成分——质子和中子。夸克和原子核由支配我们宇宙的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强核力结合在一起。
??即使以大多数创世神话的夸张标准衡量,现代创世故事在这一点上(亦即大爆炸之后不超过l/1000秒的时间宇宙就生成了),它的夸张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粒子以两种形式出现,组成了几乎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反物质的粒子除了拥有相反的电荷之外,与物质的粒子一模一样。
??P32-33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综合成了一篇宏伟壮丽而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世纪艾萨克·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甚至更接近于19世纪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在本书第1章中所涉及的自然历史,基本上是早期自然史的延续与转化。它起始于大约130亿年前的大爆炸,根据20世纪宇宙学家的推测,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就是从那时开始膨胀与变化的。随着时间与(或许)空间开始出现,物质与能量彼此分离,以不同的密度散布各处,而不同速度的能量四处游荡,形成各种强弱不等的力,这一过程持续至今。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块,成为耀眼的恒星并形成星系。围绕着这样的结构,周围逐渐产生了新的复合状态和新的能量流。接着,大约46亿年前,围绕着一颗恒星即太阳旋转的行星—地球开始形成,并很快成为包括生命以及生命的全部形式在内的更为复杂过程演进的场所。就在25万年以前,人类又增加了另一种层次的行为,那时候,语言和其他符号的使用形成了一种新的能力,也就是克里斯蒂安所说的“集体知识”(collective learning)。这又导致人类社会具备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共同协作,改变并且分别拓展他们周围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龛,直到今天在我们周围形成了唯一的全球体系。
??克里斯蒂安将人类历史纳入最新阐述的宇宙自然史范围,这也是20世纪一项学术创新。就在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不懈努力,历史性地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在马不停蹄地拓展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的知识。他们在时间上追根溯源,在空间上几乎将之扩展到整个地球表面,从而包括了植物食物采集民族、早期农民以及其他一些没有留下档案记录而被排除在19世纪基于文献的“科学”历史之外的其他民族。
??当然,大部分历史学家并不注重“史前史”(prehistory),或者那些无文字民族的生活,只是一如既往地忙着在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争论。在整个20世纪,这些争论和对于大量欧亚民族的文献以及部分非洲、美洲文献的研究,对于地球上那些城市化的、有文字的以及开化的民族所取的成就,无论是在历史材料的数量上还是在我们的认识范围上,都有了实质性的增加。为数不多的世界史学家,就像我本人这样,曾试图将这些研究综合起来,以便于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一幅更加恰到好处的图景;也有的历史学家探究了生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甚至写了一篇纲领性的论文《历史与科学世界观》[载《历史与理论》第37卷,第1期(1998年),第1—13页],描述了自然科学的进展,鼓励历史学家要勇于概括,将他们的学科同我们身后发生的历史化的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事实上,若干学者正在朝这一目标努力,但只有当我开始与大卫·克里斯蒂安相互通信时,才知道这位历史学家已经在撰写这样一部著作了。
??克里斯蒂安的成就真正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他发现每一层面的变化模式都是相似的。例如,关于恒星与城市,他这样写道:
??在早期宇宙中,引力抓住了原子云,将它们塑造成恒星和银河系。在本章所描述的时代里,我们将会看到,通过某种社会引力,分散的农业共同体是如何形成城市和国家的。随着农业人口集聚在更大的、密度更高的共同体里,不同团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所增加,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突然之间,新的结构和新的复杂性便一同出现了,这与恒星的构成过程惊人地相似。与恒星一样,城市和国家重新组合并且为其引力场内部的小型物体提供能量。
??他字斟句酌,用下面这一段话为这本不寻常的著作画上了句号:
??我们自己就是复杂生物,我们从个人的经验知道,要爬上那台下行的电梯、抗拒宇宙滑向无序是何等的困难,因此我们免不了对其他似乎也在做同样事情的实体深感兴趣。因此,这个主题—虽然存在第二热力学定律,但仍能实现秩序,没准正是在它暗中相助下实现的—交织在本书所述故事的各个篇章里。混沌和复杂性的无尽的华尔兹为本书提供了一个统一观念。
??我不揣冒昧地说,克里斯蒂安所发现的暗藏于“混沌和复杂性中的无尽的华尔兹”里面的规律,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而且是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成果。
??这是一部历史与智慧的杰作:清晰明了,学养丰富,文字优雅,言简意赅且充满了冒险精神。在过去几百年里,学者与科学家从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所获得的各种知识的巨大综合,由此展现在了广大读者的面前,表明人类社会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居住在宇宙
??的家园里面,尽管我们具有非凡的能力、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以及获取集体知识的用之不竭的力量,但这仍是一件多么奇特而又意味深长的事情啊。
??或许我应该略述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生平,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首先,他的身份具有国际性,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他们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相识并结合。不久,他的母亲回到了纽约布鲁克林,于1946年生下了大卫·克里斯蒂安。此时,她的丈夫刚刚从英国军队退役,投身于殖民地公职机构,成了尼日利亚的一名地方官员。他的妻子随即也来到了那里,因此克里斯蒂安的童年是在尼日利亚的内陆地区度过的。7岁的时候,他来到英国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毕业后,他考入牛津大学攻读近代史,并于1968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这意味着掌握了相互独立的历史片段:罗马时代以来的英国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历史,甚至还包括数十年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美国历史,它们正好是“大历史”的对立面。)随后的两年,他在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担任助教,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决定专门研究俄罗斯历史,又回到了牛津大学。1974年,他以一篇研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改革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像他的父亲一样,他娶了一个美国妻子,有两个孩子。
??1975年至2000年间,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教授俄罗斯历史,以及有关俄罗斯文学和欧洲历史的其他课程。在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下,他的兴趣转向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他有两部关于俄罗斯人饮食的著作:《面包和盐:关于俄罗斯食品与饮料的社会史与经济史》(1985年,与R. E. F. 史密斯合著),以及《活水:解放前夕伏特加与俄罗斯社会》(1990年)。之后xviii,他又受邀撰写了一些普及读物:先是出版于1986年的《权力与特权:19世纪与20世纪的俄罗斯与苏联》,随后又于1998年出版了《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第1卷《从史前到蒙古帝国时期的欧亚内陆史》。
??这些书籍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地域与时间范围,表明早在1989年大卫·克里斯蒂安已经开始了在教学领域的冒险行动,当麦考瑞大学讨论各系学生使用何种历史学入门教材之际,克里斯蒂安不假思索地说:“为什么不能从宇宙的起源讲起呢?”他的同事们当即请他讲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那些把授课范围限制在世界史之内的历史学家不同,克里斯蒂安决定从宇宙本身讲起;在他开玩笑地将这项研究称为“大历史”的那一年,也曾有过犹豫,此时其他院系致力于各研究领域讲授不同课程的同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大历史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没过多久兴趣转化成了热情。不过反应最为强烈的专业读者首先出现在荷兰和美国,在那里,大卫·克里斯蒂安一项新的任务就是说服少数具有冒险精神的教师开设类似的课程。1998年的世界史协会(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暨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Historical Association)年会,是一次关于大历史的会议,尤其引人注目。三年后,大卫·克里斯蒂安决定接受邀请,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担任教职,继续讲授他的大历史。
??克里斯蒂安其他的一些专业兴趣也非常活跃。《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第2卷正在编撰之中,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20年代早期俄罗斯禁酒运动日渐衰微的著作。在业余时间,大卫·克里斯蒂安也撰写一些有关历史研究以及其他各学科的重要论文。简而言之,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具有异乎寻常的能力和大无畏的勇气,而且硕果累累。
??你马上就要仔细阅读这本书了,在你面前已经有了很多的体验。??请读下去吧,惊奇吧,赞叹吧!